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框架思維談戀愛,避免"招渣體質"

為什麼你總是"招渣體質"

我常常在諮詢過程中,聽到有姑娘自稱自己是"招渣體質"。說自己遇到的桃花都是爛桃花,遇到的男人都是渣男。

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什麼叫"渣男":本質上就是在跟你的這段關係裡,他不尊重你。

曾經有個女孩告訴我說:她遇到的每一段關係,都是以對方嫌棄她、背叛她而告終。好像一直都有一個聲音在提醒她:你做的不夠好,要是你能做更多忍讓和犧牲,我們的關係就不至於走到這一步了。

如何用框架思維談戀愛,避免

每一次到聽到這裡,我就忍不住問她一句:"你是怎麼挑選戀愛對象的?"

怎麼避免"渣關係"?怎麼避免"被渣"?這個問題倒回源頭,就是"在一段長期關係裡,你是怎麼分辨這個人到底適不適合我?"這個問題的判斷維度是非常多元的,於是我們把這個最重要的階段拿出來單獨討論分享。

無論是看臉的一見鍾情,或者是朋友到戀人的日久生情,都逃不過一個階段,就是「如何觀察和判斷對方,適不適合自己?」因為改變一個人是非常難的,所以在確定長期關係之前,如何有框架地去觀察一個人,判斷是否適合自己,很關鍵。

而如果擁有框架思維去戀愛,可以大概率的避免感性判斷,而是理性分析這段關係是否適合自己,以及怎麼維繫才能更長久?

也許你會說,這樣不好吧,這不就是少了激情和衝動,像考試評判標準一樣談戀愛?但是在很多時候,我們找對象是跟著感覺走。當遇到那個人,和對方聊天,彼此眼神交匯,甚至並肩走在一起的心動,大概率你會被情感牽著走,情緒會有偏差,認知會有遮蔽,你很難去判斷這個人到底和自己是不是合拍,情到深處甚至會找很多理由去論證跟他在一起很開心,所以很適合在一起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所以我們需要脫下這副熱戀中的有色眼鏡,用框架思維的放大鏡審視自己和這段關係。

如何用框架思維談戀愛,避免

戀愛框架思維的五個層次

第一層:感知層

我們去觀察一個人,常常是由外及內的,他的身材、相貌、說話是哪裡的口音,穿搭的品味,帶著什麼樣的手錶,開什麼牌子的車?甚至他的朋友圈秀的是哪裡的旅遊照等等,這一切視覺和觸覺能感受到的東西,都處於"感知層"。

在相親時候常常聽到女方問男方:你有房嗎?有車嗎?存款多少?等等這些問題,我們接觸一個人,往往就是從這一點開始。再往深一層,我們會問對方的職業、愛好,或者做過什麼事來判斷他,這就是第二層。

第二層:角色框架層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角色裡,甚至被角色所馴化,而且我們也是用各種角色來定義自己的。比如你是職場文員,你的上司是一個健身愛好者,媽媽是公務員,你的相親對象是一個剛剛退役的軍人等等。我們在跟對方相處時,都能明顯感覺到對方的角色痕跡,用更樸實的話來說,就是"職業病"。

你在約會跟男朋友交往相處時,談論什麼內容,該用什麼態度,如何做事,都是被"情侶"角色所控制。如果你只是在角色扮演裡去了解一個人,你只能看到他想展示的那面給你看。但除了作為你的伴侶,他還有很多種角色,比如公司的職員、下屬的上司、父母的兒子、以及興趣愛好組織的發起人。

其實基於單維的角色對接,是沒辦法達到彼此深入瞭解,和走進更深層關係的。以上這兩層「感知層」和「角色框架層」,都是非常淺層的關係,要了解一個人和走入深層次關係——就要從第三層開始。

第三層:資源結構層

比如一個人的財富資源、人脈資源、精神資源,每一個人資源層都不一樣,甚至有質量級的差別,而往往資源是一個很難去估量的維度。

我們可能曾經都是相同的角色,但是我們會因為背後這層資源結構的不同,往往走向不同方向,成為不同的人。比如在小時候,大家坐著教室裡,彼此是同學關係,在辦公室裡,大家都是同事關係。但是每一個人的出生背景,家庭人脈,精神資源都不一樣,資源結構往往是像潮水一樣,推動每一個人去往不同的地方,它是成為某個角色背後的力量。

其實到了這一層,很多姑娘已經不會去觀察判斷了。如果只是按照當下的外表和角色去判斷,很難去思考到底是什麼推動他走到這一步的,別忘了,他現在所處的一切,都是過往的累積。

第四層是能力圈;第五層是存在感。

存在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根本認知的"指南針",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和他對未來的規劃。說到這裡,聽起來很雞湯,但是回顧一段關係,很多姑娘都只是希望自己擁有一段甜甜的戀愛,至於對方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好像和我沒多大關係。

想要一段甜甜的戀愛,其實潛臺詞是:我希望對方能對我付出、包容、疼愛。這只是用索取的姿態去戀愛,而不是主動去了解對方,什麼狀態下他會煩躁不安,什麼狀態下他會興奮有激情?

比如野生動物,它們的存在感就是生存需求,它們需要捕獵、廝殺、爭奪繁衍機會,生存條件一旦被滿足,它們也就停止以上的行動了。而人和人之間對存在感的滿足要求卻是千差萬別。

有的人覺得在一段關係裡,對方能給我花錢,對我足夠的包容,給我足夠的安全感,我在這段關係就滿足了,很多女孩子就是這樣。

但有些人覺得除了在兩性關係,我還要在職場、行業、以及社會中獲取影響力,收到別人的尊重,看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存在感。很多男人也都是這樣。

為了滿足自己的「存在感」,就得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圈」,這就是動物的奔跑廝殺,人們的奮鬥拼搏中訓練自己的"肌肉"。而一旦存在感被滿足,能力圈也會相應的停滯。

我們在把一個人,從外到內的捋一遍,當看到一個人的樣子、相貌、著裝、舉止,還有包裹著他各式各樣的角色,「感知層」和「角色框架層」其實都是被動產生的結果。而「資源結構」、「能力圈」到「存在感」,越往內部走,主動性越強。

如果我們明確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就要不斷改變自己的能力圈,改變自己的資源層,甚至改變自己外在的樣子。

如何用框架思維談戀愛,避免

找回你判斷親密關係的"指南針"

回到最初的問題,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標準是有偏差的,或者是淺層的,才總是屢屢被傷害。

如果你只是想談談戀愛,並不想擁有跟對方的未來深層勾連和培養長期關係,那麼最表層的「感知層」就夠了。但是如果你想要結婚,或者選擇一個長期合夥人,判斷一個人的「存在感」才是更加重要的東西。

其實去了解一個人最底層的存在感是很困難的,換個說法就是"三觀合不合",要了解一個人的三觀不是靠"吃飯、看電影、壓馬路"這種約會三件套磨合的。

沒有一個人是完全適配另一個人的完美產品,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看到的是一個人能夠持續讓自己變化的內在動力。未來永遠是不確定的,明確彼此能否一起擁抱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在變化的路上,彼此變得更加適配,這才是真正磨合的過程。

如何用框架思維談戀愛,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