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參觀遊覽武昌曇華林,就是閱讀欣賞一段讓人深深感動的歷史文化?

水木文化


曇華林,位於老武昌的東北角,東起中山路,西至得勝橋,全長約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1861年漢口開埠後,曇華林一帶逐漸形成華洋雜處的特色,使得這裡的建築,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如今,這裡幾乎成為了武漢的文藝第一街,濃縮了整個武漢的歷史文化情懷。曇華林被稱為“一部活的武漢近代史書”。其自然地理文化、古城文化、建築宗教文化、教育衛生文化集聚,見證了辛亥革命史、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史和抗日時期“文化首都”的歷史風雲。

“曇華林”之名稱有兩種說法:一是巷內多住種花人,一罈一花,蔚然成林,後來“壇”訛為“曇”,稱為曇華林。二是郭沫若認為這一街名可能與佛教有關,“曇華”二字據說是印度梵文的譯音,而“林”應該是“居士林”的簡稱。光緒九年曇華林一帶就有三義殿、羅漢殿、正覺寺等眾多佛教建築,可見“曇華林”確是因當地佛教寺院興盛而得名。


曇華林歷史街區作為武昌老城區的一條老街區歷史底蘊豐厚,一百多年的歲月,紀錄了辛亥革命、中共建黨建團、抗日戰爭三個時期歷史風雲。曇華林聚集了數十處百年以上的近代歷史建築。而這些建築所蘊含的文化內容涵蓋了武漢近代眾多歷史事件:中國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和圖書館學科誕生於此,抗戰時期“政治部第三廳”在此掀起全國民眾的抗日熱潮, 這些建築雖經百年風雨,但基本風貌未有大的改變。林則徐、張之洞、劉靜庵、陳獨秀、郭沫若、賀龍等一大批歷史人物都在曇華林留下了歷史的痕跡。曇華林街區它們以實物的、活生生的歷史標本形式佇立在那裡,形象地展示著中國近代革命史、教育衛生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建築史、宗教文化史和武昌城邑文明史,內涵如此深厚且密集,資源豐富又集中。


曇華林歷史街區又是一條富有革命意義的街。曇華林一帶是辛亥革命的搖籃之一。今曇華林小學隔壁曾是熊十力先生創辦的反清革命團體“黃岡軍學社”的遺址,花園山南麓有革命先驅吳祿貞先生領導的“花園山聚會”遺址和劉靜庵先生領導的日知會舊址。如今,曇華林一帶還保留有幾處辛亥名人故居的痕跡。在曇華林小學的背後,號稱“湖北三怪”之一的辛亥名人石瑛先生的公館,當年董必武和陶鑄同志就是在這座院子裡,與石瑛先生一起商訂了國共兩黨開辦湯池訓練班的事宜。從曇華林走出去的革命前輩曾在這裡定居生活,曾在這裡慷慨激昂,在這裡精心謀劃。他們的名字讓今人仰慕,令史冊生輝。


E路有我相伴


對於“參觀遊覽武昌曇華林,就是閱讀欣賞一段讓人深深感動的歷史文化”這句問話,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大文豪雨果說:“建築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可以說位於武昌的東北角,東起中山路,西至得勝橋的曇華林老街,全長不過1200米,但這條老街上遺留下的老建築卻有著非同凡響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這條看似普普通通的街區,居然集中了數十處百年老建築物:教堂、醫院、學校、名居、花園等等。這些百年前的老建築物雖然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滄桑,卻在歷史的長河中依舊折射出它們的光澤和心酸。當你品讀這些飽經風霜的老建築時,你會為曇華林裡那些曾經的風雲人物而深深感動,這裡的一磚一瓦依舊是老武漢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十一期間專程去尋訪了武昌曇華林老街,幾個代表性的老建築分享如下:

仁濟醫院  西式教會醫院,是最早為英國基督教倫敦會慈善機構楊格非和中華基督教會創建的醫院,也是近代西方醫院傳入武漢後保存完好的醫院。仁濟醫院原名英國倫敦教會醫院。這所醫院與一位英國傳教士楊格非的名字聯在一起——1861年,該教士在與曇華林臨近的戈甲營建禮拜堂,爾後開設診所和義塾為教眾和附近的居民服務;7年後,傳教士將診所和義塾遷至曇華林並加以擴建成;1883年正式改名仁濟醫院。醫院的建築是中西合璧式樣的磚木結構,既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廊柱,又有中國式樣的下沉迴廊,附樓石拱門的浮雕圖案也很別緻。

文華書院  文華書院由美國聖公會創辦於1871年10月20日武昌,初為男童寄宿學校,名叫文惠廉紀念學堂,中文校名為文華書院,英文名Boone Memorial School。  1890年增設高中,成為六年制完全中學。1901年翟雅各任院長之後,發展迅速,1903年又增設大學部, 逐步發展成文華大學。1924年改名為華中大學。1951年組建公立華中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華大學的化學、國文兩系與私立華中大學等高校合併成立華中高等師範學校(即華中師範大學)。 1953年定名為華中師範學院,1985年學校更名為華中師範大學,一直至今。文華書院校址在武昌曇華林街111號,現址湖北中醫藥大學。校內存有大量的歷史建築。

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  位於武漢市第十四中學內,系國初年的學校建築。1938年,國共合作,政治部遷入武漢,三廳在此成立,郭沫若任廳長,屬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直接領導,在此薈萃了文化界精英300多人。三廳當時的用房大多已毀,僅存磚木結構二層樓房一幢,為當年工作人員住房。十四中校園為湖廣總督林則徐興建的豐備倉遺址,1903-1907年,張之洞先後開辦公立小學和中學堂,1912年為省立第一中學,現產權屬第14中學。

花園山  花園山嚴格的說是一個小山包,山上樹林茂密,東、南面都有小路上去。因為附近有湖北中醫藥大學,所以不時會看見一些坐在草坪、樹下和石階邊勤奮的讀書郎。加諾撒仁愛修女會禮拜堂:花園山上的加諾撒仁愛修女會禮拜堂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建築。原建築分為禮拜堂和修女居所兩部分,總部設在羅馬。1868年該修女會應湖北教區主教明位篤邀請,派遣人員來漢。在花園山置地創建分院,開辦教理班、工藝所、育嬰堂等公益性事業。

育嬰堂萬嬰墓  位於花園山2號,建於1928年,為磚木結構建築。該堂由艾原道主教創設,委託德籍女士主持,開始將收進的嬰兒送到堂外,僱請奶媽託養,成活率較高。以後不斷髮展,集中堂內撫養。1929年聖若慧善功修女會成立,其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本育嬰堂。“1951年該堂大量死亡事件被揭露,引起社會各界憤慨,6月4日政府接管該堂。”修建萬嬰墓,掩埋在山上搜集的白骨,銘刻碑文。現為市兒童福利院。  該地修建的萬嬰墓,並立“死難嬰兒紀念碑”,有張平化等領導同志題詞,為市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翁守謙故居  位於曇華林65號,建造於1895年前後,為二層磚門結構,原有結構及形式均有較大改變。沿革:原為清末北洋水師翁守謙住宅,是1895年前後購置的房產,現為私人住宅。翁守謙系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師官員,甲午戰爭中兄弟多人戰死,作為倖存的翁公,後來棄官隱居於此,潛心修佛,大概是為了尋求心靈的一份長久的安寧。

崇真堂  位於曇華林2號,是由基督教英國倫敦會的楊格非牧師於1865年興建的,它是外國列強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該教堂經過維修保存至今。該教堂主體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單層哥特式建築,可以同時容納200人做禮拜。崇真堂的興建,象徵著基督教(新教)傳入武昌的歷史開端。如今,楊格非牧師在武漢興建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其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加突出。


安琪兒視界



梅里一了


武昌曇華林城市抹不去的記憶,承載著道不盡的歷史,珍藏著急說不完的故事,記錄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人們更加喜歡懷舊。因為這裡記錄著世紀的滄桑,展示著他豐富的內涵。

巷子深處的武漢市十四中學是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的舊址,而第三廳的部長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郭沫若先生,國共第一次合作,這裡留下了許多的黨的文獻和舊址,從這裡走出了黨的三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李漢俊。

這裡吸引我們的不僅僅是那一段寧靜致遠的氣息,也不僅僅是那些別具一格的建築,而是我們在這裡可以聆聽革命黨人的諄諄教誨。

在當今社會,我的孩子大都生活在鋼筋水泥鑄就的火柴盒裡,他們離那段歷史越來越遠,應該讓他們更好的瞭解一下那段歷史,讓他們更好的珍惜現有的生活,更加的發份圖強,報效國家。


東北辮子哥


去武漢,覺得曇華林還是值得一去的,我們今年八月去的正在修葺,一些百年老建築,很有民國特色,至於歷史介紹,上面已有,很全很仔細,我就發些拍的實圖給大家看下吧!











姚許垚8575


現在很多歷史文化都源自於書本上的知識,諺語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如今高樓聳立,現代化的生活中已經鮮少有歷史存在的痕跡了。而曇華林卻不然,這裡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並且被很好的保護起來。

在曇華林,不僅有深遠的建築史、文化史還有偉大人物的歷史事件。建築方面觀其街口巷尾、房屋瓦片和建築風格,都顯示著濃濃的歷史建築風韻。文化方面可以通過這裡的建築院落、牌匾名稱等看出古城文化、宗教信仰、人文事物、生活軌跡等情況,還原歷史。這裡還存在著許多偉人的豐富經歷,林則徐、陳獨秀、郭沫若等都在這裡留下歷史痕跡。所以說參觀遊覽曇華林,就是閱讀欣賞一段讓人感動的歷史文化,不僅限於書本的描述,而是讓你在感官、視覺、探索、解析中深刻的還原歷史,感受歷史,迴歸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