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由於疫情的影響,所有人都剛剛度過了一個最宅的春節假期。


曾幾何時,這種足不出戶“長”在床上刷劇玩遊戲,看完電腦看手機的生活,曾是年輕人心目中最佳的週末娛樂方式。


任憑父母怎麼勸都拒絕出門,一天之中唯一的社交就是給外賣小哥開門。


結果真的被疫情困在家裡之後,突然劇也不好看了手機也不好玩了。大家紛紛變成了不想吃不想喝只想出去玩的謝飛機。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有人寂寞到打開窗戶和鄰居合唱國歌,還有人在朋友圈玩起了十年前流行的點名遊戲……


在很多人的人生中,這可能是自己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與孤獨相處。而只有在被動而又如此徹底與社會割裂的時候,人們才會發現人與人的連結有多麼重要。


如果你最近正感到寂寞,不妨來看看一部11年前上映的電影。電影裡既有最深刻而真實的孤獨,也有最溫暖的陪伴和理解。


這部又喪又暖的電影片名叫做——《瑪麗和馬克思》。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最“重口味”的動畫片


不少人在剛打開這部電影的前10分鐘,就被它狂野的畫風勸退了。


一般來說,黏土動畫的人物造型都是有點醜的,而《瑪麗與馬克思》則更是黏土動畫中,比較醜的那一類。


片子整體色調以黑、棕為主,人物造型更是怪誕中帶著可怕,跟那些色彩鮮豔、形象可愛的動畫片彷彿不是同一個電影分類。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這是本片中最帥氣的人物形象,而且還只是個龍套


更要命的是,它在一些不重要的細節上又相當的寫實。比如下面這個馬桶裡可疑的渾濁液體,還有那條無辜的死魚,都真實的讓人胃裡直冒酸水。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即使畫風怪異,但《瑪麗和馬克思》卻並不是一個獵奇向的作品。


這部片子講的是兩個loser的故事。


男主角馬克思並不是我們都熟悉的那個大鬍子,而是獨居在美國紐約的一個44歲的猶太人。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他體重達352磅(約319斤),是一名亞斯伯格症患者,無法正確理解人的表情和語言,缺乏共情能力,因此不喜歡人群。由於多年來一直遭受著精神和肥胖的雙重摺磨,需要定期拜訪心理醫生。


很多以“怪胎”為主人公的電影中,都會給主角設計一些天才的能力。比如《雨人》裡患有自閉症的雷蒙,就擁有驚人的記憶能力,可以在賭場贏上一大筆獎金。


而對於馬克思而言,上帝在給他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卻並沒有為他打開一扇窗。與精神疾病相伴的並不是非凡的智商,只有肥胖和暴食症。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馬克思只能理解語言的表面意思,因此“take a seat(請坐)”會被理解為“拿把椅子”。


而電影裡更是不吝惜於表達馬克思一些令人作嘔的習慣:把自己剪下來的指甲分類存放到玻璃罐子裡;為躲避騷擾自己的婦女,往胳膊窩下抹洋蔥;甚至還在無意中用攪拌器把自己的寵物金魚活活的攪成了沫。


瑪麗在人物形象上沒有馬克思那麼“重口味”,但其人生軌跡也充滿了孤獨與艱難。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瑪麗是澳大利亞郊區的8歲小女孩,由於額頭上有著難看胎記,一直受到夥伴的孤立。她爸爸熱衷於製作鳥類標本,而媽媽不僅酗酒還小偷小摸。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瑪麗的媽媽說瑪麗的出生只是個“意外”。


生活中沒有人在乎瑪麗,她僅有的朋友是一隻爸爸撿來的雞以及她最愛的動畫片“諾布萊一家”的布偶。


從任何意義上講,瑪麗和馬克思都不是討人喜歡的動畫形象,粘土動畫這種創作形式更是增添了人物的醜陋感”。


然而這種辣眼睛的畫風,卻讓觀眾更直觀地看到了兩個角色孤獨又充滿痛苦的生活。而在這樣的真實又令人絕望的基調下,他們僅憑書信維繫了20年的友誼顯得更加難得可貴。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真正的孤獨,一點都不酷


其實近幾年大火的影視作品中,這種不被主流社會理解的人物形象有很多,而且往往都大受歡迎。


比如有著一大票粉絲的謝耳朵,從一出場就是個怪胎。有自己的專座和如廁時間表,頭髮長了會暴躁;總是強硬地要求別人順自己的心意,還常常在重要場合說出一些不太合時宜的話。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再比如《瑞克和莫蒂》裡有些神經質的天才爺爺,從來不掩飾自己對於普通人的蔑視。不僅把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類都當成白痴,還動不動就要毀滅宇宙。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我不是宇宙最好的人,因為我是最聰明的那個。與人為善是那些蠢貨乾的事,以此來彌補他們的愚蠢。”


觀眾喜歡他們,是因為從謝耳朵和瑞克身上看到了特立獨行的正當性,這些怪人對外界“愛誰誰”的態度,就是每一個被現實壓迫的社畜心中理想的自己。


比如,當看到謝耳朵一本正經地規定室友的如廁時間,觀眾一邊坐在電腦前哈哈大笑,一邊會腦補自己“手撕每天洗澡一小時的合租室友”的畫面。


但很多人忽視掉了一點,這些所謂的怪人往往都是強大的,或者智商超群的,或者武力值極高。他們有足夠強大的精神力量去對抗或者忽略這個世界,他們孤獨與其說是與世界格格不入,倒不如說是主動選擇的。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去他媽的世界》裡,男主角冷血殺手,女主角憤世嫉俗,都是精神強大的“怪胎” 。


在影視作品的藝術化處理後,怪人身上那種不被理解的痛苦被弱化處理,反而變成了“酷”。


然而瑪麗和馬克思的“怪異”相對主流來說是弱勢的。事實上,他們從未坦然接受自己“不被理解”這件事,電影中處處可以看到他們與孤獨之間的搏鬥。


相對更像“正常人”的瑪麗,她的孤獨完全是被逼無奈。


先是在家裡不受待見,然後在學校被人霸凌。不愉快的遭遇讓她面對外界畏畏縮縮,面對喜歡的男孩時自我懷疑。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在馬克思的陪伴下她逐漸變得開朗,與心愛的男孩結了婚,還成為了出色的學者。


然而她面對世界的孤獨感從未消失,當馬克思因為她把自己當成學術研究對象,憤而絕交後,瑪麗迅速陷入了自我厭棄。她開始沒日沒夜地酗酒,不僅失去了工作和丈夫,還差點走上自殺之路。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馬克思在徹底宅在家裡之前,也曾走出家門,甚至嘗試努力工作,然而卻因為精神問題不停被解僱。


他最喜歡的一份職業是垃圾工,因為他可以一邊撿垃圾一邊假裝機器人。然而因為嚇到了一個老太太,他最終還是失去了這份工作。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即使不受歡迎,馬克思依然沒有完全拋棄主流社會。雖然口中說喜歡自己是個“亞斯伯格症患者”,但還是會定期去看醫生。


他會一口氣吃上幾十個巧克力熱狗,但也會去參加暴食者匿名互助會,即使同會的女人總是試圖向他調情。


無論是瑪麗和馬克思,他們都曾經試圖融入社會,然而卻不被接納。他們的孤獨不僅來自他們自身的與眾不同,更來自社會對他們的霸凌和傷害。


動畫中甚至還設計了一個角色專門來體現這種“社會的傷害”。


電影裡面有個很有意思的老頭,他是瑪麗的鄰居,患有“荒原恐懼症”,從來不敢出門。有一次好不容易下決心邁出家門,結果剛起步就被一輛呼嘯而過的汽車嚇得飛奔回家。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歸根結底,這部動畫裡的怪人都是真正的“邊緣人”。他們既沒有超群的能力,也沒有能夠抵抗主流的強大信念。他們的孤獨由無數小事組成,但卻又被動而無力——就像普通的你我。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不敢咒罵世界,只能接納生活


這幾年,以“喪”著稱的動畫《馬男波傑克》在國內圈到了一大批粉。


有人在他處處碰壁的經歷中找到共鳴,而更多的人則喜歡他毒舌又通透豁達的語錄。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儘管在《馬男波傑克》的設定裡,波傑克的毒舌更多是在掩飾自己的心理創傷,但是對於觀眾來說,他無論是直截了當痛罵人生,還是平靜地道出人生中痛苦的真諦,都為屏幕前的我們提供了一個發洩情緒的出口。


我們內心渴望成為自我強大的謝耳朵,也渴望成為調侃苦難的波傑克。但是在真實世界中,我們只能做瑪麗和馬克思,不斷在被打擊和重新振作之間來回反覆。


說到底,我們真的沒有嘴上說的那麼瀟灑。


即便所有人都渴望成為一個可以蔑視苦難、咒罵世界的人。但當我們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打擊,像瑪麗一樣窩在家裡借酒澆愁可能才是真實(雖然不至於酗酒)。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而馬克思第一次收到瑪麗的信時,緊張到站在凳子上不停流汗,可能也只是把當代青年在面對社交時的恐懼心理放大,以戲劇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在決定給瑪麗回信之前,馬克思在窗外遠眺了十八個小時。


瑪麗在心愛男孩面前踩到狗屎的窘迫,馬克思夜裡因焦慮而失眠的崩潰,甚至是動畫裡那個冰冷黑暗的大城市,都是很多人曾經真實的感受,是每一個普通人獨自掙扎的樣子。


這也正是《瑪麗和馬克思》至今仍能在觀眾心中佔據一席之地的原因。


好在瑪麗和馬克思還有彼此。在電影的結尾,瑪麗終於去紐約見她從未謀面的朋友,卻發現馬克思已經安詳離世。


而他抬頭望著的是瑪麗寫給他的所有回信,每一封都被他收藏貼在天花板上。

在家蹲了十幾天,我終於理解了這部喪片裡的孤獨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在真實世界裡,每個人都在沉淪,並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獨。而對於普通人來說,逃脫孤獨的方法,不是對世界不屑一顧,也不是祈禱世界同情自己。

唯一的方法只有——在絕望的深海中抓住同樣孤獨的、能夠相互理解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