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至察則無徒”?

活動中心17653708


人至察則無徒,我個人的理解是人無完人,我們要接受身邊朋友的一些缺點,或者包容自己身邊人的一些想法,不能因為長久的接觸對身邊人有過高的要求和所求。這樣我們才會有長久的友誼和更多的朋友。就像做人的三重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靠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做人要不忘初心,簡簡單單。


我本善良任飛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謀。知者減半,愚者全無。

此語為古聖人名言被收錄在增廣賢文之中。

此語為提示做人處事的原則,也為道法。

水大清則無魚:水太清則為清澈見底。其意不在有沒有營養而是在於能不能藏身。因為水清而可看到底,那魚兒如何能夠藏身而生存呢?

人至察則無謀:人過分的聰明,智謀超群,能提前預知(猜透)洞察天下之事,能提前看透別人的心思和打算。能提前判斷出對方的目的或行動路線。這就說明你是一個可怕的人或對手。(如諸葛亮和周瑜一般)。

另外過於至察的人,因為你太聰明達思了。你的智謀別人往往不及,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有誰願意和你同謀共事呢?如是這樣,成就和智慧永遠都屬於你,別人還怎麼踉著你混,別人何時會有出頭之日呢?

知者減半,愚者全無:

世界上本就有聰明和愚笨兩種人。沒有聰明顯不出愚笨。沒有愚笨怎會顯出他人的聰明。

世界上若是把聰明的人減去一半,那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愚笨之人了。因為世上就一半聰明人,一半愚笨人。若一半聰明人也被減去,那就說明天下都是一樣的愚笨之人了。也就分不出賢愚和貴賤了。


福自福地來wjf


為什麼說:人至察而無徒?人生就像一個舞臺,每個人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法官的洞察秋毫,可以伸張法律的正義和尊嚴,以杜絕冤假錯案的發生。而生活中帶有防範意識的至察,則會導致朋友間的距離和傷害!太過精明的人,久而久之就會不合群和失去朋友!


曦陽Zzz


這句話的上半句是“水至清則無魚”,從整個這句話來看,就是用一個類比的手法來講述一個深刻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句話的內涵。

這句話源自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的記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察”在這裡有洞察、知曉的意思;至,極致;“徒”,可以簡單理解為徒弟,在這裡的意思比較寬泛,也包含同一個陣營或者支持你的人的意思。綜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水太清澈的話就不會有魚;人看得太清、太計較就很難有支持者或者合作伙伴。鄭板橋有“難得糊塗”的名言,差不多也是這個意思。

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深諳此道,他強調用出世的態度,來做入世的事業。一次,孔子帶弟子云遊講學,路遇一個酒館,便要求弟子去酒館討要點吃的。酒館老闆聽說是孔子的學生,便在紙上寫了一個字來考他,允諾他通過考驗便可以隨意吃喝。弟子看到考題沾沾自喜,毫不猶豫地說,這個字太簡單了是“真”字。老闆搖了搖頭,弟子不解地去請教孔子,孔子看後說,這個字念“直八”, 老闆大喜,不絕稱讚。

弟子不服,這個字明明是“真”字,為什麼要念成“直八”?孔子教育弟子說:為人處世,無須事事較‘真’,你非要較“真”,焉不碰壁?

孔子的這個觀點在其思想體系中多有體現,比如君子之道的“君子和而不同”,以及最重要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的“中庸之道”。無不體現了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當然,我們需要明白,“人至察則無徒”並不是是提倡毫無底線的和稀泥行為。在現實的生活和工作當中,我們既要秉持寬容之心,又要堅守底線思維;高明而不精明,既遵循原則,又靈活運用完成任務;嚴格律己,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秉持寬容之心的人察

“人至察則無徒”的本意就是規勸人們要有一顆寬容之心,無論是對於一個團隊的領導者還是組成團隊的個體同樣重要。

對於團隊的領導者者來說,秉持寬容的態度待人,能夠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使團隊的整體氛圍輕鬆和睦。如果一味追求明察秋毫的至察,其結果就是給團隊成員帶來巨大壓力和不適,終日的謹小慎微就會產生逃避心理與抗拒感。

對個人來說,如果眼睛只盯著別人的不足,斤斤計較於雞毛蒜皮的事,無疑是一種沒有朋友的行為。

恪守底線原則的至察

在保持寬容的心態同時,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必須要有堅定的原則和底線———水至清。

作為團隊的領導者,水至清的原則和底線就是整個團隊可靠的凝聚力,也是領導者個人領導力的體現。它能夠為團隊提供一個明確的目標和為之奮鬥的堅實的基礎。

對個人來說,堅定的原則和底線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哪怕別人不一定認同。

不斷完善自我的自察

在工作與生活中,除了對待他人的態度以外,還有對於自己的要求——“自察”。所謂“自察”,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要全面地瞭解自己,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能在工作中能發揮自己的長處,貢獻自己的力量。嚴於律己,積極改正自己的短處,從而達到對修身立德的促進。所謂“修身齊家”、“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這個道理。

博學多聞的智者,總是溫良謙遜;碩果累累的樹枝,永遠俯首躬身。天地之道,月滿必虧,澤滿則溢。

劉邦曾這樣評價自己: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的這段話,深刻的論述了“自察”的重要性。正因為他對自己有著客觀全面的認識,才能讓他看到團隊其他人的長處併合理利用。

綜上所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不僅僅是簡單的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還通過一個“至”字表達了其中的辯證關係,為我們指明方向。也就是什麼情況下會導致“無魚”、“無徒”,如何做才能“有魚”、“有徒”。雖然這句話已經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但如今它依然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燕子的濤寶


●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一語出自於《漢書.東方朔傳》。它是古人們從長期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至今仍然顛覆不破的為人處世之道。比喻一些精明能幹的人,屁股頭上挎算盤,過分的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不會換位思考,總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能幹,計較別人的缺點與過失而不能容人,小氣並且還吝嗇,小肚雞腸。一切事情唯我獨尊。



說實話,社會上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包括孔聖人活到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則很難達到他那樣的境界。而人也是一樣的,俗話說得好,難得糊塗。做一個有方向有準則的人雖然是極好的,但有時過得太明白了也會讓自己感到累,在必要的時候放下身上那些所謂的原則對自己和他人或許都是一種好處,若是活的太精明,凡事都要算得特別清楚的話,也會讓周圍人覺得你活得太嚴肅,不好相處,這樣的人也很難相處到可以交心的朋友。



與其和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相處,實在是累。不如敬而遠之,不屑一顧。惹不起還不能躲起來嗎?

知足常樂於湖北鍾祥市2020.2.5日


知足常樂0724


為什麼說“人至察則無徒”?

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此語出自《漢書•東方朔傳》。意思是說,做人明察秋毫,細緻入微,洞察一切,不知隱藏,就沒有朋友了,也沒法和你相處了,水如果要是清澈透明,魚沒處隱藏,也沒有食物,就不會有魚能生存下去了。

二、“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的現實意義。

1、為人處世時,不能“人至察”。如果人至察,啥都說透,啥都做透,就沒法相處了,做人要外圓內方,心裡有原則,有底線,表面上還要圓滑通透,通情達理,做人做事留有餘地,也好日後相見,不能把事做死、做絕,那就真沒人敢和你相處了。

2、處理工作關係時,不能“人至察”。在工作中,人與人要相互配合,互幫互助,相互留面子,規章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些事不違反原則,就當不知道,沒看見,睜一眼閉一眼就過去了,是人就不是傻子,你放過他,他心裡明白,你給他行了方便,他心裡自然有數,以後你做事也有個照應。

有時,說話做事,不能說透,要學會裝傻,這才是聰明人。裝傻,難得糊塗,才是真正的睿智。有些人,就怕別人覺得他傻,處處表現得聰明,不允許別人說他傻,或者,開玩笑也不行,都要表現得他很聰明,這就叫做賣弄聰明勁,實際上就是真傻!什麼時候你能明白這裡面的道理了,就說明你真的懂得難得糊塗和裝傻充愣的內涵了。

還有的人怕裝傻受欺負,怕吃虧,而且,覺得表現得聰明多好,處處佔便宜,別人也不敢欺負自己。多好!也不明白,人為什麼要揣著明白裝糊塗,那不是傻子嗎?其實,這就是沒有看透,沒有悟透,在生活的長河中,嗆得水少,還欠火候。其實,便宜只管讓他佔去,儘管讓他去佔,他能佔的都是小便宜,大便宜他佔不到。再說了,有些東西也不是你這個層面能染指的,真到了那個層面,自然就會有你的。

所以說,在工作中,不能“人至察”,要考慮各種關係,生產關係就是生產力!切記!

3、在家庭生活中,不能“人至察”。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在家裡“人至察”,天長地久的,誰都受不了,那就離離婚不遠了。在家裡更是要講難得糊塗,只要不牽扯到原則問題,一律得過且過,不爭!記住,爭贏,你就輸了,而且是輸得徹底!今天的大事,明天就是小事,沒什麼值得非要弄明白,要去至察的地方,在家裡以不傷感情為主!切記!切記!

三、怎麼才能做到不犯“人至察”的毛病呢?

培養自己的心性,韜光養晦,做人做事從大處著眼,不要計較小事,不要較真,懂得迂迴,有利益讓出一些給大家,學會吃虧,吃虧是福,這樣才能雙贏。懂得放下,捨去計較之心,自然會有所得,也就應了捨得的道理,也就不會再“人至察”了。


大夫覺成


我認為:因為現實中沒有人願意與過於精明與苛刻的人合作共事!

第一,什麼是人至察無徒?

  • 所謂人至察則無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人如果太精明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察:精明苛察;徒:同類或夥伴。出自:班固《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中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展開點說:就是人太精明瞭就沒有夥伴和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別人有過錯或性格上的差異,但人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性格和待人處事的方式,因此會出現摩擦以至矛盾與衝突不斷現象,必然形成漸行漸遠的,眾叛親離的局面。

第二,為什麼人至察無徒?

  • 人至察則無徒,這裡的察是指的對人要求高,明察秋毫,十分嚴厲,而這裡的“徒”指的是朋友,而不是徒弟,所以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對別人太嚴厲,不允許別人有一點過失。這樣的人不但是不會有朋友的,而且在真正的職場中還會被大家所孤立。因為任何人不願意這樣的人協作共事。所以你要注意在干涉別人事情的時候要注意分寸,否則其他人只會與你漸行漸遠。

  • 其實,無論水至清則無魚,還是人至察則無徒,真正的含意都是,人不能太嚴格,真正的自的都是教導我們要做到寬容待人,在嚴格與寬容間尋找一個相應的平衡,這樣在處人處事時都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煩惱,放下自己的執念,不要死鑽牛角尖。不然的話無論你有有多大的能力?也只能孤軍奮戰!

綜上所述:人至察則無徒,是至察而非只是察;這裡的徒不是徒弟,而是同事夥伴。也就是說過於精明,過於苛刻,容不得同事隊友任何過錯的話,別人會離你越來越遠,你就不可能成就大事。

燎原寄語:不論你有多大的能力,多高的水平,對人都不能過於苛刻,只能嚴於律己,但必須寬以待人,凡事不能過頭,要留有餘地,這樣別人才願意與你合作,才能組織起團隊,形成合力,反之,只能眾叛親離,一事無成!


燎原雜談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雖說出自於班固的《漢書》,但是與老子的《道德經》還真有莫大的關係。老子說:“魚不可脫於淵”,故而“察見淵魚者不詳”,故而“水至清則無魚”;老子說:“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故而“人至察則無徒”。

孔子拜訪老子離開時,老子贈送孔子一番話:“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莊子·外篇·天道》)

聰明而深察,並不是過錯,又有哪個能人是可以隨便被人矇蔽的呢?但是如果自恃其能,因為能察見別人內心中的隱私,而去宣揚並譏諷別人,這就是過錯了。

善辯並且明白四達的人,並不是過錯,但是如果自恃其能,因為能得知別人的錯處,而到處去宣揚別人的不好,這就是過錯了。

人不能太過精明,過於精明的人,人人在你面前無所遁形,這叫作“光而耀”。耀眼奪目到刺眼,就不會有人肯接近,肯親近。所以“人至察則無徒”,沒有人肯跟隨。


手機用戶81182905331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古人的意思是,水太清澈了,藻類水草都沒有,食草魚類無法生存,那麼食肉魚類也就無法生存,再者極其容易被岸上捕獵者,諸如水鳥,狗熊,人……發現並捕殺;人太過於錙銖必究明察秋毫了就會招致禍端,被眾人孤立,因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曾國藩早年剛正不阿,盡善盡美,力求做千古完人,眼睛裡容不下半點沙子,(曾經進入大清府庫清點銀兩為正視聽把自己衣服脫了個精光)今日彈劾這個官員徇私舞弊,明日舉報那個官員貪贓枉法,搞得大半個朝廷都風聲鶴唳雞犬不寧人人自危,以至於最後別人看到他都躲得遠遠的,被孤立了很久,及至不惑之年才慢慢悔悟……



楚襄蠻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句話有兩三個出處,意思是:水過於清澈了,會缺乏食物和養分,就養不住、養不活魚;人太聰明、太明察秋毫了,會太多看到別人的不足和短處,會挑剔和指出,就會失去夥伴。

這句話,現代人用起來,更多的具有負能量的處事思維:要得過且過,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要充當老好人,要保持一團和氣,要裝聾作啞等等。否則,你就會失去更多朋友,失去人心,就會處處碰壁,事事不順暢。

在生活中,我們應當辯證的對待這句話,善於發現問題、客觀指出問題、合理協調問題,科學解決問題;善於客觀、公正的對待朋友、幫助朋友、團結朋友、善待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