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是大企業,內鬥越厲害?


​為什麼越是大企業,內鬥越厲害?


每隔一段時間,總有一些大企業深陷輿論漩渦之中。為什麼在很多常識性的問題上,大企業的認知和普通民眾會有如此之大的差距?為什麼大企業的內鬥那麼複雜?


​為什麼越是大企業,內鬥越厲害?


1

“職場權力來源”的正當性


《獨裁者手冊》的作者認為,傳統的“民主國家”和“獨裁國家”的劃分太過簡單,任何組織都具有一定的“獨裁特徵”,他用了三種力量的對比關係,來表示“獨裁程度”——這個定義符合任何組織,上至國家,下至公司。


第一層叫“名義選民”:就是在名義上有選舉權的全體公民。在一家公司就是中小股東、客戶和員工,之所以叫“名義”,不管一家公司自稱是“員工第一”還是“客戶第一”還是“股東第一”,這些人都不會直接影響管理者的去留。


第二層叫“實際選民”:

就是那些實際上會跑出來投票的選民。在一家公司就是在領導考評和晉升考核過程中,起一些作用的人,主要是部門成員。


第三層叫“勝利聯盟”:就是真正決定你是否當選的人,包括美國的關鍵州選票,包括某些國家的軍隊和貴族。在一家公司裡,就是你的直接領導和關鍵下屬。


作者認為,評估一個組織的獨裁程度有一個最好的指標:“名義選民”人數要多,“勝利聯盟”人數要少,這樣,拿“名義選民”的錢,爭取(收買)“勝利聯盟”的成本就低。


皇帝的“致勝聯盟”只有少數權臣,所以獨裁程度也最高。皇帝就用“腐敗權”換取這些人的支持,而王翦、蕭何這種重臣也故意用貪財來表示自己的忠誠。


全文鏈接:出一道題,看看你有沒有當領導的直覺


​為什麼越是大企業,內鬥越厲害?

2

職場猜疑鏈


猜疑鏈:我猜你這麼做是有原因的,你猜我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而後宮的險惡環境又讓大家無法正常交流和信任,結果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前面說,想要讓人們按對錯決定自己的行動,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無法算清楚利弊。


我也相信“人性的光輝和偉大”,但我更相信,人不會無緣無故的崇高,不會硬扯著自己的頭髮脫離地心引力。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是處於善惡之間,甚至是天使與惡魔之間,一個小人物無畏的善舉,形成的小小的推力,就有可能把整個群體帶向集體正義;同樣,一個小人物明顯的惡行,形成的小小推力,也可能把整個群體帶向集體作惡的瘋狂。


全文鏈接:真的是“大人只講利弊,小孩子才分對錯”嗎?


​為什麼越是大企業,內鬥越厲害?

3

下屬如何對上面控制信息


下屬對上司的“信息控制”——我不騙你,但有些事,我就是不告訴你。


我們平時說,上下級之間,要及時溝通,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實際上,這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如果領導要求所有下屬事無鉅細,一律上報,那麼這兩位,就都沒辦法工作了。


所以下屬在彙報工作前,哪些需要彙報請求,哪些就不勞煩他老人家過問了,是很有一講究的,通常來說:


第一個是儘量只彙報結果,不彙報過程。


要去掉那些尚未確定的信息,以免一天一個變化,讓上司覺得自己“辦事不牢“,也防止上司過早干涉,讓他進退兩難;


第二個就是控制風險,把自己的工作難度保持在自己可以把握的水平。


表面上看,領導的權力很大,實際上,領導和下屬之間仍然有權力制衡關係,具體的說,下屬有“建議權”,可以合法的行使“信息控制”;領導有“決定權”,但為了避免過於集權,通常只能在下屬提供的有限選項中進行選擇。


即使是“奉天承運”的皇權,同樣如此。


全文鏈接:為什麼明明可以,領導們就是不願直接把事兒給辦了?


​為什麼越是大企業,內鬥越厲害?


4

職場上為什麼充滿著“無能者”


一項對企業高管薪酬的調查研究顯示:在引起薪酬差異的因素中,企業規模佔到了至少40%,而業績因素不足5%。


其中的原因並不難理解,高管薪酬在財務報表上屬於管理費用,股東們判斷管理費用是否合理的方法是看它佔收入的百分比。


一千個人企業營收10個億,CEO年薪一百萬,佔比千分之一;1萬人企業營收100億,CEO年薪五百萬,佔比萬分之五,後者成本其實比前者低。


所以,儘管有統計表明,大多數企業併購案有損公司利益,但因為能夠提升企業規模,進而使高管們在獵頭心中的價碼再上一個臺階,他們仍然熱衷於此道。


一家大企業要找CEO,假如有兩個候選人,一個以前經營過的企業規模不大,但盈利狀況很好;另一個有豐富的大企業掌舵人的經驗,但年年虧損。對不起,後者的競爭力一定強於前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