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交朋友,喜歡獨處的心理是怎樣的?

wangfuan


不想交朋友、喜歡獨處是什麼心理?首先要看這個人的年齡,其次看這個人閱歷,再次看你這個人的境界。不能用一個標準套所有人。總體來說,有這麼三種情況:

第一,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心理。

年輕比較小的人,不想交朋友,在他們應該青春四溢的年齡,卻喜歡獨處。這種年輕人或者少年、兒童,可能有自卑心理、社交恐懼症、自閉心態。不一定是問題,但對心理健康不利,應該加以引導。

如果是中年人,不交朋友、喜歡獨處,這是他們經歷太多之後的理性迴歸,什麼都明白了,什麼都看透了,就開始做減法社交了。熙熙攘攘皆為利來,潮來潮往都為利益。有幾個知心老友就夠了,不想再交朋友了,不喜歡熱鬧了,不喜歡喝酒狂歡了。一切都累了,不如簡簡單單、安安靜靜舒服。獨處不是一種心理,而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第二,受過傷害的人,不再相信朋友,喜歡獨處。

我認識一個成功人士,當他成功時,一群狐朋狗友圍繞著他,他也熱情大方,經常請朋友們吃飯喝酒,經常幫助他們。當他遭遇不幸,窮困潦倒的時候,那些所謂朋友一鬨而散,讓他徹底寒心。終於明白了,這些人靠不住,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朋友”多了,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再多有何意義?有幾個老友,平平淡淡才是真,君子之交淡如水。受過傷害的人,就不再相信別人了,乾脆不交朋友,喜歡獨處了。其實,這不是逃避,也不是封閉,而是自我保護,自我調適。

第三,思想高遠的人,不交朋友,喜歡獨處。

有一個詞是鶴立雞群,還有一個詞是高處不勝寒。在一個人群裡,總有極少數人,與人群格格不入,要麼是他們的思想認識已經超越群體,要麼是他們的職位要求不能隨便交友。

思想高遠者,喜歡思考,在自己的世界裡對話,不願意與一群不理解他的人交流,因為他和人群不在一個思想頻道上。他們獨處,就是最好最舒服的方式,自己與自己對話,自己與世界對話,他們並不孤獨,恰恰相反,他們活躍的大腦裡繁花似錦。

還有一種位高權重,需要保持定力。高處不勝寒,需要自己保護。他們不輕易交朋友,因為有很多人都想跟他們交朋友,目的還是利用他們。他們除了工作需要,一般不參加熱鬧額場合,喜歡獨處,喜歡獨自看書、批文件、獨立思考。

總之,年齡越小,不交朋友、喜歡獨處,還是需要引導一下的。年齡大了,自己有內控力了,不交朋友,說明他不做無效社交,不想擴大朋友圈,只想與幾個知心老友聊聊天,與其他的陌生人或者熟悉但不是朋友的人,基本不想浪費時間交流。獨處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自我選擇。獨處的人,是自信的、充實的、快樂的,而不是封閉的、孤僻的、痛苦的,所以,不要用“常識”去揣測獨處的人,他們的世界你不一定懂。


職場火鍋


首先,喜歡獨處並非是一件壞事,恰恰對於現在的人來說,獨處變得非常難能可貴。然而很多人都欠缺這方面的能力,甚至做不到絲毫的獨處,只要單獨一個人就難受,希望始終有人陪著,哪怕對方就待在旁邊不說話都行。

其次,獨處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避免無效的社交,把時間節省下來用於工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看書、學習、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當然,凡事都有一個度,適當的獨處是有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和長遠發展的,超過一定的界限,獨處就會給我們帶來麻煩。

比如,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不喜歡交朋友,封閉自己,和外界產生隔閡。


1.造成不喜歡交朋友,喜歡獨處的兩個原因

①不好的經歷

第一個原因是由不好的經歷造成的心理創傷,比如頻繁被朋友利用和欺騙,覺得有些人太假,產生了看透了一些人,看透了一些事的消極心理。

心理創傷(Psychic trauma)

被定義為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件,通常會讓人感到無能為力和無助感。發生時都是突然的,無法抵抗的。

有了心理創傷的人,表現為不願意主動交朋友,在他們看來交朋友是一件極其耗費時間、精力、金錢的事情。

何況從他們以往的經歷來看,朋友帶給他的只是痛苦的回憶。與其交朋友,不如自己獨處,避免了交朋友的麻煩,和再次受到傷害。


②社交恐懼症

第二個不想交朋友的原因則是伴有些許的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對社交的恐懼,害怕在有人的場合,或被人注視,不敢與人打交道。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常常是自卑和不自信的,性格偏內向。他們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被別人提起和討論,害怕被他人拒絕,害怕說錯話,害怕出醜,害怕出現尷尬的冷場局面。

因為自卑和不自信,各種害怕,導致他們不敢和人打交道。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面對害怕的事情時,會第一時間的逃避,想方設法的不參與,哪怕裝作肚子疼不舒服。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獨處,沒有人影響和干擾。如果把時間用在有意義的事上是非常好的選擇,不過他們通常會把時間寄託在別的事上,例如二次元,通過不斷的打遊戲,刷劇來發洩心中不滿的情緒。

認為只有二次元的世界才是最單純,最利於自己生活的。通過二次元的世界他們能找到動漫中很多和他們很相似的人物,然後快速瘋狂地去迷上他們。



2.如何克服不想交朋友的心理?

行為療法(Behavior therapy)

是以減輕或改善患者的症狀或不良行為為目標的一類心理治療技術的總稱。

經典條件作用(ClassicalConditioning)

是指一個刺激和另一個帶有獎賞或懲罰的無條件刺激多次聯結,可使個體學會在單獨呈現該一刺激時,也能引發類似無條件反應的條件反應。

動物園的動物按照訓練員的指示做出相應的動作,就是通過經典條件作用下的結果。他們做出一個動作,引導動物做出相應的動作,做對了就有食物吃。

經過多次重複後,動物一看到訓練員的某種手勢就會做出正確的動作,等待獎勵食物或安撫。

同樣對於不想交朋友的人來說,可以通過適當的懲罰和獎勵,且獎懲必須及時到位。

比如,如果主動和別人溝通交流,午飯或晚飯就加餐,可以吃自己喜歡的食物,或做喜歡的事。如果還是不願意交朋友,晚上不能吃飯,一週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經過數次以後,我們就會把與別人交流交朋友和美食,喜歡做的事聯繫在一起;如果不願交流就和沒飯吃,不能做喜歡的事聯繫。

其次,做一些自己擅長並且感興趣的事,增加自信心。

最後,主動和熟悉的人,做最簡單的溝通和交流,前期溝通時間不要太長,一兩分鐘,幾分鐘即可,再慢慢加長時間。

每次溝通以愉快、輕鬆、沒有壓力為準。對每次愉快的溝通施以獎勵。相信不久後,就能改變不想交朋友的心理。總結:

造成不想交朋友的兩個原因:

  • 不好的經歷引起的心理創傷;
  • 社交恐懼症;
克服不想交朋友的三個方法:
  • 行為療法;
  • 做喜歡擅長的事增加自信心;
  • 從簡單入手。

心理學術語:心理創傷;社交恐懼症;行為療法;經典條件作用;

漫話心理學,專注分享最實用的心理學。


漫話心理學


不想交朋友,喜歡獨處心理是怎樣的?

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有一種人是從小被父母親寵壞了,寵的已經不知道怎麼為人處事,怎麼去交朋友,而ta們所交的朋友也必須向ta們的父母一樣,處處讓著ta處處照顧ta,而不是你的父母誰有又那麼大的耐心去寵你慣你?所以這種媽寶男媽寶女們無朋可交,最後只能宅在家裡當宅男宅女。

二是一些老實人,ta們交朋友但卻跟不上滑頭朋友們的節奏,處處吃虧上當,因而對朋友失望變的自閉,喜歡一個人獨處了。

三是一些事業心強的人,ta們從骨子裡就反對狐朋狗友們小聚吃喝浪費光陰,所以不喜歡交朋友,願意一個人安靜的看書學習,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四是一些高人,ta們的學識境界已經高出普同人一籌,和誰交往都有一種鶴立雞群的意思,真有一種獨孤求敗的感覺,由於ta們不管和誰相處都像是騎駱駝趕雞,實在是高低落差太大,所以ta們也只能一個人獨處。


jianchi


不想交朋友,喜歡獨處的心理是怎樣的?我個人以為,這是一種清醒而理智的處世哲學。

首先,不想交朋友並不等於沒有社會交往。比如,同事,同學等等。除了上班,業餘時間喜歡一個人獨處,很正常,沒有什麼不好的。清靜是一種生活的追求,特別在當下的生存氛圍下,上班時的勾心鬥角,社會複雜性,已經給人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業餘時間獨自靜心生活,也算是一種修為了。

其次,不想交朋友不等於沒有要好的熟人。關於朋友和熟人是很難界定的概念。因為,現實生活中,朋友的實際意義,就是熟人。人們都覺著,朋友比熟人的關係更近一層。近在哪裡了呢?無非是交往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彼此相互依賴多一些等等。仔細分析一下,這就是所謂的朋友嗎?能作為朋友,必需要有相互信任,相互人格尊重,相互理解和包容等作為朋友概念的精神支撐。試問,現如今這樣“貨真價實”的朋友有嗎?大多都是能相互幫襯和利用多一些熟人而已。

最後,現如今交朋友,精神成本太高。過去,人員流動性小,朋友之間都知根知底。信任感“紮實”。而現如今大多都是來自山南海北,既不知根也不知底。信任感極差。隨便交朋友,危險性極大。因交友不慎而釀成災禍的事屢見不鮮。所以,為了生存安全,有熟人相互交往足已。


皛川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宋紅老師回答,頭條號 逝水流花,歡迎關注。

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孤立存在,需要跟各種人打交道,在接觸的過程中便會產生各種感情,深淺不一。有的過客匆匆,泛泛之交,有的一生篤定不離不棄。若生活中,有的人不想交朋友,而喜歡獨處,那便一定會有充分的理由。

歸納總結感覺不喜歡結交朋友,喜歡獨處的人大致有這麼幾種:

第一種,性格所致。內向靦腆,容易害羞。往往不會主動去交朋友,只能被動地接受。而在溝通,交流上又不善於表達,即使覺得對方不錯,也不知道該如何走近對方,甚至走入對方的內心,成為莫逆之交。所以,不會主動,積極地去交往,只能被動接受,或是享受自己獨處的時光。

第二種,交友恐懼症。此類人由於自身原因,或是原生態家庭影響,或是在生活中交友受過傷害。所以,對於交友之事心有恐懼,他們怕受傷害,怕欺騙,怕自己真摯的情感付出卻被他人無情踐踏,所以,在思想意識中 ,對於交友之事他們有著嚴重地牴觸心理,而讓人感覺常態下,他們喜歡獨處,一個人待著。

第三種,自閉症患者。這種人被困在自己的世界中,對外界諸事都不會關心。對於交朋友之事更是毫不在意,更不會在思想,意識中有這種交朋友的想法,他們與世隔絕,在自己的世界中暢意地活著。所以這種人,不會交朋友。

第四種,為減緩各種焦慮不交朋友而獨處。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凱利麥克戈尼格爾認為,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可以讓人冷靜,清醒, 這樣更容易受到積極情緒的影響,那些煩惱,焦慮,抑鬱情緒更容易得到釋放,與化解。所以,一個人獨處,在自己喜歡的環境下,自由自在,隨意所欲,而不用再顧忌他人的想法,不僅容易讓自己有滿足感,還會讓自己心態平靜,內心安逸,舒暢。

第五種,自我充電的好時機。看盡百態,嚐盡人情冷暖,懂得君子之交淡如水。明白朋友不在多,在於交心,在於懂得彼此。所以,生活中,不再強求,不在熱衷於於處處交友。他們寧缺毋濫,讓自己在獨處中修身養性,讓內心更加充實。因為他們確切地知道,獨處才能深刻地剖析自己的思想,瞭解自己內心世界的需求,激發自己的靈感,強化自己的大腦記憶。所以,獨處往往是自我充電的最佳時機。懂得獨處的人,會讓自己提高的更快。

其實,獨處與交朋友並不矛盾。我們生活中需要朋友,在自己寂寞的時候,能有朋友相伴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但我們也要給自己充足的獨處時間,讓自己很清醒地認識自己,而後更加努力地生活。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週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宋紅,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在婦專委編輯與宣傳工作崗位志願服務多年。於服務期間,接受了職業心理培訓師的初級培訓,系統學習了心理學相關基礎知識,並踐行於各種實踐活動。多次被評為協會年度優秀志願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如果不是孤僻,如果沒有性格缺陷,不願交朋友不算事,喜歡獨處也不是不好,獨處能讓你享受生活和領悟認生。

有些交往確實沒多大意思,純屬浪費時間,這種交往,不僅不能讓自己身心愉悅,反而感覺是一種負擔,一種累。

不願做一些無謂社交,不願意結交一些酒肉朋友。這是好事,只要不厭世消極,不逃避現實,不自卑,獨處會讓你成為一個清醒和睿智的人。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忍受孤獨,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寂寞,能在亂世中保持一顆沉靜的心,這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


曲阜星


自閉和封鎖,其實也想衝破內心的牢籠,但又有一些擔心和猶豫,害怕打破原有的規則,進入到不可知的狀態裡面。孤單又害怕,渴望而又躊躇不前。


輕舞飛揚bao


一個人最舒服。人的煩惱都是因為在意別人的看法,交朋友越多,煩惱越多。我一同事,朋友巨多,每天應酬不斷,喝酒喝的身體出現了不可逆轉的疾病。每逢節假日,各種請柬紛至沓來,弄得他苦不堪言。我朋友少,沒有這些煩擾,一個人自由自在,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我經常一個人獨行俠,到各地旅行溜達,感到活的非常輕鬆自在。我這輩子,最感到做的正確的事情就是少交朋友。


對付鬧吧123


這種人性格比較內向沒有野心,不喜歡跟人交流,也不愛湊熱鬧喜歡一個人過安靜的日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愛幹嘛就幹嘛,自由自在去琢磨自己有興趣的問題,起碼沒人打擾。特別是現代年輕人,有部手機就夠了,裡面內容豐富想看就看,想玩就玩,一天呆在家都不會感到孤獨,如果有了朋友自己的私人空間減少了,很多事情也會隨著情況而變化,人多複雜平靜的生活也被打亂了,一個人靜靜地享受寧靜的生活並非壞事。



Akjvenzlbmaking


不想交朋友,喜歡獨處的心理是怎樣的?

當一個人的心智日漸成熟,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已越來越豐富,看懂世間的外在的歡鬧,不過是過眼雲煙,有些人和事不值得去交往和在意,喜歡獨處時侯的安然,也享受獨處的時光。

現代社會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的社交越來越快捷、廣泛,但又有多少所謂的“朋友”是你遇到困難時的真正人脈?不想交朋友,只是不想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社交上,是一種成熟生活的態度,不代表與社會的脫節。喜歡獨處是放空自己、調整自己的方法,有時間思考,做自己喜歡的事。

人生是一個人的旅途,孤獨會如影隨行,有些人只是旅途中遇到的過客,不必太在意,在意你的會留在你的生命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