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辦公的日子裡,看看這33位年輕創意人的工作

在家辦公的日子裡,看看這33位年輕創意人的工作

在家辦公的日子裡,你變得更加倦怠還是積極呢?


gooood整理了過去採訪的世界各地35歲以下的年輕創意人,他們有的是創業者,有的是業主,有的是普通職員。專輯記錄了這個時代年輕人的真實工作狀態。


希望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能給家中辦公的你,帶來更多積極的能量。

NO.33 大觀建築設計創始人 申江海

與他人不同,也要與昨天的自己不同。

“大觀是一個執行力很強的團隊,決定了就立刻去做;大觀也是一個很年輕的團隊,一些不到三十歲的員工就可以擔任項目組長,負責一棟樓的項目管理,並且做得十分成功。這些年輕人與施工緊密結合,對材料、工藝做法以及成本控制都很熟練。對於新同事,我們看重設計能力,佔

七八成,其次是團隊合作能力。大觀還是一個學習型的工作室,每週我們都會找一些外部設計師分享經驗,希望能夠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進步。

另外我們也會總結自己的問題,嘗試在設計的過程中讓想法更加發散。項目越做越多,有時候會不自覺地陷入一個循環,接到一個新項目就會想自己曾經是怎麼做的,這是一個可怕的現象。因此哪怕業主沒有要求,我也會強迫不同團隊出不同的方案。儘管這會佔用更多人力和時間,但是從長遠來看,想要不斷進步,就不能停下腳步。”

NO.32 景觀設計事務所 KRAFT.RAUM. 創始人René Rheims

從小熱愛景觀設計,項目遍及世界多地的德國年輕景觀建築師

“我們現在的項目從城市總體規劃,公司總部,公園,人行道,廣場和街道,到公共傢俱系統設計,規模跨度很大。我們熱衷於設計和整合,團隊成員之間緊密合作,以創造獨具特色且富有紀念性的場所。

在工作中,我們不會根據項目的尺度而區別對待。我們會不斷放大和縮小設計區域,考慮不同可能尺度下的視角。KRAFT.RAUM.堅信,工作是合作的一部分,通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可以創造充滿活力的環境,讓人們更加健康、快樂。”

NO.31 在中國創業的比利時建築師 Jeremie Lichtfus

專注創造,敢於探索和“失敗”。

“現在我們是一個6人小而精的團隊,所有成員均來自世界頂級高校,充滿才華,專業且負責任的設計師們。我們相信小的團隊使我們更容易迸發出真正深刻的設計可能性,團隊的合作模式甚至有點像設計學院課堂裡的頭腦風暴的交流狀態。我相信,小而精是給顧客傳遞高度專業的定製式設計服務解決方案的最佳方式,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有辦法深入真正瞭解顧客的訴求,研究它,理解它,從而進行創作。

如我前面所言,我們的設計團隊有點像學校的課堂,允許並歡迎不同的想法、批判和討論。我們的設計信仰建立於真正深入理解每個項目的項目地原生環境及項目的背景情況及真正訴求。從概念設計到深化落地,我們將對設計的創新、對品質和細節的追求與每個項目自身情況進行融合,再造。我們想做一個謙遜的設計工作室,從團隊成員和每個項目、客戶身上學習,設計的過程也就像是一個與他們的對話錄。”

NO.30 一個既做建築媒體、又做旅行策劃同時還在經營民宿的多元創意人 沈思

只要騎上了車,整個城市都是我的。

“我最想做的事情還是把自己對於城市、建築、以及生活的想法呈現出來,做一個內容生產者。從寬泛的意義來講,民宿也是一種“內容”,短期的未來裡會更投入,並向混合功能的、有文化屬性和個人特徵的理想旅宿努力。我也期待自己能有一些更加靈活的生活方式,在日本或者其他喜歡的地方停留更長時間,用文字、膠片、繪畫更多的記錄和呈現。我的職業道路變化挺多的,連自己的身份也不太能清晰地定義,但始終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不斷地嘗試、投入,希望將來能把這些碎片拼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吧。”

NO.29 古巴裔建築師洛杉磯A+D美術館

執行總監和主要策展人 Anthony Morey

以建築師和策展人的雙重角色,為大眾搭起知識的橋樑並引導他們進入對話。

“我們的美術館曾經有很長的時間在找尋自己的方向,現在已經20週年了,處於擴張與穩固的階段,終於能夠規劃一個長遠的未來,並且開始理解並探討下個世紀的美術館該是什麼樣子。瞭解美術館的角色、它該如何運作、創造合作並且尋找明日之聲以提供有力的平臺,這些都是正在進行的任務,我們身在其中,確實是一種美好的冒險。“

NO.28 帝都繪(微信公眾號:diduhuiBJ) 創始人宋壯壯、李明揚

讓更多人愛上北京。

“我們的工作可以用三個動詞概括,第一個動詞是“發現”。我們現在做的很多工作是一個重新發現北京的過程,無論是塗鴉還是校服,我們會把這些內容發現並傳播出去。第二個動詞是“理解”,我們希望通過發現,能使更多的人理解這座城市,並且在理解的基礎上,對這座城市更加包容,產生更加積極的情感。第三個詞是“培育”,我們希望能夠更主動地去培育這座城市的文化。我們希望基於發現的東西,培育城市中的一些群體,發展一些新的、能夠代表這座城市的、並且根植於當代北京的文化。”

NO.27

史倫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 史倫

2017年232天不坐飛機環遊世界,曾經用3000美元環遊美國,現在創立了拾叄建築。

“任何一個項目在設計工作展開之前,我們都會先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此類型項目的研究與思考。在透徹研究這類型建築的歷史發展脈絡和世界範圍內的多個案例後,才會著手進行設計。這樣一方面避免從建築師立場一廂情願做出不契合社會需求的設計;另一方面,我們對作品的要求並不止步於“優秀”,我們希望通過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做出更具革新性、創造性和時代前瞻性的作品。而這些,也是業主對我們的期許。”

NO.26 德國科隆RSAA設計集團合夥人莊子玉

推行一種內容和體驗方式,讓公眾看到更深入、更有內涵的內容。

“在公司結構裡,我更像是一個內容生產者,每張項目照片、效果圖的角度,都是我親自確認的;每一個新項目,都會自己去看地塊;項目的重要節點彙報以及施工重要節點確認我都要親自去做;重要的文本中涉及到表達層面的東西我也會自己控制。

我不太乾預整個項目的生產流程,但重要節點和最後的呈現狀態我一定要親自完成,這又涉及到個人時間的分配和總量的關係,不能一味擴大產能。我們是以服務業主為中心的商業公司,怎樣處理這些平衡關係是我們接下來所面臨的問題。”

NO.25 大正建築創始人 李碩

80後應該放棄‘安全’的設計狀態,建立更獨立的價值觀!

“我們的工作大部分時間是在探索一種類型,去契合我們的初衷。我想做一些人流密集的項目。我說的人流密集是流線導致的,而不是因為去的人多。

學校就是這樣的項目之一,每天光一個校門就有上千人進出,你的一個很微觀的設計行為,可能就會導致很多人人行為上的變化,這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

NO.24 大料建築創始人劉陽

用率性的方式做煽情的建築,回到自己的內心去尋找項目的出發點。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既是甲方,也是乙方。我們在前期溝通中定一個方向,然後有人負責前期拿地,溝通,投資;有人負責運營,推廣。我只幹自己最擅長也最感興趣的部分,就是設計。

在這種項目裡我可以玩得更出圈,嘗試一些以前沒嘗試的東西,如竹模混凝土等;長期合作的施工隊也聽我的,指哪打哪。裡面有一些我並不是很肯定的東西,我把它當作設計上的刺激和冒險。”

NO.23 美國建築師南加州大學講師項目雜誌主編及創始人Medium Office創始人

Alfie Koetter

從不同角度發展自己的想法和美感。

“我們永遠試著重新校正我們的認知,如果我們一眼就喜歡我們創造的事物,那大概意味著這沒有那麼好。我們盡所能地將自己從作者的身分抽離,這樣才能在評價我們的作品時儘量客觀。許多我們的作品仰賴自動化或機械式的過程,我們建立能創造形式成果的系統,希望的是這些形式成果能有出乎意料或是我們不熟悉的特質,進而強迫我們認知並清晰表達我們自己的感知。最好的情況是,這過程讓我們能夠欣賞我們可能沒想過的事物。”

NO.22 客從何處來甜品餐廳創始人劉子宸

通過與設計師溝通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從顧客的角度思考問題。

“境遇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你能遇到什麼樣的人,會發生什麼樣的事都是不可預測的,我其實沒有想到會做到現在這樣。雖然有時你要感謝境遇,但前提是你做得足夠好。

我希望未來我們可以做中國甜品行業裡的頭部品牌。現在看來,我們在國內的甜品品牌裡排名應該比較靠前。和滿記不同,我們一直不叫自己是店,我們一直說自己是餐廳。我們的服務理念和模式都是按餐廳的形式來做的,我們的業務和運營能力在國內可以說數一數二。我們今年至少開了四家店,還沒有做過融資或接受投資,都是靠自有資金自己運營的,我對於這樣的發展狀態比較滿意。”

NO.21 洛杉磯設計師和教育工作者Ryan Tyler Martinez

建築,教育,策展,影像製作多管並行。少想多做,超越平常。

“我常常替之前的項目建立索引,或是重新使用某些部分成為新設計作品的出發點。此外,我也看恩裡克•米拉列斯和弗蘭克•蓋裡的作品,尤其是他們職業初期的作品。

我想身為一個設計師,或是一個喜歡利用不同媒介、功能和尺度來創造及發明的人,能夠善於做某件事的唯一方法就是持續在一個議題或是技術上鑽研一陣子,再轉往不同的工作或設計方式。”

NO.20 戴璞建築事務所創始人戴璞

困難是永遠存在的,要足夠自信,毫無保留地去實現每一個項目

“我們接項目的標準不是建築類型,而是這個項目的投資人。甲方是不是跟我們一樣對這個項目充滿期待和想象?如果這個項目有足夠的可能性,試圖突破已有現狀,是最吸引我們的。在我眼裡面沒有建築類型,只有空間狀態。空間狀態跟人的關係是有典型性的,比如說空間對人是封閉的拒絕的,還是開放的歡迎的?它是一種有償服務還是無償的免費(自由)的?我覺得空間對人類社會來說應該是福祉。我們一直在找比較勇敢的投資人跟我們一起來實現夢想。”

NO.19 Aki Hamada Architects創始人teamLab日本建築師濱田晶則

將建築從容器變為內容。通過數字手段創造更為輕盈自由的空間。

“teamLab主要是做數字藝術,其作品的展示往往會上升到空間層面,將空間本身變成了一件藝術品。這時就需要建築師這樣處理空間問題的專家介入。我的工作不僅僅是會場設計,還包括配置數量繁多的燈具及其他元素。我在做建築設計的時候也經常會用計算機來處理大量參數,這和teamLab的數字化設計和思維方式是一致的。

像是在“Crystal Tree”這個作品中,我們必須配置幾十萬個LED燈泡,需要和程序員就空間以及LED的位置進行溝通,此時數字化的交流就變得極為重要。總的來說,我在teamLab的工作主要是和不同專業的同事通過擬定同一個規則來進行設計和溝通。”

NO.18 臨界工作室聯合創始人陳忱

打破學科邊界,以景觀的手法介入建築,創造建築、景觀、室內一體化空間。

“總結這些項目的共性,我認為有兩個關鍵詞重複出現:一個是關係、一個是體驗。我們可能不是很在意建築作為一個孤立個體自身的標誌性,而是非常關心它和它周邊的城市,它周邊的地形,它周邊真實存在的、真實工作中的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可能很多人會發現reMIX所有項目中都存在一根非常強的動線,這是以景觀的方式切入建築的一種體現。我們非常在意使用者在這片建成環境中的實際路徑和它所串聯的空間體驗序列是什麼樣子。這是我們試圖用這些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項目向大家傳達的理念。”

NO.17 睿集設計創始人劉愷

精準定位,建立產品化終端系統,做有自己調性的新設計。

“睿集從2008年開始一直在關注系統化建立,可以說是我們的強項。我們不是做一個小而美的東西,我們做的是一個針對時代可執行的東西。系統化裡包含施工和執行,相關的所有事情都應該在這個系統之中。設計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如果單純設計一個空間的話,你怎麼做都可以,系統化後就要考慮系統中的每一部分。首先需要建立邏輯,建立它的骨架,梗概和概念,再一步一步推進到所有環節,最後系統才能運轉起來。”

NO.16 Robot 3 studio 創始人潘飛,王植

設計師的限制更多來自於自身,要知行合一,將事物的能量展現出來。

潘飛:“我們想一件事一件事推著向前走,這個社會是劃分層級的,所以別太在意。你可以更大膽的向前走,外部條件的限制反而讓我們可以膽量更大,我覺得沒有所謂的邊界或者說規則,行業是安全的,規矩的,在這種一成不變,墨守成規的圈子裡邊,反而可以因地制宜非常自由,無所謂設計或者創意,只是把自己的想法晾出來而已。”

王植:“我們更相信的是質量,相信事情本身所具有的能量,蒙娜麗莎的畫很小,但是會一直留存下去。一個建築投資上百億,但可能過二十年之後就拆了。我們的評價標準之一是時間。當把時間的維度拉得足夠長,所有事情的價值和蘊含的意義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做的事情是不是還有意義和價值,是否還能留存下來,是否東西本身還有能量。方法、形式、手段,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給這個世界留下一點有益的東西,而不是製造更多平庸的東西。另外是空間的維度。在不同的環境這個東西是不是還具有意義,還具有價值。在這種視角下觀察我們做的東西,會變得非常不一樣。我們能夠把能量和精神通過某種通道傳達出去就可以了,不一定是建築和設計。我們不知道以後能怎麼樣,不知道能做到什麼程度,就是盡我們所能地向前走。我們沒有什麼其它的計劃,就是把眼下的事情做好。”

NO.15 基礎研究所創始人王耀華

不能跟風,花更多時間去想對未來有用的東西。

“我不希望一直被動地去回應,而是要提前做一些研究,蒐集一些想法。更重要的一點是,做研究項目想的問題跟做實際項目想的問題不一樣,二者相輔相成。以柱網為例,不同國家對柱網有不同的規範,在國內會具體到要停幾輛車。但同時柱網作為一種“grid”又是建築學很本體的一個問題。如果你不做實際項目的話你不會以另一種角度去看待“grid”;但如果你純粹是為了做實際項目的話,就不會更加細緻地思考這個問題本身。如果你能一邊做實際項目一邊關注建築本體,你就會從另外一種角度看待一些比較簡單的建築問題。”

NO.14 Xing Design 創始人

熊星

以理性方式做非理性的嘗試。建築是一個接口,可以對接和整合不同學科成果。

“我從去年開始逐漸開始獨立的實踐,創立工作室不是個儀式感的開始,而是由繁瑣的事務陸陸續續推動的。首先我工作室的初衷還是想做有意思的,值得被做出來的東西——無聊的東西你做他幹嘛呢。雖然這並不意味工作過程都是有意思的,但至少有趣的部分能支撐你度過工作中沉悶的部分。

其次,我希望把自己對學科的理解加入到實踐中。不少人說,建築學正在受到一定的衝擊。這很正常,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學科疆域逐漸重疊。建築作為應用型的學科,從來不只是關於那些靜止的建築作品,而是一個被需求和技術推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生長很多其他學科的果實。從古希臘到當代都是這樣。如今之所以感覺衝擊很大,也是因為近幾十年科技爆炸,尤其是大量的(軍用)技術映射到了人們日常感知的生活場景裡。這反而應該是讓建築師興奮的。”

NO.13

好處 聯合創始人 王俊鋒

如果有機會對話未來的自己,我會問:’你找對戰場了嗎?

“我會問自己找對自己的戰場了嗎?之前看許知遠的十三邀,裡頭蔡國強說:“每個人都在找自己的戰場,有的人是找錯了戰場。”這個時代信息很多,選擇也很多,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尋找自己的戰場。這種尋找一方面是對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自我的認知,只有在深入理解了這兩方面之後,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戰場。

我很享受現在的創業狀態,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反過來說,我也會有一些焦慮,因為無論是好處、攝影還是踐談,對我來講都只是開端,每一個戰場都硝煙初起,我可能已經完成了對這些事情本身價值的理解,但我期待能儘快完善對於自我的深入認知,找到跟每個戰場的精準匹配點,投入並且把它做好。”

NO.12 Mur Mur Lab創始人夏慕蓉

愛上創造與做夢,用設計帶給人們一絲溫暖。

“我們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套完整的項目管理和品質把控體系,希望可以控制到最後的細節,每次都能做的更好。2017是Mur Mur Lab的第一年,我們的目標就是活下來,然後會慢慢定一些也很樸素的計劃。對Mur Mur Lab來說,對建築學,對設計,對審美的追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它像日常的空氣。

也像水。咦,我們最近做了一個魚缸,我們就好像是在這個建築學世界、審美體系游泳的魚,不需要過多口號和框架去限定。”

NO.11 素建築創始人 馬科元,郭少珣

做建築使人幸福。潛下心來設計民宿,追求詩意的建造。

”我們兩個創始人創作上是平行和獨立的,但我們基本的設計理念是一致的。雖然我們在合作過程中經常會針對某個設計有不同的見解,甚至產生爭論,但這都是正常的。我們接受彼此的不同,正是這些不同給我們帶來了自己的思考,而從這些思考中我們又會得到新的啟發,這是一個挺好的狀態。我們的建築觀用比較抽象的話說,叫詩意的建造。對於形式我們有自己的理解,只不過現在這些形式比較內斂,不那麼張揚。

我們之前在大設計公司工作時要做高大上的效果圖,要讓人感到震撼;而現在我們在做一些小房子,首先考慮的是跟環境相融合,不能看起來非常扎眼。形式不是我們追求的第一步,是設計完成後得到的結果。素建築更願意做“作品”,而不是生產“產品”。因為我們是一個研究型設計事務所,所以還是希望今後能夠以設計為出發點,在建築學的某一方面有一點小的探索,而不僅是會運用一些前衛的設計手法做造型。素建築最終可能也會是一個小公司。如果公司太大的話,我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管理人。“

NO.10 木智工坊創始人 趙雷

從產品到空間,最大可能滿足客戶需求,創造一種現代的,中國的,國際化的美學風格。

“我們傢俱最根本的出發點是用戶的需求。這個社會上有很多需求,比如更好的設計,更加高效的商業模式,更加好的體驗,還有更加符合中國文化認知的內涵,等等。我們要追求一個意義,那就是比其他商品更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做出一件好的產品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完成了開始的設計階段後,我們需要找工廠配合,經過研究把它製作出來。如果沒有仔細的研究,我們是無法完整地做出成品的。這個過程需要設計師,工廠的質監以及客戶的共同參與,我們要接受客戶的反饋,不斷打磨推敲,並且不斷地改進我們的工藝。”

NO.9 青年女畫家 墨白

明白想要的生活,做想做的事。

“要畫一個東西,我會先想幾天,然後天氣不錯,就起筆。我一般不太打草稿,拿筆就開始畫。有的時候創作一開始就很順,畫每一層都覺得它很好看,但最後那一下不好看,就這樣廢掉這幅畫。有時候從繪畫開始就覺得它很醜,但我會堅持一下,可能挺到最後,它是一張特別出彩的作品。

畫畫有意思的就是這個,你不太好控制他最後會是什麼樣子,他會有驚喜在裡面,這可能是老天給的,不是我自己能設定好的。天陰的話顏色不太準,我儘量不用燈,燈會讓色彩變色,我基本上就是天氣好才畫畫。大畫,至少要三個月以上完成,小畫要是創作快的話可能三天就好。”

NO.8設計師 蔡烈超

專注設計,把設計師的價值最大化。

“客戶給一個概念後我們會去查資料,開始每天腦子裡在不停地想這個概念。通過信息的堆積,慢慢地思考發酵,靈感就出來了。想法出來之後我要趕緊用筆記下來,不斷去調整比例,然後材料選擇,最終作品就慢慢出來了。其實一個很簡單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跟年齡有關係的。一旦到了40多歲,人的思維就沒有那麼靈活了,靠這種模式去設計其實有點難,所以設計師真正巔峰的時間是比較短的。歐洲設計師40多歲50歲時候的作品往往沒有他年輕時候的作品精彩。所以我覺得做設計師,還是要抓住青春的時期多做一些比較好的作品。”

NO.7李煦

沉下心態,才能有所創造。

真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只有真正身臨其境去做才能體會有多難。更多的是外界的因素,比如想做一個五金件,很難找到一個非常合適的加工廠。因為我們是一個小公司,訂單量沒有那麼大,能做得好的工廠他不接你的單,所以很多東西我們需要自己去解決。很多東西我們只能自己從零學起,自己來掌握這門技術,再培養我們自己的工人。這無形之中對自己的挑戰是非常大的。

現在大的環境大家都強調工匠精神,貼手機膜的也稱自己是工匠精神,什麼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對於我自己來講,我覺得工匠精神是在傳承的基礎上要有所創新,把古人的東西結合到現代人生活或者是使用的方式上有一個更好的提升。”

NO.6 王田田

假想的,虛構的項目既可以看成是未來建築的草圖,也可以作為文本承載思想,很有意義。

“對我來說,空靈是一個很好的評價,我不追求固定的風格,我的每一個設計都是具體的。一個特定的形式很容易被認為是風格,但是形式並不是由風格決定的。以塔園為例,它是我為一位藝術家朋友設計的觀展體驗裝置,現場由一圈環形的坡道圍繞,於是我在垂直方向上做了一個塔,並在塔對應的位置設定特定的視角,從這些視角可以觀看幾幅比較重要的畫。在平面上我用一條曲廊來區分三個觀展的庭院,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建築的形式是由身體和視線的行為決定的,而不是風格。

雖然我沒有追求一貫的風格,但是我的不同設計之間的理念是相關聯的。比如塔園和雲梯,二者都是藝術項目,儘管看上去形式迥異,但是其背後想要探討的問題是類似的。塔園更關注對景以及視線上的關係,雲梯則更關注曲折的,身體性的經驗。雖然形式不同,但這兩點都跟園林相聯繫。”

NO.5 零壹城市

年輕而充滿活力的設計團隊,以創新的手法為社會留下一些快樂和美好。

“從零壹城市創立至今,我們一直關注在城市發展過程當中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尤其是空間和人的生活方式上的問題。我們試圖去在這個發展的城市中去尋找30年前和現在有什麼樣的不同。

這30年的過程中,我們的城市發展著非常巨大的變化,在這種飛速的變化面前沒有人會停下腳步去細細思考這裡面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現在正在逐漸地顯現。我們給予自己的一種使命:希望能夠通過設計和項目,以一種類似針灸的療法,為城市帶來更多的解題方法。而這些項目和設計的模式,也希望能夠被推廣到更多的城市當中去。”

NO.4 META-PROJECT 王碩

不體驗生活就沒有創作的根本,中國建築師的任務與歐美建築師不一樣。

“我們試圖把城市當作一個活的有機體或者一個複雜系統去理解,研究的不光是北京中心的衚衕,還有周邊產業聚集區和城中村,以及一些筒子樓的居住狀況。這些東西其實都充滿了原創的活力。這種小尺度的創造力,是城市新的活力源泉。自發的東西,暗含許多湧動的價值。它們往往在社會學層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層面,要優於一些我們通常認為成功的建築。打個比方,筒子樓裡面,樓道被加建的非常擁擠,骯髒破敗,但是我們去調研發現,幾層之間的小朋友會約在一起,到這裡集合,到那邊去玩。這是現在一些看似乾淨整潔的社區不能夠提供的,因為人與人的聯繫在建築原型被固化的過程中被打破了。”

NO.3 C+ Architects 程豔春

‘簡單‘才能打動我。用最簡潔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並且提供無限的可能。

“我們一直堅持用一個非常簡潔的方式去解決複雜的問題,並且通過創造力,讓建築富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體驗,這是我們近期持續探索的方向。在旅行或探訪建築的途中,也是這樣“簡單”的建築才能打動我。很多在照片上看起來很複雜、很炫的建築,到了現場會覺得根本不想進入,但相反,有些建築在照片上非常樸素,但是當視線一接觸到這個房子的時候,我就會覺得它太棒了。”

NO.2 中國鄉建院 傅英斌

在鄉村第一線實踐的年輕景觀設計師。

“我們歸根結底還是一個設計團隊,我們在農村這方面目前關注的主要是這幾塊。一個是低成本的在地建造,以一個適合農村的方式來建造;另外一個就是鄉村生態這一塊。鄉村的生態問題,現在可能大家關注

的少,大家可能現在只是關注到鄉村的風貌上面,所以我們也是希望自身的一些專業優勢能在鄉村的生態修復或者是生態治理上能有一些探索。第三個個方向就是鄉村的公共設施和空間的研究和探索。”

NO.1 梵幾創始人 高古奇

最重要的就是別做得太無聊。我希望能做更加中國的當代設計,做未來中國人的傢俱設計。

“我們曾經嘗試過去製作特別便宜的東西,很好入手,甚至組裝的,板式包裝的東西,但是沒成功。就是因為裡邊很多東西,我們無法放棄,就是作為一個設計師或者是一個主體人,你沒辦法做一個決定到最後。

因為最後你發現,當你設計或者製作這個東西的時候,你無法做那樣的東西。梵幾一定不是一個批量化,然後特別便宜,誰都能享受的傢俱品牌。但它也絕對不是意大利那種極其奢侈,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品牌。梵幾一直都是一箇中端品牌,從創品牌到現在一直沒變,以後也是。”

在家办公的日子里,看看这33位年轻创意人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