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明 正德

朱厚照(明武宗,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出生於北京,祖籍安徽鳳陽,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張皇后的長子,是位極具個性的皇帝。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為什麼會在明代正德年間出現這麼多帶有阿拉伯文文飾的器物呢?這就不得不談一下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蘭教,在其在位期間(1506-1521),曾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各個宗教進行過評述,他認為:“儒者之學雖可以開物成物,而不足以窮神知化。佛老之學,似類窮神知化而不能覆命歸真。蓋諸教之道各執一偏,唯清真認主之教,深源於正理,此所以乘萬世與天壤久也。”可見其對伊斯蘭教的推崇。他還親自寫了許多讚美伊斯蘭教的詩,後來被編輯成了《御製尊真主事詩》。在這裡,舉其中一首作為例子,詩曰:“一教玄玄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文獻記載,正德皇帝還有一個阿拉伯文的名字,叫作妙吉敖蘭(mejid-Allah),意為安拉的榮耀。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明正德 阿拉伯文鬲式爐

“正德年制”篆書款

口徑13.3釐米 高9.3釐米 重2069克

RMB 1,600,000-2,000,000

來源:倫敦佳士得,2008年5月13日,編號165

展覽:吉金——明清銅爐特展,天津博物館,2015年

著錄:《吉金——明清銅爐特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頁35,圖22


以前古人對生活細節的要求可謂細緻入微,焚香時,幽靜的雅室中,置一座高香幾,几上放香具,即所謂的“爐瓶三事”。“爐瓶三事”,籠統來講無非是焚香的器具,但在凡事皆講究的古代禮節中,是和“陸羽造茶具二十四事”一般的雅緻細膩。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Lot. 0312

明正德 銅阿拉伯文爐瓶盒三事

拍品分類:工藝品雜項>銅器

爐高8.5cm. 直徑15cm.

瓶高20cm.

盒高4cm. 直徑12cm.


阿拉伯文出現在爐瓶三事中,直觀再現了穆斯林香事文化和族群文化的遺蹟。唐宋之際,阿拉伯穆斯林是來華香料貿易的主角,大食國遣使來唐之初就帶來了各類名貴香料,永隆二年(681年),大食“遣使獻馬及方物”;開元十二年(724年)“遣使獻馬及龍腦香”(王若欽《冊府元龜》),“從此,隨著朝貢活動的進行,香料貿易也逐漸興盛繁榮。”(王曉雲《穆斯林香料活動與福建社會》,《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在正史中,彼時伊斯蘭教已經傳入中國,中國大地上有穆斯林在生活。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明正德 銅阿拉伯文爐瓶盒三事

瓶高17cm;爐直徑15cm;盒直徑10.5cm;瓶1200g;爐3200g;盒1120g

成交價:6,440,000 人民幣

2017年6月4日 北京匡時2017春季拍賣會 天工開物——瓷器工藝品精品夜場(Lot 3957)


可以想見,海外穆斯林帶來的不僅是香料,還有各自國家燃香和制香的方法,也在生活層面影響了中國本土社會,著名回族史專家白壽彝先生在《宋時大食商人在中國的活動》一文中就曾這樣評述:“大食商品對中國風俗方面影響最著名的,是香料消費”。同時,穆斯林還帶來了以香製藥的技術,“異國香藥之初度入華……它們之能入方劑,也許有一部分是中國偶爾的發現,但大體上恐還是得其知識於香料商人。”(白壽彝,《宋時大食商人在中國的活動》,《中國回回民族史》)從此時開始,中國的穆斯林和中國穆斯林一刻也沒有離開香。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在與中國士大夫的接觸中,穆斯林學習了唐代的“香篆法”(香粉用模具壓印成固定字型或花樣,然後點燃,循序燃盡)和宋代的“隔火空燻法”(不直接點燃香品,而是以專門製做的香炭塊為燃料,通過“隔片”灸烤香品),尤其後者似與阿拉伯國家直接用碳薰香的做法有著相似的做法。其實,碳燻法廣泛存在在中國和阿拉伯漫長的歷史中,這或許是人類對薰香方式探索的不約而同的結果。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十六/十七世紀 銅阿拉伯文爐瓶盒三事連香鏟及香箸一套

最大者寬20.5 cm

成交價:540,500 美元

2017年3月15日 紐約蘇富比2017紐約亞洲藝術周春季拍賣會 中國藝術珍品 (Lot 560)


甚至我們可以大膽推想,宋代“隔火空燻”的形成過程,與當時在華阿拉伯人的傳統做法有某些聯繫。而“隔火空燻”是中國本土的發明,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香料的價值,減少揮霍,這對於進口香料來說是一種節約的做法;再者中國人的體味不甚大,不太需要明烈的香氣遮蓋,也就不再追求很濃的味道和很大的煙,這也是宋代審美的決定的。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銅爐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銅瓶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銅爐


空燻法燃香發展到明代出現了隔火空燻的專門道具“爐瓶三事”,爐、瓶、盒以及香箸香鏟,這個時期的爐瓶三事還是比較隨意的,三件的材質形制顏色都未必一樣。或許他們原本都各有各的用途,恰好際遇在事香這件事上,便被擺放在一起,一般也不會出現專門銘文和圖案的器物了。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明正德 阿拉伯文衝耳爐

直徑15.2cm;重2395g

成交價:2,760,000 人民幣

2017年12月18日 北京保利十二週年秋季拍賣會 禹貢(二)—康熙御製黃花梨大四件櫃 唐英督陶與大清的輝煌時刻 (Lot 5163)


中國香具史上一件大事在明代發生了,據《宣德鼎彝譜》等明清文獻記載:宣德三年(1428),明宣宗派技藝高超的工匠,用暹羅國進貢的數萬斤優質風磨銅精工冶煉,並且使用金、銀、錫、鋅及各色寶石,製成了一批精美絕倫、名傳青史的銅香爐。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仿照宋器形制的宣德爐為阿拉伯文的登場搭建了可能性。明代皇帝是否信仰伊斯蘭教,朝野記載不一,結論難同。但是帶有阿拉伯文的宣德爐的確真真切切地從官方鑄造廠生產出來,到正德年達到高峰,民間也跟著做起來,這是阿拉伯文爐瓶三事的前調。

香爐:文房百器之首


香爐是香道必備的器皿。香爐源於何時,尚未有定論!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曾寫道:“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也就是,香爐最初是用作祭祀,只供分享用。在西漢初期,漢武帝之前,已經有了許多專用於焚香的香爐。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明正德 銅阿拉伯文爐

銅爐為鬲式,方厚唇,內外邊緣起線。高束頸,上有弦紋兩條。爐腹圓鼓,三面花式開光,內以魚子紋為地,浮雕阿拉伯文。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明正德 宮廷阿拉伯文爐

爐為鬲式,造形端莊,束頸鼓腹,下承三足,足端外撇。腹部如意形開光內,魚子地錦紋刻阿拉伯文頌詞。銅質精華,皮殼呈棗皮紅。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明 或為正德 銅阿拉伯文爐瓶盒三事

高9.3 cm;高16.8 cm;直徑11.5 cm

成交價:4,260,000 港幣

2016年11月30日 香港佳士得2016年秋季拍賣會 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Lot 3394)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明正德 阿拉伯文鬲式爐

口徑13.3cm;高9.3cm

成交價:3,220,000人民幣

2016年6月6日 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賣會 吉金——重要私人收藏明清銅爐(Lot 7337)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明 阿拉伯文銅爐、瓶兩式

尺寸不一

成交價:1,667,500 人民幣

2016年12月5日 北京匡時十週年秋季拍賣會 神工妙造——古董珍玩專場 ( Lot 2510 )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明正德 阿拉伯文銅香爐

直徑11cm

成交價:1,265,000 人民幣

2016年5月14日 北京東正2016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明清工藝美術專場(Lot 2067)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明正德阿文”筒式爐,成交價:1840000元


明清銅爐——正德阿拉伯文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