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詠梅的精神境界完全寄託於其中,梅中有人,梅中有品

宋人詠梅,當以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最為人所稱道。然林逋詠梅,旨在孤寂閒雅的情趣,於精神品格猶有未盡。蘇軾詠物特別講究傳達神韻,所以他曾嘲笑石曼卿的《紅梅詩》“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是“至陋語,蓋村學中體也。”蘇軾對石曼卿的這兩句詩非常不滿意,不僅嘲笑其“至陋”、“村學體”,還自作《紅梅》詩一首,意在標舉紅梅的神韻品格,又坦率的批評石曼卿“不知梅格”,詩云: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桃紅杏色,尚餘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宋人詠梅的精神境界完全寄託於其中,梅中有人,梅中有品

梅花

蘇軾是認真的,他批評石曼卿詩過於皮相,既不懂體認梅花品格,也不表現梅花的內在精神,只看到表面的“綠葉與青枝”。他對詠物詩的追求是皮毛落盡,精神獨存空靈中展轉運思,而沾皮帶骨的摹寫,為其不齒。他寫《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詩稱讚文與可畫竹的境界將物象與情感妙合無垠:“一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作詩作畫,其理為一,皆在遺貌取神。

宋人詠梅的精神境界完全寄託於其中,梅中有人,梅中有品

詠梅

所以,他認為“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這是一種超越,是從客觀事物中領悟得到又超越事物之外的高層境界。稼軒詠物亦深得其妙境,又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詠梅的工夫獨到處在於,思路闊遠,大筆揮灑寫生傳神,絕不拘滯於物象而掐尺等寸,“比物以意而不言物”,追求高山流水的神韻。如其“笑殺東君虛占斷,多少朱朱白白”,即是對萬朵凡花的不屑語氣中烘托出梅花超塵絕俗的品格。再舉一首《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詞雲:斷崖修竹,竹時裡藏冰玉。路轉清溪三百曲,香滿黃昏雪屋。行人繫馬東籬,折殘猶有高枝。留得東風數點,只緣嬌懶春遲。

宋人詠梅的精神境界完全寄託於其中,梅中有人,梅中有品

詠梅意境

作者山園所見,實為梅花。於“冰玉”、“香滿黃昏”等語中見。通篇無一梅字,但處處見梅精神。試略作破譯:“斷崖”二句,是言梅的冰姿玉質生於斷崖之中而藏於修竹之內,表現梅的孤高自賞,清遠淡泊的志趣;“路轉”二句,用蘇軾《梅花二首》:“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語,也暗用“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之典,既表現梅與人的相知,又突出梅花香遠益清的深刻內涵;“行人”二句,暗用折梅寄贈事,含高人相贈,唯梅可傳高情;“留得東風數點”是言當春之際,殘梅尚存,表現梅驚春先覺,傲視春遲的神韻。

宋人詠梅的精神境界完全寄託於其中,梅中有人,梅中有品

梅花

​作者恰當地把握了梅花的傲霜雪、溢暗香、佔高枝的品格,不只是對梅花的物象特徵有逼真人體的描寫,同時,還把自己的精神境界完全寄託於其中,梅中有人,梅中有品,以寄託自己品德高潔,志趣遠大,不苟流俗的孤傲個性。這實際上是他對社會現實的切身感受。作者當時被讒言毀謗,南渡幾十年屈沉下僚,空有“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的宏圖大志,卻始終沒有得到施展的機會,反而被誣罷官,成為被廢棄在山林的“孤猿野鶴”。因此他憂怨憤悱而又自負清高,塊然獨處而又凌雪自傲。這一切性格特徵都通過這枝暮冬殘梅畢現出來。這種比興寄託雖也含蓄深婉,卻始始終透發著英偉磊落的氣概,不甘沉淪的精神,比之陸游詠梅詞中“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的境界,顯然高昂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