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老人們不和兒女在一起居住的具多,這是為什麼?

神語兮兮


其實老人和子女不在一起城幣居多,農村少,這是老年人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城裡老人大都有退休金,兒女有工資,能自食其力,分開的多。農村老人沒工資,手裡沒錢,只得和兒女住在一起,互相幫襯渡日。


用戶4137194420541


大家好!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就拿我家說事吧。

我們家四世同堂,我公公2004年因病去世,婆婆健在,已83歲高齡,現在一個人居住。我們兄弟兩個,還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我們各自都是一大家子人了。

前幾年,村裡還沒拆遷,婆婆住在我家的老房子裡,也是自己生活,平時我們誰家有好吃的都給她送一些,因為都離得不遠,你來我去的都很方便。

2017年8月 ,我家房子拆遷,婆婆住的老房子原本是我家的,所以也一併拆除了,我大哥家因為不滿意賠償,房子至今沒有拆除,他家人口又多,居住很緊湊,所以我們就把婆婆接到我們家樓上居住。

大概住了一年吧,我和婆婆一直都相處很好,情同母女,我們從來沒有紅過臉吵過架。老人的所有費用都是我們出,我們從沒有計較。

但是,我大哥家不高興,不知什麼心理,他們非要老人輪著過,就是我們弟兄倆輪流養老,這應該也是好心吧,可我婆婆寧願自己過也不願輪著,我和老公也覺得老人輪著過不太好,今天這家明天那家的像個要飯的,看著都覺得可憐。

事實上,婆婆還是願意和我們住在一起,因為我們從來不給她氣生。可是我大哥家的意見,婆婆不能不聽,邪風燥語她聽不了,婆婆是老實人,中中行行的。

就這樣,婆婆還是輪著過了。

直到婆婆生病,骨質疏鬆引起的股骨頭骨折,今年2月到醫院做了手術。出院後,大哥把婆婆接到他家,大約每家過了倆月吧,婆婆又堅持自己過,哪也不去,就在我家地下室,自己做飯吃。

這次,她也下了決心的,理由是,兒女都忙,她不願囉嗦兒女。

這也是她的真心話,她看我每天要上班,要接孩子,要做飯,要伺候她,早出晚歸的,有時還要加班,看我辛苦,她覺得於心不忍。我大嫂也是,一大家子要伺候,也是不容易。

所以,老人家決意自己過,我和老公還有兩個姊妹也是同意的,畢竟在我家地下室,我住一樓,也方便伺候,其他兩姐妹來了也方便,老人自己也落個自由,想吃點啥,想串個門,都自己說了算。這種心情我們是理解的,兒女待他再好,她也不習慣。

還好,大哥家也同意了。

兄弟姊妹們天天過來看她,特別是那姐妹倆,天天給她買吃喝的用的,妹妹更是細心得都讓我們感動。

現在,這個老人手術後身體恢復的非常好,能自己做飯,洗衣,出出進進,拄著柺杖還能上樓,我們做兒女的都偷著樂,人老了,不讓人伺候,是她自己的福氣,更是兒女的福氣。

說實在的,如果老人身體健康的話,他們願意自己過,也是很好的,他們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做兒女的應該尊重老人的意見。

人老了有時候也和小孩子一樣任性。我覺得孝敬有很多方式,只要我們有一顆真心,像疼小孩子一樣疼他們,呵護他們,將就他們,讓他們舒心,不給他們氣生就是孝敬。

不管自己住還是跟兒女住。願我們的父母都有一個健康快樂的

晚年。


代君


不想給兒女們添麻煩,好淚崩的問題。

我土生土長的農村人,看到了很多,也聽到了很多。每次看到這樣的事情心裡都很難過,因為農村的老人真的很不容易,一輩子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捨不得用。都是為了多給兒女減輕點負擔。以前在農村條件很差,年輕的父母,一個月甚至幾個月都吃不上肉,如果那天有點肉吃,都是先忍著自己不吃,也要先把自己的兒女餵飽。一斤肉都是,今天煮點明天煮點。想想真的難受。

現在為什麼很多老人不願意跟兒女們過,老人知道,自己年紀大了,吃飯不利索了,眼睛也不好,流眼摸淚的,吃飯的時候兒媳婦看不習慣。唉!不想說了,在說下去我都忍不住眼淚了。

好好的孝敬爸爸媽媽,特別農村的父母,想想他們一輩子,沒吃過好的,沒穿過好的,沒住過好的。你就知道怎麼做了。


四川發哥


在農村一般結了婚就分家,不分家的很少,我家是因為我是外地的,從來沒做過農活,公公婆婆怕我帶著孩子辛苦,所以結婚10年了還沒分家,提過很多次,婆婆說分家的原因是想讓我們懂得承擔家庭責任,懂得持家過日子,否則有一天他們突然不行了,我們什麼都不會,我覺得也有道理,最近又提了一次,說是明年分,所以今年我在鄉下要跟婆婆學習家裡,田地的一些事情,


我家田園Y德義


老人和子女住一起過日子,確實可以享受兒孫繞膝其樂融融的家庭幸福。但是,同在一個屋簷下,同在一個鍋裡耍勺子,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天長日久,日積月累,有些小的分歧,就可能產生矛盾。矛盾深了,便難以調和,最後的結果往往是老人和孩子都苦惱。有的甚至冷戰,罵架,不歡而散。因而,聰明的老人,只要條件允許,是不會主動要求和子女住一起的。下面也提出了不建議老人和子女同住的幾點理由,相信大家看完後,也會贊同的。

1、生活習慣不同,住一起不自在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活習慣,每個習慣都是長時間的累積而成,要想改掉很困難。更難的是,兩三代人之間的生活習慣會有衝突。

比如飲食方面,青菜你想煮著吃,年輕人卻喜歡炒著吃;起居方面,你睡得早起得早,年輕人卻睡得晚起得晚……這樣一來,雙方都不自在,也就覺得生活在一起很累。

如果分開住的話,自己的生活自由自在,沒有打擾。

2、思想觀念不同,住一起有矛盾

現代的發展如此迅速,在很多方面,老人的思想完全沒辦法跟上節奏,這樣跟子女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自然就會有爭吵,對雙方的感情十分不利。

舉一個例子,老人生活比較節儉,認為在家吃飯更健康實惠;但年輕人則不在乎價錢,講究口味和方便。這樣,為了在家吃還是去下館子吃都能有分歧。

如果分開住的話,自己愛怎麼吃就怎麼吃。

3、生活圈子不同,住一起不方便

老人有老人的生活,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老人和年輕人分開住,自由。

很多年輕人會認為,老人和子女住,會影響子女的私人生活,包括子女的夫妻生活。但是實際上,這種影響是相互的,老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和夫妻生活。

如果分開住的話,叫上老友上家裡喝茶、打麻將都很方便。

4、住一起容易觸發婆媳矛盾

有人說婆媳關係是家家最難唸的一本經,這話也不是太太誇張。很多婆媳剛開始關係還是不錯的,但相處久了,看到對方的缺點更多了,就開始有微詞了。

所以,如果老人和子女分開住,這樣婆婆和兒媳見面的次數不多,產生矛盾的機會也就自然減少,即便見面時有什麼意見,分開一段時間各自冷靜就會好多了。

如果分開住的話,婆媳更容易和諧相處,家庭更和睦。

5、還是分開住好,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距離產生美。老人和子女還是需要保持一點距離的,適當的距離可以使人保持一種新鮮感。

有朋友可能疑惑,那這個距離究竟是多遠才好呢?有學者提出這個距離最好就是“一碗湯的距離”,也就是說,煲好一碗湯,送到子女那裡還不涼。

這樣,老人既能夠想子女的時候就過去看看。而子女又可以照顧好父母的飲食起居,尤其是老人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他們可以立馬就趕到床前。

中老年朋友們,如果條件允許,就自己過自己的日子吧!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身體養好,心態調好,把過好自己的日子放在首位。


年輕的90後


兒子大了要分家,閨女大了要出嫁,在農村,這是多少年來的一種不成文的規矩。

兒女們長大成人了,老人再和他們居住在一塊兒,肯定有諸多不便,諸多不利之處。

從人的天然屬性上來說,作為成人的晚輩,是應該獨立,也是很希望獨立起來的。畢竟,早晚都會離開父母的,父母永遠陪不了你一輩子,早晚都要獨自來面對生活,面對這個世界。

作為父母們來說呢,可能他們更明白,兒女成人了,該放手時就放手,是不能老糾纏在一塊兒的。

分開居住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對老少兩輩人最有利的選擇。

再說了,兩代人各自有各自的經歷,對事物的看法,往往會有不同意見,這也就是人們常常謂之的“代溝”。

有代溝,就會產生矛盾,本是至親的一家人,也常常會因為對一些問題處理方法的不同,而鬧得臉紅脖子粗。

分開居住,老人是“眼不見為淨”,年輕人則是得到“解脫”、獲得“自由”,兩全其美,何樂不為呢。

更何況,我們現代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叫做距離產生“美",老人和兒女們分開居住,兒女兒得空來瞧瞧老人,還顯得格外親熱。

平日裡相互不防礙,見面時親熱無比,其樂融融,於老於少都是一件難得的好事兒。

所以,農村老人(其實,老人獨居城裡人一樣的)獨居,是智慧選擇。


笨刨


這真是一個淒涼而辛酸的問題。

不知不覺80後的我們已經奔四了,一直感覺父母還很年輕,事實他們也步入60歲了。

儘管每次他們都說,我們還年輕,還幹得動。

當了父母之後才明白,在兒女沒有成家立業,不能自己照顧自己之前,他們不敢老,也不能老。

特別是農村老人,沒有社保,國家的養老補貼杯水車薪。

但是他們仍然固執的不服老,繼續為自己的小家貢獻著自己的熱情。

1.農村老人,傾其所有,也要完成自己所謂的"任務"。

中國的傳統觀念,認為孩子給成家是為人父母必盡的職責。如果孩子一天不結婚,他們就認為自己的任務沒有完成。

村裡有有位老人,早年老伴去世,含辛茹苦把兒子培養成博士,兒子完全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買房結婚,但是老人還是固執的傾其所有給兒子15萬首付,在他看來,兒子再有能力,他也有自己的責任,兒子接了自己的錢,自己也就心安理得了。


2.現在的結婚成本太高,農村老人害怕破壞孩子的家庭。

他們年輕時,拼命的掙錢,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家庭的開支,還要千方百計的省錢,好不容易畢生的積蓄給兒子結了婚,他們不能也不敢因為自己而破壞了兒子的婚姻。

表弟就是反面例子,作為家中獨子,結婚後和父母住在一起,省了吃住的麻煩,孩子也有父母帶,但是小兩口特別懶,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舅媽難免嘮叨幾句,因此經常吵架,後來表弟媳婦出去打工了,再也沒有回來。表弟帶著個兒子,一直單著呢。

現在農村的結婚成本那麼高,動輒20多萬彩禮,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很多大好小夥攥著錢也討不到媳婦,離異男更難討老婆,現在的女孩子更是嬌貴,說不得罵不得,生活習慣也不相同,為了不必要的爭端,老人還是自己單住的好。

3.農村老人,固執的可憐,寧可委屈自己,也不願意給孩子增加負擔。

我的爺爺奶奶都80多歲了,爺爺身體不好,奶奶身體很硬朗,他們就是願意在老家生活,我們大家誰接他們都不願意,叔叔有個公園旁邊的老房子,多次接他們養老都不同意,他們說自己能動就在家守著,有家就有根,我們誰回去都有個家在。

其實我們都清楚,他們不過是怕麻煩我們。但是這種太過懂事的固執,多少有點讓人心酸。我們唯有空閒時候多陪伴他們,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維護他們的尊嚴。


生命是一條長河,父母就是我們的生命之源。

父母可以為我們傾其所有,老了寧可委屈自己,也不給子女添麻煩。

生命是一場傳承,感恩父母的養育。

不求我們同等回報,我們應該恪守為人子女的本分,保證父母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牛小米


大家好,我是農村老段!在農村為什麼老人不和兒女們一起住?下面我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農村老年人不願和子女住在一起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老人身體健康不用子女照顧,不願給子女造成負擔,再是生活習慣不一樣,老人們都是從缺衣少食的時代熬過來的,即便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平時也是很節儉,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他們也是看不慣!在年輕人看來很平常的一點消費或是吃飯的時候剩下點飯菜老人都會覺得是鋪張浪費,難免少不了嘮叨上幾句,不知道鍋是鐵打的!![捂臉][捂臉]

除了生活方式融合不了老人們還會覺得和子女住一起會特別不方便,由於傳統觀念太重,子女結婚以後做老人的和子女住一塊會覺得不自在!尤其是夏天的時候,穿衣,洗澡老人都會覺得特別的彆扭,再有就是天天在一個屋簷下難免少不了和兒女,特別是兒媳拌幾句嘴還鬧的不愉快。老人們辛苦了一輩子操勞了一輩子,現如今子女都成家了他們也想過幾天屬於自己的日子,與其住在一塊鍋瓦瓢盆叮噹響不如分開住來的快活!

在農村老人都會有一個自己的小院子而且一般都是和兒子的院子緊挨著的,很多都是一牆之隔,或是前後院,這樣更便於老人自己的生活,老人有了屬於自己的空間子女還能照顧老人,也不耽誤老人給自己子女帶娃,享天倫之樂!明智的老人也懂得距離產生美[呲牙],適當拉開點距離並不是親情的疏遠,而是為了產生更多的關愛!

個人拙見,不喜勿噴!



鄉下人老段


一是老人自己住習慣了,自由,不拘束。二是隻要能自理就不給子女添麻煩。三總覺兒女的家不是自己的家,而父母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

總之,父母希望兒女幸福,給孩子們買新樓,自己甘心居老屋,一句話不和兒女在一塊住,也是老人對兒女的無私的愛!


手機用戶遠方的呼喚


這個話題我的看法如下:

老人們不喜歡和兒女們居住,不管城市和農村都一樣,老人和子女由於經歷的時代不同,生活方面有著很大的代溝,其代溝形成的幾方面:

一是傳統文化、傳統思想,與現時代差異;二是傳統觀念受封建思想的影響,老人們觀點要守舊些,現代文明節奏加快後年輕人觀點新穎的差異;三是老人們生活習慣,生活規律,生活環境,和年輕人的差異。

幾方面因素形成後,老人子女生活在一起雖不影響家庭和諧,還是會有一些磕碰碰的家庭鎖事,兩代都有代溝三代的代溝更大了。

由於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人們更會選擇更科學客觀的生活方式,大家庭在共同維護家庭生計和前途下,老人,子女各有自己生活空間,生活小天地,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當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時,子女們還得照顧好老人的生活起居,養兒防老不僅是傳統文化,更是道德文化,百善孝為先是更值得傳承的自然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