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升溫 醫藥健康行業或迎投資高潮

互聯網醫療升溫 醫藥健康行業或迎投資高潮

突然發生的肺炎疫情牽動著人們的心,抗擊疫情的醫藥產品在短時間內需求量大增。不管是口罩、酒精消毒液、雙黃連等防護用品還是核酸檢測試劑盒、抗肺炎用藥的生產,都切切實實考驗著我國醫藥健康行業的研發效率和生產能力。

自科創板落地以來,不少國內優秀生物醫藥企業順利上市融資擴大產能,也為抗擊肺炎疫情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日前,碩世生物公告稱,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產品已發貨60餘萬人份。熱景生物(89.640, 4.12, 4.82%)公告稱,截至目前,公司開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以無償對外捐贈為主。

在2019年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下,生物醫藥企業依舊是各大機構重點投資的對象。投中研究院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生物醫藥行業共發生265起融資案例,僅次於製造業排名第二。但是從投資金額上來看,生物醫藥行業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

2019年醫藥健康行業融資金額下滑

投中研究院2019年11月發佈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三季度以來,醫藥健康行業VC/PE融資數量連續下跌,2019年三季度,融資數量和規模降至近3年以來的最低值。

2019年三季度,醫藥健康行業共發生137起VC/PE融資案例,同比降幅達51.42%;投資總額為16.59億美元,同比下降60.27%。醫藥健康行業VC/PE融資交易數量自2018年三季度起一路下跌,融資金額也降至2017年三季度以來的最低值。雖然三季度醫藥健康行業融資數量和規模表現為下降趨勢,但部分細分行業的佔比仍處於高位。

從細分領域的交易數量來看,醫療服務、醫療技術、醫藥行業和醫療器械勢均力敵,總數量佔比達92%;從交易規模來看,醫藥行業、醫療技術領域吸金能力相對較強。

同時,去年三季度,醫藥健康行業併購市場交易依舊呈低迷態勢,併購交易的案例數量和金額雙雙回落,併購投資愈加趨於謹慎。其中,開始併購案例數量共計103起,同比下降34.81%;開始併購案例金額為43.03億美元,同比下降21.43%;完成併購案例數量共計56起,同比下降8.2%;完成併購案例金額為23.13億美元,同比下降53.61%。

雖然整個醫藥健康行業併購交易跌勢未止,但從完成併購交易的細分領域來看,醫藥行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交易數量和規模均位居首位。

IPO方面,科創板重點支持生物醫藥等領域激發了醫藥健康行業相關企業的上市熱情。2019年三季度,醫藥健康行業共有6家中企成功上市,其中有兩家企業在港交所上市,4家企業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2019年三季度醫藥健康行業IPO企業數量同比微降,募資總額也由漲轉跌,同比下滑較為顯著。

互聯網醫療或迎投資風口

疫情的蔓延助長了線上醫療的需求。丁香醫生、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等多家互聯網醫療服務提供商都上線了在線醫療諮詢服務,為居家隔離的患者提供解答。

早在2013年起,互聯網醫療投資就嶄露頭角。有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4年,國內互聯網醫療創業投資事件66起,投資機構活躍次數總計91次,披露融資額5.8億美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春雨醫生5000萬美元C輪融資和丁香園7000萬美元C輪融資。此後,互聯網醫療迎來了一段冷淡期,數據顯示,2016年,互聯網醫療融資數量從2015年的上百家驟降至20多家。

2019年以來,互聯網醫療投資有了復甦的跡象。曾投資了好大夫在線、醫聯、丁香園、微醫等多家互聯網醫療企業的騰訊在2018年8月又將旗下的企鵝醫生和杏仁醫生合併為“企鵝杏仁”,並在2019年4月完成了2.5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互聯網醫療生態運營商“芸泰網絡”也於2019年12月獲得1億元B+輪融資,交將深耕互聯網醫院等各項業務的發展和升級、健康醫療大數據的分析和探索應用以及進一步構建兼具深度和廣度的互聯網醫療生態服務體系。

資本運作的同時,國家對互聯網醫療支持的力度也在加大。2018年4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措施,確定互聯網在醫療領域的作用;2019年8月30日,國家醫療保障局正式發佈了《關於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正式納入醫保支付範疇。

據悉,互聯網醫院將成為大城市醫院標準配置。在北京,二級以上醫院近八成開闢互聯網相關服務;在上海,所有公立醫療機構信息互聯互通;在廣州,2019年要求三甲醫院必須50%及以上開通互聯網醫院。業內人士表示,下一步,三四線城市將成為互聯網+醫療健康爭奪的新戰場,優質的醫療資源將藉助“互聯網+”的力量下沉,醫療資源均衡佈局成為可能。

醫療健康行業或將迎來投資高潮

在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醫藥板塊持續走強,口罩、生物疫苗、診斷試劑、抗病毒藥物、醫藥商業流通股等概念依舊火熱。在國家大力支持、港股以及科創板對生物醫藥企業降低上市門檻的大背景下,2020年,我國醫療健康行業或將迎來新一輪投資高潮。

有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已經超過3500億元,共有9個自主研發的1類新藥獲批上市。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發展前景及投資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到2020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將近4000億元。

近年來,國家以及各省市重點支持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2018年,山東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醫養健康產業母基金扶持重點項目。福建省要求省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互聯網經濟子基金優先支持“互聯網+醫療健康”項目。2020年1月,廣州市通過了《廣州市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若干規定》,“真金白銀”扶持生物醫藥企業,最高支持1.5億元。

對於當下醫療產業的發展方向,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曾表示,創新對於醫院、企業和整個行業發展都至關重要,其中包括科技的創新、制度的創新、人才的創新。一個國家的醫療產業是綜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醫療服務機構、產業、社會資本通力合作才能發展起來。當前,科創板、港交所對於生物醫藥企業都有較大的支持力度,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我國醫藥健康行業預計會有更大的發展。

中泰證券研報也表示,展望未來3年,研發創新、消費升級、製造升級將成為醫藥行業的長期趨勢。首先,創新藥依然是最確定的大趨勢,研發創新是藥品行業的未來。醫藥服務外包向中國轉移,國內創新需求大增,中國創新藥服務外包迎來爆發;其次,在醫療服務、疫苗、自費專科藥和品牌中藥等領域,受益於消費升級趨勢,優質龍頭企業有望維持快速成長。

本報見習記者解旖媛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