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哪些毛病是好的表現?

老王聊聊育兒


很多家長都說,自己家的孩子太調皮了,整天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特別是孩子的性格、做法超乎自己的想象時,很多家長甚至會急得嘴唇起泡。其實很多在家長眼中的壞毛病並不是壞毛病,只是因為家長不理解孩子而產生的誤會。如果家長們對這些“壞習慣”加以良性引導的話,那麼孩子將來前途是不可限量的。那麼下面小編就說說3個容易被父母當成孩子“壞習慣”的行為:

壞毛病1:孩子話癆

你家是不是也有一個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寶寶,一有問題就要追著大人問“為什麼”’沒問題時也不消停,喋喋不休的相他遇到的新鮮事物。這個時候大人可別嫌孩子煩,因為這正是孩子求知慾及表達能力強的表現,耐心回答他的問題,不要打擊到他哦!

壞毛病2:孩子頂嘴

隨著孩子的發育成長,會漸漸的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像小時候家長說什麼自己就做什麼。大家可以看一下這些年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是否都屬於這樣的孩子。還有這樣的孩子如果長大後到社會上也“言聽計從”的話,他能有多大的成就。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小愛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在長大後往往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和合群。愛爭辯也意味著孩子更有主見、邏輯思維能力更強。

所以家長們不要心存年齡的偏見,尊重孩子發言的權利,循循善誘,以理服人。這樣對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壞毛病3:孩子愛動

常常聽父母們把“多動症”三字往自己孩子身上拽,或者被他人輕易給自己孩子貼上“多動症”標籤。但其實,多動不等於是多動症。多動症也不一定完全就是動作很多。有專家表示,調皮的孩子比安靜的孩子思維更加活躍,也更加聰明。所以當家長髮現孩子總是在家裡跑跳個不停閒不住時,不要煩躁,不妨帶他出去玩耍一會。

各位家長的孩子有沒有以上這3個“壞毛病”呢?如果有的話恭喜你,也說明你的孩子很聰明,智商比較高,思維比較活躍。

好啦,以上就是給大家介紹的內容了。對此問題你還有需要補充的嗎?如果還有各位小夥伴有其它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評論處留言討論。


嘮嗑先森


每個孩子都是自己不一樣的,比如寶貝愛動,總是坐不住,嘴巴說不停等都有可能是孩子本身隱藏的優點。

我的寶貝在家裡只要有她的地方就會嘰嘰喳喳說不停,有時會覺得她特別吵,但是看到她每次拿著家裡的各種玩具自己自言自語表演:做遊戲啦,過家家啦,給它們講故事啦,讓玩具充當爸媽交流啦,打電話啦,然後又不停問你各種問題,其實後來發現其實這也是孩子的好奇心,模仿力!

寶貝也特別愛哭,哭起來也總是沒完沒了,有時聽到她哭也會覺得血壓高啦!相反回過來想想,這不正是寶貝發洩的一種方式,我們不也一樣嗎?寶貝每次哭鬧時總會自己說:媽媽,我現在還在生氣,我自己還沒哭完,你等一下再哄我吧!每當這時也特別欣慰,寶貝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她也懂得用自己的方式來自己調節…

還有很多啦,寶貝每一天的成長都是驚喜。希望能在以後的育兒路上慢慢發現,慢慢成長!



為人父母,我們總是羨慕別人家乖巧可愛、甚是聽話的孩子,嫌棄自己家那個調皮搗蛋,壞毛病一身的孩子,卻殊不知,那些「壞毛病」纏身的孩子,都是被上帝吻過的孩子。

除了「話撈」,當孩子有這些「壞毛病」時,請別再誤會他了,因為這些都是高情商的表現。

1

頂嘴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因為遲到對著交警「狂飆」金句的小孩火了。

一小學生在獨自上學的路上,發現要遲到了,於是決定曠課。

執勤的交警發現後,想要送他去上學,沒想到孩子語出驚人:

「就算不扣分,你讓老師全班公開我名字,你說我難堪不難堪?」

「你能不能先聽我解釋。」

「送過去又有什麼用?」

且不去討論上課遲到、曠課的行為可取不可取。單就孩子的這番言論而言,這個男孩,真的是很有自己的想法。說起話來一點不怯場,且思維清晰,邏輯明確,很有一種臨危不亂的好氣度。

生活中,像這種你說一句他頂十句的小孩子還真是不少。

朋友女兒不想去上舞蹈課,於是和媽媽展開了辯論。

「當初給你報班,是你同意的。」

「我當時太小了,被你騙了,你們大人總是這樣。」

「上了就必須堅持。」

「那你怎麼不天天堅持運動呀?每次都被爸爸說。」

「女孩舞蹈多好看呀?」

「那是你不知道練舞蹈有多疼,要不你試試?」

「媽媽都這麼大年紀了,怎麼試?再說那是你學的東西,我不想學。」

「你不想學,為什麼讓我學呀?」

......

幾個輪迴下來,朋友發現自己竟然說不過8歲的女兒。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娃頂嘴說明人家有自己的想法,有膽量反對「強權」,也更加獨立呢。

班杜拉說,孩子的能力是在跟人溝通中提高的,包括語言表達、邏輯思維、溝通交流以及情商的培養和發展,都是基於此而逐漸發展。

2

愛動

朋友和我吐槽,自己生了只孫猴子。

她說,3歲的女兒在家就沒有一分鐘閒下來過,總是爬上爬下,超級愛動。

去別人家做客,主人家的女孩兒文文靜靜地坐在那,自己家女兒就像個野小子,安靜不了5分鐘就原形畢露,跑來跑去的,特別煩人。

而且,好好一女娃,不喜歡布娃娃,卻整天喜歡搗鼓男孩子才愛玩的小汽車、機器人。更過分的是,還動不動就上手給玩具「動手術」。

「家中就沒一件齊全的玩具,全被她拆得七零八落。」

其實,家有愛動的孩子,是撿到了寶。

這樣的孩子,就像個小小的探險家,在用他們的方式探索世界。

「愛動」的孩子,思維都很活躍。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行為密碼,試著讀懂並接納孩子,用激勵、信任和理解對孩子善以引導,那個愛動的孩子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蘇格拉底說,教育是點燃火焰。

愛動的孩子,心中那股好奇心和探索欲,需要父母用愛去點燃,方能成燎原之勢。

3

鬼點子多

最新一季的《少年說》中,有這樣一位男孩,他走上勇氣臺問了同學們一個問題。

「你們的腦海裡面,會不會時不時地蹦出來一兩個想法?雖然沒有經濟性和實用性,但是有創意。」

他說,有一次自己因為腦海裡的一個念頭,發明了一臺淨水器。當他興致勃勃地展示給爸爸看的時候,爸爸卻問他,你這淨出來的水能喝嗎?

爸爸的話讓他憤怒,也讓他很傷心。

他說正是因為信任爸爸,才把自己的發明給他看,爸爸居然打擊自己。

孩子的話,讓我感覺心頭一酸。

孩子的奇思妙想需要父母的鼓勵,然而,有多少父母重視過孩子的創意?

我們扼制的可能是孩子的創造力。

華裔女孩鄒奇奇在TED演講中提醒大人,在告訴孩子們該如何做的時候,也要尊重孩子們的意見。

她說,自己四歲喜歡上寫作,六歲的時候媽媽給她配置了電腦,她用那臺電腦寫了300多個故事。當她提出來發表作品的時候,爸爸媽媽並沒有認為一個小孩想發表作品就是天方夜譚,反而給予了她支持。

父母的信任和無條件支持,讓7歲的鄒奇奇提前實現了作家夢,出版了長達33萬的英文著作《飛揚的手指》。

孩子的鬼點子裡,藏著他們的未來。

當孩子與你分享看似幼稚的想法時,千萬不要急著否定他們。請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肯定和傾聽他們。

孩子的鬼點子就是生產力,唯有加以引導,給他們以成長的空間和機會,才能讓這些點子落地生根。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從我手裡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

養育孩子,從來沒有統一的範本,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種一棵樹,尚且需要花上十年的心血,為它修剪枝丫,扶正其身。養一個孩子,更要耗時百年,既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還要引導他正確地成長。

親愛的爸爸媽媽,好好愛那個「壞毛病」滿滿的孩子,根據他的特點去合理引導,而不是違揹他的成長規律,用你所需要的未來去規劃他


心雪765


我本人是90後,我從自身的成長經歷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1,話頭多。很多家長和老師都不喜歡孩子,話多,愛打岔,會大聲斥責孩子,很有可能泯滅了孩子的活潑的天性。但是我認為孩子話多,那是渴望與外界交流的表現,這時候一定要做一個引導,讓孩子去鍛鍊普通話,或者學習英語口語,把孩子的特點用到刀刃上!
2,臉皮薄。很多孩子從小就臉皮薄,不喜歡跟女生說話,受到批評就會臉紅還會哭。其實這也是好的表現,像這種孩子,自省能力會很強,有骨氣。如果做錯了事情,就會拒絕下次再犯。臉皮厚的孩子就覺得啥事都問題不大,哈哈。
3,早熟。很多孩子早熟,有了喜歡的異性朋友,就藏在心裡。我認為這是好的表現,有了愛,才有為愛更加努力的理由。這時候,家長要及時發現,然後進行溝通疏導。一定不能斥責或者禁止,防止孩子心裡產生陰影和疏遠家長。及時的溝通,可以讓孩子為愛付出努力,化情感為學習的動力,給他一個目標,並讓他為愛改變自己,同時呢,也會加強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您!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bc0008c12ef0eda5d8\

九三年生人Louis


我個人覺得這兩點一定是好的:

1、喜歡自言自語。孩子在自己玩的時候,嘴裡會一直嘟囔些什麼或者好像在跟一個不存在的人講話。這是孩子已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玩的很開心也很投入

2、喜歡刨根問底。每個孩子的好奇心都是比較強的,但有些孩子的好奇心實在是會讓家長覺得他在故意搗亂。


任唁


我家孩子總愛拆玩具,自行車都會拆,各種玩具總是拿著螺絲刀拆的一地零件!

我就是一名修理工!應該有先天遺傳吧!

不過我認為孩子多動手還是好的


小七同學vlog



用戶5230736721866


調皮搗蛋,這種孩子往往能成大事。他敢作


站在未來看今天


孩子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表現,兒童期孩子調皮點,反而會比較的好,這個階段對孩子來說基本都是接觸的新事物,對大腦的開發很重要,所以家長儘量不要打消孩子的興趣 ,反而多多培養。


你是我的半截詩


當他在玩樂高的時候叫他幾聲都沒回應,當他在畫畫的時候很少理你,我覺得這是他對一件事情的專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