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蒋勋老师说:吴哥是一部《金刚经》。他曾在书中留下过这样一段话:黎明的曙红,像是要重新回忆帝国昔日的辉煌。吴哥城像一部佛经,经文都在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花开、花谢,生死起灭间诵读传唱,等待个人领悟。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吴哥于我是一部《楚辞》,是一部历史长卷,在日月的轮换中,经久绵长。它在我面前舒展开来,我一步步走进它的所有,却走不进它的内心。

循着蒋勋的脚步,在废墟中照见周达观的新奇和吴哥曾经。我的内心是悲悯而安详的。

当飞机抵达暹粒机场,一股热浪袭来,潮湿的空气裹挟全身。周围的环境似乎没有多少陌生,几位接机的暹粒人,面色黝黑,笑容可掬。

脸盲的我看不出他们长相的差别,误认为一位小伙就是我们的接机人,最后他笑笑走开了,在走廊的边上,那位稍微年长的司机冲我们招手。

一辆商务大奔,像是二手车,车里干净整洁却有些陈旧。望着车窗外朴素的街道,和路上少有的行人,路旁的椰子树、棕榈树,还有很多热带灌木,很随意地生长在各处,三角梅、腊肠树等,在路边开着红的、白的、黄的花,一串串、一簇簇,明亮而热烈。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1、巴扬寺

吴哥通王城南城门,一只大象背上有一条蓝色带金边的毯子,驮着一个长方形带护栏的小架子,四个小孩扶着护栏高高在上,前面的大人指挥着大象。

看到大象行走在车流中,很突兀的样子。大象曾是柬埔寨重要的交通工具,如今很少再见了。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迎面的城门顶部是微笑的四面佛,两边蛇神Naga高耸巨大,岁月的风雨侵蚀,虽显破败但不失威严。

左边一排菩萨面色凝重,右边的阿修罗怒目圆瞪,两边均以拔河的姿势抱住蛇身,体现势均力敌的架势。象征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每边27尊石像,每座石像都有几吨重,有几尊佛像的头都是新修的,留存下来的都有残缺,几处佛像没有了头部。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两排石像正是护城河的桥身。这威严而奇特的阵容,着实给人震慑.

桥两边的河面宽阔,河水清澈,两岸的绿树婆娑。河面在阳光下泛着金光,远处升腾着淡淡的薄雾。

城门仅能容下一辆大车通行,斑驳的四面佛在阳光下留下暗影。城墙两侧是三个头,三个长鼻子的象神,象鼻像是城墙两侧的立柱。

吴哥城共有五个城门,和元代周达观书中记载完全一致,且几个城门的结构也一样。

城内一棵蛇数匍匐的根在土层表面绵延很远,很多人在树下乘凉,我们在树根上分散坐着,拍照留念。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通往巴扬寺的引道上,有石狮和蛇神Naga三面把守,石狮都是翘臀,Naga和石狮的头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蛇身成为引道的护栏,靠在蛇神上远望巴扬寺,神秘的佛像正在夺目的阳光下露出微笑。

走在长长的引道上,巨大的石块拼接的地面已不太平整,有的塌陷断裂。

巴扬寺外围的走廊只剩下高高低低的立柱,院落的大树都已参天。

远望着寺庙拾级而上,想象着这里曾经的辉煌,这引道上走过成千上万人,这寺庙有无数个辛劳的身影,把巨石一块块精雕细琢,然后从很远处搬运过来,又一块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幅国王的笑脸,成为山的形状。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巴扬寺的正门全部坍塌,只剩下四根方形的立柱,石料多是砂岩,所有的门楣、立柱、廊檐上都是雕刻,有的是卷起的浪花,有的是对称的纹饰,有的是踩着麦穗的舞者。

有的石柱上的舞者是两个人,左右呈对称的舞蹈动作。舞者头戴花冠,坦胸露脐,腰上一串流苏一样的围饰,手比莲花向外翻转,一条腿翘起,身体极度扭曲成最美的姿态。

有的石柱上舞者是三人,左右两名舞者稍微侧身,姿势对称,中间的舞者身形较大,正面呈现婀娜姿态,都是一只脚踩莲花,另一只脚腾空蜷起。

门前的立柱上,雕刻着阿普萨拉的全身像,头戴宝冠,腰佩流苏,坦胸露脐,面容沉静自足,所有的线条都是精致柔美。旁边的石柱刻着浪花和托着莲花的小佛陀像。

另一侧的阿普萨拉手持蛇形的带子,长裙至脚裸处,每只脚上带两个宽大的脚镯。长裙在腰部都有羽毛状纹饰,裙身有不同的花纹。

所有的雕像都背靠不同的浪花纹饰,面部表情也各不相同,似乎有真人模拟。

仔细看时,除了石像外,石壁余下的部分,均如刺绣般用各种花纹密密麻麻雕刻着,四面的石柱几乎没有空闲的石面。

我顿时慌了,傻了眼,这才是几根石柱,几块石壁,所有的雕刻几乎没有重样的。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这整座寺庙要多少艺人精雕细刻,要多少日夜,多少汗水。我已目不暇接,拍了几处几乎要放弃了。

断壁残垣矗立在阳光下,留下横竖分明的暗影,每个门都是一幅画,每个石面也是,这里的美没有死角,无论在晴天还是深夜。

此时,在我的慌乱中,在我的惊慌失措中,有人冲我微笑,一张巨大的笑脸,不,很多张脸在冲我微笑,那绝不是冷笑、嘲笑,是一张张温暖而宽厚的脸。

巴扬寺共有49座佛塔,均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四个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佛像据说是吴哥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这就是闻名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每座四面佛中央拔尖、磊磊环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须弥山。穿行在佛塔间,无论你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发现有微笑的面容注视着你。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须弥山除了四块拼接的四面佛外,其余的部位都布满各种纹饰、浪花或小的佛像,形态各异,情绪丰满。

巴扬寺的回廊壁画也是绝无仅有,1200米长的浮雕长廊令人惊叹的刻画了11000个人物。内层回廊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而外层回廊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集市贸易的生活图景应有尽有,这样世俗化的雕塑题材在吴哥建筑群中是非常少见的。

巴扬寺的建筑材料全是沙岩,据说原先是两层建筑物,用来拜祭湿婆,可是在建筑期间,改为大乘佛寺。所以第三层的建筑,似是加在两层之上。从每一个角度观看巴扬寺的浮雕,都属宏伟的杰作。

凉风袭来,倚在门框上,抚触着砂岩上的石雕,粗糙而精细,入情入心,让人爱不释手,这千年前的杰作堪称艺术的巅峰。

想想那时的工匠,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露天或在茅草房里,但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精湛的技术,这古老的传承一代代延续着。

直到高棉运动,直到血流成河,所有的工匠似乎全部被杀害了,300多万具尸体堆积成山,这种人间惨剧想都不敢想。

但吴哥的人民至今都是朴素乐观的,用微笑、用彬彬有礼,打动着世界各地的游人。

想到蒋勋一次次在这里体会日出、日落。感受光线在一座座微笑的面容上升起,又在一座座面容上熄灭……

我收回思绪感受着石壁的温热,和对面的佛像面对面,他在微笑,我回以微笑。此刻内心祥和安宁,知足平静。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巴扬寺目之所及都是佛陀,微笑地看着你,令人心生敬畏,让人不得不谦卑、含蓄、低眉顺目。

这里的游客不分彼此,人与人都异常谦逊得体,很少见洗手间,很少见垃圾桶,但也很少见垃圾。

走在一排廊柱前,从正门望下去是排整齐的门环环相扣,灰白黑色斑驳的列柱似多米诺骨牌,立柱四面的舞者活灵活现,翩翩起舞。

走出巴扬寺,寺外还有很多散落的大石块,横七竖八躺在林中,似乎在哀叹自己的命运,似乎又在为闲置而欣喜。

一只猴子抱着一个游人给的玉米,优哉游哉在石块上啃着,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我们无权打扰。

2、巴方寺

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有记载:金塔至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郁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数间。

网上资料:巴方寺是一座须弥山寺,呈金字塔形。整个巴方寺寺共有5层台基,在第1、3、5层台基上各有一个封闭式回廊,回廊四边的中央和四角都有塔楼。在第5层台基上建有一座高约50米巨大铜皮包裹着的石塔,它比其东南方巴扬寺中央的金塔还要高。巴方寺是位于当时都城的中心。

近午的阳光热烈耀眼,热浪让人无法招架,身上的牛仔裤整个扒在腿上,似乎和皮肉相连。

站在巴方寺的引道上,看到陡直的台阶近乎垂直在眼前,实在是迈不开步,后悔没穿一条轻薄宽松的长裤。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同伴爬上塔在回廊上朝我招手,我坐在第一层回廊的门框上,倚着石壁,看到高高耸立的巴方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栩栩生辉。

须弥山顶像是巨大的莲花宝顶,很多新修的石面已经无法复原旧时的雕刻,只能用平面的石块代替。

由于巴方寺原来是建在沙土地上,地基不稳,再加上工程水平欠缺和回廊、塔楼的重量过大,在建卧佛时整个寺的部分建筑就已倒塌。

寺内的空地上整齐排列着很多低矮的石柱,据说曾有考古学家把所有坍塌的上千块石头编上号,摆放在寺前的空地上,希望能一点点拼凑上去。

1975年柬埔寨红色高棉运动,屠杀了帮助修复古迹的人,销毁了所有档案。后来的重建困难重重,因缺少技术资料使得这些石块再也无法复原,原来这几千块石头只能永远地躺在寺前广场上了。

其实,每座塔都面临这种情况,也许就是所谓的命运吧。吴哥的文明一而再被打断,很多古迹如今已经无法再现当年的辉煌,这是吴哥的悲哀,也是世界的损失。

我在凉风中体会着塔与石块的因缘,似乎听到了谁的叹息,或轻远或低沉,还有很多焦急的灵魂,似乎在对我说:我知道谁在哪个位置,我知道……

3、空中宫殿

绕到巴方寺的后面,眼前一片破败的石块、石堆,很难想象这些石头该是哪里的所在。几株粗壮、高大的蛇树,铺展着蜿蜒的树根,有人在树下乘凉,走过一片废墟,从沙土和泥土混杂的路上走过,迎面一株大树旁,掩映着的是空中宫殿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元朝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记载:传说空中宫殿顶层的塔内住着高棉人奉为神灵的九头蛇精(那迦神),夜化女身,与国王同寝交欢,即使是王后也不敢入内。二鼓后国王才出来与王后同寝。如蛇精一日不见,则国王死期将近,如国王一日不去,必定有灾祸降临。

这座宫殿耸立在眼前,神秘而有力量,据说:它是吴哥寺的前身,它包含著吴哥窟建筑艺术中几项原素,须弥山,中心宝塔,画廊,庙门阁。

空中宫殿虽然名为宫殿,实际上并非王宫。王宫在空中宫殿东北约二百米处,因为是木建筑,现已不存。根据元代周达观记载,王宫极为壮丽,镶金墙壁,地铺银砖,王宫的大柱都雕刻佛像,国王的五香宝座镶嵌七色宝石。

想象着这座建筑昔日的辉煌,有风拂面,树叶沙沙作响。此处的空中宫殿已经不再让游人攀爬了。

4、战象平台

走过一处塔门,一条宽广笔直的引道,通往战象平台,是国王阅兵的地方,检阅大象及军队的战斗力。

开阔的平台由石狮把守,两三米高的平台外围都精雕细琢,大象雕出三个立体的头部,象鼻朝下,吸起浪花,像立柱一样蔚为壮观。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其余的侧面雕着神鸟和飞狮,神鸟头戴宝冠,展翅向上,托举着象台,威武的身姿挺拔健硕。

象台东北端有一台基,四周雕刻着精美的佛像,石材在雨水烈日下日渐斑驳,早已呈现出黑白灰的混色 ,俗称“癞王台”,就像是皮肤病,据说这里的国王也是得麻风病死的。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这里不但检阅军队,也审判犯人。象台对面的十二座小塔,据周达观记载,是关押犯人用的,这里崇尚“天狱”,审判由上天说了算,谁先生病证明谁有罪,旁人无权处置。

虽然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相信上天的力量惩罚有罪的人,让人心存敬畏,不敢随意作恶。

5、塔普伦寺

塔普伦寺是阇耶跋摩七世为母亲建造的。寺内的一块空地上搭着一个棚子,几位地雷受害者,各自弹奏着手中的乐器。他们或断手断脚、或缺耳缺眼,出售自制的光盘,过往的游人也给些零钱。

多年以后,这里的景点已不像书中描述的模样,没有残疾人围拢过来,也没有成群乞讨的孩子,怂恿的大人。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有个带毛线帽的小姑娘在树下乘凉,三四岁的样子,我们给她零食她才过来,一双水灵的大眼睛看着我们,专注吃的东西,挑挑拣拣,衣食无忧的样子。

进入塔普伦寺似乎并没什么特别,目之所及尽是荒烟蔓草、断壁残垣。

塔门两侧的阿普萨拉婀娜多姿,面部表情都不同,面容也各异,身着不同的配饰,似乎一个个确有其人。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石壁上的各种纹饰,似包裹的织毯。所有的石头都有温度,所有的石像都有灵魂。仿佛间这里歌舞声乐热闹非凡。

我有幸目睹这盛况,有幸被这古老的文明洗礼。千百年的苦难,五百年的孤独,在寂寞和荒芜中,肆意生长的是一棵棵神奇的树,把即将坍塌的石壁、石廊握在手中,揽在怀里。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它是吴哥苦难的见证,它坚韧的身躯蓬勃向上,血雨腥风,狂风烈日毫不畏惧。我抚摸着石壁上温热的纹饰,抚摸着千百年来屹立不倒的蛇树,灰白的树干揽着廊柱,揽着这苦涩的过往。

回廊的窗口有两只猫在睡觉,人们来来往往与它们无关,似乎在自家的炕上午睡,没有丝毫被惊扰。

我在断壁间徘徊,始终是感动的,始终是虔诚的。

6、茶胶寺

茶胶寺前的牌子上注明是中国帮忙修葺的,这里似乎不是旅行团的景点,仅有的几位游人很快就离开了。

我在围墙下,躺在尽是石孔的石块上,棕红的石头在烈日下滚烫,阴凉处温度恰好,背部贴着石面,有一种被古老的岁月抚触的感觉,有风拂过,闭目凝神,十分惬意。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同行的伙伴在拍瑜伽照,有工作人员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很热情迎上来帮我们拍照。

我们在这里流连了很久,可以随意贴近过往,贴着历史的肌肤,灵魂得以慰藉。这里的每块残破的石头仿佛在说:我们这么难,这么痛,但是都过去了,这里还是好好的,被呵护,被铭记。

7、巴肯山

巴肯山不高,上山是盘旋的带石子的土路,到巴肯山底部寺庙要爬很陡的台阶,烈日下有些吃力,但人们还是都一级级登上去。

站在巴肯山顶,太阳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似乎在捉弄我们,来吧,看日落吧!云层后面的光芒万丈只露出几缕。

人们围坐在高塔的阴凉处,等待日落的神圣时刻,太阳在云层后面缓缓降落。今天注定只见云和微光,见不到日头。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暮色四合,守候着山顶寺庙的石狮呈巨大的剪影,寺庙的阴凉更加浓重,我在人群中选了一片空地上静坐,看这神秘的面纱遮住的寺庙,在暗淡霞光中呈浓重的色彩,似乎在隐藏着沉重的心事,无法诉说。

返回的路上,宽阔的护城河正拥抱着落日后的余晖,黄白带着亮色的云丝丝缕缕,路边的一棵巨大的棕榈树前倾着身躯,靠着树身,体会着黄昏的凉意。

几个人照的背影都很宽厚,成了回家的笑料。司机很淳朴,由着我们中途下车折腾。

暮色中的城祥和宁静,河水有微波,天边有亮白,司机灿烂的笑。

8、小吴哥的日出

小吴哥坐东朝西,走过护城河的浮桥,桥两边的河面上飘着黯淡的睡莲。

凌晨五点的吴哥城上空是泛白的天光,一抹微红映照在城上。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看日出的人们早已三三两两陆续走来,在宽阔的引道上,静默不语,似乎要参加一个盛会,一堂蒋勋老师说的佛家的早课,准备迎接一个盛大的黎明。

引道两边是高大的棕榈树、菩提树。黎明的曙光映着吴哥城塔尖呈高大的剪影 。

人们在城两侧的水池边,表情安静凝重,庄严肃穆,仿佛迎接君王驾临。水池的青苔蔓延,水面的睡莲也一朵朵精神抖擞,像是伸出一只只小手,准备召唤日出,托举太阳。

天边渐渐泛红,呈现浓重的血渍,所有的黑色、暗色一并褪去,露出灿烂的金光,日头如一个巨大的圆球,渐渐升起,升到寺庙的顶端。

池水中映着吴哥五座塔身的倒影,这种水池的设计与光线、建筑完美结合,昔日工匠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水池中莲花绽放,鸟鸣啾啾,仿佛瞬间,迎来一个血色的黎明。我仰望天边,仰望寺庙最高处,一缕金光挥来,像舞台的灯光,一个罕见的典礼。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一只黑色的暹罗猫眼睛黄黄的,头小、身长,在池边的沙地上溜达,偶尔刨刨沙坑的土,自顾在城中散步。

我惊觉时光变换,惊觉自己像被施了魔法,我被这黎明感动,被这砖石、廊柱感动,被这破败、被这陈旧,被这灿烂的天光感动。

走到城中的回廊上,每个窗口像一幅镜框,坐在朝东的窗口上,日头和远处的吴哥城被框在里边,形成一幅油画。

路边宽阔的草地上,散落的石块似历史的冢,掩映在草色间,似沉睡的誓言,我抚摸着吴哥的石块、石壁、石窗、石墙,抚摸着历史的温度,抚触着吴哥人的辛劳。

出城时的浮桥两旁的睡莲都已经绽放,莲叶上还带着昨夜的露珠,看过往的行人来了又回,像要说些什么?又什么都没说。

太阳升起老高了,人们才陆续散去,我们走出吴哥城,像是参加了一场盛会。

9、女皇宫

去女皇宫的途中看到暹粒居民散养的鸡,公鸡羽毛艳丽,身形长而瘦小,但是一双大长腿足够让它恣意奔跑。

树下有卖棕糖汁的男人,摩托车上摆着一串棕榈果,几枝像触角一样一尺多长的棕榈花棒,上面沾满了花蜜。

他打开挂在车尾部的竹筒盖子,倒出和甘蔗汁一样的颜色的棕糖汁,口味截然不同,有一种咖啡因的味道,在冰块作用下凉凉的,甜而不腻,沁人心脾。我瞬间爱上了这个东西,几个人喝到刚刚过瘾。

女皇宫是很随意的叫法,另一个名字是班蒂斯蕾。建筑的尺寸明显小巧精致了许多。一说是女人的雕刻,似一段段精致的织锦。

吴哥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领悟

女皇宫的所有门楣、廊柱都精雕细刻,极尽手艺之精湛。一块块垒起来的塔楼上,还雕着小塔。玉米型的一座座塔并不高,但整个建筑群玫红色的砂岩上布满了纹饰和神像,一种无与伦比的建筑风格,让人眼花缭乱。

我在宫中行走,皇冠状的塔门上尽是雕琢的浪花,诸神在花冠上有各自的位置。猴王、狮王、战马、战车形成一幅灵动的画面,极尽奢华的纹饰让整个塔门华丽庄严。

门外几座猴子石雕单膝跪地,头上像是狮王的配饰。这里的门柱上没有阿普萨拉,有的只是棕红色的锦缎,血色的过往。

蒋勋想象自己是昔日的一位匠人,我什么也不是,只是烈日下,风中的一个过客,千百年之前,千百年之后……

作者:林之眉,皓然成长、推么推文化传媒签约作者。 独行的诗人,痴迷的语者。写贴近灵魂的文字,给你力量,为你疗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