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氏與孔氏的“淵源”和“淵緣”

榮氏與孔氏的“淵源”和“淵緣”

要說榮氏和孔氏的“淵源”,榮氏與孔氏本不是一家。孔氏為商湯之後,姓子氏。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開篇言“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周成王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宋,宋人即商湯之後。所以《孔子世家》結尾曰:“孔子之胄,出於商國。弗父能讓,正考銘勒。防叔來奔,鄒人掎足。尼丘誕聖,闕里生德。”

儘管有學者譏諷說:“中華民國編錄的《孔子世家譜》,向來被視為名譜之最,孔姓也曾被視為天下第一望族,有孔子這一高大全的偶像猶為不及,還要上溯始祖至商湯,進而上溯至商祖契,不啻為畫蛇添足一樣的笑話?”然而,孔姓源於商,是司馬遷《史記》這樣說的,並非孔氏杜撰。國史這樣說可以,為什麼《孔子世家譜》這樣說就成了笑話?

榮氏出自周初榮公,榮公為周室王胄,姓姬氏。

如果說榮氏和孔氏源頭上是一家,也勉強說得過去。還是《史記》說的:從黃帝到舜、禹,都是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國號,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業。所以,黃帝號為有熊,帝顓頊號為高陽,帝嚳號為高辛,帝堯號為陶唐,帝舜號為有虞。帝禹號為夏後,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為商始祖,姓子氏。棄為周始祖,姓姬氏。所以,榮氏和孔氏的源流世系都是從黃帝開始的。

要說榮氏和孔氏的“緣緣”,確實是有的。首先大家想到的,就是《孔子家語》中的《榮啟期答孔子問》:孔子游於泰山,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孔子問曰:“先生所以為樂者,何也?”期對曰:“吾樂甚多,而至者三。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人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五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當何憂哉。” 孔子曰:“善哉!能自寬者也。”

其次,人們能想到的就是孔廟裡的榮子祺神位。榮氏第一始祖榮子祺是孔子學生中年齡偏大的,小孔子九歲,跟隨孔子周遊列國,直接得到孔子的教誨和傳授,對《詩經》、《易經》、《尚書》、《禮記》的編輯修訂做了大量工作,共同維護儒家學說不至遺失,名列聖人孔子的七十二賢之中。孔子去世,榮子祺為之守墓三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追封雩婁伯,並配享孔廟,牌位列東廡第二十位。

榮氏和孔氏纂修宗譜的歷史也頗為相似。

榮氏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始修榮氏宗譜,主修是先賢榮子四十六世孫榮諲公。孔氏始修宗譜是於北宋元豐八年,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翰所撰。

榮氏第二次續修宗譜是在明代成化二十年,由汶上榮氏六十一世榮聞聲主修。規定榮氏宗譜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清朝,榮氏宗譜進行了四次甲子修,分別是康熙二十三年、乾隆九年、嘉慶九年、同治三年。這四年都是甲子年。

孔氏第二次修譜,是在明孝宗弘治二年,由六十一代代襲衍聖公孔弘泰主修。並制定孔氏族譜自後甲午年(三十年)一小修,甲子年(六十年)一大修的規定。明朝天啟年間、清朝康熙年間、乾隆年間有三次續譜。

民國年間,榮氏和孔氏都進行了規模空前的續修宗譜。汶上榮氏前輩及榮臻、榮鴻臚、榮光興三位將軍倡導全國合譜,魯、豫、燕、晉、陝、蘇宗親代表齊集汶上,終於民國二十四年首次編纂完成榮氏家族通譜。

孔氏在民國二十四年完成的,由孔德成先生所主持的民國修譜,也是第一次全國範圍內孔氏家族的通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