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過的最好用的調理孩子脾胃的方法是什麼?

朵朵的胖麻麻


每天給小孩捏背,做小兒推拿,其實效果應該挺不錯的呀,特別在小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女兒肺炎出院後老是有點咳嗽,一吹風就咳嗽。我兩都很苦惱啊。一有個什麼風吹草動的,就怕小孩子又要上醫院,我倆的皮就開始蹦得緊緊的,頭皮開始發麻,開始給小孩子全身檢查一遍,那會還蠻嚇人的。有個醫生看不下去,就給推薦食療方子,再加上親戚推薦的小兒推拿,我自己也買了幾本書看。然後堅持了一段時間,效果還是挺明顯的。小孩子也喜歡,一聽媽媽揉肚子捏背,立馬躺好,有時候我忘了,還會催我喊我快過來。小孩子蠻喜歡推拿,大概就是覺得很好玩。

然後其實,山楂雞內金煮水,蘋果水,麥芽淡竹葉煮水都試過,堅持不了,小孩子有些不太喜歡就只能偶爾做著給她喝,但是這些效果沒那麼明顯。

這些都是自己的一點小經驗,其實我自己覺得要長久有效的還是要運動曬太陽出出汗。沒有出去瘋個一兩小時,我家小孩子屎都拉不出來(請原諒我比較粗魯),吃飯拖拉的能從午飯吃到晚飯,一粒一粒的吃。脾胃運化食物還是得有動力的,蹦兩下,出身汗,啥都通了。整天吃這吃那的,小孩子就那麼個小身板,整天喊吃什麼的,身體不運動,消化的能量沒處使都堆積了,時間長了身體覺得沒必要就不運轉了,消化就出現問題咯。別說是小孩子了,就算是大人也一樣吧。老不運動,時間久了就會這痛那痛的。


登燈登凳


您好,調理孩子的脾胃這個事情來說,我先說說我的經驗。


我家孩子小時候也經常生病,孩子拉粑粑很硬,容易上火,還很挑食。這種情況都在兩歲半以前經常出現。今天不是消化不良,明天就是感冒咳嗽,後天就是發燒吃藥。每個月總那麼折騰一回。帶著也很辛苦。孩子這樣做媽的心裡很難受。所以想著是不是孩子脾胃不好,又去找醫生,家裡老人還去問偏方。找醫生我去找過,偏方我是從來不相信。家裡的意見就沒有一天統一過。總以為孩子真的就是體弱多病那種。讓自己沒有一點主見。那時的育兒知識可沒有現在這麼廣泛傳播。



直到後來孩子過來3歲後,自己一個人獨立帶著孩子的時候,對孩子身體的瞭解越來越多。我也曾聽說一個朋友說她的朋友為了調養孩子的脾胃,專門去學了中藥材方面的知識。對於我這種懶人來說,我總是想最簡單的方法也能調養。



小米大家都知道。我就是每天早上給孩子喝小米粥。不放鹽不放油,出鍋可以放點點香油。也就是為了怕沒有味道才放。我大概給孩子喝了半年。慢慢的,他的胃口也開了。消化也好很多。而且儘量吃一些有助於消化的食物。比如水果,全麥麵包等。但是其他的不易消化的也要吃點。合理把每一頓肉和蔬菜一定按比例來分配。我是容易消化的食物百分之七十左右。所以足夠讓孩子的脾胃消化會更省力。我說的挺簡單的。但實際上調理脾胃這塊時間可不能縮短。一定要堅持有耐心。合理的去調養。網上很多方法。自己找出科學合理的,不要走那些偏門。

現在孩子6歲了。身體很好,小時候那些積食,感冒,發燒,也不常發生。


養育男孩成長錄


我自己也是全職寶媽過來的。我兒子4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我自己單獨一手照顧,直到現在上幼兒園了。個人發現寶寶脾胃舒服不舒服從大便上就很能看出來。正餐正常吃,葷素搭配,兩餐之間吃些水果,白天曬曬太陽適當運動出點汗,一般這樣寶寶的肚子都妥妥的,大便都是軟硬適度很成型的。相反的,正餐不好好吃,吃多了零食特別是上火的東西,再吃些水果之類生冷的東西,就容易溼熱,大便就又粘又爛不成型,而且臭得嗆人。如果吃了不好消化東西,寶寶消化不良就放屁很多,也很臭。這些時候都可以讓寶寶多喝溫開水,或者煮點綠豆小米粥。少吃多餐,適當讓寶寶的肚子休息休息。溼熱和消化不良比較嚴重的時候我會泡點午時茶給他喝喝。這也是在醫生建議下服用的,還是不錯的。在養娃的路上可真是要時刻小心注意,娃好,一家子好!希望寶媽們都能相互學習,大家都越來越好。我是寶媽Sugarball



Sugarball250503799


少吃,按時吃,有選擇的吃。

小可樂便秘了五個月,終於正常排便了。這五個月去了好幾次醫院,華西附二院老教授開了杜密克,賴氨酸,醒脾顆粒,消積止咳口服液和金雙歧,吃了一個月仍然五六天拉一次,就在快崩潰的時候,去試了小兒推拿,真貴,一次一百多,但推了八次就每天正常排便了。

一開始我也是試一試的心態,推拿師首先讓調整飲食,每天定時喂,飯和奶交叉,控制量,只吃菜葉稀飯和奶,肉蛋根莖類通通別吃,水果也不能吃。

前兩次的時候我還有點抗拒心理,西醫看便秘都是讓多吃水果,香蕉火龍果獼猴桃,到了推拿這兒,水果成了頭號封殺對象,推拿師說寶寶脾胃虛,性寒的水果千萬不能吃。回來我還和老公吵了一架,我覺得不吃水果太荒唐了,他覺得看哪個醫生就要聽誰的,以前醫生讓吃水果反正也沒用,現在推拿師讓不吃水果,這段時間就控制一下看看到底有用沒用。

將信將疑,推了七次,二十天左右,寶寶每天都在排便了,為了看效果,特意停了一個星期推拿,結果出乎意料,每天拉一到兩次,便便顏色乾溼度量都還可以,現在停了推拿十多天,排便正常,食慾佳,推拿師說可以適當吃一些別的東西了。



一說到脾胃,首先想到的就是中醫,雖然在方式方法上可能和西醫頗為不同,但只要有效大家都可以試試。(我女兒雖然大半個月沒吃肉沒吃零食,但也沒瘦哦,還長了點肉)


育兒秘聞


我是一位兩歲半寶寶的媽媽,沒有那麼多的專業知識,只有點經驗,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

我家寶寶從出生就脾胃不好,但是當時的我不知道也不懂,一歲兩個月斷奶後又不吃奶粉,只能靠每天吃飯,我家孩子的胃口很好,每餐都吃的挺多,但是好像消化不是太好,拉的很多,有時會有食物殘渣,晚上睡覺不踏實,體重偏低,一歲8、9個月只有十七八斤,還經常生病,17年一年發燒5、6次,後來家裡老人告訴我小米油對脾胃好,所以差不多從17年十月份開始我家每天早上都喝小米粥,每次小米粥最上面那層米油都是我家寶寶的,有時候我會在粥裡放點山藥大棗,喝了兩三個月就有明顯效果了,(對了前三個月我還給寶寶斷了葷腥,只吃素),堅持到現在快一年了,18年這一年我家孩子就在2月份拉過一次肚子,其他一次都沒病過,而且明顯的長肉了,我也不確定是不是小米粥的功勞,對了還有一點我堅持做的,就是除非惡劣天氣,我每天都會帶孩子出門透氣,哪怕現在零下的溫度,出門跑跑跳跳,玩玩鬧鬧,而且我家是男寶,“挖機“是他最好的朋友,所以挖土每天必做,我也不阻止,在保證人身安全的情況下,喜歡怎麼玩就怎麼玩,經常玩的一身土,不過回家換身衣服洗洗就完了,就分享這些,囉裡囉嗦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吧


水袖ss


我家寶貝自從六個月添加輔食開始脾胃就不好,不愛吃飯,餵飯困難,有時候一喂就喂一個小時,很瘦,吃了很多中藥西藥調理都不見效果。後來也是無意間,他姨買了一部可以蒸煮的破壁機,想著他這麼不愛吃飯,偶爾可以弄一些五穀雜糧,破壁下給他裝奶瓶喝,那時候還小,兩週歲不到。然後就經常給他喝鐵棍山藥+玉米糊,還蠻喜歡喝,至少比喂粥愛吃,喝了一段時間,突然發現他胃口變好了,好驚喜!現在快三週,吃飯還算乖。


未來可期不可期


孩子之前便秘嚴重,我們多次跑醫院,吃藥都不怎麼見效。

後來我自己覺得心裡再急,也得耐著性子慢慢來,慢慢養好寶寶的脾胃。

1.每餐都有蔬菜,吃的最多的是菠菜和油麥菜葉子,切的很細很細,跟著稀飯一起餵給寶寶吃

2.多吃水果,吃的最多的是紅心獼猴桃和紅心火龍果,香蕉也適當吃些,吃多了怕拉肚子。

3.每餐都儘量吃新鮮的,不要吃剩飯剩菜。

目前我家孩子已經好很多了,吃的也慢慢多了,準備逐漸斷奶。希望這些能對你有所參考。


媽咪的生活修煉


我家兒子快五歲了,調理脾胃我是從小抓起。輔食期間“小米粥,南瓜粥,淮山粥等”是最易消化和養胃的選擇。切勿過早餵養肉食或骨頭煲的粥,會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及腹瀉。

每天順時針輕柔寶貝肚子一百圈+逆時針一百圈,有助消化,增強免疫力。

還有就是少吃零食,可能是我去超市從來不買零食的(本人也不愛吃零食)所以我兒子對零食的態度是可有可無的。家裡需常備芡實、薏仁(自己炒過的)、赤小豆。特別是到了夏天三樣搭配煮上一鍋,一家老小都可以喝,健脾祛溼!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運動!身體在動,胃也在動,同時也消化了吸收了。免疫力也提高了,寶寶身體肯定棒棒啦!

現在我兒子上幼兒園中班了。老師寫得最多的評語就是寶貝吃飯表現很好也不挑食😄


陳梅青901


對症下藥吧。我家有兩個孩子,老大出生的時候我是用母乳餵養的,老大長大以後很健康,基本沒有什麼大毛病,偶爾生病也是很快就自己好了,不需要多操心。但是老二出生後,因為我個人身體原因,沒有用母乳餵養,而是用奶粉養大的,興許是這個原因,老二的身體一直不太好,生病也是常事,而且腸胃也不好,容易上火,也很挑食,折騰來折騰去,我們父母心裡也很難受。後來專門去問了醫生朋友,他說大概是奶粉缺少母乳中的乳鐵蛋白的緣故,因為乳鐵蛋白是孩子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影響到孩子免疫系統和抵抗力的搭建。於是我聽他的建議去母嬰店買了乳鐵蛋白產品,叫做惠優喜培安滋粉(好像是叫這個名字)。這應該是我用過的最好有那個的調理孩子脾胃的方法了,因為補充乳鐵蛋白之後會增強腸道益生菌生長,增強腸道鐵吸收,現在吃了好幾個月,老二的身體跟老大已經相差無幾了,現在基本很少生病。至於別人說的小兒推拿之類的,我沒有試過,所以暫時不予評判。

母嬰潮訊


喝酸奶。我兒子從小脾胃不好,特別瘦,兩個月就要發燒病一次,一直很瘦。三歲之前喂他吃飯很痛苦,追著喂,喂半天一不小心就全吐了。上幼兒園慢慢胃口好一些,但是容易腹瀉,特別是吃了生冷的食物就要拉。六歲時四月份給他訂了當地每天送上門的酸奶,每天一瓶很新鮮,生產日期幾乎都是頭一天的。這樣一直喝到十月份天氣冷了就沒有繼續訂奶了。這半年的酸奶喝下來,腸胃明顯地好了,胃口也好了,特別是不愛生病了。七歲開始看著他慢慢結實起來,現在11歲,120斤,發愁怎麼給他減肥,太能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