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本書讓你看了五遍以上?每次看完都覺得特別充實,感覺靈魂得到了洗禮?

成熟的鍋鍋Q


讀的最多遍的應該是錢鍾書的《圍城》。

每次重讀《圍城》都是放寒暑假的時候,一開始重讀的原因只是因為放假玩的太無聊了,想看看書,然而又沒有買新書,就只能捧著《圍城》看了好幾遍。

第一遍讀《圍城》的時候其實沒有看懂,

甚至說連人物關係都沒有弄清楚,

當時讀《圍城》也只是想以後裝逼

(沒錯!看書裝逼!)

當時只是對書的那一句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選擇大都如此。”有印象。

但是並沒有理解它的意思,並不清楚作者要表達什麼。

直到隔了很久,看了第二遍,第三遍,才開始慢慢理解了一些。尤其是當時還沒有經歷過愛情的我,當時看到方鴻漸和孫柔嘉的感情由開始的甜蜜到後來的種種矛盾,以及又想起了書中卷首的那句話,於是對婚姻甚是恐懼,害怕有一天我的婚姻也會像一座圍城那樣把我困住,但是到現在也沒有女朋友,更何談婚姻,終日也只是無端惶恐。

到後來因為看了各種各樣關於《圍城》的書評,說他的語言生動有趣,又打算重讀來欣賞它的語言。


恬恬恬恬恬恬


梭羅的《瓦爾登湖》,我的枕邊書

初識《瓦爾登湖》是在《朗讀者》裡,忘了是哪位名人讀了其中一個選段。

當時聽來,覺得那樣的生活真寧靜、舒適,讓人嚮往。

再次遇到,是在書店,於是,帶著當初那份一瞧究竟的衝動,買了回來。

卻沒想到,打開看時,居然看不進去,不是文字不好,是我太浮躁。

於是把它束之高閣。

記得是某個有陽光的下午,鬼使神差地又把它抽出來,讀一讀。

這一次開始,我便情不自禁地愛上了。

無論是寫景、寫農事、寫小動物,還是談讀書,談生活等等,每一個句子,彷彿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注入體內,給我活力。

“過去與未來在此刻交會,而我就站在這起點上。”這句話是我此刻打開讀到的,感覺我倆心意相通!

“每個清晨都是對我的愉快邀約,讓我像大自然一樣簡單質樸地生活,甚至與它一樣純潔。”

現在是早上,天早已亮了,小鳥在窗外嘰嘰喳喳,身處鬧市,卻能每天在雞鳴鳥叫中甦醒,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讓我有和大自然無限接近的感覺。

“真正的閱讀不是憑藉表象吸引我們的奢侈品,更不會令我們昏昏欲睡,而是一種需要我們踮起腳尖,將我們最清醒的時刻全情投入的舉動。”

閱讀是一種清醒時候的美好體驗,是欣然赴一場約會,在約會中忘記自我的過程。

“這雙眼睛中蘊含著一切智慧,不僅僅袒露了孩童時期的純潔,也體現了歷經世事後凝練的智慧。”

這一句是描寫鷓鴣幼鳥眼睛的話,飽含哲理。

願自己行走人生的路上,不忘初心,不改最初那雙清澈而明亮的“眼睛”,充滿好奇和希望,飽含熱情與智慧。





愛折騰的二梅


《紅樓夢》中的人生百味,著實有趣,百讀不厭!不知翻了多少回。現在隨手翻到哪就看哪 都是可以看下去的。

有迴天氣著實熱得人不行,先生還見我在躺著看小說好認真的樣子,說:“你厲害!”我望了望他,說:“《紅樓夢》可以解暑。剛正好看到黛玉痴魂驚惡夢,你把我從這夢中喊醒來了……”

你說哪本小說能超越它?無論時代,無論角度都可以解讀,這才是好書。



開心無價寶


《百年孤獨》,合上書本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從一個完整的世界裡生生被剝離出來,好像我就是布恩迪亞房子裡飄蕩的鬼魂之一,在最後房子化為灰塵那一刻,我也跟著消失了。然後回到我自己的身體裡。

這個世界裡,我親眼看見了這個家族從四個人繁衍到幾十口人,感受了一個世紀那麼長的年月,心裡好像也跟著積累了一層一層的青苔和灰塵。

世界初始,一個簡單的村落,太陽又白又亮,院子很大,村民會隔牆聊一聊天氣,一個個樸實又天真,世界充滿神奇。

世界結束,一個空曠硬石牆砌成的小鎮,裡面的人死的死,亡的亡。天空是一塊黑幕,下著悽慘慘的雨。遺留的衰老的人坐在門口,眼睛混濁,不知道多長時間沒有進食。布恩迪亞家長滿青苔的房子裡,最後一個年輕人,消失在塵灰裡。

雖然都說人名很長,讀不下去,但是一旦讀完了,出來肯定得花一點時間抖抖積落的灰。

回憶的有點想再讀一遍,,


Chingwon


《月亮與六便士》中年之後,願我大器晚成



一、此岸的殘缺

當我第一次讀到這本書,內心的渴望被挖掘、被召喚,心中的藍蓮花盛開。

我放棄了工作,回家專心寫作,不理塵事。

我也和主人公一樣,在國企工作,樣貌平平,收入湊合,顧家體貼的丈夫,懂事乖巧的孩子,每天勤勤懇懇,但多半無趣——如同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裡不大起眼的人。



“妻子”、“媽媽”、“閨蜜”、“女兒”,“大城市”、“幸福生活”、一個一個合格的身份,都是自我綁架,我並不像書裡的主角,敢於放棄所有的身份,通向自由之途,但我依然勇敢。 我相信她們不是寫作途中的阻礙,她們是動力。



二、彼岸永不坍塌

書中在太平洋孤島的叢林深處,一間簡陋土屋裡,那位因麻風病而毀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畫的滿牆壁畫中,聆聽金色的月亮,黑色的船舶、綠色的微風,紅色的鳥鳴、藍色的波濤、金色的月亮。



這是美的彼岸,是傳說中的麥田和海洋,是我永遠也到不了的地方。

此岸永遠殘缺,否者彼岸就會坍塌。

自己負重前行,才發現眼下的所有困境,都只是讓內心更豐富,讓文字厚重,寫作之心永不磨滅,我只需要細細體會。

山有峰頂,海有彼岸,漫漫長途,終有迴轉,餘味苦澀,終有回甘。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序章PROLOGUE


毛主席詩詞。由於反覆看,以前能從頭到尾一字不漏背誦三十多首主席詩詞,後因年紀大了頭部患病記憶力減退就大不如以前了。


英子和靜靜的老爸


《平凡的世界》,第一次讀是在初二,那年16歲,如今快奔四的人了,三十年,記不得中間讀過多少次,但絕對不下十次。從一次領工資買《平凡的世界》至今,已買過三套。短暫的半生堪稱顛沛流離,是《平凡的世界》一次次引領我走出人生低谷。

失意迷茫時,每次拿起《平凡的世界》,都能使我重燃生活的希望。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這“八九”裡,都離不開《平凡的世界》的慰藉。

因為《平凡的世界》,我喜歡上了鄉土文學、喜歡上了黃土高原、喜歡上了文學。現在雖然是一名市作協會員,但我要感謝《平凡的世界》給我帶來的改變!

因為《平凡的世界》,我去過陝北,在榆林地區打工三年,不為別的,只為體驗黃土高原上的風土人情。

因為《平凡的世界》,我愛上了閱讀文學書籍,也成為了百分之百的路遙蜜。每次讀《路遙傳》,我都熱淚盈眶。

《平凡的世界》是我的枕邊書。

我正在寫《平凡的世界》系列書評,不為別的,只為讓精神變得純粹!





蘇臺文苑


南懷瑾先生所述《金剛經說什麼》。

應該說不止五遍,南懷瑾先生堪稱現代維摩詰,儒釋道無所不通,他用平實的語言釋譯佛家經典,可讀性非常強。

他學識淵博,諸子百家,信手拈來,妙語連珠,字字珠璣。

他注重實修,強調生命體驗科學,深精佛法,誨人不倦。

這部書是與楞嚴大義合集的,可見編者也是禪宗一脈。

因悟性較低,只舉幾例,算是自我所窺:

一、須菩提在問第一個問題的時候,即:“云何應住?云何降服其心”,釋迦牟尼佛對他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在這裡南懷瑾老師點出,這個大的法和道心如來已經開示,就是當你求道的這一念發起來的時候,心就住了,就降伏了。這是我們平時讀經典時沒有體會到的。

二是,老師講,這部經的特點也是非常平實,開篇第一段即是釋迦牟尼佛的日常生活,與普通僧人一樣,外出乞食、回來冼足、跏趺打坐。這個也是我們沒有想到過的深意。

三是,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呢?老師探討了一下,也是啟發智慧。

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浪費您的時間。

開卷有益!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叫及時的雨的老頭兒


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大約是高二的時候,同學帶到學校一本《平凡的世界》,說因為姐夫在煤礦工作,所以姐姐買了這本書想了解姐夫在煤礦的生活。等同學看完後,我便馬上開始了這本書的閱讀。

至今記得那本書剛開始的場景,開飯時間到了,許多同學都到食堂裡拿走了自己的乾糧,總有一個少年最後出現,拿走自己的兩個窩窩頭,這個人便是孫少平,敏感又自尊。這樣一個在物質生活上極其貧乏的少年,卻有著富足的內心。他看了很多書,小小的縣城裡面有書的地方,能借到書的地方他都經常去。

後來回家務了農,可是曾經看過的那些書在他的腦中編織了一個精彩的外面世界,總是召喚著他要走出去。

再後來他終於走出了土地,來到市裡打工,雖然乾的是最累的體力活,雖然每天累得筋疲力盡,可是隻要能停下來,他便會找一個地方認認真真地讀書。那一刻我相信,精神上的富足與否,才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幾經周折,少平最後來到了煤礦。不下礦的時間裡,大家都在宿舍裡圍在一起打撲克,而少平躲在自己的蚊帳裡,讀著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高中以後,《平凡的世界》又看過好幾遍,幾乎每一次心情浮躁的時候都要拿起這本書看一看,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找到前進的方向。

《平凡的世界》是整個青春的回憶。


小溪叮咚


我非常喜歡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我閱讀過很多遍,每次讀完我都感到非常充實,也都會有新的體會。

這部小說只有10萬多字,講述的故事也很簡單。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他已經八十四天沒有捕到一條魚了,但是他沒有灰心,他打算到深海里碰碰運氣,果然他在那裡釣到了一條非常大的大馬林魚,那條大魚很難被制服,它拖著老人一直遊向深海,漁夫和那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最終他成功捕獲了那條大馬林魚。就在他返航的途中老人遇到了很多鯊魚,那些鯊魚和他搶奪那條大馬林魚,老人一次又一次與鯊魚展開搏鬥,他拼盡全力卻無法守住自己的勝利果實,最終那條大魚被吃的乾乾淨淨,老人回到岸上時只帶回來一具巨大的魚骨。

這部小說表現了應該如何正確面對困境的主題,老人聖地亞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在老人的那次出海經歷中他遇到了兩個強勁的對手,一個是巨大的大馬林魚,另一個是一群前來偷襲的鯊魚,老人憑藉自己的經驗、智慧以及體力最終戰勝了這兩個對手,但是老人最大的對手卻不是這些,而是他自己。

在與大馬林魚和鯊魚搏鬥的過程中,老人的體力多次出現透支,同時他的意志也出現過動搖,但是他克服了身體上諸多的不適,他以頑強的意志與對手進行不懈的對抗,雖然他最終失去了那條大馬林魚,但是他戰勝了自己,他是名副其實的勝利者。

小說中有句話最能代表小說的主題,那就是“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部小說如同一支興奮劑,當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它會給我們以鼓舞,給我們以力量,幫助我們戰勝難關,迎來最終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