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止於智者。在群體失智的時候,誰來當那個“智者”?

導語:謠言止於智者。在群體失智的時候,誰來當那個“智者”?


作者 | 御 寒


2月4日凌晨,一條“武漢幫助運送物資接送醫護的車隊志願者去世”的帖子出現在豆瓣鵝組裡。根據帖子裡的朋友圈截圖,該志願者在2月3日晚上9點左右因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搶救無效離世,“疫情期間一直奔赴在各大醫院為醫護人員送物資,義務送醫護人員上下班”。

上午10點,某協和醫生站出來闢謠,稱該志願者還奮鬥在第一線,並未去世。同時經核實,網傳的志願者照片不是當事者本人,而是另一位積極參與疫情救助的志願者。

闢謠微博轉發超過2萬後,另一條信息又稱該志願者確實已經過世,輿論一時出現了兩邊倒的態勢。到了下午6時左右,多家媒體才發佈正式報道。據澎湃新聞,該志願者曾是武漢志願者車隊一員,於2月3日晚上因“呼吸系統衰竭”過世。

接近20個小時後,這場一波三折的事件才水落石出,志願者的付出和犧牲也終於得到了大家的感激和悼念。

從“三人成虎”的典故,到“狼來了”的寓言,人類自古就知道“流言”和“謠言”的力量,卻從未結束被其支配的命運。

這場國難之中,每一天都有“狼來了”的鬧劇在上演。

造謠一張嘴

這個時代,人們很難追溯假消息的源頭。

有的是“唯恐天下不亂”的人為造謠;有的在傳播過程中經過誤解、誇大、斷章取義,逐漸從事實變為謠言;還有的雖然是事實,卻產生了謠言的效果。

1月31日深夜,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藥物所)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初步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研究稱,雙黃連口服液由金銀花、黃芩、連翹三味中藥組成。中醫認為,這三味中藥具有清熱解毒、表裡雙清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雙黃連口服液具有廣譜抗病毒、抑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是目前有效的廣譜抗病毒藥物之一。

很快,人民日報、新華視點、澎湃新聞等權威媒體紛紛轉發該研究成果,“雙黃連可以防肺炎”的“好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朋友圈。此時已近午夜,上海、北京等地的24小時藥店門口排起了長隊,各地的雙黃連口服液陸續售罄。

謠言止於智者。在群體失智的時候,誰來當那個“智者”?

圖源:微博@人民日報

事情在第二天發生反轉。2月1日早上,人民日報發佈微博稱,抑制並不等於預防和治療,“按照世界衛生組織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用於預防和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


相似的事件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從廣東蔓延到全國,人們開始瘋搶板藍根、抗病毒口服液、白醋等“消毒產品”;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爆炸,一條“碘鹽可以防核輻射”的消息引發了中國多地的恐慌性搶鹽。這些都和“雙黃連”一事如出一轍。

災難面前,很難談理智。人們將病毒的恐慌,轉移到對好消息的依賴之上,白醋、酒精、艾灸等都成為搜索榜上的高頻詞彙。

1月26日,一張截圖在各個微信群中流傳,稱當晚9:30,央視新聞頻道白巖松將會在《新聞1+1》中對話鍾南山院士,“請家長朋友們屆時觀看”。當天,央視在其官方公眾號“央視新聞”闢謠,白巖松也闢謠說當天(週日)根本沒有《新聞1+1》節目,更沒有邀請鍾南山院士的計劃。

謠言止於智者。在群體失智的時候,誰來當那個“智者”?

2月5日微博闢謠彙總

另一方面,人們也將對間接造成此次災難的相關機構的仇恨,轉移到對負面消息的信任之上。

除夕之夜,一則“武漢醫院走廊上擺放了三具屍體”的視頻在網絡上掀起了巨大的風波,恐慌和憤怒迅速淹沒了新春的喜悅。翌日,該消息被多方證實為謠言,前一天還在義憤填膺的民眾、大V、自媒體、營銷號,紛紛倒戈譴責造謠者。

在謠言破碎的同時,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機制也被一次又一次打破。尤其是一條反覆無常、難以決斷的“模糊新聞”,不僅是對當事者的二次傷害,也是對媒體和社會公信度的一次打擊。

第三次“狼來了”的時候,再也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

闢謠跑斷腿

2月3日,一張“人民日報”發佈的“談戀愛可以防肺炎”的微博截圖被闢謠了。


謠言止於智者。在群體失智的時候,誰來當那個“智者”?

圖源:微博@山東闢謠

根據截圖,“產生愛情時分泌的多巴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的蛋白質,可以有效提高身體抵抗力。”山東闢謠、《錢江日報》、鳳凰網科技、捉謠記(新浪闢謠欄目)都發了微博,表示該截圖是“人民日報”的另一條微博,經網友P圖惡搞而成的。


一位微博網友轉發寫道:“這還需要專門發個新聞通稿來闢謠嗎?”

其他時候或許不需要,但在特殊時期,這也是一個無奈之舉。

疫情爆發之後,“闢謠”成了關鍵詞,新浪微博、騰訊新聞、人民日報等各類社媒也專門開設了“闢謠”專欄。在丁香醫生的“疫情實時動態”H5中,已經收錄了超過100條高傳播度的消息,其中80%被認定為謠言,不乏許多不合常理的荒誕言論。

比起以前,闢謠速度變快了,同時傳謠速度也變快了。也就是說,雖然謠言的壽命變短,但是覆蓋面卻大大變廣,每個人接觸的謠言數量大大增加。

謠言止於智者。在群體失智的時候,誰來當那個“智者”?

丁香醫生H5

層出不窮的謠言之下,總有人在承擔無端的代價。

1月25日,大年初一。當晚,一位武漢網友因父親感染新型肺炎在網上求助,在微博中展示了包括病情診斷書在內的相關資料,描述了父親的病危狀況和他們的走投無路。

此前,已有多條網友求助被驗證為謠言,大大摧殘了人們在疫情之下的同情心和判斷力。該網友的求助遭到了眾多質疑,甚至被部分網友無情地嘲諷和咒罵。

次日,該網友的求助被證明為事實,但悲劇的結局已經無法挽回。該網友絕望地刪除了求助微博,輿論的矛頭再一次轉向了此前咒罵和懷疑她的網友身上。

同時,人們也悲哀地發現,真正的求助者變得越來越卑微。他們不惜用生命擔保,說出“如果造謠,家人不得好死”的毒誓,來證明自己所言的真實性。

在公共事件面前,社會陷入了極大的信息不對稱之中。互相猜忌、懷疑、甚至惡語相向,或許都是成千上萬條疫情謠言之下,網友不堪其重的極端表現。越來越多的人在缺乏理性判斷的情況下,選擇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情,懷疑自己不願相信的事情。

古斯塔夫·龐勒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提到:“群體所接受的判斷,僅僅是強加給它們的判斷,而絕不是經過討論後得到採納的判斷。”簡單來說,群體獲得了什麼樣的信息,就會接受什麼樣的信息。同時,包含專業名詞、強烈情緒的信息,更容易在群體中產生影響。

謠言止於智者。在群體失智的時候,誰來當那個“智者”?

我們該做些什麼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媒體扮演了關鍵性的中間角色,也是謠言的最後防線。


1月28日,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發佈了《信息公開與謠言傳播:有關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謠言分析報告》。報告作者之一張洪忠教授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對“雙黃連”一事發表了看法。

張洪忠認為,這其實不算“謠言”,而是“一個實驗室前期的結果”,但是因為發佈時期比較特殊,對民眾產生了一定的誤導效果。“媒體發佈預防方法和治療方法時,一定要有科學的依據……要考慮它可能在敏感時期對民眾產生的一種引導效應,避免被大眾過度解讀。”


經典美劇《新聞編輯室》第一季第四集的最後,講述了一起真實發生的槍擊案,遭到槍擊的受害者中包括一位民主黨女議員加布裡埃爾·吉福茲。

在NPR、CNN等媒體陸續報道了吉福茲已經死亡的新聞後,主角所在的ACN編輯室也就“是否要宣佈死亡”一事陷入爭論。電視臺老闆認為,作為媒體,如果不報道最新消息,人們就會轉向其他臺——“這就是行業的現實”,但是主角在內的所有人都拒絕在沒有醫院一手信息的情況下進行報道。

這是該劇第一季的經典片段,也誕生了一句名臺詞:“這是個人,醫生才能宣佈她的死亡,新聞不能。”


謠言止於智者。在群體失智的時候,誰來當那個“智者”?

圖源:豆瓣


相似的橋段也發生在現實之中。

2月4日早上,在沒有經過核實的情況下,《三聯生活週刊》的官方微博轉發了“志願者過世”的新聞。隨後,“三聯生活週刊”官微立刻刪除了相關信息併發布致歉聲明。

春節期間,《三聯生活週刊》的記者奔赴武漢,多次發佈有份量、有溫度的一線疫情報道。然而,一個簡單的轉發幾乎讓他們此前的努力付諸東流。一位網友在微博評論中諷刺道:“衝在第一線不核實消息的三聯,你們值得被尊敬。”

媒體的公信力就是在一次又一次草率的決定中被磨滅殆盡的——這也是行業的現實。

理論上,在重大新聞和信息上,媒體替公眾完成了“求證”的步驟,所以公眾才願意相信媒體。然而,隨著信息傳播網越來越發達,“求證”的過程被無意地簡化了。

根據謠言的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越重要、越模糊的信息,越容易產生謠言。從直接聯繫和詢問當事者,到依靠社交媒體和資訊平臺上的資料,媒體的“求證過程”越來越容易,求證結果也越來越模糊。

真相的傳播速度永遠趕不上駭人聽聞的謠言。這些模糊信息隨著民眾的私聊、微信群、口耳相傳、道聽途說傳播開來,真正實現了“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造謠、傳謠沒有門檻,鑑謠、闢謠卻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冷靜的判斷能力和強大的社會責任感。無論是誰,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既是最簡單的“消滅謠言”的方法,也是最難做到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