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何殺功臣?你以為是功高蓋主?真實原因引人深思

為何我們要研究歷史呢?這個問題也許值得深思。之於我而言,我覺得研究歷史其實更大程度是在研究古人的生活以及為人處世哲學。

在這些哲學中,總會無意間透露出一個人或者一群人最原始的人性。我們通過了解人性,掌握人性的一些特點,從而更加完美過好自己一生。

就在研究這些東西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特別匪夷所思的現象,就是基本上每個朝代都有皇帝殺功臣的事情發生,而且很多賢明皇帝都曾幹過這種事。一開始我以為皇帝殺功臣主要原因就是大臣功高蓋主,後來經過深入分析,我才發現我錯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皇帝殺掉這些跟隨自己建功立業的功臣呢?通過接下來的深入分析,也許你會從中明白真實原因。


一、歷史淵源

劉邦殺韓信

太遙遠的時代我們暫且不說,就從人們熟知的一些歷史人物開始切入,比如漢高祖殺開國功臣韓信,為何他要殺韓信呢?

韓信從最開始劉邦創業,就已經跟隨劉邦,期間為漢高祖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最後卻被劉邦直接處決,原因說是韓信太過於自大狂妄,目中無人。

古代皇帝為何殺功臣?你以為是功高蓋主?真實原因引人深思

劉邦劇照

興許我們眼中的韓信確實也很狂妄,或者說是一種自負,自身能力足夠強,立下赫赫戰功,受過胯下之辱,最艱難的時期連飯都差點吃不上,但是他一直堅持到最後,創下屬於自己的功績。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在失敗的時候對自己的認識還比較客觀,一旦成功之後,對自己就失去客觀認識,盲目自大,以為自己無所不能,這是一種正常人的心態,也是人性中很普遍的一種弱點。

韓信如此自負,劉邦難道不自負麼?韓信認為天下是他打下來的,劉邦自己穩坐皇帝之位,不是更加覺得天下乃自己之功?他還會覺得即使當初沒有這些大臣,自己一樣能夠建功立業,於是在取得成功之後,就“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將大臣趕盡殺絕。這種行為並不是因為劉邦覺得韓信等人功高蓋主,而是他覺得自己才是最厲害的,有這些人的存在反而無法襯托自己的厲害之處。

相同的觀念,其實大臣也有這種想法,覺得皇帝的存在是對自己成功的一種侮辱,於是總在有意無意挑戰皇帝的權威,導致最後落得家破人亡的結局。

朱元璋殺功臣

除了劉邦之外,朱元璋殺功臣在歷史上也是聲名遠揚,比如李善長、胡惟庸、藍玉等人,這些都是曾經朱元璋在淮西創業時就跟隨朱元璋的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原始股東。但是朱元璋最後建立明朝,一切穩定,就開始斬殺大臣,原因一樣值得我們深思。

古代皇帝為何殺功臣?你以為是功高蓋主?真實原因引人深思

朱元璋劇照

對於朱元璋,民間有這樣的傳言,當時朱元璋有一個老鄉,與朱元璋從小一起長大,後來到他登基稱帝之後,那個人去京城找朱元璋,見到朱元璋很開心喊出朱元璋的小名,朱元璋聽完直接叫手下將其處決。

原本他鄉遇故知,應該是一件快樂興奮激動的事情,為何演變成一場血腥事件呢?深入瞭解人性,你會發現朱元璋殺死這個人的原因僅僅就是這個人叫了一聲他的小名,因為這一句話,導致朱元璋臉上無光,所以必須滅口。

興許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很容易理解,一個人功成名就,往往不希望自己從前不光彩的事情被人知道,所以不喜歡與之前接觸的人來往,有人說這是因為雙方圈子不同。實際上並非如此,圈子不同只是一種堂而皇之的理由,虛偽才是人性最真實的本質。

因為成功之後,自己高高在上,再也不想提及從前各種不光彩,與熟人絕緣,不失為一種好辦法。這就是朱元璋殺掉乞丐朋友的原因。也是朱元璋與那些開國功臣交惡或者產生隔閡的原因。

大家一路走來,朱元璋曾經是什麼模樣,內心都清楚,只是看誰能夠配合朱元璋演戲,不願意配合的自然就是死路一條,願意配合的就可以留住一條小命。

清朝皇帝殺功臣

也許這些歷史還是比較久遠,那我們就說說清朝的事情。最開始有康熙處決輔政大臣鰲拜,當時康熙覺得鰲拜專權,影響自己的皇權,所以想方設法將鰲拜處決。

古代皇帝為何殺功臣?你以為是功高蓋主?真實原因引人深思

康熙劇照

要說鰲拜真的犯錯了麼?他舉兵造反還是怎麼?其實都沒有,作為順治選擇的輔政大臣,鰲拜的職責就是與索尼等人配合好輔助康熙稱帝,但是康熙年齡尚小,鰲拜等人自然平時要操心多一些。

正是這些過多的操心,在康熙眼裡就是一種專權,所以必須把鰲拜處決。這是康熙年少時的不成熟與任性,他將人性深處的那種自私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希望有人與自己共同分享皇權,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其解決掉。他把鰲拜處決之後,等到晚年,又為鰲拜平反,並且說:

憶及數事,朕若不言,無敢言之人,非朕亦無知此事者……我朝從徵效力大臣中,莫過於鰲拜巴圖魯者……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

經歷世事成熟以後,康熙才明白自己當初做錯了一些事情,也更加理解鰲拜當初的行為,可是一切為時已晚。再說,如康熙一樣聖明的君主,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又有幾個呢?

雍正時期,同樣對功臣年羹堯下手,不過這個人確實做得有些過分,最開始雍正對年羹堯可以說感情很深,不僅千里迢迢快馬加鞭給遠在西北的年羹堯送新鮮荔枝,還在書信來往中肉麻寫到:

朕不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賞爾之待朕;爾不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應朕之知遇。……在唸做千古榜樣人物也。

以身作則,啟示年羹堯與他一起為子孫後代做榜樣。可是年羹堯根本不把雍正的話放在心裡,繼續自以為是,在雍正面前毫無君臣之禮,這時雍正善意提醒年羹堯:

古代皇帝為何殺功臣?你以為是功高蓋主?真實原因引人深思

年羹堯劇照

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

話說到這種份上,在皇帝中已經是少有的聖明,要是一般皇帝,想收拾你完全不給你任何提示,等你恍然大悟,早已人頭落地。

年羹堯收到雍正的警示之後,還是我行我素,最後被雍正以92條罪狀審訊入獄,賜其自裁。以上的實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歷史上皇帝殺大臣,有的是因為皇帝的人性劣根性在作怪,有的則是因為大臣的劣根性作怪,那麼如何才能巧妙避免殺身之禍呢?歷史上也有很多例子。


二、明哲保身

既然每個人都有人性弱點,那明白弱點之後就應該學會明哲保身。唐朝時期的尉遲恭做得很好,雖然是被動接受明哲保身,但是得以善終就是好事。

尉遲恭自認為自己曾經救過李世民的命,並且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下大功,後來人就有些飄,目中無人。一次李世民叫李道宗等人舉辦宴席,由李道宗排大臣座位順序,中間出了一點差錯,沒有把尉遲恭的位置安排好。

尉遲恭到宴席一看自己座位靠後,生氣問是誰安排的座位,李道宗承認是自己所為,結果尉遲恭衝上去三兩拳將其打倒,打得對方眼冒金光。李世民見狀有些生氣,停止宴席,不歡而散。

事後,李世民把尉遲恭單獨喊去談心,委婉跟尉遲恭說自己終於理解當初漢高祖劉邦為何殺掉韓信,原來有時候君主也是迫不得已。

古代皇帝為何殺功臣?你以為是功高蓋主?真實原因引人深思

尉遲恭劇照

尉遲恭雖是個粗人,聽到這樣的說辭,心裡也明白一二,後來不久辭官回家養老,專心修身養性,最終得以善終。同樣是皇帝提醒,尉遲恭自己識趣,最終實現明哲保身,年羹堯自以為是,最終一命嗚呼。

同屬清朝時期的曾國藩,與年羹堯比起來,又是另外一種結局。和尉遲恭相比,曾國藩也有所不同,因為他是主動明哲保身,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曾國藩創立湘軍幫助清政府抵抗太平軍,經過天京一戰,太平軍大勢已去,慈禧開始對立下赫赫戰功的曾國藩有所猜忌,擔心曾國藩會擁兵自立,與清政府對抗,成為下一個隱患。

曾國藩熟讀歷史,知道自古功勞大的臣子要是不懂明哲保身,最後下場都很慘。於是天京一戰結束後,曾國藩就開始裁撤湘軍,將原本十幾萬的隊伍裁撤到只剩四萬,還把自己的弟弟曾國荃以身體不適為由弄回家休息,防止慈禧猜忌。

經過這些動作,慈禧對曾國藩也放下心來,沒有繼續追究曾國藩責任,曾國藩最後得以善終,死後慈禧賜諡號“文正”,也是對曾國藩最大的肯定。


三、現實意義

在以上歷史人物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這些人都存在人性的弱點,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自私、自負、虛偽,這些弱點在我們今天一樣暴露得一覽無餘。

古代皇帝為何殺功臣?你以為是功高蓋主?真實原因引人深思

也許你會發現,很多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後來慢慢就失去了聯繫,再次相見也只是寒暄幾句,沒有以前那種溫馨感覺;老同學畢業以後各奔東西,後來再次相見,談天說地,都是虛偽做作,沒有幾個保留當時那種單純。

見得多了,你以為是人生無常,世事變遷太快,其實非也,這個世界的主旋律原本就是變化,沒有什麼東西是靜止的,人在變,心在變,萬事萬物,晝夜交替,斗轉星移,沒有什麼東西會靜止。

可是有一樣東西,從古至今,保持著高度的相似性,那就是人性的弱點,人可以足夠自負以至於目中無人,巴不得全世界以自己為中心,當現實得不到滿足之後就會產生一些過激行為,比如攀比,同學聚會上的假裝有錢,都是一種自尊心在作怪,這種自尊心導致一個人失去客觀判斷,失去自我認知。

人也可以足夠虛偽,明明沒有擁有的東西,還要假裝擁有,假裝也就算了,還擔心被熟人揭穿,正是這種擔心,讓人變得對原本熟悉的人開始冷落、疏遠,他想活在自己創造的世界中,這種虛偽不想被打破。

我見過很多人,原本與我關係很好,後來慢慢發展速度不一致,再次相遇之後,總喜歡擺譜或者做作,讓人很不是滋味,每當這時,我都會扮演那個需要明哲保身的臣子角色,讓對方足夠有面子,因為你揭穿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反而會讓彼此關係僵化。

古代皇帝為何殺功臣?你以為是功高蓋主?真實原因引人深思

看清楚一個人的面目,以後少些來往則足矣。朋友之間如此,領導與下屬之間更不用說,要是生活中你總做一些讓領導覺得你搶他風頭的事情,最後的結局就是你被開除,恰如古代皇帝將功臣斬殺一樣。

很多時候,看的已經不是一個人有多少功績,而是看這個人平時多麼會為人處世。當然,我說這些並不是否定努力拼搏的意義,只是希望我們從歷史中總結出來的這些經驗教訓,能夠幫助人看清現實、瞭解人性,從而更加清晰制定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更加客觀瞭解自己,能夠以一種平常心去對待那些你以前不理解的行為。

從古至今,朝代更迭,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在不斷變化,但是人性,從來都一樣,人為了自己的私心與利益所做的事情還是大同小異,我們瞭解接受之後,也就不難過好餘生!


結語

如果你問我如何才能過好餘生,那麼我會告訴你學會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試著去改變自己可以改變的東西,你會發現,大千世界,千奇百怪之事不過如此而已!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歡迎大家通過頭條搜索出不同意見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