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快速的發展,年輕人年味意識都哪去了?

我是旅友之攝影師


現在的春節與從前比就和平常生活一樣,鹹菜不醃了,糖自家不做了,鞭炮禁放了,因為開車酒大多也不喝了,小賭也禁了,小孩放假幾天往丈人家那邊跑,有什麼意思了?


誰知我心5609


在我心中,年還是那個年,從來都沒有變。年輕人,其實不只是年輕人,只所以年味變淡,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不知不覺中,思維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變。

我小時候,家裡窮,只有過年時,才有新衣裳穿,才會殺豬、辦年貨、吃豐盛的大餐。也只有過年,才能貼窗花、放鞭炮、打燈籠,走親戚,不幹活,和小朋友一起瘋玩。

七十年彈指一揮間,過去的小孩,已成為老人。70、80後已成中年,90後也到而立,00後也已成年,雖然還年輕,但已不是當初的少年。

成長、長大,身份、地位、社會環境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很大改變。

從吃不飽餓肚子,只有過年才有新衣穿,到想吃想穿隨時買,生活天天都過年,吃喝玩樂已失去當初的吸引力。

70、80、90後,成家立業,為人子女,亦為人父母。上有老下有小,都是他們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對的現實。沒有了當初的純真,有的只是生活的壓力和說不出的煩惱。過年再應付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來往,更覺得累和辛苦。

年輕人生逢好時代,過年的方式多姿多彩。好不容易集中休假,在家陪父母呆兩天,趁機休息、旅遊、上網、和好朋友一起嗨。

依我看,年輕人不是不想過年,也不是不想父母,不想回家。而是怕自己的父母、親朋逼婚相親,刨根問底被攀比,臉上掛不住。

作為父母的老人,永遠是孩子心中的牽掛,孩子們的家。多一份溫馨理解,少一點嘮叨攀比。

新春將至,辛苦一年,遠離父母家鄉的遊子,有錢沒錢,收拾行囊回家過年。


李梅6613


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豐富了,天天過年。所以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想吃就吃,想玩就去玩,好不快活!不要以為以前的有錢人家能有今天的生活態度,我外婆家在南京是個大戶,平常生活可是節儉的,每天早餐就是米粥加鹹菜。那是民國時代富人的生活。


自然法則是真理


年關將近,戊戌年即將遠去,又是一個春節即將到來。

但是近些年,總有人會表示年味已經逐漸淡去了,如今過年已經再也沒有從前那般熱鬧和喜慶,總讓人食之無味。

分明在春節這個時間,還會有一家團聚,還會有年夜飯,春節聯歡晚會也從未停播,但為什麼曾經熟悉的年味卻逐漸遠去了呢?

要想究其根本,必須要思考以下幾點原因:

1

新年究竟是給誰過的?

▲▲▲

如果仔細觀察身邊,實際上“年味越來越淡”更多隻是年輕一代的吶喊而已。

因為事實上,新年已經更多是給長輩們過的了。

“團圓”是新年亙古不變的話題,而對於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的年輕人而言,“團圓”這個概念只是面向“家庭”的,但對於長輩而言卻是面向“家族”。

但或許家族團聚對於長輩而言尚是樂事,但對於年輕人而言卻未必了。

首先,大部分年輕人對於家族沒有什麼深厚的感情。

家族裡的親戚明明平時只有逢年過節才會見一面,實在不知道有什麼好聊的。

為了防止過年時不知道該叫親戚什麼,甚至已經出現“親戚關係計算器”了。

其次,長輩們的團聚方式可能會給年輕人造成壓力。

逼婚、比成績、比工資,成了七大姑八大姨們令年輕人瑟瑟發抖的原因。

還有破壞力驚人的熊孩子,讓“春節副本”進入了地獄模式。

當年輕人意識到,明明自己只是想和朝思暮想的父母團聚幾天,卻無端地捲入了一場極為糟心的家族社交中,新年對於他的意義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 ━ ━ ━ ━

2

新年的意義在何處?

▲▲▲

春節起源於農耕社會,最早的內涵不過是慶祝農業週期的始末。

農業時代結束後,春節慶祝的意義依舊保留了下來。在還不是很富足的年代,春節是唯一一個可以破例讓餐桌奢侈一天的日子。

當人們的生活不再拮据後,人情成了春節更為首要的因素。除夕夜裡家族團聚,大年初一後上街走親訪友,人情社會的熱鬧景象一覽無遺。

然而,對於年輕一代而言,所謂“人情”的意義正在逐漸減淡:

首先,帶有利益色彩的社交是疲憊的。當為了利益關係給領導、同事、親戚去拜年時,只會讓這個年越過越累。

其次,通信技術讓人際交流成本大大降低。平時手機上就把能聊的話都聊完了,哪來那麼多話放在過年這一天溝通感情?

而且,現代快節奏的生活衝擊了人情對於個人所佔的比重。學習、工作、娛樂……好多事情等著去做,人情又算得了什麼呢?

所以,當新年的內涵意義逐漸弱化,新年的色彩也黯淡了許多。


━ ━ ━ ━ ━

3

新年還有那麼好玩嗎?

▲▲▲

小時候,新年的快樂就是貼窗花門聯、掛燈籠、放炮放花、吃大餐、看春晚……

但是當大量的娛樂方式湧現後,這些習俗活動的樂趣已然不再,更何況鋼筋混凝土的森林中,已經很難有條件完成那些繁複的習俗。

儀式少了,儀式感自然就淡了。

而相比於春節,更有趣的節日也不在少數。

暫且不提西方節日到底算不算入侵文化,其在形式上對於年輕人而言確實更具吸引力。

萬聖節的南瓜、變裝、鬼怪故事;聖誕節的聖誕樹、贈禮、狂歡;愚人節的玩笑、情人節的浪漫……對於年輕群體而言更具可玩性。

新時代下也湧現出了新的“節日”:光棍節、電商購物節……更為符合新一代的娛樂主義、消費主義……

而且閒暇時間多了,娛樂又何必以一個節日為噱頭呢?

自然地,新年在形式上給人的快樂,也變得有限了。


━ ━ ━ ━ ━

4

年輕人真的不過年了嗎?

▲▲▲

沒有了走街串巷,沒有了張燈結綵,但也不見得年輕一代在過年時閒下來。

已經不見有誰念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但是到處求敬業福的人倒是不少。

搶紅包、集五福、吐槽春晚、土味祝福……可能在表現形式上,“年味”確實越來越淡了,但是在過年的玩法上,倒是更加花樣百出。

對於年輕一代而言,可能家族聚會的餐桌上一言不發,但微信群聊裡卻熱鬧非凡。

可能春晚已經令人乏味,但微博上對於春晚的大型吐槽卻歡脫異常。

可能對七大姑八大姨避之不及,但卻總黏在父母身邊幫忙做年夜飯包餃子。

因為隨著生活條件的變更,舊的形式會淡去,內涵意義會更迭,但春節的核心卻很難改變

——這世界上,永遠有人思念著故鄉的親人,永遠有人熱愛著自己的生活。

可能從前的那種“年味”已經不在了,但誰說過年只有一種方式呢?


猴孫看電影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為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頗為成熟的人,會說那是因為我們長大了。是啊,因為長大了,我們肩頭多了責任與使命,更添了煩惱與憂愁,兒時過年那種無憂無慮的天倫之樂,也就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逝在成長之路上

一到過年,大家就會相互問候這過年還剩下啥,恍若只有對兒時的懷念。過年很累,壓力很重。就業、買房、婚嫁,這每一個問題都是一種現實壓力。當下,80後普遍成家立業,可依然有相當一部分群體“被剩下”,他們在大城市打拼,卻難有歸宿感,身份與房子是留在這個城市似乎難以逾越的短板,只好以犧牲青春來打拼未來。

在80後情何以堪的時候,90後步後塵而來,就業壓力與生活壓力成為年輕人頭頂望塵莫及的兩座大山。過年不是不願意回家,很多人不敢回家,回家的成本足以讓人生畏,更可怕的是不知如何面對親友們那些不知所以然的問候。結婚了麼?孩子有了麼?在哪工作?收入還行吧?房子買了嗎?這每一個問題似乎都量十足,難以招架。在社會壓力普遍增加的同時,人們無暇對過年傾以太多的情感,年假頂多是難得休息幾天。

年確實變了,以前的東西只剩下懷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實還在。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無論時代怎麼發展,我們對家的眷戀、對年味的追尋,應該是所有中國人不變的情懷。





喵喵呆727


回答這問題最好的理由就是時代變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供需矛盾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

只要口袋裡有錢不愁買不到東西。

小時候盼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才有新衣服穿,只有過年才有吃魚吃肉,忙著磨糯米粉為過年做湯圓準備,晚上又忙著炒瓜子,炒花生。一大早起來還要去菜市場幫父母站隊,就是憑票供應的的雞、鴨、魚肉、雞蛋、豆製品......

過去的過年就是忙吃的,就是窮開心,小孩上街口袋裡揣著鞭炮放放,街道上看看舞獅踩高翹什麼的,還有就是景點的小吃特別的多,糖葫蘆、豆腐乾、五香豆、糖糕,麥芽糖各種各樣的小吃真的不少……

回過頭來再想想,現在和過去根本就無法相比了。

只能說過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社會的發展滾滾向前!

現在的青年他們過年都有自己的安排,畢竟是高科技的信息時代,一部手機一個電話通通可以搞定。

出國旅遊度假,網上訂電影票、外買、網購......

只要動動手指全可搞定。要說青年人的春節年味都去哪兒裡了?

可以這麼說

我們是多耽心了......[捂臉][捂臉][捂臉]


老章129330722


上網交友玩遊戲,🌹💐🌴

朋友見面談創業,🌹💐🌴

帥哥夥伴話美女,🌹💐🌴

姑娘群中論異情,🌹💐🌴

家事國事天下事,🌹💐🌴

臺海局勢說武和{統},🌹💐🌴

合夥結伴自駕遊,🌹💐🌴

互詩人生繪美景,🌹💐🌴

閤家歡樂放鞭炮,🌹💐🌴

全家幸福過大年,🌹💐🌴

談笑風聲看春晚,🌹💐🌴

過了一年又一年,🌹💐🌴

節後返崗忙工作,🌹💐🌴

再等明年全家樂。🌹💐🌴

🤗😇🤣😁😀😃😄😅☺️


用戶2933723695202中


世事變遷,與時俱進的信息時代,年味的鄉愁已是兒時的記憶,一機在手,天下所有,忙中偷閒是現代年輕人過年的流行趨勢,且不說壓力山大,就是現在的中老年人也覺得沒有啥意思,生活好了,反而年味淡了,各自安好,便是晴天,找不回來就漸行漸遠了...

你覺得呢!!!





眼濁是寂寞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眼花繚亂日新月異的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的呈現,現在的過年已和在人們記憶中的那個年,有著本著上的區別。那時的人們,一年365日每天都為生計操勞,生活物資匱乏,文化生活也不豐富,平時的一日三餐極其簡單,應付聊事。但無論是城市或農村,每逢過節,特別是春節,家家戶戶傾其所有,準備著一年一度的大吃大喝,豐富一下壓抑已久的文化生活的享受,年青人由於頭腦靈活,容易洞察外部世界的新鮮事物,不在為吃喝生計發愁,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現在的三歺和過去的春節沒有多大區別,所以青年人感覺不到春節年味的來到,更沒有那種企盼節日早來到童貞心情。


水平688


年復一年四季更換週而復始。中華民族以年為伊始全世界如此創造公元紀年。人類有史以來科學達到了如今的高峰,顛覆革命了許多事物。年輕人的科學理念給人類歷史注入了新思想。他們玩轉自多媒體。線下,他們吃著飲食革命的美味年夜飯,線上,各種圈群煙花爆竹翻天覆地。他們過著公休年假,吃火鍋,玩遊戲……年味十足,精神十足。他們趕上了好時代,天天年味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