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斯拉夫消失了?

輿地鏟史官


南斯拉夫,這個中國人民過去耳熟能詳的國家,真的是成也鐵托,敗也鐵托。


首先說,南斯拉夫並沒有如何“叱吒風雲”過。雖然它是共產主義陣營中的異類,但是南斯拉夫在國際上還不算舉足輕重,只能算是一個比較惹人注意的小國而已,鐵托本人吸引的目光要比南斯拉夫多的多。

那麼南斯拉夫為什麼會解體呢?

首先,南斯拉夫內部的矛盾太深了。

南斯拉夫的地理位置不好。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南斯拉夫是個歐洲國家,但是卻居於巴爾幹半島,歐洲與亞洲的交界處,就在土耳其的家門口!

現在的土耳其不算啥大國,可是在歷史上,奧斯曼帝國還存在的時候,土耳其可正經是世界上數得上的強國,而南斯拉夫就在他家門口。

處於歐洲和亞洲必經之路上的南斯拉夫很倒黴,他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如果歐洲強,那歐洲人就要經過他打亞洲。如果亞洲上,那麼亞洲人就要經過他打歐洲。

事實也的確如此,歷史上,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沙皇俄國都染指過南斯拉夫。希特勒崛起之後,納粹也第一時間佔領了南斯拉夫。

沒辦法,誰讓你擋住大家的路了呢?

由於歷史複雜,加上歐亞文明交匯,導致巴爾幹半島上的情況極其複雜。

注意,我這裡說的是巴爾幹半島,不是南斯拉夫。

巴爾幹半島上本來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在這個半島上,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黑山人等大大小小几十個民族生活在這。宗教方面,因為奧斯曼侵入而信仰伊斯蘭教的,因為歐洲人侵入而信仰基督教的,因為地理位置而信仰東正教的,各種宗教民族魚龍混雜,從來沒統一過。

這些民族之間由於血緣、信仰不同,彼此矛盾重重,互相仇視。

可是一戰以後,英法等國處於各種原因,將整個巴爾幹半島打包送給了塞爾維亞——以後這裡就歸你管了小老弟,好好幹!

這個國家叫做“南斯拉夫王國”。一戰後成立,勉勉強強的過了二十年,二戰就爆發了。

鐵托,成為了維繫南斯拉夫的唯一紐帶。

二戰一爆發,納粹就佔領了南斯拉夫。


(鐵托)

德軍擊敗南斯拉夫王國的軍隊沒費什麼力氣,可是為了剿滅南斯拉夫共產黨,可是使了九牛二虎之力。

南斯拉夫共產黨在納粹佔領南斯拉夫之後,展開了堅決的遊擊鬥爭。與當時歐洲各國的游擊戰爭不同,南斯拉夫的游擊戰打得有聲有色。其他各個被佔領國的游擊戰,只能說是對德軍產生了一定的侵擾,而南斯拉夫的游擊隊則在後來擁有了飛機,坦克和大炮。

二戰末期,東歐的所有國家都是靠著蘇軍反攻德軍來解放的。而南斯拉夫不同,南斯拉夫在蘇軍解放南斯拉夫之前,就靠著自己的力量把德國人趕走,由南斯拉夫共產黨自己解放了南斯拉夫。這也就成為了後來鐵托不服蘇聯的資本,東歐所有國家都為蘇聯馬首是瞻,

只有南斯拉夫不跟蘇聯穿一條褲子。

鐵托是克羅地亞人,靠著在反法西斯戰爭中領導南斯拉夫共產黨的巨大威望在二戰勝利之後,他成為了南斯拉夫的國家領袖。在二戰後,由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建立了一個新國家,叫做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巴爾幹半島的各個小國被統一集合到了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中。

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實行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他深知南斯拉夫各個民族之間的矛盾,所以為了不搞民族歧視鐵托,宣佈南斯拉夫無論大小一律平等。

按說搞民族平等的政策是絕對正確的,但是鐵托做的似乎有點過了。

鐵托認為,如果要搞民族平等,就是要搞民族自治,因為南斯拉夫各個民族本來就是聚居的狀態。在他的領導下,南斯拉夫各個民族各自擁有自己的國家,這些國家以聯邦的形式存在於南斯拉夫中,而且鐵托給予了這些國家非常高的自治權,除了外交和軍事方面之外,內政和財政都可以高度自治。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內部如果出現了這麼多國中之國的話,其實是很危險的。只不過由於鐵托本人的巨大威望和超強的能力,南斯拉夫國內的民族矛盾被掩蓋了。至少在鐵托再世時,各個民族沒有將矛盾擺放在桌面上。

但鐵托一死,問題就來了。

強人政治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早晚要爆炸。

隨著鐵托的去世,南斯拉夫國內的一系列矛盾通通爆發。

鐵托去世之後,南沙湖沒有找到一個像鐵托一樣擁有巨大威望的人來領導整個國家。鐵托是克羅地亞人,可是由於他個人的威望,他統治整個南斯拉夫沒有人提出異議。

但是在他去世之後,如果一個克羅地亞人統治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就有了意見。而塞爾維亞如果有人統治南斯拉夫,克羅地亞也不願意。


所以在1980年鐵托去世之後,各個加盟國之間的矛盾迅速爆發,各個民族的領導人為了爭取自己的政治資本,紛紛打出了民族主義這張牌。

很快,南斯拉夫最有錢的克羅地亞率先宣佈獨立,不再向南斯拉夫中央政府交稅。 連最有錢的克羅地亞都不交稅,其他加盟國自然也紛紛獨立,聯邦進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

1993年,南斯拉夫正式解體,在那之後,巴爾幹半島迅速陷入一片戰火之中。國家矛盾和種族仇殺成為了原南斯拉夫境內的主旋律。馬克西姆的《克羅地亞狂想曲》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寫成的。

說到底,南斯拉夫是把一個不是國家的地方硬捏成了一個國家,最終導致了悲劇。如果說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和南斯拉夫一樣的話,就是今天的印度,只不過印度的悲劇還沒發生而已。


小約翰


首先要說明的是:南斯拉夫從來就沒有“叱吒”過什麼“風雲”,只是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上能夠左右逢源而已。

南斯拉夫的滅亡是必然的。

南斯拉夫的歷史說明了“國家”不可以任意製造的道理,也證明了民族共存的困難性。

歷史上並不存在“南斯拉夫”這麼個國家,第一次大戰之後的1922年,歐洲列強們在處理大戰善後時拍腦袋弄出來了這麼一個國家。他們把奧匈帝國南部的塞爾維亞人、斯洛文尼亞人以及克羅地亞人居住的區域和當時已經存在了的塞爾維亞王國合併起來弄出來了一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以塞爾維亞王國的王室為國王,這個塞爾維亞王國原來是基督教敵人的奧斯曼帝國的屬國,在1867年得到了完全獨立。

大概是這個名稱太長了,1929年10月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因為組成這個王國的民族主要是南部斯拉夫人。二次大戰中部被軸心國佔領,南共領導了抵抗運動,戰後王室被放逐,建立起了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又更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斯拉夫人在歐洲分佈相當廣,除了南斯拉夫人之外的斯拉夫人被稱為“北斯拉夫人”,北斯拉夫人還能進一步分為“西斯拉夫”和“東斯拉夫”的概念。西斯拉夫人是指捷克人、波蘭人、卡舒比人、斯洛伐克人和索布人,而東斯拉夫人是指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北斯拉夫基本都分為不同的國家,不同民族在冷戰之後也都分了開來,像捷克斯洛伐克就分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也和俄羅斯分開了。這是一個趨勢,只不過在南斯拉夫的分離過程中使用了武力,而且相當慘烈。

南斯拉夫位於巴爾幹半島上,這是基督徒對峙奧斯曼帝國的最前線,歷史上就戰亂不斷,被稱為“歐洲火藥桶”。上世紀初發生的兩次巴爾幹戰爭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這個“南斯拉夫”本身就是個餿主意。

南斯拉夫立國不到20年就趕上了二戰,被意大利和德國佔領。戰後因為其領導人鐵托的魅力和才能這個唯一的原因才維持了統一。鐵托雖然是共產黨人,但和蘇聯人刻意保持距離,因此在1948年就被開除出了蘇聯主導的共產黨情報局,被認為“已完全蛻化為法西斯主義並投入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營”。中蘇交惡之後,中共“九評”的第三篇就是《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嗎?》,表明了對南斯拉夫的態度。

斯大林去世之後,蘇南關係開始緩和,恢復了外交關係,但南斯拉夫堅決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拒絕加入蘇聯的國際經濟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華沙條約軍事組織,和歐美的關係也不錯。這樣南斯拉夫成為了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之間的緩衝和平衡,為雙方所借重。

鐵托在1980年去世,鐵托是南斯拉夫能夠維持統一的唯一原因,但鐵托也無法改變各民族間不和的歷史原因、文化原因和宗教原因,沒有了鐵托,南斯拉夫的統一就沒有了維繫,再加上冷戰結束,原來被華沙條約和北大西洋條約雙方所藉助的南斯拉夫的平衡作用也消失了。各民族再也無法在一起混,就只能解散了。

(鐵托出生的庫姆洛維茨村的鐵托銅像,現在大約也就是家鄉人還在懷念他了)

不過南斯拉夫的足球不錯,貝爾格萊德紅星隊在1991年曾經拿過豐田杯冠軍,說南斯拉夫的足球“叱吒風雲”倒說得過去,而且解體之後除了繼承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之外,還增加了一個鬼見愁的克羅地亞,其實挺不錯。


冰冷雨天


前南斯拉夫是東南歐最強大的國家,面積大約26萬平方公里,人口2300萬左右。由六個自治共和國、兩個自治省組成。

南斯拉夫曾經持續了20年的經濟迅速增長,平均年增速超過6%,上個世紀70年代,南斯拉夫的識字率已經超過90%,施行免費的醫療與教育體系,預期壽命超過72歲,幾乎每家每戶都擁有電視機,36%以上的家庭都擁有私家車。經濟實力強大的南斯拉夫被稱作“巴爾幹之虎”。

另一方面,雖然是南斯拉夫是紅色國家,但是與蘇聯也好,美國也罷,都保持了一定距離。南斯拉夫拒絕與蘇聯結盟,也不願投向美國,成為當時華約與北約之間的一道緩衝地帶。


然而從建立之初開始,南斯拉夫就醞釀著巨大的危機——與當年強大的奧匈帝國一樣,南斯拉夫的民族構成非常複雜,佔據主體優勢的塞爾維亞族也只佔40%左右,與其他比較強大的克羅地亞人、阿爾巴尼亞人等矛盾重重。

曾經的克羅地亞等,就希望獲得平等地位建立聯邦制國家,卻被塞族拒絕,嚴重的衝突對立與西方勢力的滲透干涉,最終摧毀了這個強大的國家,南斯拉夫一分為六。


澹奕


在歐洲除東歐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外,還有一個就是南斯拉夫。但在這些社會主義裡最強大,最獨特例行的就是南斯拉夫了 。他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打下來的天下,所以才沒有聽蘇聯的指揮棒,好蘇聯徹底地分道揚鑣。走上了自己的獨特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南斯拉夫的幸運,所以在冷戰期待南斯拉夫的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社會穩定上都是 首屈一指的,而且高於土耳其希臘這些國家,比意大利也差不多,但他卻最終走向了分裂和解體,但素有巴爾幹之虎的南斯拉夫何以落到這步田地?在二戰後鐵托走上了歷史舞臺, 在他的領導下靠自己就解放了南斯拉夫。樹立了崇高的地位和威信,各民族也都心悅誠服的接受鐵托的領導。基於此這成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六個聯邦主體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面積合計25.58萬平方公里)。

南斯拉夫解體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央聯邦政府權力鬆散和弱小,地方聯邦聯邦政府權力巨大。南斯拉夫的主體無疑是塞爾維亞,但由於鐵托是克羅地亞人,所以刻意打壓塞爾維亞。過於強調各個加盟共和國權力的平等。使得聯邦主體失去權力,鐵托在世的時候還好說,待1980年鐵托一死,沒有威望夠的領導鎮得住局面,局勢急劇惡化,聯邦政府失去權威和和威信。而塞爾維亞的大塞民族主義高漲。民族糾紛和獨立傾向高漲,內戰就此爆發。但也必須說明的是。歐美在背後起到了非常不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甚至發展到種族仇殺地步,分裂就是一個時間問題。

南斯拉夫的聯邦制過於鬆散。除了國防,外交,關稅之外,地方完全可以作主,所以說南斯拉夫解體是必然的,只是一系列災難實在不應該發生。在1974聯邦政府年規定,各地方邊防軍不再聽命於中央,而是各自區域的各民族政府管轄,其地位和人民軍平級。一旦地方民族政府有了軍權後果就可想而知,只是當時鐵托在世而已。在國際方面,歐美國家需要這個南斯拉夫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異類”當樣板,和蘇聯反調,給予了南斯拉夫準歐盟的待遇,也是就是說可以不承擔歐盟的義務卻可以享受歐盟的待遇。在美蘇勢力的夾縫中生存,沒有偏向於任何一方。而當時南斯拉夫也很開放,美國電影可以第一時間在南斯拉夫上映。但隨著鐵托去世,南斯拉夫找不到這樣的戰略大師在冷戰期間左右逢源縱橫高手,再加上蘇聯解體,南斯拉夫的作用下降。也間接導致了南斯拉夫經濟的崩。

在就是在南斯拉夫這樣的沒有一個民族能佔絕對多數的多民族國家,如果沒一個有力的中央政府控制,解體是必然的、六國加盟共和國信仰不同,彼此對立。南斯拉夫解體完全取決於民族間矛盾,內部地緣結構分裂、人文結構撕裂。鐵托死後,國家最高權力由聯邦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的領導組成的聯邦主席團,而聯邦主席團內部分裂嚴重,雖然是一黨執政,但民族卻已經分裂了。兩個最大的聯邦主體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幾乎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都想擴大自己 權力,權力向誰要,只能向聯邦主席團要。而聯邦主席團沒有權力只能解體。在1992年克羅地亞(最富的聯邦主體,比意大利富裕)既拒絕向聯邦政府上稅,最有錢不繳稅,其他加盟共和國自然也不繳稅。在1993年初聯邦財政枯竭,也就無需存在了。

鐵國立國標準是“民族分封制”大家各分一塊地說的算,鐵托自己就是“周天子",過於平等,但南斯拉夫又沒有主體民族。刻意平等只能分裂。南斯拉夫的肢解和強人政治體制消失後。無法按照這樣一個模式走下去,但由又沒有一個好的體制而走進了“死衚衕”。要知道,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在變天后至少維持了領土完整。而南斯拉夫無疑是最慘的一個,這就是民族政策的失敗。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南斯拉夫在冷戰期間,一直素有“巴爾幹之虎”的美譽,它處在美蘇爭霸的夾縫之中,不僅生存的不錯,也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性,這點就非常難得。而且作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之一,再加上中等強國的體量和社會主義大國的姿態,在冷戰的國際社會一直都擁有較大的話語權。

但這一切自1980年鐵托去世後就不復存在了,南斯拉夫的一切都急劇下滑,幾個加盟共和國不斷離心離德,而聯邦政府顯然無能為力,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南斯拉夫也迅速解體,又經過多年的內戰後,南斯拉夫變得面目全非,風采已成昨日回憶。

南斯拉夫,一個被拼湊起來的地理新名詞。

在一戰結束之前,原南斯拉夫地區大致都在奧匈帝國的版圖或勢力範圍之內,但奧匈畢竟是一個虛弱的帝國,對帝國境內的諸多民族的控制力相當有限。

一戰之後,奧匈帝國迅速解體,分解成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南斯拉夫地區的諸國,部分戰勝國也瓜分了帝國的一些領土,南斯拉夫地區的各民族在之前漫長的歲月裡一直是奧斯曼或者奧匈等帝國下的地盤,也沒什麼建國經驗,他們在前途問題上展開磋商,最後在英法等國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個南斯拉夫王國,把一堆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人拼湊在了一起,大家一起搭夥過日子。下圖為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

不過大家在一起的日子也就20來年,由於王國盛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大夥兒覺得在一起搭夥也沒過上好日子,很快又離心離德,在這個時候,德國人來了。

南斯拉夫各民族與納粹進行了多年的頑強鬥爭,而這個期間,南斯拉夫出現了一個關鍵人物—鐵托。下圖左為鐵托。

二戰,德國入侵,南斯拉夫的關鍵人物—鐵托橫空出世

和中東歐其他被蘇聯解放的國家不同,南斯拉夫的解放是鐵托率領游擊隊在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實打實地打出來的。

鐵托的游擊隊,從區區千百人,最後一路發展到了40萬,消滅了數以萬計的德軍,4年多的軍事鬥爭,讓鐵托成為南斯拉夫各民族心目中至高無上的“領袖”,二戰後,各民族也都心悅誠服的接受了鐵托的領導。

隨後,南斯拉夫聯邦被建立了起來,其實這個國家能成立,說白了就是各民族對鐵托的信仰和依賴,而後來的幾十年,南斯拉夫也確實依靠鐵托的個人威望維持了國家的團結和統一。

不過,南斯拉夫實在沒有什麼主體民族,最大的塞族。人口占比也不過三成多,還長期因為“曾經的大塞爾維亞主義”而被追求民族平等和諧的鐵托所打壓,鐵托過分追求平等的民族政策最終反而造成了極大的不平等和嚴重的民族矛盾隱患,當然在鐵托活著的時候,這些矛盾都被對鐵托的崇拜所掩蓋了。

鐵托治下的南斯拉夫,左右逢源,政治獨立,經濟富足,一個曾經的準發達國家。

南斯拉夫雖然屬於社會主義國家,但卻不屬於蘇聯的東歐陣營,鐵托一直努力保持著國家的獨立自主,乃至成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在第三世界國家中享有較高的威望。

鐵托的大國平衡做的也相當不錯,這使得它可以獲得美國和西方的經濟扶持,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南斯拉夫在1970年代就實現了較高的工業化,人均GDP接近發達國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堪比東德,超過蘇聯。

1970年代,南斯拉夫基本做到了家家都有車的水平,至於電視機更是幾乎家家都有,而南斯拉夫的社會文化和生活也相當活躍,西方的電影和書籍在南斯拉夫隨處可見,每年到南斯拉夫旅遊的西方遊客超達到了幾百萬,而南斯拉夫人也過著“說走就走”的生活,每年都有數百萬人出國旅遊。

鐵托統治下的隱憂:民族問題沒有解決好,對地方過度放權,直接埋下了分裂和解體和禍根。

民族問題上,二戰前南斯拉夫王國盛行大塞爾維亞主義思潮,二戰時期,塞族對打擊德國侵略者做出了最大的貢獻,理應在戰後得到相應的政治地位,但鐵托對大塞爾維亞主義思潮的抬頭十分警覺,他嚴厲打擊塞族勢力,把部分塞族人劃出了塞族的地盤,又從塞爾維他劃出了2個自治區,把塞族控制的人口從四成多劇減成了三成多。

同時為了保持民族平衡和團結,鐵托一直鼓吹“南斯拉夫民族”概念,把南斯拉夫民族概念上升為國家意志,宣稱不管什麼民族什麼信仰,都是南斯拉夫人。

其實,這點沒錯,出發點是好的,可隨著各地方之間的發展差距不斷變大,以及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的權力不斷擴大,這種民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說白了還是靠鐵托個人的威信和能力在努力維持聯邦的統一。

在經濟上,鐵托開放市場,並採用“工人管理工廠”的工會來管理企業,並允許地方政府自行搞金融機構,這使得企業有了極大的自主權,又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要的資金支持,再加上西方國家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南斯拉夫的經濟迅速發展,但這就造成了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靠近西方的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經濟發展較好,而偏東的波黑、黑山、塞爾維亞、馬其頓等地則相對落後,並且差距越來越大。

在政治軍事上,鐵托按民族區域建立了邊防軍,1974年之後,按照新憲法,鐵托給了各自治地區更大的自主權,同時在聯邦層面,建立了一個由各地方政府領導組成的聯邦主席團,聯邦事務主要由這個主席團商議,而各地的邊防軍也劃歸各地政府指揮,並在層級上與聯邦的南斯拉夫人民軍平級。

當然,此後的6年,鐵托還在,他作為凌駕於聯邦的超然力量,能鎮得住局面,大家表面上還相安無事。

等到1980年鐵托去世,聯邦主席團迅速變成了各共和國和自治省領導人彼此激烈爭吵的機構,中央的力量迅速衰弱,地方的權勢也不斷做大。

曾經的“巴爾幹之虎”一朝崩潰,血腥內戰讓各民族飽受創傷。

鐵托去世之後,中央的權威幾近喪失,各地方的經濟發展也陷入瓶頸,民族主義迅速抬頭,塞族要求更多聯邦層面的權力,克族要求更多地方權力。

隨後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各地方政府動用自己掌控的邊防軍控制局面,波黑內戰等一系列血腥衝突隨之展開,巴爾幹之虎成了殘疾的瘸腿虎。

當然,南斯拉夫的解體自然也有西方一些國家的外力促進因素,比如煽動民族矛盾之類的,但都是次要的因素,這裡就不展開了。

總之,南斯拉夫的崩潰,即使如今看來,也是一件很讓人唏噓的事情。


雲中史記


1948年,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脫離了蘇聯,結束了不到3年的親密關係。

在政治上,南斯拉夫有獨立自主權力,可是,在國家組織架構設計上,依舊和蘇聯保持高度一致:都是聯邦制國家;實行以黨治國,南共一黨專政,同時,在權力金字塔頂端,鐵托掌握絕對權威,近似獨裁。

在民族政策上,南斯拉夫採用蘇式的民族共和國聯邦制度,以民族和聚居區域為標準,將全國劃分為塞爾維亞、斯諾文尼亞、黑山、波黑、克羅地亞、馬其頓等六個加盟共和國,還有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這些加盟國和自治省在自身區域範圍內,享有高度自主權。

雖然,在經濟、社會等領域,南斯拉夫與蘇聯模式漸行漸遠,唯獨在政治體制上,南共仍延續了對蘇式體制的傳承。

這又是為什麼?

首先,由南共的紅色出身決定。

南共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紅色世界老大哥蘇聯的影響並繼承。而且,南斯拉夫依舊沿用蘇聯經典政治體制幾乎是其唯一出路。

這要從南斯拉夫所在的巴爾幹半島說起。巴爾幹半島全境多山,自身地緣實力有限,難以孕育強勢本土勢力,再加上支離破碎的地緣結構,缺乏強勢核心。在政治上,難以整合在一起;在人文結構上,因地處東歐(東正教)、西亞(伊斯蘭)、歐洲(中南歐天主教)三大地緣文明勢力的交匯,外來文明的影響非常大,導致了複雜的民族、文化構成。

而南斯拉夫作為巴爾幹半島的主體大國,很自然,其國家結構與巴爾幹半島的地緣人文環境高度吻合,體現在:

政治上,因國家內部地緣結構支離破碎,缺乏強勢核心勢力,導致了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不足。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等,不僅指一個政治上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民族和地緣板塊。

人文上,受內部的地緣撕裂與外部各大文明勢力的影響,南斯拉夫在民族和宗教構成上非常複雜。境內有五大主體民族: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諾文尼亞語、黑山語;有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因民族、語言、宗教的差異,南斯拉夫人被分割成多個實力都差不多的不同族群。

支離破碎的地緣結構,複雜的人文結構,且領土有有限,長久積累的矛盾和利益衝突也十分尖銳。最終會導致十分艱難維持國家統一的局面。

那麼,怎樣才能維繫國家統一呢?

南斯拉夫各派利益衝突過大,分權民主並適合這裡。比如,克羅地亞共和國境內的克族人,認為塞爾維亞族搶了他們的地盤,要他們退出克羅地亞;相對富裕斯諾文尼亞,認為中央政府不應該用他們的錢,去補貼波黑的那幫窮鬼。波黑的穆族和塞族,圍繞著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的信仰,更是有著千年的積怨。這些矛盾,用民主的方式顯得太無力。若強行搞民主,把權力下放到地方,最後各方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方式,只能一鬨而散,最嚴重的結果便可能是爆發內戰。

既然,分權民主無效,那就只能搞中央集權了。

在中央集權上,南斯拉夫也必須高度借鑑蘇式模式。

二戰前,當時南斯拉夫王國便以宣揚泛斯拉夫主義來作為維持民族同一的紐帶,彌補族群的分歧,進而形成國家向心力。

於是,南斯拉夫只能以紅色意識形態和基於領袖“鐵托”的高度個人崇拜,來構建國民的共同情感紐帶和國家認同。

二戰後,紅色意識形態在全球範圍內影響力大漲。紅色意識形態突破了地緣、民族、語言等橫向結構限制。主張的無神論的紅色意識形態,去取代宗教體系的說服力也越來越強。

培養對紅色意識形態認同,可破解南斯拉夫地緣、人文困局。正因如此,在脫離蘇聯後,南斯拉夫依然堅定的尊奉紅色意識形態,以此來維繫南斯拉夫國家認同。

不過,紅色信仰的紐帶作用,僅僅只體現在精神領域,鑑於南斯拉夫國情的極端複雜性,在世俗層面上,還需要有實實在在的依託。

這就是鐵托的絕對獨裁與個人崇拜。作為中央集權的最高形式,獨裁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統治集團的分歧內耗。鑑於領袖作為國家的最高代表,通過塑造領袖的英雄形象,來吸引國民的崇拜和認同,再將這種對現實中客觀存在人物的認同,傳導到對虛擬的國家的認同上,進而達到增加國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

紅色意識形態的積極作用,與南共以及鐵托主觀利益考量相結合,共同決定了與蘇聯分道揚鑣後的南斯拉夫,依然整體上繼承蘇式政治模式。

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手段,以及在經濟和外交領域的有力措施,使南斯拉夫在建國後頭三十年內,國家的完整和統一得到有力維護和保障。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維繫南斯拉夫國家統一的兩條紐帶,都出現了鬆動,且愈演愈烈,最終徹底斷裂,不僅導致了南共政權的覆沒,甚至還引發了南斯拉夫的解體,與內戰的爆發。

這又是為什麼?

這得從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紐帶本身的結構性缺陷說起。

首先,來看看個人崇拜。

鐵托為何有如此高的個人威望?一是因鐵托在二戰中帶領南斯拉夫各族人民,驅逐了納粹德國;二是因他在南共體系內,獲得了絕對的權力。

不過,南斯拉夫不是君主世襲制國家。1980年,鐵托去世,其作為民族英雄所獲得的威望也隨之而去。加上鐵托並未指定接班人,更沒有給接班人培育個人勢力和威望,導致南共核心層一下出現了群雄並起的局面。在各派互相制衡之下,最後形成了一個主席團集體領導,各派輪番執政的局面。不僅大幅削弱了南共中樞的實力,也使領袖個人崇拜的紐帶不復存在。

其次,20世紀後期,國際共運陷入階段性低潮,蘇聯頹勢盡顯。紅色意識形態的影響力也在不斷萎縮,在民眾中的認同度也逐漸下降。在意識形態體系與蘇聯一脈相承的南斯拉夫也受到了波及。

東歐劇變後,在歐洲紅色意識形態的認可度也跌到谷底,嚴重衝擊了南共政權的合法性,維繫南斯拉夫國民共同認同的另一條精神紐帶也出現裂痕。

隨著個人崇拜與紅色意識形態,這維繫南斯拉夫國家統一的兩大支柱的崩塌後,南共政權土崩瓦解,原先被壓制的內部地緣、人文矛盾又重新爆發,到最後,南斯拉夫直接到分裂解體的地步。

之後,前南地區爆發了為期10年的大規模內戰(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2000年南聯盟總統——米諾舍維奇下臺),這個曾經的巴爾幹之虎徹底沒落。

當然,美國在分裂南斯拉夫中也有重大戲份,特別是1999年科索沃戰爭(那次戰爭對於國人來說也是一個痛,因美國轟炸了中國大使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直接出兵,給南斯拉夫致命一擊。2006年6月塞爾維亞和黑山解體各自獨立,宣告南斯拉夫這個國家也徹底沒落,此後便從地圖上消失了。

在前文也提到過,在冷戰時,南斯拉夫一直是高度獨立,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甚至南斯拉夫也主動放棄紅色意識形態,積極向西式國家轉型,而美國還是沒有放過它,非要將其徹底擊得粉碎才作罷。這又是為什麼呢?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

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57章——南斯拉夫之第二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一戰以前,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波黑都是奧匈帝國的地盤。一戰期間,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才推翻奧匈帝國統治建立了南聯盟國家。二戰期間,又被德國給滅國了。二戰後,在蘇聯的支持下又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冷戰結束後,蘇聯撤兵,在北約的資助下,又肢解了南斯拉夫。

巴爾幹半島處於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西歐的交界處,是彼此攻防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塞克戰爭時期,克族屠殺克羅地亞領土塞族20多萬人,驅逐了60多萬塞族人。所以等到波黑內戰,塞族也如法炮製。其實南聯的悲劇只是周邊大國地緣鬥爭的結果,民族不合和宗教問題當然也是南斯拉夫難以保持穩定的原因。民族問題,宗教的分裂只是藉口而已。歷史並未終結,新時代的瓦爾特在未來某一天殺回薩拉熱窩,也並非無法解決。


貞觀防務


因為天下無不死之人,也無不亡的國家。

南斯拉夫作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國家,無論強盛還是衰落,無論正義還是邪惡,都逃不過興亡盛衰的自然規律,所以它總有滅亡的那一天,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樣。

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南斯拉夫實在是太短命了,這個令蘇聯忌憚、令西方國家側目的巴爾幹之虎,只存在了74年就壽終正寢了。即便算上後南斯拉夫時代,也才85年,實在是英年早逝的光榮代表,令人不勝唏噓感慨。

要知道正是這隻巴爾幹之虎的撕裂,我天朝的足球排名下降了至少好幾個名次,白斬雞們比南斯拉夫人更痛心疾首。

那麼,南斯拉夫為何會走向滅亡?靜夜史認為這和南斯拉夫的歷史與現實緊密相關:

1、位置尷尬

和馳騁在東歐平原上的東斯拉夫民族以及活躍在中歐的西斯拉夫民族相比,生活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南斯拉夫民族命運更為曲折坎坷。

歷史上的巴爾幹半島被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等相繼佔據,半島西部的南斯拉夫,更是歐洲基督教勢力和亞洲伊斯蘭教勢力劍拔弩張的戰場,尤其是15世紀以來奧斯曼帝國崛起後。

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巴爾幹半島自古以來就是民族和宗教衝突異常激烈的地區,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由此爆發,繼而燒遍整個歐洲。

一戰徹底摧毀了巴爾幹半島土地上的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因為塞爾維亞所屬的協約國取勝,1918年12月,塞爾維亞和黑山合併,並將昔日奧匈帝國治下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吸收,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作為一個國家終於登上歷史舞臺。

但由於南斯拉夫本來就是由多個民族風俗習慣迥然不同的板塊拼合在一起的國家,缺少凝聚力,更沒有佔據明顯優勢的民族,這注定了南斯拉夫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凝聚力不強的國家。

塞爾維亞作為南斯拉夫的主體,人數卻只有南斯拉夫總人口的40%左右,相比於其他民族沒有壓倒性優勢,這注定了1929年開始實行的大塞爾維亞主義必然失敗,南斯拉夫的解體從建國的那一刻開始就埋下了禍根。

2、鐵托不再

主體民族不強意味著南斯拉夫的聯盟異常脆弱,1941年德國入侵南斯拉夫時,南斯拉夫王國便宣告解體。

但鐵托的出現再次使南斯拉夫團結在了一起,二戰期間,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迅速壯大,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建立起了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相比於東歐其他國家,南斯拉夫的解放並未受到蘇聯的影響和幫助,因此南斯拉夫不受蘇聯的擺佈,在國際社會上有著崇高的威望。鐵托作為南斯拉夫國家領導人,是南斯拉夫各板塊緊密團結的關鍵。

但作為克羅地亞人,鐵托並未效仿蘇聯的“大俄羅斯”主義推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反而對主體民族塞爾維亞人不斷打壓,使其人口比例降到36%左右,南斯拉夫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

但鐵托仍然是南斯拉夫統一的關鍵,某種程度上說,南斯拉夫是鐵托一人的南斯拉夫。因此一旦鐵托不再,南斯拉夫必然分崩離析。

再加上鐵托在世時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比如放開市場、給予各加盟國自治權,雖然使南斯拉夫欣欣向榮,成為共產主義陣營最富裕的國家,卻也導致地方勢力坐大,貧富差距積重難返等一系列嚴重問題,這些問題在鐵托去世後迅速爆發,並直接摧毀了南斯拉夫聯邦。

3、外因推動

作為巴爾幹之虎,南斯拉夫雖然綜合國力很強,足球水平很高,但在美蘇英法等傳統大國面前,南斯拉夫各板塊即便統一起來,體量也不是其他大國的對手,這注定了南斯拉夫從始至終都要受到外國,特別是西方國家的影響。

南斯拉夫的解體,和西方國家長期以來的顏色革命密不可分。而他們對南斯拉夫的從中作梗早在一戰爆發前就開始了。

由於塞爾維亞受到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雙重擠壓,於是出現了“大塞爾維亞”主義,即團結一切南斯拉夫民族,也就是成為塞爾維亞的附庸。正是這一思想的光輝指引下,塞爾維亞成為一戰的爆發點。

雖然一戰作為世界大國的饕餮,並未讓塞爾維亞獲得更多的實在利益,但“大塞爾維亞”主義卻引起了戰勝國英法等國的注意,為防止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死灰復燃,他們支持塞爾維亞吞併黑山、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地區組成南斯拉夫王國。雖然南斯拉夫王國內部消化不良,但它的出現符合英法等戰勝國的利益。

二戰後的南斯拉夫聯邦,雖然奉行共產主義路線,但因為和蘇聯關係僵化,南斯拉夫反而成為西方國家的寵兒,每年前往南斯拉夫旅遊的人數超過600萬,為南斯拉夫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

但畢竟有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西方國家更不願意看到一支巴爾幹之虎橫臥在西歐國家面前,因此一旦條件成熟,西方國家便開始為肢解南斯拉夫躍躍欲試。

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各板快民族矛盾迅速凸顯,加上西方國家的推波助瀾,南斯拉夫陷入民不聊生的煉獄之中。

所以南斯拉夫的解體不是意外,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南斯拉夫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民族,其複雜性可以用“1至8”來形容:1個政黨(南共聯盟);2種文字(拉丁字母和西裡爾字母);3種官方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洛文尼亞語,馬其頓語);4種宗教(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5個主體民族(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黑山);6個加盟共和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黑山)7個鄰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意大利、阿爾巴尼亞、奧地利、匈牙利);8個聯邦單位(6個共和國加上塞爾維亞共和國境內的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兩個自治省)。

6個加盟共和國,西部的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受西方羅馬文化影響,信仰天主教;東部的塞爾維亞人、黑山人和馬其頓人受拜佔廷文化影響,信奉東正教。其中情況最複雜的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簡稱“波黑共和國”或“波黑”)。“波黑”有三大民族構成: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和穆斯林族。在種族上,穆斯林族也是斯拉夫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侵入波黑地區後,很多斯拉夫人皈依伊斯蘭教,發展成獨特的穆斯林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差異,使穆斯林族和塞爾維亞族長期存在矛盾。

1980年鐵托逝世後,久已蟄伏的民族分裂主義迅速抬頭。1989年,由波蘭發端的東歐劇變後,對南斯拉夫構成了極大衝擊,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宣佈“獨立”。“波黑”共和國因主張獨立的穆族和反對獨立的塞爾維亞發生激烈衝突,引發內戰,最終使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柱折梁傾,使“南斯拉夫消失了”。


馮瑋


南斯拉夫解體,是美(蘇)俄世界格局爭霸的結果。

冷戰時代,南斯拉夫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遊離於美蘇陣營,過得較滋潤,經濟比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還好。鐵托總統逝世後,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逐漸凸路出來,經濟也逐漸落後。至八十年代中後期,東歐劇變,南斯拉夫也不幸避免不了。

南斯拉夫佔相對較多民族塞爾維亞傳統上親俄羅斯。當然是美歐針對目標,蘇聯解體後,自然策劃南斯拉夫解體。

南斯拉夫在九十年代初解體,由塞爾維亞與黑山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它傳統上屬反美歐親俄羅斯,因而還是美歐打壓對象。

在九十年代末,美歐北約以“人權高於主權”名義策動科索沃戰爭。戰爭結束後不久,南斯拉夫聯盟解體,分成塞爾維亞、黑山兩國。至此,南斯拉夫國的名義,徹底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