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國圍棋:屬於陳祖德吳淞笙的陳吳時代

回眸中國圍棋:屬於陳祖德吳淞笙的陳吳時代

陳祖德吳淞笙王汝南造訪新浪

  《中國圍棋回眸》系列連載,回顧新中國圍棋發展歷程中的種種。

  連載二 “陳吳時代”(一)

  2007年12月23日凌晨,澳大利亞悉尼,一代大國手吳淞笙溘然長逝,1982年所評選出的中國最早的三位九段棋手,至此,再也無法一起出現在世人面前。中國圍棋協會的唁電裡這樣寫,“吳淞笙先生是新中國第一代優秀棋手的代表之一,為中國圍棋事業的復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遽然去世,使中國圍棋界失去了一位優秀的代表棋手,也失去了一位多年相知相交的戰友和朋友”。

  言短情深,悉尼的海風浩蕩,將那些故人故事帶走,塵封在青史竹簡,塵封在心底眉間。新桃舊符,年年歲歲催人老,只是我們卻依舊無法忘記那些曾經在中國圍棋的黯淡年月裡,將故土神州的紋枰棋子都照亮的燦爛光芒。

回眸中國圍棋:屬於陳祖德吳淞笙的陳吳時代

(吳淞笙先生)

  於是,我們把那些名字在歲月裡標出重重的痕跡,然後於時光長河中截取舊曆一段,把這些名字冠於時代之前,來作為後人能對先賢表達的最大敬意和尊重。中國現代圍棋的歷史裡,也正有這樣的一個時代,冬日的綿綿長夜已經漸漸消隱,朝陽晨曦正在不遠的未來,凜冽寒涼中,那些已經走進歷史的老人們,彼刻正是灼灼風華。

  他們看過了整個夜晚,也用自己在棋道漫漫長路上的堅實步伐,提前請出了中國圍棋的暖煦朝陽。夜色裡多少血淚凝銷,憑欄處,一星如月看多時,那些日子裡的心事,此時已再難想象。只是,桑田滄海,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再提起那個時代的時候,會在它的前面加上兩個人的姓氏,“陳吳”。

  1963年初秋,當陳祖德先生在北海公園悅心殿內迎戰杉內雅男九段的時候,比他還要年輕一歲的吳淞笙,面對的是來訪的日本代表團中實力第二強的宮本直毅八段。與杉內雅男類似,宮本直毅同樣稱得上是日本棋壇的“常青樹”,出身“半目王座”,關西棋院創立者橋本宇太郎九段座下,2010年,76歲的宮本先生,依舊可以在本因坊預選賽中擊敗長崎裕二五段,拿下自己悠長職業生涯裡的最後一場勝利。而在半個世紀前到訪中國的時刻,正是宮本直毅圍棋歲月的巔峰期,1963年、1964年,他連續兩年殺入名人戰本賽,1964年還進入到了本因坊戰的本賽中,1968年拿下天元戰的前身之一,關西棋院選手權戰優勝,並在次年晉升為九段。中國兩位未至弱冠的少年人,面對日本兩位聲名顯赫的大棋士,這樣的對局,似乎看起來就已經落在了明顯的下風。

  只是,甚至還在陳祖德先生獲勝之前,吳淞笙就已經早早的結束了他的棋局,擊敗宮本直毅八段,拿下當日五場對局中的第一場勝利,和陳祖德打破“日本九段不可戰勝”的神話一起,讓1963年的9月27日成為了中國圍棋史上的重要一天。中國圍棋復興的號角鳴響,而“陳吳時代”的大幕,也自此正式拉開。

  其實,時代到來的曦光,在1962年就已經灑在了中華大地。在那一年的全國圍棋個人賽上,新舊兩個時代的佼佼者們匯聚在合肥,共同角逐最終的冠軍,而由於這一次比賽的前三名將被授予五段稱號,對於棋手而言,自然也有了更多的吸引力。在過去的四屆全國個人賽中,前三名幾乎都是建國前就已經成名的老一輩棋手,“南劉北過”,王幼宸,黃永吉,這些代表著曾經時代裡最高水準的大國手們,繼續揮灑著自己的萬千才情。只是,不經意裡,那些新生的力量也在加快著接過權杖的步伐,1960年,陳祖德已經殺進了全國個人賽的前三名,而在兩年後,新一代棋手們,已經佔據了前五名之中的三席,除了董文淵和達到自己職業生涯最後一個巔峰的過惕生,陳祖德、吳淞笙和20歲的沈果孫,分別拿到了第二、第三和第五名。神州棋壇上,新風疾雨,洗刷乾坤,年輕的名字開始一次次的被寫在圍棋的聖殿裡。在1962—1966年的三屆全國圍棋個人賽的前五名名單中,我們能看得到太多熟悉的名字,王汝南先生和羅建文先生,後來成為了中國棋院和中國圍棋協會的重要當家人,張福田先生則成為了聶衛平棋聖的啟蒙老師,往昔舊照片裡青澀的面顏,在從那之後半個世紀的時光裡,擔當著中國圍棋的驕傲脊樑。

回眸中國圍棋:屬於陳祖德吳淞笙的陳吳時代

(陳祖德與王汝南先生,都是新中國第一代棋手中的優秀代表)

  只是,在那個時代裡,他們並不是真正的主角。1964年,1966年,陳祖德和吳淞笙穩穩的坐在全國圍棋個人賽前兩名的位置上。而在與日本棋手的對抗中,年輕的中國小將們,也綻放著越來越耀眼的光華。

  1964年盛夏,中國圍棋代表團再度遠赴東瀛,漂洋過海,迎接又一次中日圍棋友誼賽的到來。和曾經的代表團不一樣的是,這一屆的六位中國棋手,最大的也沒有超過25歲,最小的王汝南更是不過17歲的年紀。歷史的畫筆在這裡留下了極有趣的墨痕,也許是因為看到年輕的中國國手們,日本棋壇也安排了一場中日青年人們的交鋒。

  陳祖德,吳淞笙,羅建文,大竹英雄,芳野直彥,工藤紀夫。二十年後,當五十歲的大竹英雄拿下富士通杯冠軍,用驕傲又理想主義的美學棋局宣洩著日本圍棋最後的如日中天時,和他同時代的中國棋手們,已然淡出了棋壇一線,那些頂尖棋士們的相逢與錯過,是圍棋的幸運與遺憾。還好,雖然巔峰期彼此錯開,但至少在青春歲月裡,他們有過這樣的一場對局。

  紋枰縱橫,白髮青山,2002年豐田杯上陳祖德與大竹英雄兩位老先生再次相見,把酒執手,歡暢笑談,五十年的歲月煙塵,在依舊明亮銳利的眼眸裡,似乎不過彈指一揮間,而萬千思緒裡,初次相見時的那場對局,大概總會在時光長河深處浮泛而起,映在蒼然鬢間。五場對局,三勝兩負一和,相對佔據了優勢的,竟然是中國的年輕人們,其中,在最強的三位棋手捉對廝殺中,陳祖德擊敗大竹英雄,吳淞笙擊敗芳野直彥,羅建文擊敗工藤紀夫,這樣淋漓酣暢的勝利,同時震驚著中國和日本棋壇。

  而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中日棋壇,將會由此刻對坐著的六個年輕人,掀起波瀾萬千。陳祖德成為了中國棋院的第一任院長,而大竹英雄也在開創“竹林時代”,成就六大超一流後,於2008年成為了日本棋院的理事長,時移世易,此刻的日本棋壇已然衰頹,在三國圍棋擂臺賽中難覓勝績,受任敗軍之際,奉命危難之間,大竹英雄遇到的,竟與當年陳祖德面對的困難,幾乎等同。倒不如說,這是歷史開出的又一個有趣玩笑了。

  (謝天舒)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