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穿著漢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漢服復興的深層含義何在?如何與傳統文化復興結合?

文史小茶館


“大街上穿著漢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鄙人每天都要出門,經過的道路街面也算熱鬧,卻從來沒看見過這樣的一個!更哪來的“越來越多”?現在人們穿的外服雖各有不同,但都是當代的便服,之所以沒有人再穿寬袖長袍裙衫,並不是強權力推的結果,而是穿著當代的便裝更方便現在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便合適的,就是更合理的,就會自然的得到廣大民眾的接受。服飾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而現在人們普遍穿著的各種當代便服,就是與人類社會發展至現階段相適應的服飾。穿著寬袖長袍裙衫在舞臺上演戲可以,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如此穿著,就很不方便了。所以除了個別人為了某種特殊的目的而如此穿著,廣大民眾百姓會如此的自尋麻煩嗎?當然不會。所以“大街上穿漢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的標題,就是聳人聽聞的編造,沒有事實根據。


俞小平5


在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傳統信仰和民族節日,民族服裝。每當到盛大的節日,他們就載歌載舞,穿上節日盛裝,穿上本民族的裝飾,非常熱鬧,讓人看著真是羨慕。可是中國的漢族呢,什麼是漢族服裝呢?什麼是漢族傳統?什麼是漢族的信仰。早就被扔了,被拋棄了。背棄祖宗。放棄傳承,放棄信仰。這個民族就是名存實亡了。雖然長著一副中國人的面孔。可是祖輩的東西卻一樣不知道,一樣的說不上來。穿洋裝,說洋話。信洋教,完全是一個外國人。我曾到馬來西亞旅遊,進一個馬來西亞的景點,竟然要求穿國服,當時的中國人沒有一個穿國服的,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國服,認為中山裝就是國服,如果中山裝是國服,那麼我們的中華5000年傳統在哪呢,中山裝到現在才幾十年,難道中國人的歷史就只有幾十年嗎?雖然穿上漢服也不見得恢復我們的傳統文化。但是畢竟是一個好的開始,從一點一滴做起,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吧。


夏天4568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漢服。

我不止一次說過,漢服不僅僅是秦漢時期的復古服飾,而是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文化傳承意義的服裝,不管是哪個朝代的流行服飾,只要是具備這些特點,都算是漢服。

一、漢服中的文化

為什麼說,漢服具有文化傳承的意義,因為以前的服飾不僅僅是保暖遮羞,還有禮儀的成分在內。如排扣,男性排扣和女性排扣就不在一邊,這就是文化,也是習俗。

有人說,不就是男左女右,以前以左為尊嘛。其實不僅僅是這些,還有一種習慣和習俗的原因在內,因為以前男性出門穿衣,女性要幫助男性係扣,這樣會更方便。

再者,就以袖子為例,有廣袖、疊胡袖、箭袖、琵琶袖等,這些穿著很不方便,為什麼?有人說,古人的東西都放在袖子裡,當錢袋子用。

其實不然,這些寬袍廣袖,其實是禮儀所在,能夠體現一種威儀感,你穿著這樣的衣服,追趕跑跳碰是不方便的,所以叫注重威儀。

這事大家可以想想宋朝的官員,帽子上有很長的翅膀,而且官階越高,雙翅越窄,其實也是為了威儀。趙匡胤很討厭群臣在下面交頭接耳,就給他們帽子上加上翅膀,只要腦袋稍偏,翅膀就動來動去。走路也得注重穩,要不晃來晃去,只有戲裡面的丑角才會有。

所以說,漢服裡面包含這很多的文化因素。

二、文化需要喜歡才能更好傳承

很多年輕人剛開始喜歡漢服,是因為標新立異,或者是漢服確實很漂亮,好看,但是接觸時間長了,他們會自動地去了解漢服,瞭解漢服當中的文化。

這樣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了。

三、傳統文化缺失與復興

傳統文化的缺失有歷史的原因,當然,我們不能把傳統文化的復興寄託於漢服身上,但是漢服卻是一個很不錯的出發點,一個突破口。

因為漢服就是傳統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忠言老薛


漢服熱的興起,讓我們眼前一亮,特別年輕的俊男靚女,穿著漢服,給人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確實是美的享受。過去漢服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塑造著中國人的形象,由於滿清的入住中原,才讓漢服的人為衰落,可歷史的車輪把中國再次推向強盛的大門,我們的優秀文化再次迴歸,這也民族自信的體現,就像現在國學熱的興起,三字經和增廣賢文在民間不斷受到國人的追捧,我們常說民族復興。不僅是物質的富裕,更是文化的昌盛,為什麼年輕特別喜歡漢服,因為他們生活在國力強盛的時代。骨子裡的民族認同意識和時尚追求。不是盲目的學外國,而是在本民族的文化基因裡探尋美感,這也是中國文化薪火相傳的強大魅力,我們今天應該以欣賞的態度看待這股熱潮,多元包容的社會,多了更多的選擇,體現了我們社會的繁榮,讓我們的文化更加發揚光大,讓中華盛世更加美好。


炫憶中的故事


我覺得吧,穿漢服是自己決定的事,喜歡就穿唄,畢竟漢服不算奇裝異服。改良版的漢服有著現代服飾的便捷和傳統服飾的美感,挺好。但是深層次的內容我們得注意。

1.漢服的復興是當前中華本土文化復興的體現。現在中華文化輻射範圍越來越大,影響程度越來越深,這與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密切相關。

2.漢服復興也得警惕狹隘的漢族主義的復活。現在越來越多的網絡憤青,藉著評閱歷史、復興狹隘的漢族主義,盲目排斥少數民族,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網上的滿漢之爭。我國是多民族國家,無論清朝還是明朝都是我國悠久歷史不可分割的一段。他們的榮耀是我們共同享有的,他們的屈辱也是我們共同承擔的。只要是愛黨愛國的好公民就是中華民族的好兒女,希望漢服復興不要成為一小撮民族主義者的搗亂口實。

3.漢服形制有傳有改。不可否認,隨著時代進步,傳統漢服有其不足之處,對於前人的缺陷我們要歷史的看,對於後人的改動我們要理智的看。現在很多設計師都有改良漢服的設計,但是隻要不違背道德、法律、大眾審美就請不要盲目批判。愛之則穿,不愛不毀。


進擊63603110


既然是那麼推崇漢服就應該完全徹底地學,要知道地道的漢服不論男式女式都是穿開襠褲的,不穿升襠褲只穿長衫不能算真的恢復漢朝傳統。歷史和社會是在不斷前進和發展的,新的文化必然是超越舊的文化。一味地強調復古是開歷史的倒車!一個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者一定是徹底的辨證唯物主義者。所以,本人主張新時期新發展,新的物質條件應有新的文化新習慣新風俗產生。傳統的中華文化中存在大量的糟粕和精華,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將精華髮揚光大,讓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始終是歷史前進和社會進步的標誌,切不可鬍子眉毛一把抓。


家家姥爺


我覺得。因為危機 是源於漢族對於自身文化以及精神的危機意識。 民族服飾作為一個民族的符號與象徵、也承載了其民族文化。 黃帝 堯 舜垂衣裳而治天下。 所以欲從剃髮易服開始 剃髮易服開始消滅了民族的精神 打斷了脊樑 即沒有優越感 也沒了民族的認同感。看看現在 跪的人還在跪 站起來的還在闌珊學步。如果你什麼都不做?有什麼資格取笑闌珊學步的嬰兒?走錯了? 摔了? 撞了? 沒關係總有一天會長出脊樑。充斥滿屏的辮子戲以及國家的強大 漢民族自身意識萌芽的復甦、56民族歡聚一堂獨漢族西裝革履 這讓中國大家庭裡的漢族發現了異樣加則禮樂崩壞的今天、來自南京彭宇案法官的話,像極了大澤鄉的那位的一聲怒吼。捅破了年輕一代教育裡所認知的道德觀價值觀、公交車林黛玉、各類型反殺案、鋼琴殺人說等等、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如果時光還能倒流,他肯定站在那裡不動給他打”像極了剃髮易服後被統治的漢民族 這便是出自骨子裡的危機。 想致富先修路 人靠衣裝 佛靠金裝 故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先從漢服開始 尋找自己的精氣神 然後找回漢民族的精氣神 但這些並非一朝一夕 先從剃髮易服的服開始




大秦虎噴


著漢服,復興甚?秦漢之精神乎?魏晉之風骨乎?唐宋之情懷乎?殊為可惜,果藏其中者,皆農耕意識,哪裡還有工業文明之鏗鏘氣息!

當下提倡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圖得是愛國之精神,而不是服飾之形式!謀得是去蕪以存菁,而不是抱殘以守缺!此處所謂“愛國精神”,蘊涵了中西文化之兼容,以及東西文明之幷包。

形式主義的矯揉造作,分明還是虛無主義的膚淺濫觴。指望年輕一代花枝招展婀娜多姿粉墨登場,福兮?禍兮?正常人用膝蓋頭都能想個明白。


聞魯生


做廣告或商業演出是可以,但能統一是不可能的,畢竟它是一種歷史遺物。


西夏貝之渭源之家


漢服,是大漢時期漢族的代表服飾,幾千年來改朝換代,歷代政府將服飾作為一種思想上的統始手叚和工具,特別是滿清近三百年的專制用鐵的手腕強迫漢人穿上滿人的衣服並蓄長髮,企圖用衣著來消除漢族的傳統,這是衣飾為政治服務的典型。民國時期的中山裝,旗袍,逐漸遠離了滿人的衣著束縛,開始向漢族的生活習慣迴歸。但通過幾千年的演變,漢服又被西裝革履取代,而真正的漢族衣飾早已消失,只有在舞臺上才能一睹芳容,這是一種無奈和悲哀。今天提倡穿漢服,是對先人的認可,也是一種思想回歸,這種懷舊,追根的民族情節是可理解的。但漢服有它不足的一面,首先長袍大袖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不方便,穿慣了輕巧靈活衣服的現代漢人還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先不仿提倡逢年過節或喜慶之日穿漢服,逐漸再擴大到日常生活中來。確實,漢服漂亮,大方有威儀感,女性漢服也突出了柔媚得體的風韻,我是比較贊成提倡穿漢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