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的憂鬱生活與貧窮的快樂生活,哪一種生活方式最適合?

毎日不同


如果是真憂鬱和真快樂的話我選後者。回答的同學別整“如果我富有,我絕不會憂鬱”這些沒用的話。


若澤11


那我肯定還是過貧窮的快樂生活。

因為有一個詞叫做“窮開心”,小小的人啊,永不正經啊,每天都就愛窮開心啊。

我覺得不管什麼時候開心是最重要的,首先能證明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強的,遇到事情不會手忙腳亂。這裡的貧窮只不過是說在物質層面的貧窮。但是他很很難影響到我精神層面。如果我的精神層面足夠富足,那我的開心是有理由的。

有一句話也說得好,寧可坐在自行車裡笑,也不願坐在寶馬車裡哭。因為他們追求的都是精神層面。貧窮就一定不會快樂嗎?

富有也會有富有的煩惱,貧窮也會有貧窮的不如意。如果說一個人是有積極上進的心,通過自己的努力,貧窮也是會變得很富有的。在這一步一步的過程中,他當然會感到很富有啦!

加油陌生人,儘管現在還是一無所有,但我們不是還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向前嗎?



音樂調料


富有了,我為什麼要憂鬱?只能說有些人富有的時候會貪慾力增強。比如:家裡兒女為錢爭奪,老公心花,妻子背叛等等這些都是種下憂鬱的種子。

貧窮快樂是因為無法富有尋找快樂的一種生活方式,不是因為貧窮才快樂,當你面臨飢寒交迫,肚子呱呱叫你也快樂得起來?這純粹是瘋子所謂。

富有和貧窮里之所以快樂取決於心態和知足!


遙望遠方jian


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看富有是富有到什麼程度,貧窮是貧窮到什麼程度,假如富有到飯來伸口衣來伸手的地步,那怎麼會有憂鬱的心情和事情呢,那時候的你不用為生計發愁,可以把全部的心事都用到提高生活品質上,而且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從內在和外在提高自己,讓你老公的眼睛一刻也不願意離開你,自然而然夫妻關係就好了,你也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相處,給孩子請最優秀的輔導老師,孩子怎麼會不優秀,婆媳關係那就更不用說了,所有的節日都給公公婆婆買禮物,節假日配公婆全家旅遊,我想這種生活想憂鬱也難吧。再來說說貧窮,其實只要是貧窮就很難快樂,因為現在不是貧富平均的舊社會,很難有人天天看著別人住著大別墅開著豪車,還能高興的起來的,即使你正在熱戀當中,那那份快樂也是及其短暫的,更別說結婚一段時間後,那就更別提快樂了,柴米油鹽的斤斤計較,僅有的一點愛情也會很快消失殆盡。如果所說的貧窮是兩個人堅持奮鬥,家裡的開銷還不成問題,這樣還好一點,畢竟勞苦大眾的生活還是很普遍,這種生活還能日常瑣事中尋找到點快樂。




美好馬上來


從根本上看,世界上無所謂窮富,窮富是人內心對外部環境的反映,是對富裕的過分重視而輕視本身,是精神上的仰望別人,而沒看到自己的富裕之處:首先,你自由,自由就是一大財富,因為有的人,雖富,但天天被賺錢的慾望所縛住,無盡止的慾望使他總感到還不夠富,每天應疲於應付,失去了做人應有的平凡之樂趣,無一絲個人的自由感。第二點,你內心強大,家無隔日之糧,但你決不慌張,因為你有個信念,是你的,強求不來,隨便湊合吃也能過一天,生活悠著點,簡單點也是一種快樂,而不在乎錢多錢少。第三,你對財富的追求和慾望沒那麼強烈,所謂無慾則鋼,越沒有膽子和信心越足,也是這個理,光棍怎怕穿草鞋的呢?

人,房子佔用不過一間,睡覺不過一床,三餐粗茶淡飯也能飽肚,錢夠用便好,這些只不過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己,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再多又有何用?你說可以給子孫,子孫有子孫的生活,你操的完別人的心嗎?所以,世事看淡,平合的生活,才是最終的生活,再說,你錢多花不完,好吃的吃不了,乾著急,不如早點放手,過平靜無爭的生活比有錢不是更好嗎?


方友和


首先假設你的說法成立,我會選擇貧困的快樂生活。

從莫種角度來說,當你貧窮的時候,你是難過的,不開心的,憤怒的,生氣的。當你有錢了,富裕了,你就不在把之前貧窮時的問題當回事,因為大多數問題還是靠錢來解決的,這個時候,事情解決了,你也就快樂了。

但上面的問題後一句直接就達到了我們的目標,快樂!!,你有錢不就是為了快樂嗎,但現在你雖窮,但快樂,又在乎什麼錢呢?所以說,我認為如果選擇的話,我一定會選擇後者的!


liquor1116


  • 貧窮快樂的生活,如同“與其給魚一雙翅膀,不如還魚一池水塘。”這句話即簡單又富有哲理性,雖然大部分人都能看懂這個似是而非的道理,卻依然有著不曾富有而奢望富有,不曾貧窮而厭惡貧窮的人生。所以在我看來選擇契合實際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合適的。

  • 我們的心其實就是一塊田,你不在那裡種玫瑰,它就會長荊棘。喜悅就是使我們富有的玫瑰,貪慾就是使我們貧窮的荊棘。一個內心被各種貪慾所捆綁的人,實際上是這世界的苦役。不急功近利,帶著一份寧靜的心情,不被外界所擾,不被誘惑所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走自己適合走的路。因為快樂無價,選擇快樂還是憂鬱都是心的選擇。擁有快樂不就是擁有幸福和富有嗎?
  • 能讓人快樂的,其實從來都不是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所謂的富有隻是比較而言擺了!如果擁有了這些,身邊卻連一個能稱得上朋友或者家人的人都沒了,心裡也空空蕩蕩的都不記得什麼叫惦念什麼叫溫暖什麼叫感動了,那就算站在了世界之巔,就算能買下整個地球,真的就能快樂的起來了嗎?所以,所謂財富知道人一輩子最大的財富其實是什麼嗎?是人,是無論你成功還是失敗、富有還是貧窮都願意跟你相扶相攜一起經歷一起分享的那些人,還有在這些過程裡你跟他們之間越來越無法割捨的那份牽絆。

  • 年輕人羨慕成年人的富有,但只要努力,他終有一天會得到。成年人羨慕年輕人的,但不管如何努力,他都難以如願。因此,時間的價值恆大於任何財富,沒有真正貧窮的年輕人,若貧窮也只是因為沒有。貧窮的快樂是走幸福的道路,富有的憂鬱走墮落的道路。欲時間而言貧窮的快樂更幸福,因為你可以努力改變這一切,而富有的憂鬱,正因為富有還有努力改變的意志嗎?就算有也是極個別人,就像世界首富一樣。而膚淺的羨慕,無聊的攀比,笨拙的效仿,都難以超越,只有認清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才能鑄就成功的基礎。人生,越努力越幸運!面對,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和氣餒,不僅於事無補,還會貶低自己的價值。生命的價值不在於獲取多少,而在於付出多少。 經常給予的人很富有,反而經常索取的人則很貧窮。投資中的錯誤不可避免,但錯了要收住,不能放任,放任的間接後果就是爆倉。任何一筆交易,心中都應該有自己的底線,就像設置止損止盈一樣,我們有心理最大的風險承受範圍,也有原計劃的獲利,這兩者,只要達到其中任何一項,都應該毫不猶豫的離場,一次偉大的撤退和偉大的勝利意義是一樣的。不在正確的路上喊累,不在錯誤的路上貪婪,你的交易將永遠獲利。

  • 心靈的困頓,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貧窮;真正的富有,是讓自己的心靈富足,不攀比,不張望,專注自己,用心生活;只有心靈的坦然和滿足,才能使我們體味生活的快樂、感受幸福的意義。由外及內,從心著手,靜化靈魂,坦蕩心靈,放鬆自我,找到屬於自己心靈的平靜和自在。富有的人若不知節儉,離貧窮就不遠了。博學的人若不知謙遜,離愚蠢就不遠了。

頭腦瘋跑


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捂臉][捂臉]




啥也不行啥也不會


這兩種生活都不好,這是個偽命題。任何生活都包含了酸甜苦辣,很多人,都在追求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很難實現的。如果只執著於不順的事情,就會忽視目前存在的幸福。

人的慾望沒有邊際,但每個階段慾望都不同,當階段性慾望滿足時,就很快樂,不能滿足就很痛苦,痛苦和快樂只是一種心理感受,不代表全部生活,如果說貧窮是快樂的生活多,那是因為所有的精力都在追逐,時間都被為生存而填滿,空閒時間相對少,可以擁有的實在太少了,所以相對更會珍惜那僅有的快樂,知足常樂嘛!慾望也相對好滿足,例如可以吃好的穿好的,有房子住,一家人在工作之餘聚聚等。

而富有後,該有的物質需求也滿足了,擁有的多,相對的不那麼珍惜了,反而會執著於不能擁有的,而對於富有的人來說大多不能擁有的,也是大多數人不能擁有的,追逐不到,所以更痛苦。越執著內心的感受越痛苦,很多從窮至富的人因此更懷念以前的快樂生活,但忽略了現在唾手可得的,認為不特別重要的便是以前可以帶來快樂的源泉。

我們總是仰望和羨慕別人的幸福,其實,一回頭,別人也在仰望和羨慕你的幸福。懂得知足,好好珍惜擁有的一切,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無論處在什麼階段,都要珍惜擁有的, 知足,才是人生尋求快樂的唯一法門。

生命是自己的

不是活給別人看的

今天比昨天過得更幸福快樂

便不枉此生了



親親寶貝甜心


富有是一種生活方式,貧窮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有西方學者認為,貧窮是種生活方式,意思是有些受窮,是因為自己壓根不想富裕。

小歐認為,此話大有道理,並且這話還可以大力推廣。

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富裕是另一種方式;追求聰明是一種人生態度,追求愚蠢是另一種生活態度;追求快樂是一種生活方式,追求痛苦是另一種生活方式。

洛克以為,人人都追求快樂,這是不言自明的。

斯賓諾莎說,人類行為的原動力是自我保存。

小歐認為,這兩種觀點,其實是同一類的東西。

人趨利而避害,趨樂而避苦,這是倫理學的根基。

相比之下,我們民族的傳統跟這大不一樣。認為禮高於利,義又高於生命。這樣的倫理學就比較複雜了。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到底該從哪個角度來定義崇高?是從利害的角度,還是另有一種先驗的東西。

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這是人先天的良知良能,這是崇高的根基。

小歐認為,前一種想法更對。

從前一種想法裡產生的是富裕、快樂,從後一種想法裡產生貧窮、痛苦。

小歐堅定不移的認為,前一種想法叫做聰明,後一種想法就叫做愚蠢。

人應該追求智慧,西方人很容易接受這個道理 。

蘇格拉底甚至把求知和行善畫上了等號。

在小歐身上,追求智慧的衝動比追求快樂的衝動還要強烈。

因此,小歐年輕時,是個問題青年、思想改造的重點這對象。

這件事,小歐是這麼看的:別人希望我變得笨一些。

人應該改變自己,這大概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該變成什麼樣子?是變聰明還是變笨?

小歐相信洛克的理論,人活在世上,首先應該避苦避害。

這信念來自小歐年輕時插隊時的人生經歷。

不管南方北方,為了生活,人都必須搬大量學生的東西,這些東西有時是水,有時是土,有時是糞土,有時是建築材料。。。。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在北方是一根扁擔,在南方則是一輛小推車。

扁擔會帶來腰疼病、腿疼病。。。。,小推車比扁擔也強不了太多,雖說人不用負重了,但車上的重量增加了,往山上推的話,比挑扁擔還要命。

總之,這兩種方法,不但造成身體的疲勞、疾病,還造成了人心理上的痛苦、折磨。

在西方,有阿基米德、牛頓、卡特,在一兩百年間,就把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了。而在中國,到現在還沒有解決,起碼在小歐生活的時期還沒能解決。

小歐認為,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是感情問題。

西方人認為,人的主要情感源於自身,所以比較重視解決肉體的痛苦。

中國人認為,人的主要情感是親親敬長,所以就不大重視這類問題。

西方人看來,人的苦累是可以減少的,這是一切的根基。

有人做出一份犧牲,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了很多幸福,這就是崇高----洛克是這麼認為的。

孟子不這麼認為,孟子可不是個笨蛋。但他說反對他的人都是禽獸。

由此得出崇高的定義:有種東西,我們說它崇高,是因為反對它的人都不崇高。

小歐看來,這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混蛋邏輯。

歐洲有個小島,島上有苦役犯服刑。

犯人每天的工作是,早上從島東面挑起一擔水,穿過小島,把這擔水倒到島西面。

這島東面是地中海,西面也是地中海。所以是相連的,沒理由認為,島西面的水不會流到島東面去。

這就是無價值的勞動,無代價的犧牲應該也是這樣的。

有人說,這並不是無價值的勞動,可以提高犯人靈魂,陶冶犯人情操。

島上犯人們,會立刻對此表示贊成----島上的看守手裡是拿著鞭子的,而且很會抽人。被鞭子抽上,恐怕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兒。

根據他對人性的瞭解,就是離開了這坐島,也會有人繼續保持這種觀點。

這種情況下,人性就被逆轉了。

這說明,要逆轉人性,必須有兩個因素,無價值的勞動和暴力威脅。

人性被逆轉之後,人也就糊塗了。至於費這麼大勁把人搞糊塗有什麼好

但,想必好處還是有的,只不過不是犯人們得到這個好處,要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個地方了。

仔細想想,我們傳統文化裡也有這種東西。

比如朝廷的禮節,見皇上要三叩九拜。這套把戲玩起來可並不輕鬆,也不會什麼好處,顯然這是種無價值的勞動。

但皇上可不止有板子,還有刀斧手,打板子不行,那就把頭砍了吧。

有了這兩個因素,這套把戲就能耍下去,好處嘛,都歸了皇帝了,下邊的人都同意這個,才不會有人起來造他的反嘛。

小歐經歷了一個奇妙的時期,卻沒有被逆轉,由此得出了一個結論:要逆轉人性,還要有第三個因素,那就是人性的脆弱。

弗洛伊德對受虐狂的解釋: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一些。

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若,虛度了不少年華,有人說,這種經歷是有意義的。

這種想法是有用的,可以使自己好過一些。

不幸的是它還還會有些壞作用:有些人據此以為,人必須吃一些無益的苦,虛度一些年華。

這種想法不僅有害,而且有病。

關於吃苦、犧牲,小歐認為,這是負面事件,吃苦必須有收益,犧牲必須有代價,這些是理性的範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