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被害的是岳飛?

小染愛歷史


導語

“忠義”與“耿直”之間毫無間隔;皇權的統治與穩定高於一切。

宋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爾!”

殺機已現,岳飛必須死!秦檜,則是推波助瀾,藉機鞏固自己的地位!

01宋高宗的屈己求全

  • 在爹孃兄弟被金軍擄走以後,作為唯一最有資格登上皇位的皇族子弟,高宗比任何認都珍惜皇位。在他心裡的主線是能夠偏安江南,樂的享受,做個兒皇帝又有何不可呢?這一點從高宗在登基稍微穩定一點之後就把主戰的南宋第一任宰相李綱給罷掉就可以看出。高宗的執政主體思想:求和!
  • 高宗的“求和”之策只是真對對南宋有威脅的金朝。對內,也還是需要武力鎮壓流寇和農民起義的。所以,他還需要重用武將來為其所用。在鎮壓完苗劉之變之後,我們再一次從高宗使用宰相的策略上就可以看出他的施政主線。此時長於軍事虛名,對主戰派絕無好感的張浚得到了高宗的青睞!

02高宗的“以文御武”

  • 從張浚的上臺開始,高宗就開始他的“削兵權”的治國之策。在他心裡,武將跋扈對皇權帶來的危險,遠比金朝帶來的危害要大!
  • 此次削減兵權的實施過程中,岳飛的耿直就為自己日後死亡埋下的禍患。因為不滿高宗、張浚的安排,岳飛自請解除兵權,上廬山為母守喪。“撂挑子”,使得高宗極為憤怒。但高宗知道此時扔不是除掉岳飛的時機,於是連下詔書:“許卿以恢復之事”,促其出山,三個月以後岳飛才再次下山統軍!
  • 岳飛的“撂挑子”更刺激了高宗要在朝廷增加主和派的力量的決心。秦檜,符合時機的出任了右相,開啟了議和的活動!而高宗對岳飛等武將的底線是:可以不參與議和,但不要反對!
  • 對於高宗的勸說,岳飛明確表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待,相臣謀國不善,恐貽後世譏義!這一次,岳飛把高宗和秦檜一塊給罵了!給自己頭上旋上了第二把刀!

03秦檜的推波助瀾

  • 秦檜揣摩透了高宗的“求和”之心。向高宗獻策:畏首畏尾,不足以斷大事。若陛下決欲講和,請獨與與臣議其事!高宗獨相秦檜。
  • 高宗、秦檜的“求和”,並沒有打動金王朝。金朝是想吃掉南宋的!迫不得已,或者說主戰派的用心,岳家軍在抵抗金軍的進攻上節節勝利。
  • 對金的勝利讓高宗、秦檜感到了更大的不安!萬一岳家軍滅掉金王朝,那北金軍擄走的高宗的眾多親人回來,他們會置高宗於何地?秦檜的相位能否保住?此時,只有按住岳飛,才能重走議和之路。而金軍議和的首要條件就是:殺掉岳飛!於是,岳飛頭上第三把刀也旋上去了。

總結

“精忠報國”在君臣之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君要臣按著自己的治國之策執行視為“忠君”、“忠國”;臣要君以天下安定為己責!當君臣之念合二為一之時則是國富民強之日!

無奈,岳飛生不逢時遇到了高宗與秦檜!如果遇到的是太祖,大宋應該真的是一統江湖了!

岳飛不死,高宗無法安睡!


活著就是一種情懷


南宋大畫家劉松年曾經創作過一幅稀世之作,名為《中興四將圖》,栩栩如生、纖毫畢現地描繪了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四位抗金將領。出人意料的是,我們最熟悉、最尊崇的嶽元帥竟然排在最後,而殺害這位英雄的兇手之一張俊竟也位列其中。

解答這兩個疑問並不難,岳飛排在後面是因為在“中興四將”之中,他的職位最低、資歷最淺、年齡最輕,而張俊在因為殺害岳飛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之前,的確是一位力主恢復、戰功卓著的抗金名將。隨之而來又有了一個新問題:既然岳飛並不是抗擊金兵的“中興四將”之首,為什麼被殺害的卻是他呢?

為岳飛招來殺身之禍的首先是他的性格。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以為中興將帥以岳飛為第一,但說他“恃才而不自晦”。確實,岳飛個性剛正耿直,不但不善於保護自己,還在兩件大事上冒犯宋高宗趙構,加深了高宗的忌恨,以致引來了殺身之禍。

第一件事發生在紹興七年(即1137年)四月,因高宗在讓他節制淮西軍北伐問題上出爾反爾,岳飛一怒之下上了廬山。高宗視其為“要君”,鑑於金人威脅還在,不得不好言撫慰促其下山,但同時引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耳”以示警告,在表達不滿時,已暗藏殺機。

第二件事發生於同年八月,岳飛出於忠心,建議高宗立儲。這年,高宗才三十歲,他唯一的兒子三歲的趙旉早在八年前就驚悸而死,而他在揚州潰退時因驚嚇引起性功能障礙,再也無法生育,成為他的難言之痛。岳飛立儲建議有兩大忌諱,一是觸犯了正值而立之年的高宗性無能的忌諱,二是觸犯了祖宗家法中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忌諱。

高宗的厭惡、忌恨和反感是可以想見的,精忠報國、毫無私心的岳飛實在是書生意氣,太欠思量了。

其次,在南渡諸大將中,岳飛是功勳最著、抗金最力的,而且他在抗金大計上毫不妥協,這是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就不用我贅言了吧。

令人深思的是,這一點是我們尊崇頌揚岳飛的原因,恰恰也是宋高宗和秦檜殺害岳飛的主要原因。

在戰場上屢屢敗在岳飛手下的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即金兀朮)以殺岳飛作為議和的交換條件,高宗、秦檜以屈膝求和作為鞏固自己皇位與相權的根本之計,就把迫害的黑手和血淋淋的屠刀伸向了岳飛,於是,岳飛便非死不可。

岳飛赤膽忠心,愛國愛民,一心渴望雪靖康之恥,滅臣子之恨,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直搗黃龍府,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最終卻負屈含冤,身心俱創,遺恨風波亭,這不能不說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震撼人心、令人警省的大悲劇。


朦朧朦朧


其他答主都說了岳飛與高宗趙溝之間的嫌隙,很詳細了;我說一些另外的重要因素:岳飛與平級同事之間的重大矛盾。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岳飛太年輕、太優秀,引得另一位大將張俊對他的嫉妒,直至轉變為嫉恨,最後張俊與秦檜同流合汙,謀害岳飛。

岳飛與張俊之間的恩怨是越積越深的過程。

岳飛最早是在張俊手下的。等後來岳飛平定各路叛軍和起義軍,被授予節度使等職務時,立刻與張俊、韓世忠等老將平級了。張俊比岳飛大17歲,韓世忠比岳飛大13歲,在古代幾乎就是兩代人了。因此他倆都憤憤不平。

後來,岳飛平定鐘相楊么起義軍之後,給張俊、韓世忠個送了一艘樓船,樓船就是當時的戰船,船上兵械都很齊備。韓世忠收到禮物後,很高興,張俊反而更加嫉恨岳飛。

在淮西之戰的時候,張俊懼戰,以軍糧不夠為由,反而引誘岳飛前往;岳飛不顧這些,依然立刻出軍。後來高宗趙溝以此賜手書褒獎岳飛,誇讚岳飛不顧糧餉艱難依然向前。這張俊以為岳飛把他的話對趙構說了,就反過來誣陷岳飛以糧餉不足而逗留不進。

至此,張俊對岳飛的不滿甚至積怨已久很深了。最關鍵的是下面這一步,直接引起了張俊對岳飛的殺心。

1141年4月,岳飛在馳援淮西之後不久,即與張俊、韓世忠一起被調到朝廷中央,任樞密副使,張俊與韓世忠是樞密使。

五月份,張俊與岳飛一起視察韓世忠的軍隊。

此時,南宋在趙構授意秦檜主持之下,開始力主向金朝求和,張俊一看秦檜深受高宗信任,於是就投靠秦檜,配合秦檜倡導和議。

張俊知道韓世忠忤逆秦檜,此時就向岳飛提議:他倆把韓世忠的背嵬軍分了。岳飛堅決不肯,張俊非常不高興。等到了楚州(今江蘇淮安),張俊認為應該修好城防做好防備,岳飛反而嚴肅地對張俊說:“當戮力以圖恢復,豈可為退保計?”張俊神色大變。

正巧,韓世忠手下軍吏景著對總領胡紡說:“假如張俊與岳飛二樞密要分韓世忠的軍對,恐至生事。”等胡紡上朝,秦檜把景著抓起來,打算以煽動軍心的罪名誣告韓世忠。

岳飛得知了這個消息,馬上派人快馬把秦檜的意圖報告了韓世忠。當初韓世忠、張俊、岳飛等大將都有直接面聖的權利,韓世忠得到消息立刻趕到趙構面前說明情況,結果韓世忠沒事了。

張俊本來就嫉妒岳飛,現在一看岳飛壞他的好事,於是對岳飛非常不滿。就把岳飛通知韓世忠的情況報告了秦檜,秦檜大怒,轉而開始計劃拿岳飛開刀。


果然,張俊作為操盤手又開始行動了。他收買了岳飛前軍副統制王俊,讓他誣告岳飛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這樣就會把主帥岳飛也牽連進來。張俊還編造了岳飛在淮西戰役中違抗聖旨逗留不進的謊言。後面的事情就是岳飛蒙冤下獄被殺的事了。

性格決定命運,一點都不假。

岳飛與趙構之間的嫌隙、岳飛與張俊矛盾,都是由岳飛忠直、耿直的性格導致的。然而也正是這樣的性格,才塑造了他千古英雄的命運。悲耶?喜耶?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關於岳飛必死這個話題,結合當時的社會的環境不難看出,作為北方人的岳飛肯定是要被南方朝廷給害死的,因為嚴重侵害了他們的利益。

首先糾正一個觀點,就是岳飛之死並不是提出那句“迎回二聖”的口號,這句口號是宋高宗提出來用來收買人心的。岳飛是最早提出不同意見的大臣,並且聯合幾名同僚建議廢除這個口號。

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以歸故園,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之憂,臣之志願畢矣。”——岳飛《乞出帥札子》

紹興七年,岳飛在這份寫給高宗的一份奏摺中提到,如果北伐一旦取得勝利,收復失地,迎回二聖後,徽宗是太上皇,而對於欽宗只統稱“天眷”,而非皇帝。

北伐成功,是為擁護您“高枕”無憂地當皇帝,而不是擁護宋欽宗復辟,還請皇上放心。中國著名宋史學家鄧廣銘先生曾評價說:

“以為岳飛因主張迎還欽宗而遭趙構毒手之說,是完全昧於史實者的一種無稽之談!”

所以“迎回二聖”這個說法導致岳飛被害是毫無史實根據的,真正被害的原因是岳飛北伐在當時是侵害了南宋統治階級的利益。

宋朝南遷後,朝廷在臨安(今杭州)建都,國土面積也是近千年以來最小的,核心地區僅為江浙,朝堂核心人員幾乎是清一色的南方財閥代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朝廷的收入尤其是北伐帶來的錢糧開支多數來自於江南財閥,對於江南財閥來說,這是一筆難以承受的鉅額費用。尤其是朝廷高官都是這些財閥的代表人物,他們自然不會允許有損害自身利益的行為出現。

作為江南財閥,他們考慮的第一點是自身利益而非國家利益,所以朝廷已經決定放棄北伐滿足現狀。岳飛是河南鶴壁人,故土被金國所佔領,所以岳飛的想法是擊潰金國,收復失地,這跟朝堂財閥們的利益完全對立。

尤其是當金國提出願意議和,但是要殺掉岳飛,“必殺飛始可和”。這對於傾向與金人達成和議並確保自己能安心享樂的南宋朝廷來說是最好的結果,所以以岳飛為代表的北伐派最終獲罪並被殺之。

岳飛之死是必然,無論是誰在當時的環境下堅持北伐,結果都是一樣,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南宋這種做法也讓世人看清了朝廷的真實面目,這半壁江山終於在堅持了150多年後轟然倒塌。


詫寂說史


岳飛被害,一定是自身出了什麼問題,否則,“怎麼不殺別人就殺你呢?”

為了印證他們的這個想法,他們臆想出了很多“證據”,比如“私擁重兵”啦,比如“武將干政”啦,比如“不通人情世故”啦,等等等等。

雖然寥寥兩句話,可是把這種心態表露無遺。雖然知乎上的岳飛話題下,歷史大佬們已經科普過無數次,告訴他們“岳家軍不是私軍,×家軍是宋朝習稱”、“岳飛極具政治智慧,沒有亂干政,關於嗣君問題他的上書是合乎制度和習慣的”、“岳飛情商極高,堪稱長袖善舞”,看他們仍然不相信,“他要沒問題會被人殺?”

聽到一件事情,他們想到的不是壞人為什麼這麼壞,而是首先用顯微鏡去解剖受害者,非要在受害者身上找到一兩處黑點,才能心安。

然而,在這個問題上,岳飛真是沒有給這些看客們留下任何黑點,他就是完美的。如果非要說自身原因,那就是一點:他的正直、他的高尚,他的不同流合汙。

雖說中二的人常說“小孩子才分善惡”,然而善惡畢竟是客觀存在且水火不相容的。在善惡鬥爭的戰場上,什麼情商智商、什麼長袖善舞,那都是細枝末節,能把握住善惡分際,不與奸邪同流合汙,那才真正的大英雄。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英雄因為太過於高尚而被害,錯的肯定不是英雄。

嚶嚶的蒼蠅圍著戰士的屍體打轉,想找出一兩處缺點來慰藉自己庸俗的內心。但完美的終究是戰士,而絕不會是蒼蠅。


麻溜兒


謝謝平臺,岳飛是民族英雄,岳飛被奸賊秦檜,陷害至死,再加上有個昏君,高宗趙構,自私自利,岳飛,精忠報國,沒有私心的,得罪了秦檜,得罪了趙構,所以說,12道金牌調回,給岳飛,安上了,種種罪行,害死了岳飛,千古奇冤,如果岳飛,會阿姨奉承,溜鬚拍馬,不會死的,岳飛剛直,精忠報國,再加上,秦檜,是個漢奸,溝通北國,所以說才害死岳飛,岳飛,雖然被害,但是他千古留佳話,萬古流芳,民族英雄,永錄史冊吧!


北斗星3557


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如果從真歷史原因分析,許多狗會咬你,如果昧著良心說,又不是我性格,你說為什麼呢?那麼多比岳飛功勞大,有名的大將沒殺怎麼專殺岳飛呢!我問你為什麼呢?

另外告訴你,高宗是南宋中興之主,如果說他貪戀皇權,他五十多歲就禪讓了太祖的後人做皇帝,殺岳飛的原因我也不知道什麼原因?


君1687060


回答:為什麼被害的是岳飛?

趙構為了收攏軍權以及議和,岳飛是一個可以被放棄的棋子。

1、背景

老趙家的皇位怎麼來的,陳橋兵變!讓自己的部下將士擁護為天子。周世宗的前車之鑑,趙匡胤可是深深記住了。那麼為了避免再出現這樣的情況,趙匡胤請大將們喝了一頓酒,就將兵權收了回來。所以,避免讓大將擁兵自重再次出現那是刻在老趙家的骨子裡面的;當然老趙家另外一個家法就是和士大夫共天下,所以在宋朝,當兵的真是沒有地位,這也是宋朝被打灰頭土臉的原因之一。

2、趙構由於缺乏安全感所以兵權的熱衷

趙構的皇位是怎麼來的,當年靖康之恥,皇帝和皇后以及一堆後宮被虜去了金國五國城,趙構才有機會登上大位。結果,猜不到兩年,就在1129年,苗劉以清君側的名義反叛,要求其退位,讓年幼的太子繼位。儘管苗劉沒有得逞,但是因為趙構身下基本上沒有兵,讓人追殺的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這樣的人生經歷,讓他極度缺乏安全感,以及對兵權的熱衷。

所以趙構對所有帶兵的將領必然有天然的防備!所謂的中興四將都不能擁兵自重!

3、議和條件是壓死駱駝最後一個稻草

金宋兩國曾經有過兩次議和。

無論在金朝還是宋朝,裡面都是有主和派和主戰派,不同的是,金國裡面的議和派是因為要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一鼓作氣滅了宋朝,主戰派呢?則是覺得要一鼓作氣滅了宋朝,時不待我。所以在金國,滅宋朝是大家的共識,是一定要做的,就是兩派的認為合適的時間點不同而已。

而宋朝呢?議和就是為了苟且偷生,割地賠款就能讓自己活下來,賠點錢配點地算不了什麼;當然主戰派是覺得如果不戰,肯定就會被幹掉,既然這樣為什麼不拼死一搏。可惜的是,趙構是主和派,恢復漢家河山這種事他是不想的。

第一次達成的議和實在1138年,就是當時金國議和派和宋朝達成的協議。第二年,主戰派的金兀朮發動政變,成為新一代主戰權臣,於是在1140年又開始進攻宋朝。

但是岳飛實在是太厲害了,諸位可以看看宋史中的記載,岳飛在局部戰中基本上沒有輸過。例如在朱仙鎮一役,岳飛部下楊再興300人直接幹掉了金軍兩千;500的背嵬軍打得金兀朮都崩潰了,實在是打不贏。且看下面歷史記載:

當時的情況已經形勢大好!只要趙構一下決心,最起碼汴京是可以收回來的,但是趙構沒有這個膽子,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去了。因為他已經下定決心要議和了。心灰意冷的岳飛一回到去就請解兵權,實在是沒有意思!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個稻草來了,1141年,金兀朮寫信給秦儈說,要議和可以,但是有一個條件,殺掉岳飛!

所以,岳飛怎麼能不死呢!他必須得死,要不然趙構怎麼能議和呢?岳飛之死,秦儈當然也脫不了關係,他可是主和派,擋住他路的,焉能不死!但是最主要的是趙構要岳飛死,所以岳飛一定得死!

另外,有兩點也講一下:

有人說,是不是趙構怕岳飛真的打到五國城,迎接先帝回來,到時趙構如何自處?但是你要知道,岳飛在1137中的《乞出師札子》怎麼說的“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然後乞身還田裡,此臣夙昔所自許者。伏惟陛下恕臣狂易,臣無任戰汗。”注意,其中有詞叫梓宮。什麼叫梓宮,意思就是皇上或者忠臣的棺材!也就是說所謂的先帝已經死掉了,一個死掉的先帝肯定不會對趙構的皇位有任何的威脅!而且岳飛還要求什麼,打完仗之後我就回去種田了,意思也是告訴趙構,我對兵權沒有任何的興趣。

另外也有人說,岳飛曾經要求皇帝早點冊立太子,是不是有武將干政?也不是,他的潛在意思就是,就算以後先帝的太子回來也不再是正統了,你冊立的太子才是太子,也就是你才是天子,真正的天子!

所以我不認為岳飛在情商上有任何的問題,這也不應該岳飛被處死的原因。


談天說地故事會


關注

很多人從小就聽過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以“精忠報國”為己任的岳飛,自古以來是百姓崇仰的對象。那麼岳飛的死到底冤不冤呢?要是從百姓的角度來看,岳飛肯定是死的很冤的,可以說是千古奇冤。畢竟岳飛對朝廷忠心耿耿、對士兵寬厚、對百姓仁慈,他自己清廉節儉、一心報國。他率領的軍隊戰鬥力超強,軍紀嚴明,岳飛不死的話很有可能直搗黃龍、收復故土。這樣一位一心為國的英雄人物竟然被殺害,難怪人們都會覺得冤。

不過,話說回來,任何事情都需要全面的看待。

民間流傳比較廣的說法是岳飛被殺純屬是被秦檜陷害,高宗皇帝被矇在鼓裡,如果你堅信這種說法的話,那說明你對歷史知識的瞭解還是太匱乏了。你應該明白,能夠決定岳飛生死的不是秦檜而是宋高宗。如果宋高宗信任岳飛的話,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完全信任,也不會輕易的殺死岳飛的。

那麼,宋高宗為什麼要殺死岳飛呢?有下面幾個原因:

1.岳飛不懂得揣摩聖意

宋朝的一個奇恥大辱就是靖康之恥,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一雪”靖康之恥“迎回“徽欽二帝“是岳飛一直以來的願望。雖然宋高宗皇帝時刻把”迎回徽欽二帝“掛在嘴邊作為自己的政治口號,但是在他心裡根本不是這樣想的。徽欽二帝爛在北方才是高宗皇帝最大的希望,你想啊,真把徽欽二帝迎回來了,他的位置在哪裡呢?和岳飛同時期的韓世忠等名將看的很明白,雖然也經常跟著喊喊口號,但是怎麼能真去做呢?而岳飛就顯然不懂得政治,揣測不出高宗皇帝的真實心思,決意要把徽欽二帝接回來。不光跟自己士兵講話時用這件事鼓舞士氣。跟高宗開會也不斷地講這件事,發現皇帝有片刻的猶豫或思想動搖他就跟皇上急眼,結果就是高宗對岳飛的不滿情緒日漸累計,秋後算賬是遲早的事情。

2.揭皇上的傷疤

很多人都知道,在金兵第一次南渡的時候,宋高宗因為驚嚇過度,竟然失去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趙旉還夭折了。為了延續帝位,雖然高宗收養了宋太祖的兩位七世孫趙伯琮(即後來的宋孝宗)、趙伯玖為養子,但內心處還抱有恢復生育功能,生一個親生子的幻想,所以遲遲不肯明立儲君。

這種難言之隱本來是皇帝的家事,皇帝不講,大臣也不敢問,這種君臣之間默契的沉默偏偏又被岳飛打破了。在紹興8年(1138年),岳飛回朝述職,辦完公事之後,又開始管起皇帝的家事,公開上書要求皇帝立儲,這一下子可是觸犯了兩大禁忌:皇帝不能生育的秘密以及武將干政!尤其是第二條武將干政是最為致命的,大家都知道宋王朝是怎麼來的,是趙匡胤奪來的,為了不重演前朝悲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從此以文官壓制武官,武官干政成為大宋朝廷的禁忌,岳飛卻偏偏去觸碰這個禁忌,你想高宗皇帝能不想殺了他麼?

3.岳飛違旨抗命不聽話

對岳飛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岳飛是極力反對議和的。可是,不管議和再怎麼不合理,那也是皇帝拍板決定的事情,做大臣的應該果斷執行才是。而岳飛偏偏任性的很,先是對皇帝的決策指手畫腳、冷嘲熱諷。“議和”完成後,岳飛又公開反對,反對無效就以辭職威脅高宗皇帝,你想岳飛是有多混。

早在被殺害的前5年(1137)年,岳飛因為和張俊有矛盾,就給高宗提了一個辭職報告,不等高宗回覆就直接撂挑子不幹走人了,高宗派人勸了6天才把這位大爺勸回來。兩年後,岳飛不光對“議和”冷嘲熱諷,並再次以辭職威脅高宗皇帝,這一次高宗皇帝直接無視了。1140年,岳飛回朝述職,又跟高宗提辭職,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給拒絕了。三四年的時間,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皇帝權威,違旨抗命,就算皇帝脾氣再好,也動了殺心了。

4、岳飛功高震主,直接威脅皇帝統治

我們都知道,宋朝一向是以文官節制武官的,武將的位置其實是很低的,絕對不能幹政。即使在外面出兵作戰,也必須要按照皇帝授予的“陣圖”,絕對不可以自作主張,一旦戰事結束就要立刻交出兵權,想要培植自己的勢力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中興四將”的其他3位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就做的非常好,一旦打完仗就立馬把兵權交出去,絕不參與政治,讓高宗皇帝對他們100個放心,也讓別人無法找到誣陷他們的藉口。

而岳飛卻偏偏又要去打破這些禁忌。岳飛作為一名武將,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一向高調的很,顯得極其特殊。最致命的是,他長期把持軍權,他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這在皇帝眼中就是明目張膽的培養自己的勢力啊,你手握兵權、功高震主,對我大宋王朝的統治就是威脅啊。

宋高宗皇帝有殺岳飛的1000個理由,但是岳飛手握兵權、功高震主才是讓高宗下定決心殺掉岳飛的最關鍵的原因。

雖然,岳飛是一個公認的英雄,但是他不會揣測聖意、揭皇上的傷疤、違旨抗命、功高震主,有這麼多致命的地方卻不自知,毫不收斂,被弄死是早晚的事情。就算換了你在高宗的位置上,也未必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龍五哥燕庭


岳飛被害有人說是皇帝趙構所為,歷史上讓秦檜夫婦揹著黑鍋,岳飛被害一方面是岳飛自己的無知不識時務,一方面是死於敵人的調撥離間計。

南宋的皇帝趙佶和趙恆被金國虜去,宋高宗趙構繼位當了皇帝,成了既定事實,岳飛應該尊重事實,不該再節外生枝,喊出“直搗黃龍·迎回二帝”的口號,本來老話講一山難容二虎,你把皇帝的父親和皇帝的哥哥迎回來了,當今的皇帝往那,岳飛的政治口號最終直接導致了岳飛被害。

岳家軍的戰鬥力超強,敵人喊出了“撼山易·撼嶽軍難”,敵方的這句話才是岳飛被害的主要原因,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時,敵人讚揚岳飛才是岳飛真正被害的原因,這句話是敵人的反間計,使皇帝趙構起了疑心最終殺害了岳飛 ,岳飛的死敵人的離間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