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童不易感”,到“兒童易感”,這中間犯了什麼錯誤?

2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網站正式發佈了《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的通知》。

我注意到,在這個診療方案裡面,去除了“易感人群”中部分內容:僅保留“人群普遍易感”,刪除“老年人及有基礎疾病者感染後病情較重,兒童及嬰幼兒也有發病”。

從“兒童不易感”,到“兒童易感”,這中間犯了什麼錯誤?

你可以說這是根據疫情變化作出的修正,各個人群都難免“中招”。

但是,在這裡我想說的是關於“兒童易感”的問題。

讓我們把時間退回到武漢封城前的1月22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國新辦當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說,目前證據確實顯示兒童、年輕人對病毒不易感

從“兒童不易感”,到“兒童易感”,這中間犯了什麼錯誤?

不知道有多少年輕人聽了這句話,放下心來,該聚會聚會,該閒逛閒逛。

看到國家CDC主任說出“兒童不易感”時,雖然心裡多少也高興了一陣,但是出於一個醫生的基本判斷,我還是絲毫不敢放鬆,不是我不相信CDC主任,只是覺得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在1月22號報告的確診病例中,共有473例。

從“兒童不易感”,到“兒童易感”,這中間犯了什麼錯誤?

這個數據雖說不小,但是放在一個上千萬人口的武漢乃至全國來說,這個樣本量還是太小了點。僅憑區區幾百例病例就得出兒童、年輕人對病毒不易感的結論,未免有點草率。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是CDC主任,拿到一份報告,上面數據顯示均為成年人,而且很多是中老年人,沒有兒童,僅從數據本身來說,我們確實可以說沒有兒童感染。

但是,沒有兒童感染絕對不能說兒童不易感!

因為你只看到了數據的表面現象,而完全脫離了臨床實際,沒有思考一下為什麼數據中沒有兒童?

還記得病毒是怎樣開始傳播的嗎?

從“兒童不易感”,到“兒童易感”,這中間犯了什麼錯誤?

有一種說法是“華南海鮮市場”的從業人員或者來市場購買“野味”的食客開始傳播。當然,根據高院士在新英格蘭發表的論文顯示,至少在新冠病毒感染前期,被感染者並非集中在華南海鮮市場從業人員或者接觸人員。之後又陸續有病例報道出來。

現在回過頭去看,當時有人傳人的現象了。

傳染病的三大藥要素是什麼?

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這時候身上帶著病毒在街上四處“閒逛”的人群是傳染源。而身上沒有病毒,同樣在街上四處“閒逛”的人群就是易感人群。在街上、地鐵、公交車、商場、電梯這些地方遇到攜帶病毒的人,可能說幾句話、咳嗽幾下或者打個噴嚏,都會被傳染而成為下一個傳染源。

另外,正常的社交也會是一個傳播途徑,比如聚餐、開會,這樣的聚集性活動一傳染可能就是十幾甚至幾十人,然後這些被傳染的人帶著他們身上的病毒,通過社交繼續傳播。

從“兒童不易感”,到“兒童易感”,這中間犯了什麼錯誤?

與此相對應,這時候兒童們又在哪裡呢?

他們還在學校、幼兒園甚至在家裡。他們沒有機會走到外面去接觸這些傳染源。他們不會去跟這些成年人喝酒、聚會,他們放了學就只有回家寫作業。而嬰兒連門都不出,更不會直接接觸到病毒了。

所以,兒童並非不易感,只是間接地被切斷了傳播途徑而已。就像我們現在被“隔離”在家中一樣,切斷傳播途徑這樣就接觸不到傳染源,也就不會被傳染了。

另外,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也有一種防護叫媽媽給你的防護。

且不說有沒有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單從冬天來說,很多媽媽都會給孩子捂得嚴嚴實實,也會戴上口罩(可能只是為了禦寒而不是預防病毒)。

而在疫情初期,即便當時武漢市衛健委說了沒有明確人傳人的證據,哪個當媽的不給孩子備好口罩,做好“十二級”的防護?就連我們在遠離武漢的濟南,除了儘量不讓孩子出門以外,只要出門就必戴上N95口罩,此時我們大人也就只戴個普通口罩。

所以,兒童並非不易感,只是家人給他們加強了防護,使得他們減少了接觸到傳染源的風險,及時戴上口罩切斷了呼吸道傳播的途徑。

還有,孩子的免疫功能不強,即便感染了也可能反應不出來,這也可能導致當時所謂的“證據”出現偏差。

等到後來那些有孩子的成年人將病毒帶回家中,兒童們避無可避,慢慢地也就出現了“兒童易感”的情況。

從“兒童不易感”,到“兒童易感”,這中間犯了什麼錯誤?

按理說,CDC傳遞出來的信息應該是謹慎又謹慎的。但是不知道為何,一個集多重名譽於一身的專家,在一個高規格的發佈會上說“兒童不易感”,再加上眾多權威媒體的傳播,給當時的輿論引導帶來多大的影響。

應當說僅從數據得出結論,而不去考慮實際情況,這並不符合一名醫生的基本常識。也許在實驗室中只需要看數據得出結論,而在臨床中,要思考數據背後的很多問題。

當然,你可能會說CDC的主任並非臨床醫生出身,我們不能全怪他。不過,在證據並不足以證實“兒童不易感”的情況下,發佈消息說“目前證據顯示,兒童不易感”,這也是不嚴謹的,甚至是缺乏基本的科學素養的。

從最初的“兒童不易感”,到修正為“兒童易感”,用了6天時間。

我們不知道這6天時間有沒有因為這句話放鬆警惕而導致兒童感染的。但是,這件事卻讓我們看到了某些人脫離臨床實際所犯的的常識性錯誤。

希望這種錯誤,以後不要再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