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運動神經元病的認識是什麼?

兔子兔子


中醫學裡面沒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名稱,但根據其肌肉萎縮、肢體無力,肌束震顫等主要證候,仍然可以歸屬於"痿證''範疇。若分虛實,以虛證為主,也有溼熱實證。病變涉及臟腑,主要在脾、在腎、在肝。

中醫認為,運動神經元病主要是由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如勞倦過度,飲食不節,久病失治等因素損傷脾胃肝腎,致氣血生化乏源或精血虧耗,則筋脈肌肉失之儒養,肌萎肉削,發為本病。

《素問·太陰陽明論》日: “四肢皆稟氣丁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小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脾胃居中,運轉上下,統陽明脈,脾胃虛則陽明虛,不能奉養先天腎精,亦不能行氣血、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故發為痿證。然而脾之健運,化生精微,需藉助腎中元陽的推動,故有“脾陽根於腎陽”之說。腎氣旺,助脾健運,脾胃納化有權,四肢肌肉不斷得到氣血精津的充養,則健壯有力。若腎氣虧虛,無力助脾健運,脾胃納化失職,氣血精津化生乏源,脾不主四肢肌肉,四肢肌肉失養而痿弱無力。脾腎虧虛,納化失職,精血化生乏源,腎精不能化生肝血,加之病程日久,患者多見情志抑鬱,化火傷陰耗血,致水不涵木,肝失所養,肝陽亢逆而致虛風內動,患者可出現肌束顫動,肢體關節僵硬,肌肉痙攣,腱反射亢進和錐體束病理徵陽性等;此時,虛風內動之徵是標,其根本原因在於脾腎虧虛。因此,在治療方面重在補脾益腎,兼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具體來說的話:

1、肝腎陰虛

肝藏血,主筋,主風,主動;腎藏精,主骨主髓。先天不足,腎精虧虛,或房事不節,或勞役過度,精損難復,陰精虧損,虛陽浮動,肝血不能濡養筋脈,虛風內動,故見肌束顫動,肢體痙攣。但凡肌肉震顫跳動,腰反射亢進者,責之於肝。

2、溼熱浸淫,虛實夾雜

脾土惡溼喜燥,肝臟體陰用陽,肺朝百脈,通調水道。脾虛失運則聚溼化熱,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由是陰火內熾。陰火主要是下焦肝腎之火,肝經溼熱浸淫,流注於下,筋骨萎軟無力。另外,脾胃虛弱,內生溼熱,阻礙運化,精微物質不能上輸於肺,百脈空虛,肌肉組織失養。故本型為虛實夾雜之證。

3、脾胃虛損

脾為後天之本,津液氣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主運化主涎;胃主受納,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佈散於全身。脾胃虛弱,或因病致虛,由虛致損、損傷脾胃,使脾胃受納運化失常,氣血生化不足,無以生肌,四肢不得稟水谷之氣,無以為用,故出現四肢肌肉萎縮,肌肉無力,甚至吞嚥困難,咀嚼無力,口張流涎。脾虛累及肺臟、肺主氣主聲,故出現語音含糊,構音不清,呼吸氣短。

4、脾腎虛損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生髓,先天稟賦不足,精虧髓少,或勞倦傷腎,腎氣虧虛,不能溫煦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濡養肌肉筋脈,即出現四肢肌肉萎縮、肢體無力。腎為作強之官,腎氣之充沛,又需脾胃之補養,脾腎兩虛則骨枯髓虛,形瘦肉萎,腰脊四肢痿軟無力。

5、肺熱傷津

肺主皮毛、宣發、升降。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熱葉焦、津液不足、氣血運行失常、四肢五體失養而成為痿。病狀主要表現為四肢痿弱無力,運動神經元損傷,肢體變形,皮膚枯燥或伴有發熱,嗆咳無痰,小便短赤、熱痛,舌紅苔黃,脈細數。治則清肺潤燥、益氣養陰。


純鈞LHGR


運動神經元病中醫無此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主要是肌無力及肌萎縮,歸屬於中醫痿證的範疇,其受累的肌肉早期上肢常伴有肌束震顫,下肢多呈痙攣性癱瘓,,故亦可稱為顫病 和痙病,當延髓麻痺時,其聲音嘶啞,說話不清,亦可歸於失語證中,但臨床以流病為主要表現,病因病機由於本病慢性隱匿起病,故在中醫學角度多從其證測其因,或僅論病時之病因病機,對其病機的認識,多認為其以虛為主。


中域中醫


運動神經元病(MND)是一組病因未明的選擇性侵犯脊髓前角細胞、腦幹運動神經元、皮層錐體細胞及錐體束的慢性進行性神經變性疾病。本病是一慢性蠶食性神經損害性疾病,且病有早中晚期之別,治療恢復控病在早中期治療才能有最佳恢復之望。考慮到患者的病情,建議可以使用中西醫方法治療,以純中醫藥物再配合多種物理儀器輔助治療,使藥物可以準確達到病灶部位,從而達到局部肌肉修復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