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非典與“中年”新冠

“青年”非典與“中年”新冠

文 | 陳述

看懂App評論作家(ta已經入駐看懂App小程序,關注他可來看看懂App小程序)


摘要:經濟自人的生產發端,由人的消費實現,人口結構的變化可能導致非典和新冠兩次疫情的衝擊在深層次上並不完全一致。


哪怕是最有預見的人,都不曾想過,2020年竟然是以一場席捲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爆發為開端的。


在對2020年的展望中,在提及2020可能遇到的風險時,我們想到了貿易摩擦、債務違約、財政壓力、地緣政治,甚至局部戰爭,但最先飛來的“黑天鵝”卻來自於大自然。這印證了那句話,凡是能被預測的,都不是“黑天鵝”。


黑天鵝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未顯現時的不可知性。


截至目前(2月3日),治癒人數不斷增加,並超過了死亡人數,同時新增疑似案例也出現拐點。抗擊疫情棋局過半,漏出一絲勝利曙光。


是時候評估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了,我們的主要觀點:


1.從人口結構看,非典與新冠兩次疫情,完成了中國主要生產者的生命和健康教育。目前中國人口中位數年齡較非典期間提高了7歲,兩次疫情對消費的影響邏輯有較大差異,在最不利狀況下,疫情影響全年GDP將會超過2個百分點。


2. 最新的權威會議定調,“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疫情也是對個人生活方式和企業發展方式的一次大考。新冠肺炎猶如一場急剎車,可能有助於加快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和生產方式,進而推進中國經濟結構升級。


◆ ◆ ◆

一、非典與新冠,完成了對主要勞動人口的生命教育


經濟學家們已經開始評估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綜合目前主要的評估,各方對疫情影響有如下共識:疫情屬於一次性衝擊,短期內可能造成較大影響,但中長期看,中國仍將保持較好的運行態勢,疫情對2020年GDP的影響在0.2-3個百分點。


“青年”非典與“中年”新冠

從分析框架看,2003年非典疫情是難得的對照案例,各方對非典時期中國經濟結構、疫情對經濟影響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對照當前新冠肺炎採取的各項防控措施開展評估。從行業看,影響最大的主要是批發與零售業、餐飲業、娛樂業等服務行業,同時在線遊戲、醫療器械等可能迎來窗口機遇。


但各方在評估時,似乎有意無意忽略了另外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人口結構。


經濟自人的生產發端,由人的消費實現,人口結構的變化可能導致非典和新冠兩次疫情的衝擊在深層次上並不完全一致。

正如自然人一般,年輕人患病後易治癒,後遺症較少,中老年人患病後治癒時間長,後遺症也相對較多。


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30.8歲,有測算顯示2020 年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是38歲(劉曉豔,2017)。


20年間中國人“老”了7歲。


下圖顯示2003年和2018年中國五歲間隔年齡段人口占比分佈。

“青年”非典與“中年”新冠

圖:2003年與2018年五歲年齡間隔人口占比分佈(資料來源:WIND)


2003年至2018年的15年間,中國完成了主要勞動力人口的遷移,2003年25歲至39歲的勞動者如今已經40-59歲,而曾經年輕的10-19歲的青年也成為了25-34歲的社會生產者。非典與新冠兩次疫情,完成了中國主要生產者的生命教育。年齡結構變化下,兩次疫情影響的傳遞是否一致?

◆ ◆ ◆

二、消費信心能否即使恢復?

澤平宏觀的測算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春節期間)電影票房70億(市場預測)+餐飲零售5000億(假設腰斬)+旅遊市場5000億(完全凍結),短短7天,僅這三個行業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萬億,佔2019年一季度GDP21.8萬億的4.6%。


衡量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直接的“損失”是一方面,但這些“損失”中,有一些屬於“軟損失”,如電影票房、商品零售等,這些在疫情過後,可能會以彌補性消費的形式重新注入市場;有一些屬於“硬損失”,如餐飲消費、農產品滯銷,在“硬損失”中,餐飲消費等未形成當期收入,不生成GDP,但農產品,如應季水果、活禽、活畜,由於滯銷和物流凍結導致的腐爛、死亡以至主動銷燬,會形成GDP的直接扣除。三者對經濟影響並不相同。

“青年”非典與“中年”新冠

表:新冠肺炎疫情損失的三種情形


結合人口結構變化,我們需要關注的一個深層次問題便是:社會消費能否較快恢復,並推動經濟增長重回正軌?


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社會消費呈現了深“V”走勢,2003年4月、5月社會消費同比增速分別環比下降1.6和3.4個百分點,6月份迅速回升至8.3的平均水平,最終2003年社會消費全年名義增長9.1%,較2002年下降2.7個百分點,但2004年以後社會消費增速逐年不斷上行,直至達到2008年22.7%的高點。

“青年”非典與“中年”新冠

圖:2003年至2019年社會消費當月同比增速(資料來源:WIND)


當前新冠疫情與非典疫情不同之處在於,從較長週期看,非典疫情處於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週期,屬於上升過程中的負向衝擊,但當前新冠肺炎的衝擊則屬於探底週期的負向衝擊,二者潛在影響可能存在較大差異。

“青年”非典與“中年”新冠

圖:2003年至2019年GDP季度同比增速(資料來源:WIND)


當前主要的分析均默認新冠肺炎對消費的衝擊是短期性影響,可在一至二個季度內消除,但從消費“損失”的三個層次以及主要社會生產者的年齡構成看,當前主要的消費者在經歷了一次或兩次“疫情”衝擊後,消費信心能否快速恢復是存在疑問的。

“青年”非典與“中年”新冠

圖:非典與新冠消費恢復的邏輯與推演

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我們假設,在沒有疫情衝擊情況下,2020年消費增長較2019年降低1個百分點(三年降低平均水平),預期為7%。


在疫情衝擊下,我們假設一季度消費增速降低50%,並分別在上半年、三季度、四季度內回覆正常,在三種假設情況下,全年消費增速分別為6.1%、5.3%和4.4%,分別較預期值低0.9、1.7和2.6個百分點,預計消費降速對全年經濟的影響為0.5、1.0和1.5個百分點。


如果疊加疫情對投資和進出口領域的影響,在最不利狀況下,疫情影響全年GDP將會超過2個百分點。


“青年”非典與“中年”新冠

表:新冠疫情對經濟影響

◆ ◆ ◆

三、新冠肺炎是一次考驗,不妨多想一想


人口結構的變化意味著產業結構的深刻變革。


即使沒有新冠肺炎的衝擊,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對更清潔水和空氣的訴求、對高生產效率的要求都會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向更新、更輕、更智能、更環保的方向發展。


2月3日召開的權威會議定調,“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要對公共衛生環境進行徹底排查整治,補齊公共衛生短板。要加強市場監管,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從源頭上控制重大公共衛生風險。要加強法治建設,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要系統梳理國家儲備體系短板,提升儲備效能,優化關鍵物資生產能力佈局。”


新冠肺炎如一聲槍響,驚醒了那些對經濟發展方向尚存的人和企業,從這個角度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必將加快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的步伐。

國家需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對個人和企業也是如此。


新冠肺炎猶如一場急剎車,讓裹挾在紛繁複雜變化中的人們和企業有機會停下來,重新思考,如何再次出發。


對於個人來講,我們是否要稍微放緩前進的節奏,多關注身邊人,更多想一下“糧食蔬菜”和“詩與遠方”?是否要控制一下不必要的消費慾望,讓乾癟的錢包與透支的信用卡有時間恢復常態?肺炎之下,自身免疫力才是最好的特效藥,是否要檢視自身的健康狀況?


對於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和創業者來講,是否需要那麼多和快的擴張規模?是否要更多關注現金流和槓桿的安全性?對利潤的逐年增加的執念是否能否放一放?在存量博弈的市場中,是否要多儲備一些過冬的“糧草”?

非典與新冠,是對中國當下主要生產者群體深刻的生命和健康教育,我們不妨多想一想,優化、重塑人生配置和人生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