老子孔子主體思想消極,和今天進步論思想相悖,背後卻藏著大悲憫

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就是,他創立了文化,但是並不喜歡文化;他創立了文明,但是並不喜歡文明。這種撕扯讓人難以理解!

老子不喜歡文明。老子寫了《道德經》,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他都被認為是哲學家。德國人的床頭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就是老子的《道德經》。老子在幾千年前就創立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學說,但是他卻不喜歡文化向前發展,不喜歡用文化去去創造更多的文明。可見老子非常之消極。

老子孔子主體思想消極,和今天進步論思想相悖,背後卻藏著大悲憫

他消極到什麼程度?他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他不希望人類社會發展,越來越強大,他所謂的“反者”,“弱者”,是讓我們朝回走,變得弱小,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這麼偉大的學者,如此消極,不可思議。

孔子在文明的路上,也不喜歡向前衝,也是一個念舊的人。是的,和老子比起來,孔子是積極入世的,想去改變社會,積極地參與政治;但是他積極參與政治的目的,不是去開闢一個新的天地,不是去開疆闢土,而是想回到西周初年周公治理天下的那種狀態。孔子這麼大的學問,這麼豐富的經歷,這麼深刻的思考,但是沒有自己不著作,他說:前人之述備矣。沒必要再去寫新書,再去班門弄斧,聽前人的,聽古人的,解釋好古人前人的就好了。想不到孔子也是如此之消極。

老子孔子主體思想消極,和今天進步論思想相悖,背後卻藏著大悲憫

消極,向後看,在今天,我們覺得它是貶義的,我們不喜歡這種狀態。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我們思想的深處,消極、相後看下一個結不知不覺間拴住了我們。當想買套新房,有個聲音就會說:房價太高,炒得太貴,還是等等再買吧,這套房住的也挺好的。當想在仕途上想進步,有種聲音告訴我們:仕途越高,風險越大,不如安安穩穩地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不如老婆孩子熱炕頭安穩。這些聲音總有,或者來自朋友或者來自家人。在我們向前走的時候,勇往直前的時候,總有股力量向後拽你。

老子孔子主體思想消極,和今天進步論思想相悖,背後卻藏著大悲憫

在這個社會,消極,被認為是一種病態。所以,你不能消極,也不敢消極,你得一個勁兒地朝前跑,一個勁兒的追趕。消極,連想你都不能去想,因為一想,你便被甩在了後面。在大談積極進步的今天,我們都不敢消極,不敢回頭看。對孩子一消極,孩子萬一輸在了起跑線上怎麼辦?對事業一消極,萬一沉舟側畔就有千帆駛過呢?對想法不能消極,萬一這個想法就是人生轉機的稻草呢?

難道古人錯了嗎?對於文明的大踏步的前進,我們的古人在擔心什麼呢?

有錢了,不敢生了。過去生孩子,跟玩兒一樣;當然有時候不想生,也是沒有辦法,沒有避孕的技術;不過孩子來了,就來了,添個人無非是添雙筷子,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心裡沒那麼多的枝枝節節。如今,放開二胎,也不想生了;生二胎的大多是70後,想生的時候不讓生,現在補回來。年輕人,一個都不想生,雙方老人一再催促,想見到隔代人,權當是盡孝心,才勉強而為之。追其根源,養孩子的成本太高了,已不是添個人添雙筷子的時代。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或研究生畢業,花費近上百萬,還不算買房買車找工作娶媳婦。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生活成本也提高了。日本、德國、英國等一些國家,文明高度發展,人口常年負增長。

老子孔子主體思想消極,和今天進步論思想相悖,背後卻藏著大悲憫

有錢了,幸福不起來了。現在,真的是有錢了,百萬、千萬、億萬富翁,雨後春筍般出來。人類一開始是物物交換,那時物就是錢,所以錢是錢,錢是真錢;後來不再物物交易,有了紙鈔,錢就不是錢了,錢就成了假錢。隨著紙鈔的出現,一種現象也出現了:通貨膨脹。正常年份,通貨膨脹率是2%—3%,每15年購買力下降一半,就是說100元15年後就成了50元。

非正常年份,錢就更不是錢了,就成了廢紙。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在魏瑪共和期間,德國馬克通貨膨脹八萬倍;你有八萬馬克,瞬間就變成了1馬克。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盧布通貨膨脹1萬2千倍,原來1盧布=3美元,變成4000盧布=1美元,千萬富翁剎那間變成了擁有1千元的窮光蛋;所以,有錢不一定就帶來了安全感和幸福感。那麼只好投資,投資到房產、匯率、股市和期貨,可是這些東西是不斷震盪的曲線,於是,你便隨著曲線的動盪而心驚肉跳,心不寧靜,心不悠閒,何來幸福感呢?

老子孔子主體思想消極,和今天進步論思想相悖,背後卻藏著大悲憫

一往無前的文明,讓我們富了,有錢了,可是我們卻不敢傳宗接代了,還失去了幸福的能力。這時候一下子明白了我們古人的心思。“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他們知道文明一旦誕生,就是離弦的箭,回不了頭。可是我們可以有一雙後視的眼睛,和一顆略帶消極的心;消極並非一無是處,它還能帶我們迴歸理性;回視的眼睛也並非一無是處,它能讓我們忘不了初心。

老子孔子主體思想消極,和今天進步論思想相悖,背後卻藏著大悲憫

像老子、孔子這樣的古人,怎麼這麼了不起,能看透千年後的事;就像下棋,一般人能往下看兩步,高手能看到三步四步,他們卻能看千年。其實他們也不是什麼高手,只是個有心人罷了。兩千多年前,文明只是一棵小樹,他們一眼就能一覽無餘,文明的好文明的孬都瞭然於胸,他們關注了好,更關注了孬,所以不約而同地表現出了消極,不能不說這樣的消極是一種心懷天下的大悲憫;今天文明這樹已經枝繁葉茂,遮天蔽日,只能看到一樹的綠,一樹昂揚的生命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