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代以後,為何再也沒有王朝定都於關中?

靜夜史


唐朝後期經過安史之亂,北方藩鎮割據且戰亂不休經濟力量遭到削弱。唐朝後期國家財政多仰於東南,從東南向關中運輸糧草錢糧路途太遠,在加上西部少數民族政權對長安地區的侵擾,關中地區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五代時期北方混戰,開封逐漸成為割據政權。宋朝建立後,繼承前代已經修建好的都城和宮殿官署,舉世無變更。建造堅固的城牆,用強大的禁軍代替天險拱衛京師。之後的元朝為了糧草轉運方便實行兩京制。以北京上京為都。明朝為了防禦北方的威脅也定都北京。清朝繼承明朝的體制定都北京。


言午玉仁66


唐宋之後再無帝王定都長安、洛陽

唐宋之後,長安、洛陽失去都城的光芒,陷入長期的歷史沉寂。直至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南京直面日軍威脅。 民國政府下令遷都洛陽、改西安為西京、做陪都(1932.1.30—1932.12.1),然而此時西安、洛陽早已失去帝都的氣脈,隨著戰事的轉變,不到一年,國民政府又匆匆遷都。唐宋之後,為何統治者不再眷顧長安、洛陽這兩座都城,是有多方因素的。

安史之亂與經濟重心的南移

唐末統治集團內部腐化、社會矛盾加劇,藩鎮勢力愈加崛起,最終引發安史之亂,使社會遭受了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此時關中及中原地區,飽受戰爭摧殘,城市破敗,檣傾楫摧,長安城此後毀於戰火,而洛陽城也加速破敗。

戰爭的影響,致使大量中原地區人口南下躲避,既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也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加速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北宋滅亡後,南宋偏居一隅,我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向江浙地區轉移,南方經濟首次超越了北方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成為了全國的經濟重心。此後經濟上南重北輕的形勢始終沒有改變,南方經濟更加繁榮。關中及中原人口的流失,經濟的破敗,再也沒有了作為都城的經濟、人口基礎。

宋朝禁軍制度與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的淤塞

唐末藩鎮勢力割據一方,加速了國家滅亡。為杜絕地方勢力割據,強化中央集權,宋朝採取了禁軍制度。儘管宋太祖曾想遷都洛陽、關中,佔據山河形勝,裁去冗軍之苦。但大臣的反對、龐大的禁軍及家屬需要大量糧草、汴京多年的苦心營建,禁軍又是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依託的根本。使得想穩固政權統一國家的大宋統治者又不敢輕舉妄動。

宋朝的軍政制度依附於汴京的漕運體系,養活汴京的龐大人口。《宋史 河渠志》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曰渠,派引脈分,鹹會天邑,舳艫相接,贍給公私,所以無匱乏。唯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富”。而此時因連年戰亂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的淤塞,已無法保障充足的糧食供應,後唐莊宗曾組建類似禁軍的組織,置於洛陽周圍,不幸的是糧食貧乏以致禁軍叛亂。隋唐時期,兩京制,洛陽以強大的漕運維護國家的糧食安全。每至關中糧食匱乏,皇帝便率文武百官到洛陽吃糧食,關中地區失去洛陽漕運的支持,更無法保障。


少數民族政權的崛起與京杭大運河的貫通

晚唐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日益崛起,取代了西北的邊患。《元史·巴圖南傳》記載“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 元帝國的統一,瞄準了既可兼顧塞外又可掌控全國的幽燕之地。明朝為了抵制來自女真的威脅,遷都北京鎮守邊境,修建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連接秦長城,直抵嘉峪關;滿清入關後,同樣選擇了進可控全國,退可回盛京的北京。

元定都後,重修大運河,裁彎取直把原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連杭州的京杭運河。此時洛陽、關中地區已徹底被漕運拋棄。源源不斷的物資、錢糧通過大運河運抵大都,保證著帝國的運轉。而運河的紐帶繼續為後來的明清都城注入著活力。


奔跑的月亮追太陽


安史之亂可以說是整個中國歷史的拐點。安史之亂帶來多個層面的悠遠的影響。一是軍事層面,後世宋、明等王朝削弱軍隊力量,不重視武將,就是擔心造成藩鎮割據的結果。

二是經濟和人口層面。人口大規模從西北、北方遷徙到江南,北方經濟一落千丈,唐代後期,長安的糧食及其他,多是從南方運來從而得以維持。至宋代,南方經濟遠超北方,基本由南方供應北方。

幽雲十六州被割給契丹後,西北與北方失去了對抗契丹等少數民族的屏障。如果定都關中,那就是把首都置於邊境的第一線。

糧食等作物,從江南運到關中,耗資巨大,得不償失。

隋唐以來,關中地區的重要性已開始逐漸下降,皇帝們開始有意識地把國家中心東移。隋朝把洛陽設為東都,唐朝也是如此,而且武則天甚至遷都洛陽。

到宋太祖建立北宋的時候,關中地區的地理優勢、經濟優勢已蕩然無存。因此後來皇帝不再選擇關中作為首都。


西村0616


關中是守成之地 不合進取 而且宋以後之都城人口動輒百萬以上 關中平原所能提供的糧食物產根本不能滿足都城需要 組織運輸又是勞民傷財之事 所以不會考慮定都於關中 再加上元本身就是草原民族 又是馬上天下 對關中的地理位置更是看不上 明洪武甚至想定都鳳陽(他的老家)經人勸阻才定都於南京 明成祖更是以天子守國門的姿態遷都於北京(焉知不是戀舊思故所致)至於清朝 龍興於白山黑水 兵力最盛之時不過十數萬 於偶然得明之天下 定都北京實屬無奈 定都之時已做好隨時撤退的打算 綜上所述 宋以後是不會有朝代定都於關中的


11a20b


應該說,秦,兩漢,唐的輝煌與燦爛的歷史都與定都關中地區是分不開的 ,得關中者得天下,大一統王朝都是定都於長安(西安),然而,自唐朝覆滅以後,就再無王朝定都和發家於關中,北宋要想遷都於洛陽,而不是長安,朱元璋也想遷都關中,但當時的關中地區已經是過於破敗,只有放棄。關中地區的衰敗和原因是諸多方面造成的,既有經濟上的,也有政治上的。

這其中最關鍵就當時的經濟中心的轉移,尤其是大運河開通以後,南北經濟打通以後,關中的經濟地位逐步降低。還有就是關中地區定都過千年。歷朝歷代過度開發水土流失嚴重,缺水,乾燥,使得關中地區喪失了作為首都地區的經濟基礎。說白了,就是必須確保糧食的充足的供應,是影響著定都的關鍵。

再就是從軍事上的角度來說,唐代之前對於國家的主要軍事威脅西北方向,匈奴,突厥,吐蕃。此時也只能定都於關中,對於農耕文明來說,都城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經濟中心。國家精華所在 。封建時代是中央集權制,軍隊,官僚,物質財富都集中於此。首都地區必須要以易守難攻為益。也是集中的一切力量是抵禦外敵最有力的方式。而宋代以後,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中原王朝的政治和經濟只能北移。中原王朝不可能在非首都的地區大量屯兵,會造成大量耗費錢糧,也會造成嚴重的地方割據,所以兩宋才會集中軍隊於首都。再就是自大運河開鑿以後,關中地區的作用大幅度下降,長江中下游平原的耕地開發及南方海外經濟開發。關中的經濟作用進一步降低。最終越來衰敗。

自唐以後,南方人口、經濟在開始超越北方,兩宋以後南北方經濟和人口徹底逆轉,長江、運河成為運輸黃金水道。到了明代,經濟中心轉移至江南,政治中心轉移至北方地區(北京)。在軍事上,兩宋最大威脅是北方的契丹,北宋建都開封實屬無奈,燕雲十六州的喪失,也使得北宋無法再往北定都。明朝定都北京顯然是一個正確選擇,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在於此。再從所謂“王氣”來說,長安和王氣黯然收。晚唐戰亂中長安已經被毀滅殆盡。朱溫篡唐火焚長安和關中地區。。已經喪失了作為首都的條和資格,長時間沒法回覆元氣和加以培養。

兩漢時期關中人口不多尚且可以供養,隋唐以後人口急劇膨脹。自唐高宗以後,皇室和官僚都不得到洛陽“討飯”,高祖定都長安至安史之亂的唐朝前期一百多年,唐朝皇帝竟然有五十多年呆在東都洛陽。也就是說,當時的關中地區已經是疲敝不堪,難以為繼了,以至於武則天定都洛陽。隨著關中平原環境不斷惡化,黃河水患不斷髮生。北宋末年,黃河奪淮入海,關中地區的運河徹底廢棄,喪失了供應首都人口的條件,唐之後再無建都出現。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看了某些作者的回答我就想笑,回答問題在於直面問題的核心根本,你整那麼多字,言不著邊、詞不搭意的有意思嗎?拜託複製粘貼也用點心!問你宋朝以後,你來就是唐朝怎麼的,安史之亂怎麼的,你怎麼不講昔漢高祖哉呢?

提問者問:宋代以後為何再無王朝定都於關中?

這裡的王朝肯定是指大一統王朝了,掰掰手指頭算一算,宋亡天下以後只有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了。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因大都乃北方重鎮,經濟發達,且有大運河南下通利,元人更是馬背上得了天下的遊牧民族,大都於地理上出了長城就是草原,從情懷上戰略上都是最好的選擇。至於戰略上好不好,至少元朝敗亡時可以保全而退,延續了草原香火與明周旋幾百年可見一斑。

明朝原本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南京,可憐那建文帝不爭氣,書生氣柔弱,殺伐不果,讓他四叔以小做大,反而丟了身家姓名和這皇帝基業……朱棣這廝在南京能呆習慣,不說他夜不能寐怕他老子夢裡拿了他,住慣了北京城的他總想著回自己的窩好好經營。沒有那麼多大道理,什麼定都北京好防守邊防,天子死社稷云云……你是一個決策者,從戰略上講,北京城離草原那麼近,出了城幾十裡就是長城,北上即是草原,你覺得這裡好?朱棣要真覺得這裡戰略這麼棒的話,他老人家會一直親征北伐?死都要死在北伐路上?說白了,家天下!家天下皇帝一人說了算,天下都是他的,且還道定都於哪?他朱棣從當王爺起就在北京城,他於北京起事,他認為王氣在北京,不然他不會贏他侄子,他習慣於北京城,他的經營根本在北京,他也要防著別的朱家人學他的樣子幹掉他……所以大明定都北京跟元朝不一樣,更多的是出於朱棣一人的利益得失與喜好而已!

清朝就更不用說了,清兵入關,皇太極彼時已薨,年幼的順治急需立足根基,南方還在大明殘餘勢力手中,怎麼能定都往南呢?現成的北京城,現成的紫禁城大皇宮多好啊!再者一個,人人只能當事後諸葛亮,會掐指一算袁天罡的那是神仙!他滿清剛入關那會他也不知道和明廷是不是劃江而治,亦或者被打回老家呢?所以思來量去還是北京城定都最佳!

再回看關中,漢唐已成往事,不堪回首中……經歷千年的大興土木,關中已不再是水土富饒的地方,函谷關已不復當年。元、明、清三代定都都有自己的時勢和打算,又怎麼會定都關中呢?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只記住了多少英雄,煙散去那芸芸眾生……


Go透過現象看本質


唐代安史之亂後,國家經濟重心轉移,江南地區是財政錢糧主源,中央政權為了便於控制國家,首都自然東移,宋代是汴梁,南宋遷移江南,元明清都是北京,還挖掘了大運河,就是這個道理。


四川達州


北方的騎兵威脅太大!定都影響天下長久穩定,南方有山水天險利於防守。


賞金林哥


四戰之地,無險可守。


用戶9223902231829


經濟中心南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