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練兵,每次發餉均灌輸"是袁宮保給的餉"將北洋軍變成私軍。清政府為什麼容忍?

木易生


北洋軍每次發餉銀的時候,都要念叨這是袁大人發的餉,我們吃黑飯要保烏主,忠於袁大人——這是電視劇《走向共和》中的鏡頭。

雖然電視劇是藝術,一般來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是有真實依據的。

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尤其是一部反映中國近代歷史重大事件的電視劇,本來該是非常嚴肅的,但嚴肅的電視劇,枯燥乏味的,觀眾是沒有興趣看的。

所以電視劇必須要加一些作料,虛構一些情節,增加演義的成分,以增加觀賞性。不然再好的電視劇,拍出來沒人看,只能靠團體票,那就有違創作者的初衷了。

但北洋軍每次發餉的時候都灌輸“是袁宮保給的餉”,這是絕對的藝術虛構,袁世凱在當時是絕對不敢這麼猖狂的。

袁世凱是什麼人,胸懷遠大理想的人。這樣的人都是老奸巨猾的政客,權謀高手。

曹操跟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是有這樣一段話::"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

說白了,有野心的人都是兇殘的財狼,但一般都會披著羊的外衣,隱藏得很深。

正如詩中描寫劉玄德那樣:“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在國家軍隊中公開宣揚自己的個人權威,這是蠢豬做的事,袁世凱這個老狐狸是斷然不會做的。如果誰私下裡那樣做,那一定是跟袁世凱有不共戴天的仇恨,要將他置於死地。

因為沒有不透風的牆,北洋軍那麼成千上萬個士兵,有一個人走漏風聲,袁世凱這小子立馬就會腦袋搬家。

再說慈禧那麼聰明的人,在北洋軍裡不可能不安插臥底,這種政治上的低級錯誤,袁世凱是不會犯的。

北洋軍每天進行的政治思想教育,一定是聽大清的話,跟大清走,做慈禧的好戰士,至少在表面上如此。

帶領士兵的造反,思想工作根本就不用做,歷史上每次犯上作亂的政變,叛軍首領絕對不會告訴士兵說,我們要殺皇上造反了,大家跟著我衝啊。士兵一聽就把槍扔下,溜了。

為什麼?因為造反謀逆大罪,不僅腦袋搬家還要株連親人,傻子才會服從這樣的命令。

所以造反的人都是打著擁護皇上的旗號,美其名曰“勤王”、“清君側”,朱棣造反的時候,也是說皇上被人懵逼挾持了,我們要除掉皇上身邊的奸臣,保護君王。

反正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報紙,信息閉塞,首長說啥就是啥,誰也沒有見過皇上,到了皇帝跟前,大家也不一定認得。

所以,袁世凱控制軍隊,不會蠢到明火執仗給士兵那樣灌輸思想,除非是不想活了。

那樣的情景出現在軍閥混戰的民國時期,馮玉祥的軍隊裡。因為那時候群龍無首,士兵們有奶就是娘,拿誰的錢為誰效忠。編劇覺得好玩,就給袁世凱嫁接上了。

袁世凱是個腦後長反骨的傢伙,既然有野心,肯定會對北洋軍加以控制,不過控制方式就是摻沙子,說白了就是安插自己的親信。

袁世凱在建立軍隊之初,就蓄意安插自己的親信,培植黨羽,把軍隊中各級關鍵部門的指揮權力都緊緊攥在自己手中。

袁世凱先後安排王士珍、徐世昌、馮國璋、曹錕、段祺瑞、閻錫山到北洋軍中服役,並刻意栽培,讓他們擔任要職。

這些人個個都是人精,都是老江湖,袁世凱籠絡他們為了什麼,他們心裡明鏡一樣。而且北洋軍裡好多骨幹都曾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他們在日本不僅學習了先進的軍事理論,也接受了日本先進的思想,更有的(如閻錫山)接受了孫中山的民主思想,加入了同盟會。

這些日本歸來的軍校生,都明白滿清政府腐敗無能,中國的希望在有魄力、有能力的袁世凱身上,不用說他們都會聽袁世凱的話,跟袁世凱走。

其實袁世凱的北洋軍跟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李鴻章的淮軍一樣,都是半朝廷半私人性質的部隊。

因為這些軍隊組建的基礎,就具有私人性質。

在這些部隊擔任骨幹的,都是統帥的同學、同鄉、同事、門生故交和老下屬。或者是自己的叔伯,舅姨和七大姑八大姨等六親中的人。

這樣的軍隊向心力和凝聚力都是沒說的,戰鬥力也非常強,對統帥的忠誠度也比較高。

可是這樣一支軍隊對皇帝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是潛在的威脅,是定時炸彈。

皇帝也都是人精,看什麼都是洞若觀火。對袁世凱和北洋軍,慈禧他們也不會不防範。

當初組建的時候,是要利用他們鞏固自己的統治,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對袁世凱可以聽之任之,不會看著北洋軍變成袁家軍,尾大不掉。

後來,慈禧見勢不妙,就開始對北洋軍出手了?

1906年,慈禧下令對北洋軍指揮權進行調整,北洋軍六鎮一下子收回了四鎮,而且免去了袁世凱的兼職。袁世凱苦心經營的北洋軍,一夜之間就變了天。

1908年,清廷進一步剝奪了袁世凱的指揮權,免去一切職務令其回老家養病。北洋軍各鎮的指揮權落到了陸軍大臣蔭昌手裡。這個人滿人,地道的自己人。

在滿清統治者看來,經過改組,北洋軍就不再姓袁,對滿清的統治也不再構成威脅了。

可是滿清統治者只顧著摻沙子,沒有撿沙子。北洋軍的指揮權還在馮國璋等袁世凱親信的手中,而且摻沙子安插的指揮官很多都是從日本留學歸來的軍校生,有的在日本就被孫中山“洗腦”,有的已經加入同盟會。

因此袁世凱雖然離開了,但北洋軍已經不可能姓愛新覺羅。關鍵時候,滿清花錢精心打造的軍隊不僅沒有幫忙,反而成為大清掘墓人。


小約翰


“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為袁大帥效力”,這只是電視劇《走向共和》裡面虛構的劇情,不是歷史。袁大帥當時再怎麼囂張,肯定也是不敢這麼明目張膽的囂張的。


當然,袁世凱把北洋新建陸軍變成了他私人的軍隊,這是事實,清政府當時對此也並沒有什麼意見。

至於說清政府高層當時為什麼沒意見,這是因為在古代,軍隊都是私人的。袁世凱在新建陸軍中樹立絕對權威,屬於正常現象。當時的軍隊不這麼操練,沒有戰鬥力。

對清政府而言,只要把新建陸軍各級的人事任命權和後勤保障體系捏在手裡,袁世凱就蹦躂不起來。

換而言之,小站練兵時期的袁世凱,還只是個小角色,別說是慈禧了,就連榮祿都可以輕易捏死他。

因為袁世凱的後勤保障捏在榮祿這個直隸總督手裡,榮祿不給袁世凱撥款,新建陸軍立馬就會瓦解。

不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後,由清政府操作失誤,再加上人才緊缺,朝廷淪落到非用袁世凱不可的地步,因而掐死袁世凱的兩大法寶便都喪失了,袁世凱也開始飛黃騰達了起來。

具體來說,就是八國聯軍撤退後,十七萬沙俄軍隊賴在東北不走,俄軍猶如懸在天上的一把劍,讓剛剛回鸞北京的慈禧寢食難安。



袁世凱看到了慈禧的痛處,便瞅準時機上了一道摺子。摺子大意就是說,先前的武衛各軍在庚子國難期間損失慘重,朝廷現在連京畿警衛部隊都湊不齊,如果俄軍此時越過山海關,北京的安全無法保證,所以朝廷此時必須儘快將編練新軍的問題提上議程。

慈禧看了袁世凱的摺子,予以准奏,並委任其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負責擬定“北洋營制餉章”,負責練兵,於是後來威名赫赫的北洋六鎮從這個時候開始,就算是正式拉開了籌建序幕。

袁世凱領了慈禧的旨後,第一件事便是把他的七千新建陸軍擴編為了一萬人,並冠以番號“常備軍左鎮”。(標準編制應該是一萬二千人,因為當時缺四個馬隊營,所以也就少了大約兩千人)

其後,袁世凱又加緊練了三萬新軍,不過由於當時日俄在東北緊張對抗,北京的安危受到了影響,三萬新軍來不及成軍,袁世凱便將一部分舊軍經過裁汰後,編成一個步兵協和一個馬隊標(協就是旅,標就是團),然後以此一協一標為基礎,又編出一個鎮,謂之番號“常備軍右鎮”。(後來通過整編淮軍和招募新兵,又補齊了該鎮的缺額)


光緒三十一年五月(1904年),常備軍左右二鎮完全編練成功後,清政府下旨,撤銷二鎮番號,將兩鎮番號分別改為北洋常備軍第一、二鎮。至此,後來北洋六鎮中的第二鎮和第四鎮便正式成軍。(這兩個鎮的番號後來因為滿人有意見,便又改了一次,第一鎮番號給了滿人組建的新軍鎮)

袁世凱練兵的效率很快,慈禧很高興,便一如既往的支持他,讓他繼續練兵。袁世凱在慈禧支持下,又委任段祺瑞代為練兵。後來在段祺瑞的操練下,北洋常備軍第三鎮編練完成,段祺瑞出任該鎮第一任統制。

之後,袁世凱為了編常備軍第四、五鎮,便從段祺瑞的常備軍第三鎮中,抽出了一部分兵力出來組建第四鎮,待第四鎮也初見規模後,又從第四鎮抽了一部分兵力出來組建第五鎮。然後又給此二鎮添了一部分新兵,於是北洋常備軍第四鎮和第五鎮也正式成軍。

有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截止至目前,北洋常備軍的五個鎮,都是袁世凱編練的,他用的將領,比如段祺瑞,也都是他向朝廷推薦的。他此時此刻,已經完全控制了清政府在北方的國防力量。所以就在袁世凱籌建常備軍五鎮的同時,八旗貴胄們便怒了,紛紛向慈禧老太后諫言,說新軍都是漢人,這會動搖國本,咱們滿人也要練兵!

慈禧覺得有道理,便讓袁世凱在籌建常備軍第五鎮時,順便也把由八旗子弟組成的八旗前鋒營、護軍營、圓明園內外火器營及銳鍵營等單位也一起改編,從中挑選八旗年輕力壯者,按照新軍訓練方法,也訓練出一個由八旗子弟組建的新軍鎮。

袁世凱接任後,不敢怠慢,奏請鐵良為京旗練兵翼長,並完全仿照北洋常備軍章程,很快練出一鎮,番號為“京旗常備軍”。

之後,滿清貴胄覺們得陸軍第一鎮的番號不能給漢人,就把第一鎮番號改為第二鎮,第二鎮改為第四鎮,第四鎮改為第六鎮,第三鎮和第五鎮番號不變,由旗人組成的“京旗常備軍”就這樣變成了第一鎮。(這也是為什麼常備軍一、二鎮會改番號的原因)

至此,北洋六鎮全部編練完成。這其中的第二鎮才是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的老班底,戰鬥力最強。第一鎮是八旗鎮,戰鬥力偏弱。

北洋六鎮編練完成後,八旗貴胄認為八旗子弟的新軍數量還是不夠,之前八旗與漢軍的比例是一比三,也就是二十多萬八旗兵,六十多萬綠營兵。而現在是一個八旗鎮,五個漢軍鎮,八旗兵比例太低。

於是在公元1908年底,清政府又編練出了一個由八旗子弟組成的新軍鎮,並謂之番號為大清“禁衛軍”。

該鎮的統制是溥儀的七叔,從法國索米騎兵學校畢業的清朝宗室愛新覺羅·載濤。

其實從八旗貴胄火急火燎的組建禁衛軍便不難看出,當時的清政府高層已經意識到了袁世凱尾大不掉,難以控制的問題。他們也想同過訓練八旗子弟,擺脫對袁世凱的依賴。

然而,滿清高層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慈禧當年委託袁世凱練兵,是因為偌大的中國,找不出比袁世凱更懂練兵的將領,幾十萬八旗子弟中,找不出一個能與袁世凱媲美的將領(別說媲美了,就連袁世凱徒弟水平的八旗子弟都沒有),慈禧只能依靠袁世凱。

而七八年時間過去了,八旗子弟依然沒有合格的軍事人才,沒人領兵,所以到最後,無論是禁衛軍,還是北洋第一鎮,這兩支旗人部隊都是有兵無將,大頭兵雖然都是八旗子弟,但中級軍官以上,卻全都是漢人。始終無法擺脫袁世凱一系的“魔爪”。

而在這種情況下,滿清政府想不容忍袁世凱也不行了。武昌起義後,八旗子弟無人能統兵南征,根本辦法打仗,最終還是要把袁世凱請出山,才能穩定局面。

PS:禁衛軍和第一鎮的情況與北洋另外五鎮不一樣。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是找不到能領兵打仗的將領,並非是士兵避戰。而北洋二至六鎮則士兵找茬避戰,揚言朝廷不請袁世凱出山,他們就不賣命。



總的來說,袁世凱對北洋軍的控制,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開始的時候,袁世凱的基本盤很小,朝廷並不畏懼他的勢力。後來由於庚子國難,其它武衛軍都被打垮,朝廷因無人可用,袁世凱便藉機組建了五個由漢軍組成的新軍鎮,而他也通過安插各級心腹領兵,成為了清末手握大權的強勢人物。

面對袁世凱的強勢崛起,清政府高層並非沒有反制措施。北洋新軍第一鎮和禁衛軍便是清政府遏制袁世凱的底牌。只不過,由於八旗子弟難堪大任,連一個能帶兵打仗的師級將領都找不出,必須要依靠袁世凱才能鎮壓革命軍。因而滿清到最後,也就只能是把身家性命都交給袁世凱了。


Mer86


北洋軍確實是袁世凱的私軍。後來武昌起義時,袁世凱被罷免,結果無人能夠指揮得動北洋軍,清廷不得不再把袁世凱請回來。

清廷是否知道北洋軍是袁世凱得私軍?

應該會知道。但清廷必須容忍。為何?因為古代所有具備戰鬥力的軍隊,都是私軍。

一軍之帥,通過效忠於自己的將軍們統領大軍,而各位將軍又通過自己的心腹們控制手下的兵士們。

只有這樣,才會有戰鬥力,否則便是一盤散沙。

古代那些能打的,都是如此。

岳飛的隊伍叫岳家軍,戚繼光的隊伍號稱戚家軍。而為清廷續命的湘軍,其實應該叫曾家軍。

既然如此,那麼朝廷如何控制軍隊呢?

當然是通過控制一軍之帥。也就是說,朝廷只要保證岳飛、戚繼光、曾國藩和袁世凱的忠誠就行了。其他的,管不了那麼多。

但這是充滿變數的。

所以,那些擅長權術的皇帝,會在軍隊裡安插自己的眼線,必要時候牽制不聽話的主帥。

比如雍正皇帝,即便年羹堯對他忠心耿耿的時候,他也在年羹堯的軍隊里布置了暗樁。

後來年羹堯太放肆了,雍正皇帝便可以通過副將嶽鍾琦奪了年羹堯的兵權。

清廷對袁世凱放心嗎?

也不放心。

慈禧活著時,曾經派心腹榮祿去瞧一瞧袁世凱的北洋軍。榮祿發現,袁世凱是個人才,而且北洋軍確實訓練得很能打,因此就保了袁世凱。

慈禧死後,載灃那些管事的小王爺們,全無手段。但他們知道,手握袁世凱的勢力太大了。於是便把袁世凱給撤了。

可是,北洋軍中的將軍們,仍然效忠於袁世凱。沒有戰事則罷,一旦有了戰事,還是需要袁世凱去指揮。

於是,便有了袁世凱東山再起,逼迫清帝遜位的戲碼。


趣談國史


作為清末民初的關鍵人物,袁世凱的一生可謂是波瀾壯闊又充滿曲折。在袁世凱30多年的從政生涯中,他做過駐外使節,當過地方督撫,既是共和總統,又做過洪憲皇帝,這讓袁世凱成為了中國近代歷史轉型者的親歷者,也讓他做了一場千秋帝王夢。在袁世凱帝王夢的崛起過程中,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便是由袁世凱創立兼督辦的北洋軍。

袁世凱

這支晚清末年最強大的近代化軍隊,本應歸晚清朝廷所有,但是,在《走向共和》這部電影中,袁世凱每次發響的時候,都會給北洋軍灌輸“是袁宮保給的餉”,如此一來,北洋軍就徹底淪為了袁世凱的私人軍隊。那麼,電影中所出現的這一場景,是否真的符合歷史呢?如果北洋軍真的是袁世凱的私人軍隊,那麼,清政府為何又能夠容忍袁世凱的這些做法呢?

袁世凱

影視劇必然摻雜了改編的部分,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毋庸置疑的是,給北洋新軍發軍費的是清朝廷,而非袁世凱。清廷對於練兵大臣,尤其還是一個漢人出身的大臣,必然有所防範。所以,從現實角度而言,起碼在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的初期,他也沒膽量說出這樣一席話。更何況,慈禧太后為人又陰鷙而多權謀,袁世凱不可能、也不敢這麼明目張膽的將北洋軍當做私軍訓練。

1907年9月,慈禧太后就通過明升暗降的方式,削去了袁世凱手中的軍權。就從這幾個方面而言,在慈禧掌權期間,袁世凱在訓練北洋新軍之時,袁世凱恐怕不存在讓手下的人去給士兵灌輸“是袁宮保給的餉”這樣思想的可能。影視劇中無疑是想誇大袁世凱對於北洋新軍的控制權,所以才進行了這樣的改編。

北洋新軍

當然電影中的改編也並非亂編,因為北洋新軍確實成了袁世凱手中的私人軍隊。,而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對於此事也是敢怒不敢言,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所造成的。

第一:袁世凱在奉命訓練北洋新軍時,就已經優先控制了這支軍隊的軍權。他為這支軍隊所選用的軍官骨幹,主要以他的個人親信、重金結交的舊部,以及從底層幹起、得到他提拔重用的人為主。經袁世凱選拔的這些軍官骨幹,既能夠消除滿清皇族對於他的疑心,又能夠讓北洋新軍中遍佈自己的得力干將,這就讓袁世凱輕易控制出了北洋新軍的軍權。

袁世凱劇照

第二:袁世凱利用中央財力的支持,發給北洋新軍的軍餉遠高於舊軍軍官,這讓新軍士兵對於袁世凱感恩戴德。早在袁世凱組建北洋新軍之初,他就為這支軍隊擬建好了軍營制餉章上奏朝廷,這讓北洋新軍的軍餉得到了極大保障。這些士兵們能夠拿到手中的薪水銀、公費銀遠高於其他舊軍軍官;袁世凱為了避免有些軍官剋扣軍餉,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發放軍餉制度。如此一來,那些下級軍官就將袁世凱視為衣食父母,對他馬首是瞻、唯命是從。

袁世凱

所以,雖然北洋軍中並無向發餉時向士兵灌輸“是袁宮保給的餉”的做法,但是,北洋軍中早就流傳開了將領們吃袁宮保的飯,就該為袁宮保出力這樣的說法。這也讓袁世凱在低級軍官心目中樹立起了至高無上的偉大形象。雖然慈禧太后及其繼任者並不願意這支帝國最精銳的新軍操控與袁世凱之手,但是,腐朽沒落、抱殘守缺的清廷,既無能力也無足夠的手段徹底控制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包括北洋新軍和各地新軍一步步的滑向革命的陣營,坐視自己的死亡。


鳶飛九天2018


先糾正一下,清政府並沒有不管北洋新軍,實際上除了北洋新軍,清政府在各地都有訓練新軍,辛亥革命就是湖北新軍裡的革命黨人起義,至於電視劇裡的吃袁大人的飯那句口號那是不可能的,除非袁世凱不要腦袋了....

首先,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認識到了單純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條道已然行不通,中國必須革新政治才能真正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狀況。相對的,清政府也讓胡燏棻(後改派袁宮保),聶士成,董福祥,宋慶毅,榮祿改練新式軍隊,改組為武衛軍,拱衛京畿。但除了聶士成與袁世凱的軍隊外,其他的改進並不大。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聶公在天津為國捐軀,除了袁世凱的武衛右軍之外,其他武衛軍表現並沒有比其他八旗綠營強多少。後1902年武右新軍擴編為北洋常備軍,到1905年共六鎮(當時清政府共編新軍36鎮但實際落實只有20幾鎮)慈溪死後,載灃怕無人可以壓制住袁世凱,就以足疾的名義強令袁世凱“退休”,並把自己命為清帝國海陸元帥,總領全國兵權,並且讓自己的弟弟載濤為軍機大臣,總領練軍;載洵為海軍大臣,統帥海軍。且組建禁衛軍以配合八旗防範北洋六鎮,正當載濤認為天下無憂之時,清政府因為財政危機,不得不以民鐵抵押以獲取貸款,保路運動盛行,革命黨趁機革命,而北洋六鎮又非袁世凱不從,清政府不得不把袁世凱拉回來,可是這次的袁世凱可不同了,總督已經滿足不了袁世凱的胃口了,清廷不得已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又以南方軍隊不足為由篡取了禁衛軍兵權,不久就宣佈革命,把宣統趕下了皇位,自天命元年開始的近三百年的大清政權、中國兩千年的帝制落下帷幕


獨孤相隨拒群196


走向共和是當年大眾對歷史獵奇思想的應對之作,和亮劍類似,歷史真實性不多,但拍得好看。這就是可怕之處,和康熙王朝類似,編的太真了讓人們以為是正史。隨著網絡普及,和時間流逝,人們也逐步發現走向共和這類電視劇的私貨段子之處。

@歷史哨聲 的回答寫的很不錯,我稍作補充。


確實北洋軍是聽袁世凱的,因為這是由袁世凱在山東時訓練武衛軍的班底發展而來,但不代表就絕對忠誠。

一是清廷也往北洋軍裡扶持八旗,北洋第一鎮的中下層就讓旗人擔當。

二是北洋軍的財政畢竟是清廷給的,士兵不知道士官能不知道?

三是南方新軍都被革命黨滲透了,北洋六鎮能不被滲透?

所以北洋軍在當時是一個成分非常複雜的軍事集團,內部利益複雜。整個集團信服袁世凱,但也只是認可袁世凱作為集團盟主的身份,清廷想罷免袁世凱也就罷了,北洋軍將領也都不吭氣。反過來袁世凱回去後也是要總理等重要職務,如果北洋軍軍權真這麼厲害還要啥其他職務。

我們的歷史書描寫的袁世凱好像知道清廷滅亡是必然出現的,所以在絕對優勢下才與南方談判。實際上北洋軍在當時才是獨木難支,不得已才談判的。

辛亥革命裡北洋軍確實打了幾場重要勝仗,但北洋軍裡能打的就三個鎮,其他的不是沒能力就是發動過起義或冰鑑,這三個鎮也是被滲透過了。可以說北洋軍能維持住局勢已經很不錯了,真實是獨木難支。

隨著革命軍攻佔了江南地區,把張勳都打跑了,財政都保持不住。這個時候袁世凱要是不趕緊議和,他遲早就要完。

隨著袁世凱把手下分到各省後,各省督軍有了自己的財政來源,對中央更是有了挑戰的能力。


臥家人


這個呢,純粹就是出於無奈!你說當時的八旗子弟,只要有一個人能夠站出來創點兒軍工,創點兒功勞的,不是吃喝玩樂的那種,清政府不至於挖空心思捧一個袁世凱呀!說白了一個個都是無能,否則這事兒也不會鬧到那種地步!

簡單來講,晚清的政府能夠算得上是自己發軍餉的,也就那幾支部隊湘軍淮軍!

當時為了對付太平天國,南方的事情亂的一塌糊塗,被逼無奈之下,所以南方的地方稅收直接截留到這些地方尚未的軍閥派系裡面,讓這些軍隊體系字體發軍餉,所以湘軍何懷軍都是自己軍隊發的軍餉,這一點如果湘軍淮軍,說是李鴻章曾國藩發的,想也差不到哪兒去!而且在這之後創辦洋務運動,李鴻章的錢包鼓起來了,也發得起這點兒錢!

至於說袁世凱的這支軍隊比較特殊,它的是從懷軍裡面的一部分摳出來的,為什麼慈禧想要對付李鴻章想要分李鴻章的全想要從他手裡挖點兒財富出來,所以就挖空心思地從李鴻章的軍隊裡面挖出來一支軍隊作為自己的五力保障手段,這樣的話基本的武力保障解決了,那我還用得著你李鴻章嗎?

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把袁世凱提出來是為了對付李鴻章,是為了樹立在軍隊內部除了李鴻章以外的第二權威,但是如果說八旗子弟手裡邊兒有一個人能夠得上袁世凱那個份兒能有袁世凱這樣的辦事能力,你覺得慈禧會把這種肥差落到其他人手裡面嗎?

軍隊的兵權是權中之權,只有掌握了軍隊,你才能夠保證添加了穩定才能夠保證自己的權利,否則你就是別人的傀儡,無論把權力交給李鴻章也好,交給袁世凱也罷,畢竟都是漢人,這些人怎麼可能真心實意的替你工作的!

李鴻章不是傻子,袁世凱也不是傻子,慈禧也不是傻子,造成最後這種情況,袁世凱這個原來做奴才的,最後成為了滿清政府的送葬人,這個絕對不是大家所希望的那樣啊,包括袁世凱,他想當皇帝,不是大總統啊?

所以對於慈禧來講,這支軍隊的歸屬權是很重要的,最好是自己人,實在沒得辦法挑一個能夠討她歡心的奴才,把袁世凱就是這樣一個人,別看他當時做大總統威風八面,可在慈禧的手底下就是一隻孫猴子,死活蹦不出慈禧那個五指山,(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要知道他的《投名狀》,可是當初出賣了清朝的皇帝,也就是在戊戌變法裡面直接把光緒給出賣了!這和後來他把頭髮給剃光,喊著共和,確實有點兒反差!

總之說白了,軍隊這個問題慈禧也有考慮過,但是你如果不在軍隊裡面樹立起來一個權威,那你的軍隊究竟崇拜誰呢?

很正常的一個問題,一個軍隊裡面有一個戰神,另外還有一個無能的指揮者,那大家更願意去聽戰神的話,還是願意去聽那個無能指揮者的話呢?這一下子就是喧賓奪主啊,這種事情歷史上的發生過很多回!慈禧可以做到流暢,但是李鴻章必須得活著沒有她清政府哪兒來的錢,哪兒來的軍隊,可是光有他還是不行的,它一直在那裡待著,軍隊永遠都聽她的話,軍隊永遠都是他的,那我這個當主子了怎麼辦?所以我要樹立另外一個權威,我要幫助另外一個人崛起去對抗李鴻章!

哪怕我給他錢說,這錢是他的,哪怕我發軍餉的時候,一天到晚的教育士兵要一聽這個人的話,我也在所不惜!

把一支軍隊完成了個政治鬥爭,一支軍隊最後還有戰鬥力,也只能說袁世凱練兵還真有兩下子!

說一句題外話,咱們說回主題,袁世凱他的北洋新軍發想確實錢是清政府發的,因為他有兩隻比較重要的軍隊也就是北洋六鎮裡面的前面兩個鎮!他是八旗子弟組建起來的軍隊,這兩萬多人可是正兒八經的八旗子弟,這些人的軍餉可輪不到袁世凱去發響,可是雖然錢是清政府出的,但是清政府必須要保袁世凱,必須要讓袁世凱一直站在臺前充當這個戰神,充當軍隊代言人這樣一個身份!

這就是坑,一個連清政府最後自己都沒有辦法填掉的坑!自己實力不足能怎麼辦?就靠這些花裡胡哨取巧的東西去獲得權力,可最後呢?一聲炮響,清東陵的墓一個個全被炸開了!


漩渦鳴人yy


袁世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當時的北洋軍魚龍混雜,戰鬥力低下,又有李鴻章的餘威,要想指揮得動北洋軍,不實用點手段是不行,這也可以理解,楊家軍、岳家軍、薛家軍、湘軍等等都是如此,否則先不說能不能打仗,就是簡單的調動都會成為問題。



“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袁世凱是有野心的,有野心的人必然會有手腕,不過說實話,袁世凱帶兵統兵還是很有一套的,他的恩威並施、賞罰分明還是很得軍心的,再加上拉攏了段祺瑞和馮國璋,說北洋軍就是他的“私軍”也沒問題。



要說清政府是什麼想法,能沒有想法嗎?不過沒辦法,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儀,孤兒寡母的沒人撐腰。再加上內憂外患,溥儀年少無力朝政,隆裕太后婦道人家,更是幫不上忙,雖說因為不滿把袁世凱貶回了老家,可是武昌起義一爆發,派出北洋軍平滅起義,可是人家到了廊坊就不動了,當時就蒙了,咋辦?還是要靠袁世凱。



可以說,武昌起義的爆發讓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搖搖欲墜,最有戰鬥力的北洋軍在袁世凱手中,以當時清政府的能力是無力迴天的,袁世凱要想滅了武昌起義易如反掌,可是他想當皇帝,如果起義沒了,天下還是大清的,如果大清沒了,天下就是孫中山的,之前說了,袁世凱是個有野心的聰明人,一番手段下來,他當了民國大總統,溥儀走下了龍椅。



亂世出梟雄,曹操和袁世凱都是不世出的人才,但因為種種作為,最終都沒有留下好的名聲。


BV瘋言瘋語


“兵為將有,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朝廷。”這就是當時新軍的現狀。至於袁世凱發軍餉的時候有沒有說"是袁宮保給的餉"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一點,袁世凱在新軍當中,安插了大量的親信。且給予給士兵的軍餉比清朝任何一支軍隊的軍餉還要豐厚,他為了提升軍隊素養,還教士兵識字,並以“忠義,盡孝”來治理軍隊,賞罰分明。所以,最後袁世凱完全掌控了這隻軍隊,除了他沒人能駕馭北洋軍。

1895年光緒帝派袁世凱赴天津小站練兵,督練“新式陸軍”,後來發展成為“北洋軍”。“新式陸軍”聘請德國教官,按照德國陸軍制度,組建步、馬、炮、工、輜等兵種,全部採用外國新式武器裝備。清朝希望袁世凱組建一直現代化作戰能力強的新式陸軍,加強清軍的戰鬥力。但是,袁世凱招募新軍的時候,安插親信,將這支軍隊私有化。袁世凱從小站練兵開始,他的親信均擔任軍隊要職,下至兵卒,上至軍官,皆為袁世凱的舊部擔任,所以在當時軍隊流傳這麼一句話:“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朝廷”。

1908年,慈禧和光緒相繼去世,溥儀即位稱帝,年號“宣統”,溥儀的父親載灃為攝政王。載灃成為攝政王以後,就奪了袁世凱的兵權,將其解職。袁世凱稱疾回到家鄉養病,等待時機復出。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攝政王任命蔭昌南下圍剿。蔭昌根本無法駕馭北洋軍,且北洋軍根本不聽他的指揮。總理大臣奕劻乘機奏請載灃,重新起用袁世凱,會同蔭昌調遣北洋軍。素恨袁世凱的攝政王載灃,不得已再次啟用袁世凱。不過,在啟用袁世凱之前,載灃只給了袁世凱一個副職,袁世凱稱足疾推遲赴任。載灃不得已,只能敦促蔭昌赴命。但是蔭昌上任以後,無法調動北洋軍,清政府不得不考慮再次任用袁世凱。為了解除蔭昌的困境,清廷派遣協理大臣徐世昌微服前往彰德,見袁世凱想讓其出山。不過袁世凱開出的條件,清廷滿足不了,只好強制蔭昌進軍。

蔭昌雖然調動了北洋軍,但是但北洋軍囤兵信陽與孝感之間,不執行他的命令。當時辛亥革命已經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情況非常危急,清廷不得不啟用袁世凱。當時清朝並沒有滿足袁世凱的條件,但是革命黨的進攻也很猛。假如,清朝倒臺,袁世凱即便擁有北洋軍,可能手上的砝碼也不多,也不能再拖延。袁世凱緊急上任不久,通過內閣選舉,成為內閣總理大臣,載灃自動解職。所以,袁世凱掌握了軍政大權。接下來是袁世凱與革命軍邊戰邊停,且一邊派人談判。最終雙方都達成了協議,革命軍給出的條件是隻要袁世凱“驅除韃虜,擁護共和”,就選舉他為民國大總統。所以,袁世凱就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然後順利成為民國的大總統。


謀士說


袁世凱在1911年再度出山之後,迅速仗著手裡的北洋軍迫使溥儀退位,這促使了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北洋軍是袁世凱的私軍,實則不盡然。

北洋軍不能完全地算作是袁世凱的私軍,北洋六鎮當時並沒有完全地掌控在袁世凱的手中,他在練兵之時更不可能明目張膽地向軍隊說“是袁宮保給的響”之類的話,不然別說清政府了,李鴻章、榮祿也饒不了他。

袁世凱之所以能夠去天津小站練兵,是多虧了他總督朝鮮十年的積累。

他幫朝鮮練出了一支數千人的“新軍”,後來更是成了朝鮮軍隊的統帥,不僅維護了李氏朝鮮的統治,鞏固了中國和朝鮮之間的宗藩關係,還幾次打破了日本試圖染指乃至是控制朝鮮的陰謀,袁世凱之所以會被後人稱為朝鮮的“太上皇”也正是因為如此。

也正因為他總督朝鮮期間,控制了朝鮮軍隊,儼然成了朝鮮的“太上皇”,當時的清政府才有了將朝鮮納入版圖而設為郡縣的可能。

李鴻章也確實想過將朝鮮設為郡縣,只可惜終究因為不敢和日本鬧翻臉而放棄。

雖然袁世凱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悄然逃回了國,一度在前線負責後勤輜重之事,但因為他在朝鮮已經打出了“知兵”的名聲,積累了一定的政治資本,所以他的未來可期。

袁世凱是隨淮軍吳長慶赴朝鮮平叛的,所以他的身上也打下了淮軍的烙印,又因為在朝鮮幹得有聲有色,所以才獲得了李鴻章的推薦,去了小站練兵。

當時原是廣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小站負責練兵,已經練出了定武軍10營近五千人,但因為受到李鴻章以及甲午之戰的牽連而遭到彈劾,從而被調任別職。

胡燏棻如果被調走了,誰來接替他呢?當時清軍體系當中沒幾個懂得編練所謂的新軍,哪怕是小站練兵的創始人胡燏棻也是個半桶水。

這時候,曾經給朝鮮練過新軍、素有“知兵”名聲的袁世凱便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李鴻章的視野,李鴻章也不出意料地舉薦了袁世凱接替胡燏棻。

李鴻章的老對手榮祿也出人意料地做出了同樣的選擇,甚至是東南的張之洞、劉坤一也在力捧袁世凱,袁世凱便這樣成功地成為了胡燏棻的繼任者,奔赴天津小站繼續為新政府編練新軍,並改定武軍為新建陸軍。

袁世凱成了“小站練兵”的負責人之後,開始招攬各種人才,又以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最,被稱為“北洋三傑”,乃是袁世凱麾下的龍、虎、狗。

袁世凱所練出來的新建陸軍後來被編為武衛右軍,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因武衛右軍成武衛軍碩果僅存之軍隊,他又奉命繼續以武衛右軍為“藍本”繼續擴充軍隊,遂有北洋六鎮之威名。

清政府吃了八國聯軍的虧之後,終於知道清軍和洋人軍隊的差距了,所以急忙下命令讓各省將軍、巡撫開始編練新軍。

當時袁世凱已是直隸總督,自然更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對於練兵,他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所以練起新軍來也是動作迅速。

北洋六鎮無不是經袁世凱之手練成,雖然說北洋第一鎮是原來的京旗常備軍,是由旗人組成,可也是袁世凱一手練出來的,他在軍中的威望仍然無人能及,更何況後來第一鎮的統制還換成了袁世凱的心腹何鳳蓮。

再看北洋第二鎮到第六鎮的統制,王英楷、段祺瑞、吳鳳嶺、吳長純和王士珍等人,哪個不是袁世凱的嫡系?拿段祺瑞來說,袁世凱死了之後,他為何一度被推為北洋系領袖?原因便在於他曾出任過北洋六鎮中的三鎮統制官,所以頗有威望。

也是因為北洋六鎮統制俱為袁世凱的嫡系,這才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但是說實在話,此時北洋六鎮已經練成,袁世凱在北洋軍中的威望也已經達到了無人能及的高度。

載灃上臺掌權之後,為何迫不及待地罷免袁世凱的一切職務?原因便在於載灃已經看出來北洋軍有淪為袁傢俬軍的傾向,感受到了袁世凱對清政府的威脅。

載灃能夠輕而易舉地罷免袁世凱的職務,這也說明了袁世凱當時在北洋軍中很有威望,但還沒到能夠隨意指揮北洋軍,將北洋軍變成自己的私軍的地步。

倘若北洋軍真的已經成了袁世凱的私軍,憑藉這七八萬的精銳之師,又在京畿重地,載灃還真不敢對袁世凱下手。

即便後來載灃對袁世凱下手,也沒敢真要了他的命,只是罷免了他的職務而已。

不過,袁世凱雖然被罷免了職務,但是北洋六鎮統制仍然是他的嫡系,這也是他在回家釣魚之後仍然能夠繼續掌控北洋軍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