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自我隔離期,在哲學中尋找自我


疫情自我隔離期,在哲學中尋找自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算來自我隔離的日子已經有11天了,年前回去的一部分也有15-20的,好似這個世界從來沒有這麼安靜過。也許沒有更多安靜的時間來思考人生,思考自己和世界的關係,甚至和死亡的關係。當一切都過去時我們又慌忙跳進熱鬧之中,過著重複的生活,經歷了這場災難後對人生還要有所啟發吧。

人是群居動物沒錯,社會需要發展,需要配合分工協作,人也離不開群體。在這個看不見的硝煙的戰爭裡,每個人都在作戰。有人在一線與病毒作戰,與時間賽跑,從死神手中爭奪更多的生命;有人在路上,冒著傳染幾率更高的危險將物資和你需要的東西送到手中;媒體傳播在此時隨時將一線數據傳送到手機;作為大部分的我們來說好好待在家裡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而此時的我們則需要更多的耐心來度過這段跨歷史的時段。

疫情自我隔離期,在哲學中尋找自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顯然,即便在這個信息傳輸如此快捷的年代,很多東西都會被人遺忘,這段歷史也不會被忘記。在前所未有的安靜中我們需要對抗的是內心的恐慌和無秩序。看過哲學的書多了以後想問題常常以一種“旁觀者”的態度,很多事與我有關又好似與我無關。有時候就在想,如果這件事情沒有一個終結點,這樣一直下去,人們會變成怎麼樣?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卻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想我們和世界的關係,以及與自己的關係。

從哲學的角度說人人有動物性、人性、神性。動物性滿足生理慾望,就是滿足皮囊的需求,《瑜伽經》裡也說水、空氣、性、食物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四樣,這些東西都是滿足了作為人的“動物性”那部分。不管吃喝了多麼好多麼貴重的各樣食物,都是為了滿足口欲;穿什麼樣的衣服,世界中眼花繚亂想要配在身上的東西,都是為了滿足“眼目的情慾”(出自聖經),衣服還有一個用途就是遮羞,這是人和動物的區別;人們對性的慾望和對水和食物的慾望是一樣的,只不過作為“人性”的一部分不能為所欲為,要不然和大自然的動物無區別了。

疫情自我隔離期,在哲學中尋找自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人性中包含了區別於動物的感動、善良、醜惡、真理、正義、自由等。人的認知越往上層就能辨別並瞭解人性,這時就會對人類有了包容和憐憫之心,對人們的有些行為就不會單一的只用善惡好壞來定義了,人性中都是兩面性的,人人如此。特別明顯的善惡都表現在特別的時刻,就像這次國難時期,有沒有人發國難財?出於人性的慾望應該理解這種行為沒有錯,無可厚非。人性在最極端緊急的情形下表現得才最明顯。也有不為掙錢只為出一份自己的愛心的人大有人在,哪怕自己的捐贈無所知去向,單單這個行為就能看出人性中的閃光點。所以有句話說不要考驗人性,人性總會讓你失望。

疫情自我隔離期,在哲學中尋找自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神性,擁有宗教信仰的人本身擁有的神性成分就多於其他人。有人說我是無神論者,只信自己,只信真理,或者說只信money那也不能說什麼。人們除了物質需求還有精神需求,人類為什麼需要藝術?為什麼說人類是有靈魂的?一首歌、一幅畫、一段文字為什麼可以讓人感動落淚?不就是為了滿足靈魂的需求嗎?物質需求滿足了還要有精神追求。有段時間對自己食物慾望不加剋制,對精神的追求就降低了,肚子越撐心靈越空虛,就是沒有對慾望加以剋制,或者說沒有平衡好,導致心中自我的秩序也亂了。擁有神性的人對生死、慾望、人生都有了一個深刻的認知,對這些都會看淡。就現在的韓紅來說就是個明顯的例子,還有很多做慈善的,不管是捐錢還是捐愛心,這份愛都是出自於對更多人的愛,這種愛就顯現出人類身上的“神性”,為了他人奉獻自己讓更多人感受到愛,行為背後就是對人類的憐憫之心,雖然有時候他本人感受不到,但看透人性的人知道他心靈深處是出於更大更深的愛。

真正有良知有美德有人性的人,即便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也會把自己的良心放在公平正義的稱上稱一稱,聖經中說即便動了念頭不去做這事也是犯罪了,要在神面前去懺悔。人的任何想法是出於什麼目的,不要讓別人知道,只要問問自己,再拿到心靈的公平稱上稱一稱,才能真正的深刻的瞭解自己。

疫情自我隔離期,在哲學中尋找自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最後以一句世界名言結束文章:

我曾經7次鄙視自己的靈魂:它本可以進取卻故作謙卑;它在空虛時用愛慾填充;在困難和容易之間選擇了容易;它犯了錯,卻藉由別人也會犯錯來寬慰自己;它自由軟弱卻把他認為生命的堅韌;它鄙夷一張醜惡的嘴臉,卻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他側身於生活的汙泥,雖不甘心,卻又畏首畏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