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中人為何要遵循“過午不食”?普通人這樣做有何影響

文·段宏剛

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持戒、禪定、智慧,是佛教的核心思想,簡稱為戒、定、慧。其中,戒是指完善道德品行,定是指保持內心的平和安靜,慧是指培育智慧。

佛教裡有許多清規戒律,是對“戒”的具體闡釋,教導佛門中人要清心寡慾,儘早達到功德圓滿的境界,最具有代表性的無疑就是“八戒”,分別是: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

這些清規戒律代表了佛教對“修戒”的全部認知,對普通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範,同樣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佛門中人為何要遵循“過午不食”?普通人這樣做有何影響

第八個戒律“戒非時食”,實際上就是指“過午不食”,意思說,僧侶進食的時間必須安排在午時之前,超過午時到次日拂曉就不能再進食。

之所以產生這個戒律,佛教典籍《毗羅三昧經》認為:清晨是天界進食的時刻,午時是諸佛進食的時候,午後到夜晚是鬼神進食的時分。

如若在午時之外的其他時刻進食,顯然是犯戒的。

佛門中人對“過午不食”推崇備至,跟他們的信仰息息相關。在佛門中人看來,過午不食有許多好處,一些好處如果以科學的態度來審視,頗有道理。

佛門中人為何要遵循“過午不食”?普通人這樣做有何影響

一是少食後能減低愛慾之心。

這一點想必許多人深有體會,當一個人餓得眼冒金星、筋疲力盡時,即使看見美女,也提不起任何興趣,只當沒看見。“飽暖思淫慾”就是這個道理,生活在錦衣玉食之下的人,心中的慾念會越來越多,因此,佛門中人為了節慾,往往依靠節衣縮食來清心。

二是能讓身心明潔平靜,減輕腸胃的負擔。

這個觀點頗有科學道理,人在進食後,需要啟動腸胃的消化功能來幫助食物消化,勢必要加重腸胃的負擔,僧人主要活動是靜態的,以靜坐打禪為主,對能量的消耗並不大,沒有必要去多吃飯。

三是容易讓修行者進入禪定的狀態。

人在飽食後,因為消化系統進入工作狀態,促使體內大部分血液在胃部循環,讓大腦供血不足,人容易昏昏欲睡,很難集中精力去思考一件事情。對佛門中人來講,為了靜心凝神,時刻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所以,他們採取少食的方式,讓自己更快地進入禪定狀態。

佛門中人為何要遵循“過午不食”?普通人這樣做有何影響

四是能節省時間來修行悟道。

吃一頓飯,差不多要花費一小時左右,如果少吃一頓飯,一年下來要省出好多時間,如果把這些時間用在修行上,豈不是讓僧侶更快、更早地參悟到佛教真諦。

五是能讓修行者擺脫慾望,磨練意志。

佛教認為,萬物本空,食物也是空的,讓身心自由自在的唯一方式,就是放下執念和慾望。食慾是一種典型的生理慾望,容易讓人促成貪吃的惡習,因此,擺脫飢餓的困擾,有助於磨練修行者的意志。

六是過午不食是佛教的優良傳統,必須傳承下去。

過午不食的做法,從佛教誕生之日起,就已經形成,歷代諸佛都遵守這個規矩,作為出家人,沒有理由去破壞這項規矩,唯有遵守下去,才是對信仰的最大敬畏。

佛門中人為何要遵循“過午不食”?普通人這樣做有何影響

隨著佛教在西漢年間,沿著“絲綢之路”傳入我國,跟我國本土的道家思想融合後,“過午不食”成為古人深信不疑的養生方法。

過午不食雖然有這麼多好處,那麼,現代普通人這樣做,對身體有沒有影響呢?

答案是肯定的。

當今許多愛美人士為了減肥,通常會選擇過午不食的做法,並且,這類人深受道家“十二時辰養生法”的影響,一致認為,人體在辰時(上午七點到九點)處在“胃經當令”,此時此刻,胃部及周圍的氣血很充足,太陽在此時也冉冉升起,人的陽氣很足,脾胃活躍,是適合進食的時候,吃進的食物容易消化和吸收,因此,人們通常選擇在這個時刻吃早飯。吃早飯被看作是一種順應人體自然運動規律的活動,非常有助於健康。

佛門中人為何要遵循“過午不食”?普通人這樣做有何影響

這種觀點沒有錯。

然而,一些愛美人士過了午後,為了保持好身材,通常不吃主食,只吃些水果和零食,有些人甚至以喝水來代替。

這種做法很不科學,一是過午不食後,因為長期飢餓,容易導致胃部收縮,讓幫助食物消化的胃酸,長期處於閒置狀態,極易腐蝕和損傷到胃粘膜,最終引發胃潰瘍之類的胃病。

佛門中人為何要遵循“過午不食”?普通人這樣做有何影響

二是長期過午不食,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嚴重損害身體健康。現代人跟僧人,以及古人的作息時間完全不一樣,他們天亮就起床,吃過早飯後,僧人會開始一天的靜坐打禪,身體對能量的消耗並不大,午後如果感到飢餓,喝些水就能解決,天黑後,僧人開始休息,養精蓄銳,準備第二天的修行。

古人由於生活規律的限制,每天只吃兩餐,一是早飯,二是午飯,跟僧人一樣,大多數古人天黑後也開始休息,並不需要午後再進食。

現代人就不一樣了,夜生活那麼豐富,過午不食的話,身體首先不答應,也沒精力做其他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