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集成電路做的最好的公司有哪些?

蔣宣陽


作為目前我們國家比較重視的一環,集成電路的研發可以說是受到各行各業的關注,尤其是在經歷過某國的技術封鎖後,更是讓人對集成電路的發展前景多了一份顧慮。但其實我們國家在集成電路有所成就的企業並不在少數。

紫光國微

紫光國微也就是紫光國芯的前身,現在主流的產業有:存儲器設計開發,自有品牌存儲器產品量產銷售,以及專用集成電路設計開發,紫光國微擁有豐富的高端集成電路設計測試經驗和完善嚴謹的產品開發管理,個人感覺是目前國內最權威的一家集成電路企業。

長沙景嘉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景嘉微擅長的京領域為信息探測、信息處理領域的技術應用。也是國內目前率先成功自主研發國產化圖形處理芯片併產業化的企業。在集成電路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畢竟技術領先行業其他企業。

全志科技

個人感覺在集成電路領域,他的實力應該是最突出的一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全志科技是領先全國的高性能模擬器件和無線互聯芯片設計廠商。同時在A股領域,也是唯一一家獨立自主IP核心芯片設計公司。

除了上述的三個,在集成電路領域我們國家比較出色的企業還有大唐電信、歐比特、匯頂科技等等。可能發展的等次參差不齊,但不可否認,在我們國家的集成電路領域,他們就是領先者,起到帶頭作用。


TMT視界


集成電路這個概念太大了,不好說,所以乾脆我們分開來看吧,只說中國大陸的,暫不含中國臺灣的,按照設計、製造、封測這麼三個環節來看。

一、國內十大IC設計公司

如上圖所示,這是國內2018年的10大IC設計公司,海思領銜,然後是紫光,北京豪威、中興威電子、華大半導體、匯頂等,這些是目前在IC設計領域非常牛的公司了。

二、再說說芯片製造方面

這個方面,舉不出太多的公司,但有兩家,大家一定不能忽略,一家是中芯國際,一家是華虹半導體,這兩家在全球也是排名前10的芯片代工企業。

中芯國際排名全球第5,份額為4.3%,目前工藝是14nm,華虹半導體全球排名第7,份額為1.2%,目前工藝是28nm,和臺積電的7nm有差距,但目前除了臺積電、三星還在10nm以下的工藝下繼續研究外,其它的像格芯、聯電都停在了10nm,所以中芯國際馬上就要成為第二陣營的代工企業了。

三、封測領域,中國有三強

在封測領域,中國大陸也有三強,分別是江蘇長電、天水華天、通富微電。

這三家企業排名全球前10的,分別是3、6、7名,份額分別國11.8%、4.5%、3.8%,也算是相當不錯了。

另外最後一下,由於以上的排名均是按營收來的,而在營收之外,也有一些企業很牛,雖然營收不高,但在自己的領域非常強,比如聞泰收購了安世半導體後,在汽車電子領域,可排全球前3。

還有瀾起科技,中國唯一製造DDR4內存標準的企業,內存接口芯片排名全球第一,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很多的。


互聯網亂侃秀


集成電路主要有設計與製造兩個部分。這兩部分是不同的。

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集成電路設計產業規模已經達到了2073.5億元,相比2016年增長了26.1%。

在國內前十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當中,華為海思半導體以361億元銷售額排名第一;清華紫光展銳以110億元排名第二;中興微電子以76億元排名第三。隨後的還有華大半導體、智芯微電子、匯頂科技、士蘭微電子、敦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格科微電子和中星微電子。可以看到,進入國內前十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門檻則是20.5億元。

應該說,在集成電路設計領域,以華為海思為代表的中國本土企業已經開始崛起。但與跨國公司相比,本土企業在技術上還是略顯稚嫩。這是歷史決定的。

同樣,賽迪顧問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集成電路製造業規模已經達到了1448.1億元,相比2016年增長了28.5%。在國內集成電路製造企業排名方面,三星(中國)半導體以274.4億元銷售額排名第一;中芯國際以201.5億元排名第二;第三則是SK海力士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銷售額為130.6億元。隨後的第4到第10位分別是:英特爾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華虹集團、華潤微電子、臺積電(中國)有限公司、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武漢新芯、和艦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國產品牌中,中芯國際排名第一,華虹集團排名第二,華潤微電子排名第三。

應該承認,在集成電路製造領域,三星、SK海力士、英特爾等外資廠商仍佔據了主導地位,不過隨著未來長江存儲的3D NAND芯片的量產,以及中芯國際28nm的持續上量和在1Xnm技術上的成熟,國產廠商在內集成電路製造領域的份額將進一步增長。

但這兩個數據,都是根據國內生產、國內銷售額來進行排行的。從技術上來說,跨國公司主要在高端產品佔據絕對優勢,因為我國每年進口的芯片,是海量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2600億美元,成為中國進口商品排名第一,超過能源的總進口數值。

另外提供一個榜單:2017中國半導體百強企業排行榜顯示,在半導體這一塊,三安光電排名第一;歌爾股份排名第二;中芯國際排名第三;匯頂科技排名第四;利亞德第五;艾派克第六;環旭電子第七;中環股份第八;兆易創新第九,長電科技第十。


波士財經


做集成電路公司,就應該緊抓核心資產,那就是盯緊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投資的相關企業,這些企業國家從2014年開始初始佈局性的投資,到現在大基金的二期已經開始再次投入了,這次的投入就應是拔高式,市場的空間應該就會快速的打開,企業的利潤也就是有了很大的保障。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投資的企業我統計的大概有以下多家,在我的頭條號裡有著詳細的講解


股市亞拉剛


集成電路是把一定數量的常用電子元件,如電阻、電容、晶體管等,以及這些元件之間的連線,通過半導體工藝集成在一起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電路。

中國集成電路A股市場上市企業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大數據庫數據顯示,中國A股市場共有23家集成電路上市企業,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集成電路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42.65億元,淨利潤為20.29億元。有5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40億元,其中,長電科技位居榜首,2017年前三季度主營業務收入為168.60億元,淨利潤達到1.65億元;納思達排名第二,2017年前三季度主營業務收入為162.53億元,淨利潤虧損5.07億元;太極實業排名第三,主營業務收入為83.04億元,淨利潤達到2.97億元;排名第四的是華天科技,2017年前三季度主營業務收入為53.24億元,淨利潤為3.88億元;排名第五的是通富微電,前三季度主營業務收入為48.52億元,淨利潤為1.25億元。

1.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研製、開發、生產銷售半導體,電子原件,專用電子電氣裝置,銷售本企業自產機電產品及成套設備的公司。公司是中國半導體封裝生產基地,國內著名的三極管製造商,集成電路封裝測試龍頭企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數據顯示,2012-2016年長電科技在波動中增長,年均複合增長率達44%,增長迅速。2017年前三季度長電科技主營業務為168.60億元,同比增長26.9%,淨利潤為1.65億元,同比增長176.6%。

2.納思達股份有限公司

納思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公司以國產32位CPU為核心,以ASIC和SOC為解決方案,擁有齊全的產品陣列。在歐洲、美國、臺灣設有分公司。

數據顯示,2012-2016年納思達營業收入快速增長,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47.6%,淨利潤在2014年達到高峰,淨利潤為3.43億元。2017年前三季度納思達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62.53億元,同比增長634.37%,淨利潤虧損5.07億元,同比下降297.12%。

3.無錫市太極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無錫市太極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蘇省首家上市公司,已躋身中國10家最大化纖企業之一.公司主導產品有煙用聚丙烯過濾絲束、滌綸高強工業絲、滌綸浸膠簾帆布、民用長絲、精紡呢絨和服飾服裝等。

中商產業研究院大數據庫數據顯示,2012-2016年太極實業營業收入快速增長,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3%。2017年前三季度太極實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3.04億元,同比增長28.6%,淨利潤達2.97億元,同比增長123.2%。

4.天水華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水華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屬於集成電路封裝、測試行業,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封裝與測試,集成電路產品的封裝能力。目前公司的集成電路封裝產品已有DIP、SOP、SSOP、QFP、SOT等五大系列80多個品種,封裝成品率穩定在99.7%以上。

數據顯示,2012-2016年華天科技持續穩定增長,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35.5%,2016年營收和淨利潤均達到峰值,2016年總營收達到54.75億元,淨利潤為3.91億元。2017年前三季度主營業務收入為53.24億元,同比增長41.3%,淨利潤為3.88億元,同比增長22.7%。

5.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專業從事集成電路的封裝和測試,擁有年封裝15億塊集成電路、測試6億塊集成電路的生產能力,是中國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產品品種最多的集成電路封裝測試企業之一。公司現有DIP、SIP、SOP、QFP、SSOP、TQFP、MCM等系列封裝形式,多個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數據顯示,2012-2016年通富微電穩定增長,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30.4%,其中2016年總營收和淨利潤均達到峰值,總營收達到45.92億元,淨利潤為1.81億元。2017年前三季度主營業務收入為48.52億元,同比增長51.19%,淨利潤為1.25億元,同比增長44%。


中商產業研究院


目前集成電路相關企業很多,上市公司在各細分領域中佔據的優勢也各不同,一條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包括設計、芯片製造和封裝測試三個分支產業,還包括設備製造、關鍵材料生產等支撐產業,單個上市公司很難把整個產業鏈全部做起來,我們從產業鏈角度梳理脈絡。


集成電路國產替代加速

全球集成電路產業正向我國轉移進程之中,2002-2017年全球集成電路銷售額複合增速7.15%,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複合增速22.17%,國內集成電路產業佔全球比重提升至25%左右。目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呈現出“設計-製造-封測”上中下游的兩頭大中間小格局,在政策和資金支持下,部分領域已經實現重要突破,表現以下方面:

IC設計領域:以海思半導體、寒武紀、紫光展銳為代表的中國半導體部分產品性能指標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個別產品與國際龍頭不相上下,設計領域已實現部分芯片自給自足。先進設計水平達到7納米,但仍以中低端產品為主,14納米邏輯工藝即將量產。

IC製造薄弱:晶圓量產多外包給大陸以外晶圓代工大廠,大陸前三強(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和華潤半導體)芯片製程相較海外龍頭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封測工藝:封測行業整體國產化程度較高,也是半導體產業鏈中最為成熟部分,龍頭企業封裝技術已經達國際先進水平,在晶圓級封裝、系統級封裝等技術上均能夠實現自主研發。

半導體設備:技術水平落後國際近兩代,關鍵零部件受制於人,但部分領域實現國產替代突破,比如中微半導體先後承擔完成65-45nm、32-22nm、22-14nm共三項刻蝕機的研發和產業化,目前已掌握5nm蝕機技術,國內主流晶圓製造廠商2019年將繼續擴產。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

一期規模達到1387.2億元,截止2017年11月已累計決策投資62個項目,涉及46家集成電路企業,二期將重點投向存儲器、化合物半導體、特色工藝、先進工藝、IoT芯片、嵌入式CPU、通信芯片、先進封測和一般裝備/材料等,其中存儲芯片、化合物半導體、先進工藝與特色工藝為四大重點方向。

截至2018年3月,政府產業投資基金總量已達1851只,募資總額超過3.1萬億,國家級基金目標規模約為1.5萬億元,總體規模上省市區三級地方政府產業投資基金目標規模合計約7萬億,主要投資於戰略性新興行業,以IT、互聯網、機械製造、生物技術和醫療健康等為主。


隨著科創板鼓勵符合發展趨勢的公司上市,集成電路行業有望搭上首班車,主要集中在國內依然比較薄弱設計環節和設備。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中三大環節佔比結構如下:集成電路設計佔比38.57%;製造佔比27.84%;封測佔比為33.59%。

在國內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集成電路行業各環節多點開花產替代進程加速推進,整個產業是頂層設計到具體的推動環節,疊加科創板將提升科技類公司風險偏好,相關產業鏈公司大致如下:

IC設計:聞泰科技、兆易創新、紫光國微、華微電子等;

IC封測:華天科技、長電科技、通富微電、士蘭微等;

IC設備:北方華創、精測電子、至純科技、長川科技等;

PCB:深南電路、滬電股份、景旺電子、鵬鼎控股等;

芯片:中科曙光、中國長城、韋爾股份、聖邦股份、景嘉微、匯頂科技等;

化合物半導體:三安光電等;

材料:興森科技、中環股份、江豐電子、石英股份、晶瑞股份等;

集成電路產業素有吞金之稱,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比如EUV光刻設備高達一億多美元/臺,建線成本高達百億美元/條,產業要持續五到十年不間斷投入,發展任重道遠。


以上只是提供了一個思路和看法,有不全之處希望多總結和交流,涉及個股不構成任何建議,一切以實際走勢為準,內容未經允許不許隨意轉載!

我是跑贏大盤的王者,打字很累,最近評論點贊很少,希望各位朋友多多動動小手,您的評論點贊就是最大的理解與支持。


跑贏大盤的王者


集成電路產業這段時間在國內可謂是火爆異常,先是《中國製造2025》明確指出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再是美方為遏制我國經濟實力的全面崛起,對以中興為代表的出口型集成電路企業進行無理打擊。一時間,集成電路概念被資本市場熱炒。

那麼,那麼多的集成電路相關企業中,哪些是好的?又或者說哪些上市公司在哪一細分領域中佔據著優勢地位呢?

接下來,我們就來根據集成電路的組成部分來細數各細分領域的優質公司。

1、紫光國芯

領域:NAND閃存技術。

公司持有51%的西安華芯的股權,從而擁有了華芯自主品牌大容量DRAM存儲器產品。

2、國民技術

領域:射頻芯片、移動支付限域通信RCC技術。

3、景嘉微

公司在軍用GPU(JM5400型圖形芯片)領域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4、全志科技

A股唯一一家獨立自主IP核芯片設計公司。

5、大唐電信

公司旗下三家集成電路子公司,其中恩智浦主打車燈調節器芯片、門驅動芯片和電池管理芯片;大唐微電子是國內金融IC卡領域裡面唯一一家自由模塊封裝產線的芯片商;聯芯科技則主打LC1860中低端產品。

6、歐比特

在SOC、芯片式衛星領域占主導地位,是國內航空航天控制芯片的龍頭企業。

7、北京君正

公司自主創新XBurst CPU核心技術。

8、士蘭微

公司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單芯片。

9、匯頂科技

匯頂科技目前是安卓陣營指紋識別方案全球第一供應商,是指紋識別領域龍頭,為中國電容屏觸控芯片市場前五大廠商中唯一一家國內企業。

10、盈方微

公司是一家國內領先的SoC芯片設計企業,與騰訊合作開發ministation芯片。

11、上海貝嶺

公司建有8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並已完成模擬電路設計從0.35微米向0.18微米升級,是國內集成電路產品主要供應商之一。

12、兆易創新

公司是目前國內領先的閃存芯片設計企業,更為具體的則為串行的代碼型閃存芯片。

13、三安光電

公司目前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全色系超高亮度LED芯片生產企業之一,擁有在國內光電領域的龍頭地位。

14、長盈精密

公司開發製造的用於移動通信終端的精密連接器產品,在國內企業中,產品品種最全,併成為國內品牌手機生產企業的主導供應商。

15、振芯科技

公司是國內提供LVDS產品系列最全,品種最多的廠商,也是國內DDS研製水平最高的單位。

16、中穎電子

國內目前唯一的實現AMOLED驅動IC量產的廠商。

以上就是我對於該問題的看法,個人觀點不代表君銀投顧官方觀點,如有不同的想法或是建議,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或是關注我的頭條號進行交流。


民眾投顧


集成電路製造環節現狀、問題及應對措施

集成電路(IC,integrated circuit)製造是將設計成型的集成電路圖實現的過程,在 硅片等襯底材料基礎上,通過高尖端設備,經過氧化、光刻、擴散、外延、測試等 半導體制造工藝,把構成具有一定功能的電路所需的半導體、電阻、電容等元件及 它們之間的連接導線全部集成在一小塊硅片上,製備出具備特定功能的集成電路, 又稱芯片。

集成電路,按其功能、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模擬集成電路、數字集成電路和數/ 模混合集成電路三大類。模擬集成電路用來產生、放大和處理各種幅度隨時間變化 的模擬信號(例如半導體收音機的音頻信號、錄放機的磁帶信號等),其輸入信號 和輸出信號成比例關係。數字集成電路則是用來產生、放大和處理各種數字信號(例 如 5G 手機、數碼相機、電腦 CPU、數字電視的邏輯控制和重放的音頻信號和視頻 信號)。

集成電路製造環節現狀

隨著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投資規模越來越大,產業分工越來越明確。產業龍頭公司 逐步從早期的垂直整合生產(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轉向專業化分 工,出現專業化的芯片設計公司(Fabless),專業的芯片製造公司(Foundry)以及專業 的封裝測試公司。我們從技術能力、規模等角度分析目前全球芯片製造領域的格局。

全球 IC 製造領域格局。

目前全球 IC 代工製造領頭企業為中國臺灣的臺積電,2018 年收入為 303.89 億美元,佔全球前十大 IC 製造規模收入比例超過 50%。中國大陸 企業在前十位的分別有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2018 年收入分別為 33.78 億美元和 9.45 億美元,佔全球前十大 IC 製造規模收入比例分別為 5.64%和 1.58%。

中國集成電路A股市場上市企業

1.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strong>

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研製、開發、生產銷售半導體,電子原件,專用電子電氣裝置,銷售本企業自產機電產品及成套設備的公司。公司是中國半導體封裝生產基地,國內著名的三極管製造商,集成電路封裝測試龍頭企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2.納思達股份有限公司

<strong>

納思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公司以國產32位CPU為核心,以ASIC和SOC為解決方案,擁有齊全的產品陣列。在歐洲、美國、臺灣設有分公司。

3.華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strong>

天水華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屬於集成電路封裝、測試行業,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封裝與測試,集成電路產品的封裝能力。目前公司的集成電路封裝產品已有DIP、SOP、SSOP、QFP、SOT等五大系列80多個品種,封裝成品率穩定在99.7%以上。

4.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strong>

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專業從事集成電路的封裝和測試,擁有年封裝15億塊集成電路、測試6億塊集成電路的生產能力,是中國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產品品種最多的集成電路封裝測試企業之一。公司現有DIP、SIP、SOP、QFP、SSOP、TQFP、MCM等系列封裝形式,多個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格菲自媒體


集成電路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或部件。採用一定的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晶體管、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佈線互連一起,製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


但集成電路行業是一個高資金投入的行業,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生產商每年的資本開支都達到幾十億美元、甚至上百億美元。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和封測產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封測領域更是位於全球第一梯隊中。但上游集成電路生產、封測的設備仍然主要依靠進口產品,國產化率低下。設備的國產化是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的必要途徑。

因此,對各產業鏈的公司都具有發展壯大的潛力。

首先從產業鏈來看:

國內(不含中國臺灣,下同)集成電路設計公司主要有海思半導體、中興微電、紫光、全志科技、士蘭微、國微技術、紫光國芯、國民技術、歐比特、北京君正、兆易創新、韋爾股份、匯頂科技等等。

為集成電路提供材料的公司主要有中環半導體、晶龍機電、隆基股份、江豐電子、上海新陽、有研新材、興福電子、江化微等。

設備類公司主要有北方華創、上海微電子裝備、深南電路、上海微電子等。

製造類公司主要有中芯國際、華潤微電、西安微電子、華微電子、上海貝嶺、蘇州固鍀、揚傑科技、士蘭微、方正微電子等。

其次,從研發投入看:

北方華創、北京君正、紫光國芯、士蘭微等公司2017年的研發費用超過營收的10%。其中,北方華創達到33.13%,去年的研發費用總投入7.36億元。北京君正去年研發費用雖然只有5674萬元,但佔營收的30.76%。紫光國芯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也達到27.49%。


藍紅財經


集成電路有一個很長的產業鏈,從最初的設計到中間環節的生產,再到最後的封裝有好多個程序和環節。在這裡,我只講第一個環節設計。看一看在集成電路設計行業,我國有哪些企業做得較好。

2017年我國我國集成電路行業銷售收入2073億元(包括外企在我國設立的企業營業收入),是2012年的3.34倍,從增速上看還是相當迅猛的。放眼全球,2017年集成電路設計行業銷售收入1006億美元。那麼我國集成電路設計行業,營業收入佔全球的比重近1/3。

雖然我國成電路設計領域規模佔全球的比重不小,但在國際競爭中,我國的企業卻處在下風。全球前四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分別是高通、博通、英偉達和聯發科。其中高通和博通2017年在集成電路設計領域的銷售收入均超過了160億美元。



我國大陸企業中在該領域最強的是海思半導體,2017年的營業收入是47億美元,排名全球第7位。另外大陸還有一家企業,清華紫光展銳營業收入也排進了前10強,2017年營業收入是20.5億美元。


也就是說海思半導體和清華紫光展銳,是我國在集成電路設計領域,實力最強的兩家企業。但是和高通、博通、英偉達、聯發科相比,規模還是偏小了。2017年聯發科的收入是78.75億美元,比是海思半導體和清華紫光展銳都高了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