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為什麼還要殺魏延?

那蛋黃的幽旋律


不要被電視劇騙了。

魏延在三國末期官拜徵西大將軍,蜀軍中無人能及,而姜維雖文武雙全但因資歷太淺,文臣武將意見不統一,那時的蜀國基本是一盤散沙。



三演中說諸葛亮生前就預料魏延腦後有反骨,將來必反,而劉備講魏延不可重用,這話都有水份,鎮守漢中還不是重用嗎?重用了關羽守荊州結果怎麼樣大家誰都清楚。

史記上並非諸葛亮安排馬岱殺魏延,從表面是諸葛神機妙算,事實上是給諸葛臉上抹了黑,本來蜀中已很少戰將,再殺大將,那諸葛亮就成了歷史罪人,魏延之死與諸葛無關,由於諸葛與魏延在戰略上常有不同意見,關係不好這是事實,諸葛背黑鍋實在是冤枉。

蜀國後期,五虎將老矣,蜀國沒有後繼之人。諸葛亮南征孟獲,北伐中原要靠的武將還是魏延,而魏延性格剛愎自用,瞧不起別人,一旦諸葛亮去世後,蜀國再無人可制約住他。那他可能就會冒險征討中原,對於他提出的大膽的計劃『出子午谷直取長安』,諸葛亮認為冒的風險太大了,會給蜀國帶來滅頂之災,這樣的隱患不能留著。直到諸葛亮臨終前,才下手殺了魏延。



劉備“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都有誰“驚”了呢?這裡面有張飛等元老派,有益州本土派,但更多地恐怕是荊襄派,因為這裡面有隱秘的一層,那就是劉備在試圖用荊襄派來制衡荊襄派。

諸葛亮北伐後,親自移駐漢中,接管了漢中的防務,與魏延打交道開始多起來。 在此過程中,魏延與楊儀發生了很嚴重的矛盾,楊儀是諸葛亮的鐵桿支持者,他與魏延發生矛盾,別人看在眼裡,急在心頭,費禕還想方設法予以調停,這些事諸葛亮知道嗎?



諸葛亮這時已不太喜歡魏延了,不僅因為之前的歷史淵源,而且因為魏延在軍事指揮上也與諸葛亮唱反調,魏延可能不是故意的,他只是一名職業軍人,說話也只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但卻挑戰了諸葛亮在軍事指揮上的權威。

所以,確切的說諸葛亮殺魏延,天生反骨只是個藉口。


老貓不吃肉


諸葛亮並沒有殺魏延,他是被馬岱而殺,諸葛亮在北伐時病重,他決定退兵時讓魏延斷後,如果他不從命就隨他去吧,諸葛亮並沒說要殺他。他的死是他偏執驕傲,不合群造成的,在當時好多大將都不能和他共事,但孔明還是很喜歡他的,畢竟他戰功卓著,沒下令殺他。他的死歸根結底還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不聽楊儀的話,用現代話說,他違背上級命令,沒有服從上級指揮。











雷厲風行天下先


其實並不是諸葛亮要殺魏延。

《三國志·魏延傳》:“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初隨劉備作戰,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深得劉備信任,劉備稱王后受封漢中太守,後諸葛亮北伐,任徵西大將軍,曾經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子午谷奇謀”,但未採納。魏延為人孤高,深明大義,多立戰功,在後期尤其為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較矜高,有些叛逆性,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時常發牢騷,不懂得處理官場上的人際關係,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與楊儀勢同水火。在諸葛亮死後,因為不甘心就此撤軍以及不能容忍兵權落到死對頭楊儀的手中,而擅自違背諸葛亮撤兵的遺令,率軍燒燬棧道、攻擊楊儀。最後被冤枉成謀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慘後果。


關於搞笑我想說


因為魏延要反


蘭哥啦啦


魏延剛開始在長沙歸順劉備時 諸葛亮看出魏延腦後有“反骨”料到此人日後必然造反 欲除之而後快 後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魏延果然造反 以為諸葛亮逝世 無人能夠奈其如何 典型的“老虎不在家,猴子稱霸王”幸好諸葛亮事先授予馬岱計策 才殺了魏延。五丈原諸葛禳星時也是魏延不小心把燈熄滅了的 不過這是小說和電視劇上出現的 正史貌似沒有魏延造反這一說


華美家居139


諸葛亮為什麼死後要殺魏延

三國的歷史,是中國人最愛談的話題之一。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閱讀者、研究者眾多。當然,三國演義由於更通俗、更有故事性獲得了更多人的喜歡。



關於魏延之死,有些人感覺可惜,有些人感覺可恨,還有人有所質疑。質疑什麼?質疑魏延被諸葛亮死後殺掉的合理性。

那麼“諸葛亮死前安排,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這件事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為什麼諸葛亮死後一定要殺魏延?是如何殺的?

接下來,我和大家詳細談談。

諸葛亮死後殺魏延,這事是真的嗎?

不能說絕對是真的,但八九不離十,這事像諸葛亮的風格。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有相關描述。演義中為了增強故事性,說魏延大喊“誰敢殺我?”,結果被馬岱手起刀落,這個說法充滿了濃濃的戲劇性。



我們不說演義,我們只談史實。目前通過各種文獻來看,《三國志》的說法比較貼近史實,那我們後面主要以《三國志》為基礎來談這事。

諸葛亮死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開了個會,諸葛亮說了些話,什麼話呢?《三國志》記載:“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諸葛亮的意思就是,我死之後,你們就撤退,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命令,你們撤退,他想幹嘛,由他去吧!



這段話,很有意思,為什麼開會不叫魏延?說明諸葛對魏延有意見;為什麼不聽命令,就由他去?諸葛難道不知道魏延對國家和社稷的重要性和危害性?

真相只有一個,綜合分析,諸葛亮應該有殺魏延的舉動和安排,否則,開會時把魏延招來下命令就可以,總比讓魏延自己離開蜀漢要好很多,萬一降曹了呢?那危害就大了去了。

估計,羅貫中也是做了詳盡的推斷,才寫出戲劇性的魏延之死。

那為什麼要殺魏延?不殺不行嗎?

諸葛亮很明白,如果他死了,魏延一定會發生變化。



魏延的能力很出眾,而為人又比較高傲。曾經,蜀漢朝廷里人才濟濟,五虎將一個個勇猛無比,諸葛亮謀略突出,劉備雄才大略、治國有方。

可是,如今,只剩諸葛亮和魏延了,如果諸葛亮一死,以魏延的性格,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

一是權傾蜀漢,成為劉禪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可劉禪那麼軟弱,如何能控制住魏延,說不好,又出現一個曹操式的人物,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種現象絕對不是諸葛亮願意看到的。劉禪雖軟弱,但他是諸葛亮看著長大的,如同自己子女。諸葛亮如何能忍心出現這種情況?

二是魏延和楊儀不和,如果這兩人同時存在,勢必會出現二虎相爭,其他朝臣就會分別站隊,如此下去,就會形成兩大集團,內鬥就會損耗蜀漢的根基,這對蜀漢的發展也是大為不利的。

從開會的情況來看,諸葛亮是傾向於楊儀的,於是放棄魏延成為了必然選擇。

這樣一分析,魏延不死,諸葛亮九泉之下都難以安心。

因此,諸葛亮臨死之前,可能詳細安排人殺魏延。可是有誰能殺得了魏延呢?

魏延是這樣被人殺死的



諸葛亮身死魂滅,楊儀做好了各種準備,然後通知魏延“丞相有令,大軍撤退,你來斷後。”

魏延當時就火了:“丞相臨終前,為什麼不通知我?你是誰?我來給你斷後?你夠資格嗎?另外,丞相離世了,我們就撤退?我難道不能帶好大軍?我們豈能因一人而廢國家大事?我不退。”

楊儀沒有理魏延,開始和姜維等帶軍撤退。魏延不幹了,百般阻撓大軍撤退。

在魏延準備以武力阻擋大軍撤退時,將軍王平出現了。這個王平實在不算大人物,但勝在忠誠度高,曾經也和馬謖搭檔過,結果馬謖不聽王平建議,丟了街亭送了命。

王平擋住魏延後,就說了一句話:“丞相屍骨未寒,你們這是要幹什麼?”於是,魏延的軍隊很多人都散了。(我很懷疑這話是孔明留給王平的錦囊)看來,諸葛丞相的威力相當厲害,活著時厲害,死了也很厲害。

魏延看到兵士散的差不多了,只好帶著兒子和親隨往漢中去了。

此時的楊儀突然下令,讓馬岱追殺魏延(感覺這是諸葛丞相的第二個錦囊),可憐魏延,之後就死於馬岱追殺。

有人說了,馬岱怎麼能打過魏延,怎麼能殺得了魏延?魏延可是名將。

是的,馬岱打不過魏延,可是魏延只剩了兒子和十幾個親隨。而馬岱帶著不少蜀漢精銳,人多勢眾。

魏延一行儘管彪悍,可是雙拳難擋四手,最終被馬岱所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輕風30220411


諸葛亮死後,擔心魏延爭權,便指派楊儀、馬岱以反間計,行斬殺大計,除掉魏延,其實並不能說諸葛亮嫉賢妒能,而是諸葛亮認為,魏延貪功輕進,諸葛亮相比,諸葛亮的北伐是一種佯攻,魏延則必然是真攻。一旦讓魏延上位為首政大臣,必然不顧及蜀漢那脆弱的國力而傾全國之兵入關中與曹魏決戰。屆時,不管如何,蜀漢必敗。因此,蜀軍不能進入關中,這是諸葛亮定下的既定國策。魏延不可能認真執行諸葛亮的既定國策,所以,諸葛亮下令除掉魏延。


那人那史那事


魏延太強大,不會討好諸葛,接班人太弱,管不住魏


糊塗953418


因為諸葛亮早就看出他有造反的野心了,他活著還可以約束他,他死了沒有人可以罩得住他,所以諸葛亮的遺言就是要殺了魏延!


湖北LED顯示屏之家


自蜀漢股肱之臣關羽敗走麥城被殺之後,先主劉備怒而興兵為結義兄弟復仇,可是舊仇未報又添新恨,三弟張飛因長期苛待士卒被範疆張達所殺,劉備自己也在夷陵之戰中被孫吳重臣陸遜火燒連營慘敗而歸,此後病重,於公元223年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這時候蜀國已經是人才凋零,尤其是武將可用之才屈指可數,以至於後來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境況。

諸葛亮臨危受命後一直致力於北伐,以圖重振漢室江山。諸葛亮的數次北伐最為倚重的軍事將領就是五虎將中碩果僅存的趙雲,還有魏武卒後裔魏延了。趙雲更主要的作用其實還是穩定軍心,在行軍打仗上魏延是這時候蜀漢的絕對主力。也因此,儘管魏延行為乖張,頗有些桀驁不馴,但因為用得著他,諸葛亮是儘量袒護魏延的。

三國末期蜀國人才凋零,諸葛亮死後為什麼還一定要殺魏延

那為什麼,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失敗後自己病重時要安排下嚴密的計策斬殺魏延呢?有人說是因為魏延天生反骨,而且本身就是由曹魏一方反叛而來。但我不這麼看,所謂良禽擇木而棲,三國時期的人才改換門庭非常的常見,君不見錦馬超幾易其主最終走投無路才入了蜀漢?諸葛孔明的愛徒姜維同樣也是曹魏叛將,卻在後主劉禪降魏後依舊殫精竭慮策劃反魏,併成功引得魏國大將鍾會反水。所以,降臣的身份絕不是諸葛亮要殺魏延的主因。

要分析諸葛亮死後為什麼一定殺魏延,就得先分析諸葛亮本人。諸葛亮是先住劉備三顧茅廬從南陽請出山的,他對劉備有著極深的知遇之恩,諸葛亮明知劉備前途渺茫,一為報殊遇之恩,二為救天下蒼生於水火。毅然出山相助,幫劉備出謀劃策。劉備兵徵東吳失敗,退守白帝城,臨終託孤於孔明。並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且不說劉備此話真假,孔明聽後汗流遍體,手足舉措,泣拜於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孔明助劉備輔劉禪,與其說是對劉家父子的忠誠,倒不如說他是興漢安劉,治國安邦,興復漢室的忠誠,是對自己理想抱負的忠誠。因此,諸葛亮在輔佐劉禪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毫無怨言。

然而,在諸葛亮病重之時,蜀國外有強敵,內部又矛盾重重。他不得不考慮自己死後,蜀國該如何維持穩定,這就涉及到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了,當時最符合諸葛亮心意的莫過於楊儀了,而楊儀與魏延素來積怨很深,可以說是無法調和的矛盾。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手下這一文一武有嫌隙是他樂見其成的,但是諸葛亮死後,蜀國內部無人可以壓制魏延,但他選定的接班人又是楊儀。這種時候,穩定壓倒一切,哪怕蜀國人才凋零,也不能再容忍魏延這個不穩定因素存在,所以,這才是諸葛亮死後一定要殺魏延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