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為什麼對徐階趕盡殺絕?

小幹探


與其說是高拱對徐階趕盡殺絕,不如說是皇帝縱容太監集團與高、張二位閣老聯合將徐階扳倒更為正確。


明朝黨爭是常態

嘉靖四十五年春,在首輔徐階的大力推薦下,裕王(太子)府出身的吏部尚書郭樸與禮部尚書高拱先後被任命為武英殿大學士和文淵閣大學士,自此明帝國的內閣成員中,又增加了有裕王黨背景的高拱。

本來徐階此行為,主要是為了向裕王示好,但示好歸示好,並不代表執政理念上就會完全看裕王一派人的臉色。他在出任首輔後來就曾特地在自己居室掛了這樣一幅條幅。

以威福還主上,以政務還諸司,以用舍刑賞還公論。

什麼意思呢?就是要革除嚴嵩在位時的弊政,回到舊的體制上來。

此時的大明朝需要的是革新,而不是守舊!雖說幫著隆慶帝任用賢人,但終究不免有些偏向平庸(或者用求穩也可解釋)。

隆慶皇帝對自己的帝國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無法做到像老祖宗朱元璋、朱棣一樣的一心撲在工作上,也無法做到父親一樣數十年不上朝,更做不到武宗皇帝一樣的離經叛道,他會的只有用人!而且隆慶帝比起之前皇帝更為聰明的是,他將權利中心下移,極力避免了皇家捲入到與文官的權利紛爭中,他只是輕飄飄的將自己的老師高拱推出去限制徐階的權利。

隆慶帝這種不作為的工作態度雖然放權給臣子們,讓明朝開啟了一段繼“弘治中興”後的再次發展,但留下的隱患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帝國權利系統內部的派系之爭。

隆慶元年,徐階越發感覺到高拱在內閣對他是一種威脅,而且此人不感恩,喜歡用“文暴力”,經常會讓他這個首輔下不了臺,於是不久之後,設計將高拱排擠出局,高拱見陣勢不對,主動提出辭官,這才讓黨爭的事情告一段落。雖然徐階這次嬴了高拱,但高拱緯並不是省油的燈,他暗中與徐階看不起的滕祥、孟衝、陳洪等太監聯絡緊密,不久後給事中張齊因私人恩怨彈劾他,這些太監趁機在隆慶帝身邊大行誣陷之道,最終在隆慶二年,黯然告退,隆慶帝亦無絲毫挽留之意。

隆慶三年,高拱被提拔為內閣首輔,鑑於之前徐階對他的強勢態度,高拱也不是一個大度的人,他在徐階鄉里安插下天下第一清官——海瑞,讓海瑞這個小官狠狠折騰了徐階一番。雖說徐階受了些羞辱,但作為退休高官,高拱也並未真的做到“趕盡殺絕”,畢竟徐階在當時號稱“名相”,身負天下名望,就連海瑞都對其尊敬不已,高拱也只能玩一些小動作而已。


那麼,真的是高拱對徐階下的黑手,逼徐階辭官歸隱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想讓徐階辭官的,正是隆慶皇帝。

嘉靖帝駕崩後,徐階乾坤獨斷,篡改了嘉靖帝的遺詔,而另行起草了一份新遺詔,在這份新遺詔中,徐階將“大禮儀”之爭中因言獲罪的大臣們全部平反,存者大用,死者優恤。這封詔書頒佈時期,天下一片叫好之聲,許多大臣家屬更是對他感激涕零,徐階得到無數聲望。

但這封詔書的頒佈並沒有經過隆慶帝的同意,所以徐階在無意之中已經犯了忌諱,更何況這封詔書純粹否定了嘉靖帝的一切生平,作為兒子,這是不孝;作為首輔,徐階借詔書為自己攬清名,這是收買人心,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隆慶帝對徐階之恨,已從隆慶元年登基時已萌生,但奈何徐階勢力龐大,就連隆慶帝也不敢輕舉妄動,惟有等待時機。

這也正是隆慶二年,徐階被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因私人恩怨彈劾,就被隆慶帝罷免首輔的主要原因,甚至完全有可能,給事中張齊完全有可能是隆慶帝推出的人物也未可知!

其次,想讓徐階下臺的,更是整個太監集團。

隆慶帝對政事的放手,意味著他與大臣們接觸的時間更少,與內官接觸的更多,所以太監們往往在關鍵時刻能夠左右他的思想及行為方式,尤其是大太監滕祥,更是以唐文宗時期權宦仇士良為偶像,不斷引用仇士良名言來教育宮中太監。

天子不可令閒,常宜以奢靡娛其耳目,使日新月盛,無暇更及他事,然後吾輩可以得志,慎勿使讀書親近儒臣,彼見前代興亡,心知憂懼則吾輩疏斥矣!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迷龍術”,明朝太監頗為推崇的一套理論。

面對著這樣一群人,徐階保持著傳統士人的風度,並未將其看在眼內,而且對所謂的“內相”們動輒斥責謾罵,逐漸引起太監集團的不滿。於是在給事中張齊彈劾徐階之機,滕祥等一幫太監圍繞在隆慶帝身邊集體誣陷中傷他,不久後徐階想以退為進,上表請辭,但沒想到隆慶帝直接恩准,連挽留一下的意思也沒有,這中間太監集團起到的作用無法估量。

最後,徐階的出局,正是高拱與張居正聯手而為。

高拱與張居正同屬於裕王潛邸派系,不同的是,張居正是徐階的學生,而且是得意門生那種學生。本來依照張居正的資歷是很難入閣的,但事急從權徐階在下臺之前推舉了自己學生張居正入閣理政,其意圖不言自明,就是為了牽制高拱的壯大。

然而,高拱也非常看好張居正,他評價張居正“年少聰明,孜孜向學”,他們二人有了共同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那就是為大明朝動一次手術!這是徐階根本給予不了張居正的,所以徐階讓張居正入閣,不僅沒有起到牽制高拱,二人反而聯合起來極力打壓徐階,以免他東山再起。

其實從最開始張居正儘管以徐階學生自居,但他執政理念是與徐階相反的,之前說了徐階就是一個妥妥的保守派,雖然有創新之舉,但也僅僅限於改良而已。而張居正是改革派的大家,他與徐階儘管是師生關係,但從理念來說,他與高拱的理念更為接近,後來的事實證明,他與高拱相互配合,攜手開啟了長達十多年之久的“隆萬新政”,顯而易見的為大明朝續命多年。正是在這樣得情況下,張居正其實在私下早已和高拱達成合作協議,所謂隆慶帝、太監集團甚至是高拱,都是其手中的棋子。

因而,不難推測出,徐階的落寞退休,張居正也是幕後推手,只有推翻徐階的主政,才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大明的改革才會有機會順理展開。從後來張居正與高拱配合默契的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完全可以看出,這是二者蓄謀已久的改革。

所以說,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徐階的下臺已經是註定的,其中不僅僅是人為推動,更重要的是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需要適合發展的新領導,徐階已然不能勝任,因而最終只能慘淡收場。


結語:明朝文官的合作者大多都是一個模式,即同舟共濟、同床異夢、同室操戈,就算聰明如徐階也逃脫不了這個特殊規律,即便當時沒有出現高拱、張居正,也會出現其他人來扮演二人的角色,這既取決於皇帝的態度,更取決於社會發展,還取決於徐階個人的性格,所以說高拱對徐階的態度,代表了大部分當時既得利益者的態度,徐階的下臺,真的不算虧。


望風瑟瑟


整個有明一代,尤其是嘉靖、隆慶年間,黨爭就比較歷害,僅僅短短六年,徐階整倒嚴嵩,高拱又推倒徐階。李春芳又被高拱擊敗,高拱又被張居正轟跑,幾乎一年一變,風水輪流轉。只要,一個首輔倒了,就牽連出一批官員被貶謫,今朝得勢的,來年就有可能被趕下臺。

其實,徐階和高拱結下樑子,還要源於嘉靖未年,由於徐階思想為日後連絡裕王,為今後朝廷更替早做安排.便於嘉靖四十四年把高拱舉薦為內閣大學士.但徐階忽略了高拱要求平等處事的自尊心,仍把高拱當做後生晚輩,由此種下了紛爭的種子。隆慶元年,高拱指使手下言官彈劾徐階,揭發徐階的弟弟和三個兒子橫行鄉里,有憑有據,這激起了受徐階保護的言官的憤怒,他們紛紛把矛頭對準高拱,彈劾一次接著一次,高拱實在撐不下去,高拱只好於隆慶元年的五月間就辭官回鄉了,直到隆慶未年徐階致仕後,才做為顧命大臣重回朝廷。

本來,徐階整垮了嚴嵩,成了當朝首輔,他很看重高拱,就提拔了高拱讓他入閣。徐階本來以為自己這樣做,高拱好歹會感謝自己,結果高拱完全不領情,進閣後處處和徐階作對。

一段時間內,高拱回到老家後積極活動,和一些大臣聯絡,不久徐階自己退休走了,高拱馬上就重新回到內閣了。可能,他覺得徐階的退休生活太愜意了,就開始針對徐階。因為,徐階雖然退休了,但故舊滿朝廷,還有影響力。於是,他就用了一招借刀殺人,讓去當刀子,因為他知道海瑞太正直了,不會因為徐階提拔過他就網開一面。於是,趁著海瑞整頓田制整頓到徐階家的機會,狠狠地修理了徐階,讓他的兒子去充軍。

從此開始,高拱跟徐階的矛盾開始爆發。高拱仗著自己背後有朱載垕,因為入閣此時對他來說,只是遲早的事情。當然,徐階還有另一手棋,那就是張居正。因為,張居正能力不在高拱之下,而且是徐階的學生,徐階致仕以後,完全就靠張居正幫忙了。

高拱清算“大貪汙犯”徐階的的手段可謂毒辣,他動用了海瑞去清算徐階。海瑞的耿直眾所周知,令人跪喊“海閻王”,差點沒要了徐階的老命,結果硬是讓徐階的兒子去充軍了。徐階送了三萬兩銀子,向張居正求救。高拱得到了消息,張居正也被打壓。但是,高拱居然沒有追究張居正。

張居正,也找到了自己最可靠的盟友馮保。馮保對高拱又是恨之入骨的,因為第一次自己隆慶元年提督東廠兼管御馬監。當時司禮監缺一名掌印太監,按資歷應由馮保升任,但高拱推薦御用監的陳洪掌印司禮監。等到陳洪罷職,高拱又推薦掌管尚膳監的孟衝補缺。陳洪對你有恩,也就罷了。於是,馮保和張居正密議,達成共識,各取所需,一個要掌印太監的位子,一個要內閣首輔的位置。

這樣一來,最終的批紅蓋章的權力鬥集中到馮保手裡了。這就意味著自己什麼事情都是在請示馮保了。而且,馮保和張居正結成同盟。高拱相當於被排除出權力遊戲了,加上高拱又口無遮攔,結果因為“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的言論而被打倒,徹底失去機會,沒有再回到內閣的可能了。

當然,高拱在任時,政績還是非常好的。雖然人緣不大好,但是功績還是深得人心的。所以,在嘉靖45年到萬曆元年的內閣中,因為有了高拱,而變得太平。

所謂的高拱對徐階的趕盡殺絕,也只是黨爭政治罷了。


超凡博弈


導語:

  • 徐階1503年出生,嘉靖時期進入內閣,成為僅次於嚴嵩的內閣次輔。隆慶皇帝朱載垕上臺後,徐階升任內閣首輔,後被高拱整垮。
  • 高拱,1513年出生,隆慶朝的內閣大學士,萬曆初年內閣首輔,掌握朝中重權,推到前任首輔徐階,也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 張居正1525年出生,隆慶時期的內閣大學士,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為了給老師徐階報仇,整垮了高拱,自己取而代之。

我們通過他們的出身年份就可以看得出,這三個人是有年齡差距的。徐階歲數最大,比高拱大了10歲,而張居正年紀最小,比高拱小了12歲。他們入閣的次序其實也是按照年紀來了,明朝中後期,已經出現了嚴重了論資排輩政策。

01高拱是一個能力很強,情商太低的內閣首輔。

高拱是隆慶皇帝朱載垕的心腹,也是帝師,這成分入閣絕對是一件非常順利的事情。徐階作為官場老手,他早就看出了這一點,所以提前將高拱提拔進入了內閣,希望高拱能夠成為他的合作伙伴。

階雖為首輔,而拱自以帝舊臣,數與之抗,樸復助之,階漸不能堪。而是時以勤與張居正皆入閣,居正亦侍裕邸講。階草遺詔,獨與居正計,拱心彌不平。會議登極賞軍及請上裁去留大臣事,階悉不從拱議,嫌益深。應嘉掌吏科,佐部院考察,事將竣,忽有所論救。---《明史》

但是高拱這傢伙可不領情,他認為他能夠入閣,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徐階真是多管閒事。而且高拱認為自己的資歷不比徐階差多少,所以應該跟徐階平起平坐。

  1. 當年嚴嵩執掌官場的時候,徐階與之鬥爭了二十多年,早就鍛鍊成了一個頑強不屈的戰士。而高拱一門心思躲在家裡讀書,壓根就沒有得到鍛鍊。
  2. 所以這兩個人根本就不可能平起平坐,徐階一味退讓之下,沒想到高拱卻得寸進尺。為了能夠早點成為內閣首輔,高拱找人舉報徐階的兒子在鄉間魚肉鄉民的事情。
  3. 最終徐階無奈之下,只好在退休之前,提前辭職回家養老。等到徐階完全退休以後,沒想到高拱又來了一棍子,他將剛正不阿的海瑞調到了徐階老家那邊做官。

海瑞這傢伙被稱為海閻王,從來都是六親不認。在一番暗示之下,海瑞查到了徐階貪汙鉅款的罪行,結果徐階的兒子硬是被海瑞打發去充軍了。

02高拱對徐階可謂是一點也不手下留情,這是為什麼呢?

高拱是徐階提拔上來的嗎?看著好像是的,因為是徐階提議讓高拱成為內閣大學士。可是在高拱看來,這件事跟徐階一點關係都沒有。

因為高拱曾經在裕王府做過九年的老師,跟裕王的關係非常好。當裕王成為繼承人的時候,高拱的仕途顯然會一片明朗。

  1. 裕王成為隆慶皇帝以後,自然會提攜自己的老師。而這個時候徐階趁機提拔高拱,不僅是為了討好高拱,更是為了讓隆慶皇帝感到滿意。
  2. 高拱非常討厭徐階的這些政治手段,他認為徐階是一個偽善的小人,所以高拱壓根不領情,彼此之間更加沒有師生情誼。高拱總認為自己完全不比徐階差,應該跟他一樣掌權。
  3. 而且高拱想要徹底掌握首輔大權,當時徐階雖然不得已退休,可是高拱知道,他在朝中根深蒂固,一定不會善罷甘休。
    既然選擇徐階作為對手,那就不能讓對方有復出的機會。高拱這一招雖然狠毒,卻比較實在。只能說他是一個沒什麼情商的政治家。

高拱是一個喜歡直來直去的人,他做事一點都不拖泥帶水,要跟誰結仇,當天就能夠打響最激烈的戰鬥。這種性格的人,的確可以做成一番事業,但是未必適合在朝中做官。

徐階做了多年內閣首輔,門生故吏遍及天下。這樣一個人連嚴嵩都不敢輕易去動,高拱一上臺就要把提攜自己的人給趕下臺,並且是趕盡殺絕。

拱覆上疏曰:“人君隕於非命,不得正終,其名至不美。先帝臨御四十五載,得歲六十有餘。末年抱病,經歲上賓,壽考令終,曾無暴遽。今謂先帝為王金所害,誣以不得正終,天下後世視先帝為何如主?乞下法司改議。”帝復然拱言,命減戍。拱之再出,專與階修郤,所論皆欲以中階重其罪。賴帝仁柔,弗之竟也。階子弟頗橫鄉里。拱以前知府蔡國熙為監司,簿錄其諸子,皆編戍。所以扼階者,無不至。逮拱去位,乃得解。---《明史》

不管你升遷是什麼在起作用,至少在表面上看來,是徐階拉了高拱一把。而高拱給大眾的形象是那種忘恩負義之人,所以才會被眾人所唾棄。

03張居正是徐階留下對付高拱的重量級選手。

誰也想不到,重新復位的高拱,是一個囂張跋扈之人。為此所有人都比較後悔,不過他已經掌握了權力,似乎誰也動不了他了。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衝,懲中官專政,條奏請詘司禮權,還之內閣。又命給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保,而己從中擬旨逐之。拱使人報居正,居正陽諾之,而私以語保。保訴於太后,謂拱擅權,不可容。太后頷之。明日,召群臣入,宣兩宮及帝詔。拱意必逐保也,急趨入。比宣詔,則數拱罪而逐之。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僦騾車出宣武門。居正乃與儀請留拱,弗許。請得乘傳,許之。---《明史》

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人選,本來應該輪到馮保了,可是高拱偏偏選中了陳洪,陳洪下臺以後,高拱又選中了猛衝,總之就是輪不到馮保。

為此這個大太監對高拱也是怨聲載道,好在有一個人正在暗處默默注視著這一切,那就是張居正。

  • 張居正知道,要想扳倒高拱,必須要有結盟才行。
    所以張居正選擇了對高拱有仇怨的馮保作為自己的結盟對象。
  • 馮保開始蒐羅高拱的罪證,其中有一句十歲孩子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傳到了太后的耳中。這可是謀逆大罪,在影射年僅十歲的明神宗,太后認為高拱這是要搞廢立了,所以立刻將高拱給拿下了。
  • 高拱下臺以後,張居正如願成為了內閣首輔,統治了大明王朝十年之久。而作為合作伙伴的馮保,也如願得到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職位。

高拱的能力的確是有,可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他這種耿直的性格,早晚會讓他吃大虧。張居正這麼做不僅是為了讓自己得到首輔大臣的位置,也是為了幫自己的老師徐階報仇。

當年徐階花了幾萬兩白銀,四處苦苦哀求,都沒能得到高拱的原諒。這一次張居正對高拱,其實也沒有手下留情的想法。

總結:是非對錯,我們需要細細品味。

明神宗五年,張居正路過高拱老家,兩個人聊了很長時間,似乎是在許久,可是時不時會淚眼婆娑一陣子。

其實大家都很明白,這兩個人是一對政敵,而他們的這種表現,可能是因為他們將過去的種種仇怨都說了出來。

事後高拱用盡人生最後一點力氣,將張居正勾結馮保奪取權力的事情給完全描寫了下來,內容詳實程度,就好像高拱親眼看到了一樣,或許正是張居正親口告訴高拱的。

但是當年你高拱不也是用了類似的辦法,把自己的恩人徐階以及老實宰相李春芳給趕下臺的嗎?所以政治場上,沒有真正的對與錯,只有立場不同,所代表的利益方不同而已。


江湖小曉生


說到徐階,從嘉靖到萬曆,能坐到如此高位的重臣,有幾個能善終的,唯有徐階做到了,這種人已經不能用忠奸來區分,徐階告老還鄉,縱容族人大肆收斂土地,魚肉一方,圈地20多萬畝,難道徐大腦袋想不通這是禍是福麼?

徐階畫像。

按小編的理解,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內閣首輔之位上退下來,儘管回到鄉里,就真的清靜了麼,還不是有無數雙眼睛盯著,何種姿態養老才是善終的主因,閉門不出修書釣魚,鬼知道暗地裡在幹什麼,如果魚肉一方,做一個名聲哄臭的布衣,才能讓朝廷放心,自黑的方式才是生存之道,徐階心裡明鏡兒。

圖為徐階墓遺址。

再者,自古金錢與權利就形影不離,有錢人就有權,於是諂媚的政治家向廣大愚民標榜清廉政治,廣大愚民便支持這政治,但社會的風氣是,有錢人很容易被當成壞人,徐階入閣數十載,豈能不懂其中道理,在錢權一體的情況下,告老還鄉又一身布衣的徐階還真成了毫無殺傷力的平民了,所以沒權了,就一定要有錢,最後也能看到,金錢成了徐階晚年的利器,而皇帝根本沒拿他怎樣。

高氏後裔保存的高拱畫像。

說到高拱,《明史》對他的評價就十分中肯,“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觸之立碎,每張目怒視,惡聲繼之,即左右皆為之辟易”,什麼意思,高拱這人氣量小,不能容人,連他身邊的親信都處不好關係,高拱上臺後,陳以勤,趙貞吉,李春芳,殷士儋等接連被擠走,大肆排斥朝臣,所以當年有仇的徐階自然難逃打壓。

高拱故居。

世人都知道魚肉鄉里的徐階,罪行都擺在檯面上,就看誰敢下手辦了,高拱很高明,派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海瑞去辦理,判他幾個兒子充軍,幸好朝中還剩個乖乖臣張居正,這可是徐階的門生,拉著秉筆太監馮保,幾個回合高拱就下臺了,按事態發展,就算穆宗不死,高拱也不是對手,徐階兒子們被放還,就這麼一個晚年“奸惡”的徐階,權錢名集一身,活了80歲才老去。


圖文繪歷史


徐階和高拱之間的鬥爭本質上也是權力爭鬥,不過由於摻雜了很多信息不對稱因素,而產生了喜劇的效果。


徐階是上海人,明朝的上海遠沒有如今重要和突出。在當時喜歡按照籍貫互相攀交的文官體系中,徐階原本是不太起眼。當時江西派系很龐大,原因在於內閣首輔是嚴嵩。

所以徐階才得以躲在嚴嵩的影子下,隱忍了20多年,也裝孫子裝了20多年。所以徐階是“狗”的性格。他非常懂得權力是主人的,他只是依附於權力的。


而高拱是河南人,出了名的“老年憤青”。所以他一輩子人緣不好,不過恰恰由於不受整個文官體系待見,他運氣卻異常爆棚,因為他有個學生叫朱載垕,原本也是個坐冷板凳的。結果熬死了哥哥和弟弟,成了嘉靖唯一的兒子。接班的不是他也是他。

所以雖然高拱當時地位不高,但是他非常高傲,原因很簡單,作為朱載垕的老師,朱載垕即位,無論按規則還是論親疏,他必然入閣,不但入閣,由於和朱載垕的深厚關係,內閣首輔也是時間問題。所以這是典型“貓”的性格,認為自己才是權力的主人。

徐階扳倒嚴嵩,成為內閣首輔的時候,開始考慮嘉靖身後的權力格局。


在嘉靖43年,安排自己的學生張居正做了朱載垕老師,為此後入閣打基礎;在嘉靖45年,把高拱推薦入閣。

這個操作徹底底惹毛了高拱。我需要你徐階送這個人情麼?朱載垕一即位,你們現在這些內閣首輔、次輔的全部給我滾蛋。內閣才是我的主場。

而徐階想的是,我才是首輔啊,你們入閣不應該聽我的,像當初我對嚴嵩那樣對待我一樣畢恭畢敬,感恩戴德麼?

當時內閣在嘉靖煉丹的地方有個值班室,隨時聽奉旨意。徐階作為首輔,知道誰第一時間得到嘉靖旨意,誰就有話語權,所以老霸著值班室。其他認一看首輔在,就很識趣地躲開。結果高拱脾氣了沒那麼好,陰陽怪氣地說,“公元老,常直可矣。”弄得徐階非常下不來臺。


此類小矛盾,得罪人的事情高拱做得很多,但是高拱根本不在乎,因為在裕王朱載垕最艱難的9年中,都是高拱陪著,並給打氣的,高拱不需要在乎其他人的想法。

但是高拱最終還是為此事買單了,到了隆慶2年,徐階退休了。高拱就迫不及待地打壓首輔李春芳,準備自己做首輔了。

結果徐階並不是真心想走,只是自己兒子在鄉間魚肉鄉民的把柄抓在人家手裡。但是徐階知道留著高拱,自己就真沒機會回去了。


所以動用了身後的資源,讓言官胡應嘉、歐陽一敬等人不斷上書彈劾高拱。結果朱載垕說,高老師你也回家去吧。

李春芳是個老實人,是挑不起首輔的擔子來的。所以朱載垕又想把徐階或者高拱兩個請回一個來。結果在張居正和太監李芳的合謀下,最終請回了高拱,因為只有高拱回來,才能清洗言官集團。


重新回到內閣的高拱就再無顧忌,大肆清掃,做了首輔,並且對徐階開始了大追殺。

徐階在職時貪的那些養老本,被自己親手救出來的海瑞全部查處清退,自己的兩個兒子也被充了軍,到老孤苦無依。

只不過高拱並沒意識到,鐵打的內閣,流水的首輔。自己的也不過是人家棋盤上的一顆棋子。


炒米視角


明朝中後期,朝廷內部鬥爭不斷,整個明朝變得烏煙瘴氣,張居正、徐階和高拱三人先後成為內閣首輔大臣。

高拱出身優越,家裡世代為官,是個典型的官二代,這決定了他的性格,看不慣的人或者事情就直接怒懟,雖然性格不怎麼好,但是最後他卻成功扳倒了內閣首輔徐階。

徐階出身貧寒,但是才華出眾被嘉靖皇帝賞識,後來在嘉靖皇帝的允許下,一舉擊敗了嚴嵩,成為朝廷重臣。

高拱和徐階兩人在朝為官的時候,兩人在治國問題上分歧就很嚴重,兩人一直明爭暗鬥,經常正面交鋒,後來隆慶皇帝上位,他還是更喜歡自己的老師高拱,對於前朝延續下來的徐階,心生嫌隙,隆慶皇帝認為高拱完全可以勝任內閣首輔的職位。

高拱和徐階兩人實在鬥得太兇,還遭到了言官們的彈劾,高拱宣佈告老還鄉,在隆慶二年,徐階也在面臨眾多壓力的情況下,上書乞休,告老還鄉。

但是隆慶皇帝畢竟器重自己的老師高拱,找了個機會便重新啟用了高拱,高拱成為手握大權的首輔。

而當時因為和高拱相鬥,受到彈劾辭官告老還鄉的徐階,卻被當時的隆慶皇帝拋到了九霄雲外,高拱重新換上官服,精神抖擻,舒暢無比,權力使人陶醉,高拱沉浸其中,他突然想到了自己的老勁敵,在高拱重新得勢以後,高拱就想到了要報復徐階。

高拱和徐階兩人性格格格不入,高拱性格衝動,但是徐階比較內斂,高拱之所以對徐階趕盡殺絕,是因為兩人在朝為官多年,雙方結下了很多仇恨,而且因此高拱一直都關注著辭官回鄉下的首輔徐階,一直想抓他的小辮子。

隆慶元年,正巧當時的徐階縱容子弟橫行鄉里,大量購置房產,徐家佔地多達二十四萬畝地,百姓苦不堪言,狀告他的狀紙堆積如山,高階抓住這個機會,利用海瑞打擊徐階,徹底擊敗了徐階,當時朝廷鑑於徐階是前首輔,只好判了徐階的兩個兒子充軍了。

高拱和徐階本來就是宿敵,高拱的性格也屬於專橫類型,有仇必報,因此他對徐階趕盡殺絕也就不奇怪了。


小聰歷史客棧


關於明朝的那點破事可謂是說不盡道不完。談高拱為什麼對徐階趕盡殺絕前,我們要先看一看徐階到底做了什麼,以至於對其如此。

高拱,1515年生,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人,嘉靖二十年,進士。為人還算正直的,和前任首輔大貪逼嚴嵩相比,但做事呢,想法很好,考慮不周到且太過決斷,以至於讓徐階和張居正將其幹倒在地。

嘉靖41年(1562年),高拱、徐階和張居正三人合作‘倒嚴’,嚴嵩一下臺,首輔的位置空了下來,高拱和徐階都有意想當,這個時候張居正還是個臭弟弟呢。偏偏這個時候高拱還很相信張居正,而張居正、徐階和太監馮保早已穿了一條褲子,就這樣高拱傻不拉幾地告訴張居正,張居正再告訴徐階。高拱之前是裕王的講師,是徐階把他引到內閣裡的,這下可把徐階氣得不得了,知恩圖報,天經地義,你這個白眼狼。

雙方矛盾逐漸公開化,這個時候我們的小張依然兩邊吃香,牛逼!就這樣,在嘉靖皇帝去世後,雙方恨不得在朝堂大打出手。高拱說徐階遺詔造假,徐階不屑,你有證據嗎?高拱說我不在場,就這樣像兩個孩子吵架一樣,你一下我一下。這次爭執以高拱落敗,我們高拱兄弟不服,你等著!

1567年三月份,京官大考核。不查不要緊,一查不合格的居然全是南方人。主持京察的吏部尚書就是山西人,沒有一個山西人有問題。這誰能忍?言官馬上出來叭叭叭,於是一個叫胡應嘉的吏部言官跳出來向吏部尚書開炮,指責他京察腐敗,包庇鄉里,打擊異己。但是這個人很笨,這種做法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吏部京察完畢以後,要和本部的言官們商量,言官們都同意了才能頒佈最後結果。也就是說,吏部尚書公佈的這個結果,胡應嘉是同意的。既然之前同意,現在不同意,說明這是他本人居心叵測。就連智商偏低的隆慶皇帝都看出不對勁了,下令處罰胡應嘉。

高拱知道後高興得像個三百斤的胖子。因為胡是徐階的人,馬上拿起自己的小本本,像皇上告狀去。殊不知徐階早有應對,同意讓胡革職。然而暴風雨還在後面,言官平時沒個屁用,一說到懟人,當仁不讓。自己同伴被罰,這能忍?上奏的,私下告黑狀的一大堆,任憑高拱臉皮再厚,也頂不住,無奈請辭,皇上一開始死活不同意,最後還是流著淚說分手。

其實要說趕盡殺絕也沒那麼嚴重。高拱重新上臺後也只是讓徐階的兩個兒子在監獄住了一段時間,徐家家底拔淨而已,畢竟還有條命呢,是吧。



青年論


高拱真沒對徐階下殺手,只不過把徐階的子孫打發去充軍了而已,本身徐階的不肖子孫們就留了辮子給人抓的不能全怪高拱。相比於前幾任的做法,他高肅卿已經很文明瞭。

(高)拱之再出,專與(徐)階修郤,所論皆欲以中階重其罪。賴帝仁柔,弗之竟也。階子弟頗橫鄉里。拱以前知府蔡國熙為監司,簿錄其諸子,皆編戍。所以扼階者,無不至。逮拱去位,乃得解。

―《明史.高拱傳》

玩政治不是過家家,輸了還可以重來,而是真的要人性命。看看高拱前面幾任的經歷就知道了。

嘉靖二十七年,嚴嵩以與三邊總督曾銑勾結的莫須有的罪名,誣告前任內閣首輔夏言,最終將夏言置於死地。但其實夏言在年初就已經被革職,在政治上再也無法對嚴嵩形成威脅了。

嚴嵩為什麼非要夏言死,因為嘉靖二十一年,嚴嵩已經陷害過一次夏言,導致他被罷官,但嘉靖二十四年,由於皇帝需要制衡嚴嵩,就又一次起用夏言入閣。

至二十四年,帝微覺嵩貪恣,復思言,遣官齎敕召還,盡復少師諸官階。

―《明史.夏言傳》

夏言這次重新入閣之後極力報復,差點把嚴嵩給整垮了,嚴嵩見到夏言如坐針氈,難得逮到了皇帝不滿夏言倡議收復河套這一次機會,趕緊下了殺手。

風水輪流轉,嘉靖四十四年,徐階倒嚴成功,特地把御史林潤寫的彈劾嚴世藩的摺子修改了下,把嚴世藩陷害沈煉,楊繼盛的罪狀刪掉,只寫了嚴世藩侵佔王氣之地,房屋逾制,勾結倭寇,圖謀不軌的罪狀,於是嚴世藩被斬,嚴嵩徹底涼涼。

徐階太瞭解嘉靖了,他知道殺楊繼盛,沈煉本就是嘉靖的意思,嚴嵩不過是執行者而已,再清算楊繼盛這些人的舊賬,等於揭了嘉靖的瘡疤,自負多疑的嘉靖反而會對徐階一幫人心生不滿。而謀反大罪是嘉靖萬萬不會容忍的。殺了嚴世藩,等於除掉了嚴嵩的智囊,嚴嵩就徹底倒臺,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法司黃光升等以讞詞白,階曰:“諸公欲生之乎?”僉曰:必欲死之。”曰:“若是,適所以生之也。夫楊、沈之獄,嵩皆巧取上旨。今顯及之,是彰上過也。必如是,諸君且不測,嚴公子騎款段出都門矣。”

―《明史.嚴世藩傳》

果然,嘉靖收到嚴世藩罪狀後大怒,立馬砍了小嚴的腦袋。

贏家全拿,輸家全輸,這就好像政界的江湖規矩,像高拱,徐階這種人,都是帝國政治資深職業玩家,是萬萬不會拿所謂的仁慈對自己的身家性命,政治前途開玩笑的。


每日一段歷史


高拱為什麼對徐階趕盡殺絕?高拱與徐階同朝為官,作為同僚,他們之間進行的政治鬥爭也是成王敗寇。

這兩個人雖然是政敵,但高拱並沒有對徐階痛下殺手,因此趕盡殺絕並沒有發生,

一個等著一個下臺一個等著上位,這是他們之間政治爭取鬥爭的核心!

先來說一下這兩個人的關係。徐階比高拱大10歲,徐階從內閣首輔下臺後,繼任的是高拱,而高拱也是徐階推薦入的內閣。

徐階為什麼會推薦高拱入內閣?這不是給自己墊絆腳石嗎?其實也是為自己。

1566年,嘉慶四十五年,徐階推薦高拱入內閣,拜為文淵閣大學士,裕王繼位後,於1571年成為內閣首輔!

高拱原來在裕王府當裕王的老師,一直在為裕王勢力集團出謀劃策。在皇位繼承人方面,嘉慶皇帝似乎很中意景王,而按照禮制的順位繼承應該是裕王,這讓裕王府上下洪很緊張,尤其是裕王時刻無不戰戰兢兢。

“附中事無大小,裕王必令中使中往問”。

而高拱作為他的老師,出入朝中時刻為裕王聯絡朝中大臣,多方奔走,這也得到了裕王的器重。後來景王死於藩地,嘉慶皇帝確立裕王為繼承人,徐階知道高拱在裕王府的積極表現,以及他是裕王的老師的關係,徐階才會順勢而為推薦他入內閣。

徐階明白嘉慶遲早是要歸天,嘉慶之後裕王會登基為帝,作為裕王老師的高拱自然被提攜,因此徐階推薦高拱入內閣,這不僅為朝廷推薦了人才,也讓裕王也就是後來的隆慶皇帝對他有好感!

從這一點來看,徐階多少有點討好裕王和高拱的意思,真實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前途著想,徐階確實不枉在朝廷混跡幾十年,可謂老奸巨猾!

徐階之所以能成為一代首輔,也是有真才實學,在人才選拔上面他也會本著為國為民去推薦有才能的人。高拱就是其中之一!

高拱,字肅卿,河南新鄭人,出身在官宦之家。高拱在得勢之後,盛氣凌人,才略自許,也自然容不下徐階,特別是他的強烈的抱負心理!

萬曆皇帝時期,明朝國內的土地兼併現象特別嚴重!以至於當時人們為了巴結權貴,尤其是對中舉的舉人,以土地作為賄賂的資源。

土地兼併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土地資源特別緊張,百姓流離失所,自然土地就成為了搶手貨,也因此成為“送人”的最佳選擇!

土地兼併的另外一種形式是大的官僚地主強行圈地,用欺騙或者直接掠奪的方式兼併土地。而一些小的地主為了逃避賦稅,為了討好官僚,他們也會選擇把土地獻給大官僚,而官僚就直接把賦稅嫁接到百姓身上。如此一番操作,成就了許許多多的大地主!

而徐階就是大地主之一!徐階下臺後,從首輔到百姓,身份雖然變化,但是,他畢竟是做過首輔,這也讓他的家族在多年之間兼併了土地24萬畝之多,佃農幾萬人!

而當時在徐階家鄉為官的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海瑞為人正直,剛正不阿,一心為民,他面對徐階家族的土地兼併,看到百姓的苦難,他一心決定要為民請命,管管這種事!

海瑞不懼權貴,秉公辦案。徐階一看事情不妙,立馬寫信給自己的學生張居正,張居正就寫信給海瑞,希望此事可以通融一番,但是海瑞沒答應,還是懲治了他的家族人。

這件事雖然是海瑞辦案,但是背後確另別有精彩之處!

徐階在於高拱的政治鬥爭中失敗,兩人是政治對手敵人,高拱不放過徐階就是通過海瑞使了一招借刀殺人!

高拱明知道海瑞剛正不阿,做事盡心為民,也只有他才能遇事秉公辦理!而徐階回鄉之後,放眼他的家鄉,也只有他家族土地錢財最多,因此這是利用海瑞懲治徐階,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另外一方面,高拱正好藉機除掉海瑞這個“刺頭”,因為海瑞是個清官,不同流合汙,在高拱眼裡他就不是自己人,這是排除異己!

海瑞查徐階土地兼併的事情,自然會被徐階聯合當地的地主報復,而以徐階在朝中的人脈資源,搞掉海瑞自然是輕而易舉!

在海瑞秉公辦理案件的同時,徐階給張居正寫了信,張居正回過頭就找人罷免了海瑞的官!

高拱這招真事一石二鳥,懲治了徐階,也打擊了異己海瑞!

“性強直自遂,頗快恩仇”—《明史高拱傳》記載,可見高拱是一個很有自我個性的人,他不依附與任何集團勢力,任首輔之後更是囂張跋扈,他自然是不放過昔日的政治對手。

徐階雖然做首輔時有很多作為,但是時過境遷,所謂的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件事最後以徐階的失敗而告終,到卻可以看到朝政複雜,政治鬥爭的殘酷,真是高處不勝寒!


南山居史


為了首輔位置:徐階高拱張居正是明朝中後期有名的三個內閣首輔,同時他們之間又是相互替代的關係,徐階鬥倒了嚴嵩當上了首輔,而高拱鬥倒了徐階坐上了首輔,而張居正則是鬥倒了高拱當上了首輔。明朝中後期,朝廷內部鬥爭不斷,再加上宦官弄權,整個明朝的官場變得烏煙瘴氣的,甚至很少有官員去關注民間疾苦,導致大明國力日益衰落。

徐階和高拱結下心結還要源於嘉靖未年,由於徐階思想為日後連絡裕王,為今後朝廷更替早做安排。便於嘉靖四十四年把高拱舉薦為內閣大學士,但徐階忽略了高拱要求平等處事的自尊心,仍把高拱當做後生晚輩,由此種下了紛爭的種子。

隆慶元年,高拱指使手下言官彈劾徐階,揭發徐階的弟弟和三個兒子橫行鄉里,有憑有據,這激起了受徐階保護的言官的憤怒,他們紛紛把矛頭對準高拱,彈劾一次接著一次,高拱實在撐不下去,高拱只好於隆慶元年的五月間就辭官回鄉了,直到隆慶未年徐階致仕後,才做為顧命大臣重回朝廷. 總之最後三個結局除階算是比較好的,善始善終。但成就最大的就是張居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