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哪個大學歷史最悠久?

保定鄉愁


說起保定的大學,雖然城市不大,但是高校的數量和質量在河北省來說還是名列前茅的。這跟保定的歷史文化積澱有一定關係,保定的書院和學府文化自古有之。

古代的書院文化

保定的書院文化,始自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建的保州“州學”。明嘉靖十年(1531年)建有“二程書院”,後改為“金臺書院”。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建“上谷書院”。這幾所書院都位於西大街。至清初期,雍正十二年(1734年),直隸總督李衛奉皇帝詔命於古蓮花池建“蓮池書院”。


可以說,保定的學府、書院文化由來已久,清時期的蓮池書院雖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但是已開始吸收西學,“以中、西學會於一冶而陶鑄裁成”。並且招收外籍教師和留學生,開設東西文學堂,已有“大學”的雛形。可謂是“清末學院之冠”,“末代狀元”劉春霖即出自蓮池書院。

近現代的學府文化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直隸總督王文韶上奏朝廷,請變通書院章程,創建"畿輔大學堂",開創了保定高等教育辦學之始。學校坐落在一畝泉河畔的靈雨寺,濤聲澎湃,聲聞數里。

至1902年改建為“直隸高等學堂”,為天津北洋大學堂的預備課堂。光緒三十四年至宣統二年共招收學生670名。民國二年撤銷,併入北洋大學堂預科。雖然辦學規模不算大,也沒有傳承至今,但是對保定高等教育來說有開創意義。

在相近的時間和空間裡,與畿輔大學堂相鄰,相繼建起多所學校——

  • 1902年建“直隸農務學堂”;
  • 1909年建“直隸清苑中學堂”;
  • 1921年,原北關的高等師範、農務學堂、醫學、法政等校合併為河北大學,至1931年停辦,分設省立農學院和醫學院。

至此,清末民初這三十幾年間,西關靈雨寺一帶,先後辦學,合併周邊二師和育德等中等學堂,形成了氛圍濃厚的學府文化。

直隸農務學堂——保定現存最早的大學

前文提到,西關靈雨寺片區,保定歷史上最早的大學畿輔大學堂,以及後續合併的河北大學,因為各種原因,都沒能延續下來。但是1902年同樣在靈雨寺創辦的“直隸農務學堂”,雖然曾合併為河北大學,但後續仍生存和延續至今,即今天的河北農業大學。


圖注:清末保定地圖,直隸農務學堂位於古城西南側,護城河與一畝泉河交匯處的靈雨寺。

建國後,農大校區遷往府河南岸,此處原為曹錕花園,包括“老農別墅”和後來人民公園的一部分。

以下為河北農大的發展歷程:

  • 1904年,更名為“直隸高等農業學堂”;
  • 1912年,改名為“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
  • 1921年與直隸公立醫學專門學校合併,分別改為農科、醫科,並增設文、法兩科,名為“河北大學”;(此河北大學與今天的河北大學不是一所學校)
  • 1931年,河北大學停辦,文、法兩科遷北平,農、醫兩科分別獨立為兩個學院,農科遂定名為“河北省立農學院”。日偽統治時期停辦。
  • 1948年,保定解放,更名為“河北農學院”;
  • 1958年,更名為“河北農業大學”。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河北農業大學已今非昔比,前幾年曾到西校區參觀校史展。農大可以說是保定土生土長,名副其實的保定歷史最悠久的大學。


記錄保定府


保定市區有十幾所大學,要說到歷史最悠久的就可以提提河北農業大學了。

河北農大是一所省部共建的農林類綜合性大學。學校創建於公元1902年(大清光緒二十八年),是中國建校最早的高等農業院校。1902年建校到現在已經有一百一十多年的歷史了。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由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慈禧太后恩准創立直隸農務學堂(河北農大前身),初建在保定霍家大院(現保定建華大街二道橋北),是中國成立最早的高等農業院校之一,保定的河北農大不僅是保定歷史最悠久的,也是河北省建校最早的大學。早在一九五幾年的時候人家的五十年校慶就過了。

河北農大幾個比較好的學院:農學院,林學院,植物保護學院,動物科技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園藝學院,食品工程學院,商學院,經濟貿易學院!這些學院在全國的農業院校裡都是可以排的上名次的。

目前河北農大的現狀:河北農業大學的知名度與光彩的歷史並不相稱。只是一座平凡的省級本科學校。似乎看起來有點默默無聞,韜光養晦。到底是隨著改革開放和21世紀的到來,由於國家和地方政府也扶持與建設,也促進了學校的一定發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河北農業大學定會重現歷史,再造輝煌.

在這裡也祝福河北農業大學的明天更美好,希望我們的回答能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