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察則無徒”該如何理解?

自創文學作品剖析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人至察則無徒”該如何理解?】我們將從這一句話的“出處、釋義”,以及“對於生活的啟發和影響”兩種角度,為大家解讀這一句話的意思。

一:出處以及釋義

“人之察則無徒”是一個成語,全語為“人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出自於《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這一句話從書面意思來看,就是:水太過於乾淨則沒有魚蝦生存,人過於精明則沒有夥伴。

比如在我們生活中經常看見這樣一種人,凡事分的過於清明,對事的態度也過於偏激,用俗語來說就是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子。

凡事太極端,太錙銖必較,包括和人相處的時候也是如此,但凡是讓他覺得心裡不舒服或者和自己有一些區別的人,就過度的排斥。

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就是周全包容,“比”就是過度比較,君子能夠包容身邊的一些事情,但是小人卻過度排斥那些與自己區別的人。

所以,“人至察則無徒”就是極大的缺點,一旦發現與別人和自己有一些意見不合,或者自己不太喜歡的時候,就過度排斥這樣的人,這樣的人,逐漸的也會走向孤立無援的地步。

二:“人至察則無徒”對於生活的啟發和影響

《道德經》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上善若水”。

《道德經》之中,老子把水比作為最符合道的事物,因為水居於萬物之下,居於汙穢之處,養育萬物但沒有居功自傲。

處於萬千河流之下,更能容納萬千河流,無論是乾淨清澈的溪水,又或者是骯髒汙穢之水,都能夠容納於此,這就是一種包容的大道智慧,這也是人生最好的姿態。

《菜根譚》之中有一句話,也很好的詮釋了“人至察則無徒”的道理:

山之高峻處無木,而溪谷迴環則草木叢生; 水之湍急處無魚,而淵潭停蓄則魚鱉聚集。此高絕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意思就是說:

山峰險峻的地方沒有樹木生長,而溪谷蜿蜒曲折的地方卻草木叢生,在水流湍急的地方沒有魚兒停留,而平靜的深水潭下則生活大量魚鱉。

所以過於清高和偏激的心理行為,對於一個有德行的君子來說,都是要努力戒除的,這對於人生處事來說,才是一個最好的指導。

人生,別活得太乾淨,不要活得太清明,才是一個君子的處事良方。

所以對於生活,我們要拋開“人至察則無徒”的心性缺陷,以包容心態去看待世間之事。

一個人想要成就大業,就要戒除極端,學會以寬容的心態,平和的氣度對待別人,容納別人,不要因為情緒偏激而遭人記恨,留下禍患。

文|國學書舍


國學書舍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是我國古代著名格言,非常富含生活哲理,對於今天我們為人處世,包括工作、家庭和朋友,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我偏於喜歡,情有獨鍾。

“水至清則無魚”——這個自然現象說明了由於水過於清澈、過於清亮而且沒有一絲渾濁,那麼魚也就難以生存;俗話說的好渾水才好摸魚亦是如此道理。

“人至察則無徒”——格言中指的察,可解釋為苛刻、苛求、要求很高之意;格言中的徒,凡指同行同類意思,可以理解為凡指共事之同事、朝夕相處生活之家人、社交之朋友們。

——與同事共謀、與家人共處、社交時,過於精明、過於計較、過於算計和強勢,得理不饒人,而要求對方完美而無瑕疵,用自己的精明去窺視、去要求、去衡量對方,那麼就不能包容得下任何人了,這當中當然就包括同事、家人和朋友了,最後儼然變成了孤家寡人。

所以,難得糊塗別有洞天;後退一步海闊天空;與人善與己善;以誠待人吃虧是福。同樣從各方面詮釋了格言之道理。

謝謝閱讀,願與君共勉。


風雨黃鶴村


有一個歷史故事可以作為理解

在《大明王朝》中,嘉靖皇帝臨死前和兒子裕王說,海瑞是國之利器將來必有大用。說實在的,以嘉靖的為人能饒了海瑞不死也算是菩薩心腸了,而且還叮囑兒子要重用他,這足以說明嘉靖帝並不昏庸。可他沒料到,他給兒子乃至大明朝扔下了一個燙手的山芋,搞得隆慶皇帝和滿朝文武左右為難。

隆慶即位後,海瑞以國士、英雄的身份被無罪開釋,官職也從原來的戶部主事屢受提拔。如果照著這個路子發展下去,海瑞的政治前途將是一片光明。可熟悉明代歷史的讀者都知道,海瑞雖然名義上升了官,可他的政治命運並沒有因此得到好轉,也沒有足夠的空間讓他施展才華。

要說隆慶初年朝廷的政治還算清明,根本不存在抑制賢能的問題,關鍵原因還在海瑞自身。其實在海瑞上書嘉靖帝之前,就已讓大明上上下下的官員意識到他是個“另類”。不過當時他畢竟是個不起眼的地方小官,其矛頭也主要是指向嚴嵩一黨,對於大明的官場格局來說沒有多大的衝擊,當然在沒有觸及太多人的利益前提下,這種另類還是可以接受的。

官僚隊伍接受他是沒有問題的,可說到底也談不上喜歡海瑞這樣滿身是刺的人。嚴嵩倒臺後,那些過去受到打擊的人大都有了翻身的機會。海瑞本身也是直接受益者,他被提拔為戶部主事,成為一個朝廷的中下級官員。

時隔不久,海瑞便上了那道著名的奏疏,歷數嘉靖帝的不是。這個時候人們才意識到這個官場另類的個性實在超出大家的想象。從儒家思想、忠君愛國的角度來說,海瑞的精神值得敬佩,做法卻不可效法,不宜提倡。因此,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的人適合擔任品級較高而實權較小的職務,把他高高供奉起來做個門面。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希望國家能出現清官、諫官,然而海瑞這把劍的確太過鋒利,國家若是不用他,難以給天下輿論一個交代;用他吧,他又忠奸是非太過明確,周圍的同僚們都會被他的劍氣所傷。更為關鍵的是,海瑞不按常理出牌,說不定就會帶來新的麻煩。

不管是隆慶帝還是萬曆皇帝,面對海瑞這樣一個人物都是十分糾結的。儘管如此,海瑞還是被委以了重任。隆慶三年,海瑞被任命為應天巡撫,成為封疆大吏。這麼說吧,如果不是海瑞的名氣過大,以他的舉人身份出任巡撫,這是絕無可能的。

當然了,海瑞對此感恩戴德,決定在南京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來。可他在政治上畢竟還過於天真,殊不知這是內閣在如何使用他感到十分為難,才下了這麼一個圈套。因為南京向來是最難治理的地方,滿朝的御史言官都在等著看笑話並伺機而動。

果不其然,海瑞上任後便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並勒令內閣首輔徐階退回大量田產給百姓。此舉很受百姓的愛戴卻招致了官場的一片恐慌,指責海瑞的奏章像雪片一樣送往內閣,這個結果正是隆慶帝和內閣最想看到的。

於是,剛剛上任不到八個月的海瑞,就遭到了罷免。朝廷這是按照大明律法罷免海瑞巡撫一職改任閒職,就算天下人覺得不公也不會公開抱怨。但是海瑞看不到這一點,他罷官後感到無比委屈,痛恨官場的腐敗黑暗,一氣之下,給隆慶帝發出辭呈,痛斥“舉朝之士皆婦人也。”

海瑞這個舉動顯然是衝動而又不計後果的,他這一罵無疑得罪了整個官場,原本那些對他還有一絲同情和敬仰的人也不再支持他。因此,這個辭呈很快得到隆慶帝的批准,憤懣的海瑞不得不回到老家海南,此後16年的時間中一直賦閒在家。至於萬曆時重新啟用海瑞,那純屬是為了朝廷的面子,並非是真想用他。

像海瑞這樣的清官曆史上並不多,他的個人品行也是高尚的,無慾無求的。但在封建專制時代,這樣的人根本無法立足官場。我們知道晚清時期的曾國藩最會當官,他不管是為學、為人、為官都是後世的楷模,可他有一樣比海瑞強太多,那就是懂得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個道理。


畫家畢波


水太清則無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原因無非是水過於清澈,魚難以生存,這引喻現實社會里,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所以,下面就緊接一句,人太察則無徒。

古人最早使用這些話的有這樣幾例:

1.“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見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宮》.《漢書.東方朔傳》也有同樣的用法.徒,就是同類或夥伴的意思,譯為現在的話就是“朋友”.人太精明瞭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小小差異,他過分要求與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舉一動均符合或者滿足一己的標準,但人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性格和待人處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體,否則永遠無法達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現摩擦以至矛盾、衝突就是必然的結果,此時如果不能以一種寬容的精神調和於其間,事勢就將無法收拾,結局便是人心不附,眾叛親離.


2.“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見於《後漢書.班超傳》.這裡所用的意義有些改變,但大綱還是一致的.這句話的起因,是班超在西域為都護時限較長,又有病,所以朝廷將他召回,接任者任尚請求班超臨別贈言,班超說:“塞外的吏士本來就不是孝子順孫,他們都是因為罪過而發配到邊地的,而蠻夷又都懷有鳥獸之心,不容易安撫,卻極易挑起事端.而您的性格太嚴厲而急躁,這是不好的,也容易出問題.水清了就沒有大魚,政務太苛察就不易讓下面的人親附,以至人事和諧,所以您還是應當將法度放鬆點,簡易點,要寬容人家的小小過錯,只要大事能夠抓住、不出問題就算盡到職責了.”


這雖然講的是東漢時代政府對待邊遠地區人民宜採取懷柔寬鬆的政策,但它所說明的道理不僅僅是就此而止. 這兩則成語都是據現象所得出的結論,用水引喻政治或者人的智慧以及交誼等都只是類比的關係.雖然只是類比,但道理是相通的,所以,由此感性現象,類推得出人事現象理性的結論,雖然兩者之間前提和結論的關聯有著或然性,但就此兩類現象的屬性相同這一點來說,可以證明這種類比不違反邏輯的原理,是成立的.因為,前面的例子講的是魚,後面的結論講的則是人,兩者所需要的都是一個環境.魚的環境是水不要過分清澈,以至無處藏身;人的環境是關係不要過分緊張,以至無法相處.過分清澈與過分緊張,都含有危及生存的因素,一旦危及到生存,就必須對所存身的環境有較好的要求,因此魚要求有水草、巖隙和樹枝等賴以藏身的空間,人也要求有寬和輕鬆的環境,要不然就都會引致對生命不利的結果.所以,這種類比是一種必然性的關聯,而非建立在或然的基礎上的.


“水至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徒.”這話有些調和論者的意味,以為為人處世或者立身處事是無須講原則的,好像目的只是要求環境的和諧可以不惜犧牲原則的要求,如果是這樣,這句話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下面這句話,“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是可以作為補充的,因為班超所講的是在大原則下即所謂的“總大綱而已”的條件下,然後求環境的寬鬆簡易,儘量寬恕與原則無關的小小過失,以求得相互之間的和諧相處.這是一種現世怎樣做人的哲學,它可以加入到待人、交友以至於政治等各種具體的節目.


就好比肥沃寬鬆的土壤,樹木就必然會生長茂盛一樣(這當然須有其他要素如陽光、水分等),人有了不板結的環境,能動的觸角就四處延伸,就會做出儘可能大的效果和成績.但人事之間的尺度是不易掌握好的,往往不是太過,就是不及,結果總是不能盡如人意.


解繩先生陳公拓


這句話總共兩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徒,在此處指同伴、同類。我的理解如下:

1.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非常清楚,簡單易懂,明白無誤,意思就是說:水太清澈了,魚就不能生存;人太精明、計較了,就沒有人會和你相處了。

2.人活著,無論是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與朋友的交往中,人都不能太精明、太算計了,沒有傻子,這樣只能讓人對你產生反感,生出防備之心,遠離你,對關係相處不利。

3.對辦事效果有影響。人都是有缺點的,都會做錯事,或者,有失誤,有閃失,有私心,有僥倖心理,有被原諒的心理需求。

你鐵面無私,黑臉包公,不知變通,不知包容與寬容,嚴厲處罰,眼睛雪亮,或者,丁點虧不吃,光想佔便宜,處處算計別人,愛佔便宜,別人就是傻子?看不出來?心裡就會舒服?就是嘴上不說,心裡也煩的要命,怎麼會不給你添堵?你做事能順了?能不影響效果?

我以前聽說過一件事,有一個人和大家是同事時還可以,剛升了一點小職,就覺得要嚴格管理,立威,要不對不起領導,自己也沒有威嚴。於是,不管大事小事,眼睛雪亮,一切從嚴,不是扣錢考核,就是開會批評人,臉拉的老長,平時說話,見了領導,滿臉是笑,見了下級一臉嚴肅認真。

結果,大傢俬底下罵聲一片,沒有一個人聽他的,好多時候讓他很沒面子,扣錢考核根本沒用,問題不斷,領導也越來越不滿意,對他進行了個別談話,弄得灰頭土臉。這就是典型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例子。

所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對為人處世還是很有教育意義的。做人要學會寬容,學會“難得糊塗”,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原則上堅持,細枝末節上裝傻充愣,才能如魚得水,事事順利。

個人觀點,不妥之處,敬請在下方留言,或者關注我,互動交流探討提高。


大夫覺成


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語出《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

察:精明苛察;徒:同類或夥伴。


先來說說“水至清則無魚”這句,好理解。

水太過清澈就沒有魚兒的原因是,一眼看去魚兒都在哪裡清清楚楚,就都被人早早地給捕完了。魚兒們若是有腦子,自然也會逃離太過清澈的水域。

用這一句來理解第二句也就好理解了。

人如果太過精明苛責,就不會有人再同他來往。

這句話也不太難理解,大多數人就是水裡面的魚兒,如果清清楚楚被人看見,也會不舒服,想要逃離。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學會識人看人,就如在清水之中看魚一般,清晰而又透徹;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學會糊塗,懂得馬虎,不應該把別人看得太透,至少不應該表達出來,這樣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想要逃離你。


餘逸遙


這句話出自《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第三十五。原句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是魚類能生存的最重要的條件,但是魚類生長還需要水中有氧,養分,需要有其他生物提供給魚類食物等等。如果水太清了,魚類反而無法生存了。同樣,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與人交往,需要與人合作、交流、競爭……而在生活工作過程中,人需要細心觀察,明察秋毫,嚴格要求,才能不斷進步,才能在競爭中取勝。但是如果一個人過於明察秋毫,過於嚴厲,對一切人一切事都一絲不苟過於刻板,那就沒有朋友了。徒,不是徒弟,意思是黨徒,朋友。

人過一百,各有特色。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長,又有自己的弱點和不足之處。這就需要我們寬容待人,能夠容忍別人的缺點,給人以改過的機會。能夠發揮每個人的優點,使人與人之間能夠揚長避短,有機結合。你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圍繞在自己身邊,會有更多的朋友互相包容互相體諒,這樣朋友會越來越多。

這句話體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哲學道理:量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人需要一定程度的細心精明,但是這種精明要有一個度,到了一定程度,這種細心精明就變成了苛刻嚴厲,就會引起朋友親人的反感,就失去了朋友。





一隻小杜鵑


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人如果太精明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出處《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這句話還有上半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雖說出自於班固的《漢書》,但是與老子的《道德經》還真有莫大的關係。老子說:“魚不可脫於淵”,故而“察見淵魚者不詳”,故而“水至清則無魚”;老子說:“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故而“人至察則無徒”。

只說後半句,人至察則無徒,這裡的察是指的對人要求高,明察秋毫,十分嚴厲,而這裡的“徒”指的是朋友,而不是徒弟,所以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對別人太嚴厲,不允許別人有一點過失。這樣的人是不會有朋友的,且在真正的職場中這樣的人是會被團隊中的其他人所孤立的。我們可以對於自己的事情嚴於律己,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在干涉別人的事情的時候要注意分寸,否則其他人只會一天一天的遠離你。


鬼谷子思想


“人至察則無徒”該如何理解?

這個問題,可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

其一,要搞清這句話的出處及其詞義的基本意思。

原文最早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統絖塞耳,所以弇聰也。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從這句話的出處,可以看出,察,即精明苛察;徒,同類或夥伴。弄清這兩個詞的基本含義,我們就可解釋“人至察則無徒”的語義,即是說人若太精明就沒有夥伴。所以,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其二,“人至察”為何會“無徒”呢?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情況和不同性格等特點,興趣、修養、愛好、能力、素質也都不同,優點很突出的人、可能缺點也難免。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挑剔過多,要求太高,自然也就”無徒“了。

其三,明白人性的弱點,我們就該知道怎樣去為人處世了。

一般來說,為人正確的處世方式是,應掌握好適當的標準尺度。比如單位或企業用人,自然要有一定的標準去衡量,這個標準,也是可以根據不同崗位的需求去設定人員。按照原則要求去考察用人,達到標準的才起用,也不太過苛刻,一般就不會出太大的偏差。再如個人交朋友,也要有個度,可交則交,不可交,則不交。這個度,也就是一個底線,或能否與自己意氣相投,或性格合得來等等。這個交友的原則,當然也只能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去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經驗來具體去區分了。只要自我交友態度誠懇,對他人不”至察“精明過度,無多挑剔別人毛病,找到同類相好的夥伴或朋友,也就不是難事了。

此外,在一般與人的交往中,還要學會能容能忍能難得糊塗等方式,才可能處理好各種不同的複雜人際關係。特別是親情、朋友、同事及上下屬之間的來往,如果沒有包容心,為人太精明至察,就很難相處好這些關係。


牛仔文史


我們要知道這句話出於何處——班固《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相信大家都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它的後半句。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他的意思呢就是人太精明瞭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小小差異,他過分要求與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舉一動均符合或者滿足一己的標準,但人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性格和待人處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體,否則永遠無法達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現摩擦以至矛盾、衝突就是必然的結果,此時如果不能以一種寬容的精神調和於其間,事勢就將無法收拾,結局便是人心不附,眾叛親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