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的電腦很難被大量使用?

誰的大碗麵


電子產品其實一直都是遵循摩爾定律的

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個18-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會提升一倍。換句話說,每1元錢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個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種趨勢已經持續了超過半個世紀。

而在系統及軟件方面,早期的計算機由於存儲容量的限制,系統、軟件的規模和功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隨著內存容量按照摩爾定律的速度呈現指數的增長,系統、軟件不再侷限於狹小的空間,其所包含的程序代碼的行數也劇增:Basic的源代碼在1975年只有4000行,20年後發展到大約50萬行。微軟的文字處理軟件Word,1982年第一版含有27000行代碼,20年後增加到大約200萬行。有人將其發展速度繪製一條曲線後發現,軟件的規模和複雜性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摩爾定律。系統、軟件的發展反過來又提高了對處理器和存儲芯片的需求,從而刺激了集成電路的更快發展。

試問,如果我們想在開的是飛機,如果還讓你騎自行車你一定會不習慣,除了不習慣還會耽誤你本來應該完成的既定目標任務。這就是為什麼以前的電腦很難被大量使用的原因。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和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匯聚魔杖


因為以前的電腦成本非常高,屬於高級奢侈品,上世紀90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初,一臺電腦的價格大概在一萬多以上,那個年代一萬多是什麼概念?只有極少數家裡條件很好的人才買得起,再久遠點就更不用說了。進入21世紀,電腦慢慢開始普及,而且速度非常快,我的第一臺電腦是臺式機,是2005年購買,三千多買了個低配集顯的,稍微高點帶獨顯差不多要5000以上,不過也還好,這個價位很多人都買的起了。再往後面,2010年以後,電腦就慢慢普及了,價位也有所下降。臺式機市場份額越來越少,筆記本份額越來越多,價位在兩千多以上都有。到現在電腦基本上已經普及了。

所以,以前的電腦很難被大量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價格成本太高。


只是用心經營


很高興邀請我回答,關於為什麼以前的電腦很難大量被使用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配置需求

由於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對電腦的需求不斷提高,同時對電腦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所以低配置當然滿足不了時代與人們的需求的原因。

2.市場競爭

在市場上不同商家之間的競爭對價格帶來一定的調整,這樣雖然有了新的電腦產品,但性價比高可以被用戶接受的原因,大家不會去考慮過去產品。

3.用戶體驗

我們知道在這行業一分錢一分貨,所以每個用戶都追求性價比高,體驗效率佳的產品使用,所以該淘汰的總會淘汰的。


駿馬說電腦


能否做到多用幾年,需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該硬件性能在過去的發展中變化不大,以後也不大;

2.該硬件質量通常比較好,能夠正常使用較長時間;

3.該硬件通用性較高,和其他新硬件有較好的兼容性。

為什麼會有這幾點要求呢?

其實想想都知道,第一點如果不符合,那麼過幾年就等於性能被“淘汰”了,不換就很虧。第二點,也很明顯,用不了那麼長時間就壞了,肯定不行。第三點有點隱晦,但我剛才也說了,只有部分硬件可以多年不換,那麼換掉的一定要跟不換的可以搭配起來,否則的話不用換的用不到,沒意義。

那麼現在先說說臺式機裡有哪些硬件:

1.CPU及散熱器

2.顯卡

3.內存

4.主板

5.硬盤(機械硬盤+固態硬盤)

6.電源

7.機箱

8.顯示器

9.鍵盤+鼠標

10.音響

11.其它設備(光驅等)

現在可以一條一條歸納,每個硬件套用前面3條要求來說明

【1-1】CPU

1.CPU近幾年的發展很緩慢,某廠擠牙膏(其實是某廠不給力)是主要責任,然而今年有了很大改觀,Ryzen來了以後大有突變的趨勢,可能現在買的高端U過幾年就變成了中端甚至低端,所以很有可能會需要換;

2.CPU的質量不用質疑,只要不是你加壓超頻,正常使用10年都不會壞,當然這部保證RP問題,也有買回來沒用多久就燒的,只是概率很小;

3.CPU的兼容性很差,它需要配合對應的主板才能使用,平均每2代平臺共用一個針腳(Intel是這樣,AMD不穩定),一旦跨度大了就得一起換。

所以綜合來看,CPU是有較大概率換的,如果在ryzen出現以前,這個結論有可能會轉變,畢竟i7-980x這個第一代酷睿旗艦到現在也有一戰之力。

【1-2】CPU散熱器

1.散熱器分風冷和水冷,但這些年基本都還是一個水平,幾年前的散熱器效能上套在現在的CPU也沒有問題,畢竟CPU的發熱一直控制在一個範圍裡,散熱器主要看這個發熱,而不是CPU;

2.散熱器有損耗,比如熱管老化、風扇老化等等,不過很少有人會關心它;

3.這是關健,散熱器是要有底座對應的,某些散熱器只能兼容部分平臺,不保證新出的平臺也可以安裝。

總的來說,散熱器倒不是很關心能用多久,一般換了CPU也順帶買個新的散熱器,軟綁定。

【2】顯卡

1.這個可以負責任的說,越高端的顯卡性能下滑的越明顯。這需要另外一個角度來證明,980到1080提升太大,1060就可以幹980,而980和1060的價格相差了太多。這才差了一代,“虧損”就這麼多,顯然不值。不買高端買中端?但是你買中端卡就更尷尬了,本來性能就是一般般,過幾代還想流暢運行最新的大型單機?我看懸。

2.顯卡質量就很難說了,參差不齊,在質保內沒用壞就不錯了。主要看玩遊戲時間有多久,就跟挖礦一個道理,礦卡的二手有幾個願意購買的?還不都是怕用壞。

3.臺式顯卡目前都是PCIe 3.0*16的接口,PCIe總線應該能挺很久,10年前的老卡拿到現在也能直接插到主板上點亮使用,所以兼容性上問題不大。

顯卡是機器裡最容易換的硬件,沒有之一,大多遊戲玩家升級都是首選顯卡,一個道理。

【3】內存

1.內存是有性能提升的,不過對於消費者來說這不是重點,也不會因為這個換平臺。但內存還有一個指標是容量,這個就重要一些了,不過一般不夠用都是再插一條內存,不是換掉。

2.內存質量和顯卡一樣難說,因為這牽扯到多條內存的穩定性。一般機器只有1條內存的時候最不容易出事,4條以上可能用1年多之後就會有點不亮的情況,另外超頻也會使壽命減少。

3.這是內存的關健,每一代內存的接口都是不同的,不過內存的更新比較緩慢,4代CPU的變化可能才能有一次內存的變化。

所以,內存如果質量好的,只要主板還能兼容,是可以一直用下去的,不用刻意換。

【4】主板

1.“性能”放在主板上可能描述不太準確,應該是“功能”。主板的功能變化還是比較明顯的,比如雷電(TypeC)、M.2、optane等等,都是隨著主板更新一點點加進來的,它提供了更多的功能,這會驅使我們更換它。

2.主板的質量也是和顯卡差不多,很難保證用5年以上。每一次老平臺的CPU全線掉價,通常就是能夠搭載它的主板沒貨了,這個現象應該可以說明CPU比主板壽命高得多。

3.主板的“兼容性”主要指的是CPU,要換主板一般就得和CPU一起換,硬綁定。

主板不好說需不需要換。如果你的主板質量很好,一直沒壞,而你當年買的CPU也不是頂級,那麼可以考慮換個定位更高的可兼容的老U,主板繼續湊活用。

不過老主板通常沒有新特性,就像當年的X58一樣,雖然i7 980X性能很強,但這個平臺連原生SATA3和USB3.0都沒,就更別提M.2和NVMe了(不過NVMe可以通過修改BIOS來支持),能不能忍受這個平臺難說。

【5】硬盤

1.機械硬盤HDD這幾年發展很慢,無須擔心性能問題,但是固態硬盤SSD變化較大。不過固態的性能提升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不大,現在的性能也已夠用。

2.HDD是號稱理論“永久使用”的東西,壽命會很短?(其實平均壽命並不高,跟通電時間有關)這玩意也看人品,也有10年以上的老硬盤至今仍在用的情況。SSD是有理論壽命的,但它和HDD反了過來,實際上的壽命反而很久,MLC的固態似乎用個10年也不算很吃驚(當然也要看人品)。

3.很久以前的硬盤接口是IDE,而現在的SATA存在了很久,至於什麼時候淘汰就很難說了。而M.2是近幾年的新接口,從發展來看似乎也要持續很久,所以兼容性不需要擔心,換個平臺繼續用。

硬盤是這裡面最容易保留到“死”的硬件,因為我們在乎的是裡面的數據。一般機器的所有東西都換了一遍,我也不太願意把硬盤換了,頂多是添加個SSD做系統盤,原來的當倉庫。

【6】電源

1.從我關注硬件到現在,電源的發展類似散熱器,沒有質的變化。

2.電源的壽命會較長一些,不過沒有CPU那麼久,這個需要看具體型號以及使用環境。

3.電源的兼容性無須擔心,目前沒有什麼標準會讓現有的電源徹底淘汰。

電源是我買新機器時都會考慮二手的硬件,你覺得它需要隨便就換的麼?只要注意電源的額定功率是否能撐得住新的平臺就好,用到壞了再換一個也不遲。

(買電腦優先考慮買好的電源,縮水配置儘量別縮電源,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注意點)

【7】機箱

1.機箱的發展可能是外觀設計的變化……跟性能似乎沒啥關係……

2.一堆鐵皮子要啥壽命……你只要不把它一腳揣碎了就可以……

3.這個跟主板和顯卡是相對應的,不同的機箱規格對應不同的主板和顯卡的挑選,此外還有CPU散熱器的限制。

機箱也不是首先考慮更換的硬件,它是在主板、顯卡、散熱器更換後發現無法兼容的時候才會考慮更換的東西。當然前置面板如果功能不足的話,也可考慮換。

【8】顯示器

1.顯示器是一直在發展的,近年來有普及高刷新率的趨勢,之前是高分屏和高色域的普及,變化並不算小;

2.它的壽命跟電源差不多,能用很久但不保證全部都可以;

3.顯示器的接口是在緩慢變化的,很久以前是VGA,後來是DVI,再後來HDMI和DP也來了。不過現有的所有接口都可以轉接來實現兼容,所以不需要擔心無法用的問題。

顯示器是可以一直用下去的硬件,也確實有很多玩家不願意換。但個人感覺,顯示器太老的還是換掉比較好,試想一下i7+1060的全新機器,拖一個1440*900的老TN屏幕用,是不是有點太彆扭了。。。。

【9】鍵盤+鼠標

1.鍵鼠都有各自的發展,不好說具體提升多少;

2.鍵鼠的壽命不長,不過不一定是全壞,比如雙擊、滾輪失靈之類,小毛病纏身;

3.除了很老的鍵鼠是PS/2接口外,新的都是USB或者藍牙,兼容性不存在問題,而且PS/2也可以轉接。

鍵鼠和顯示器一樣,沒壞繼續用,不好使了拍兩下砸兩下繼續用,徹底壞了再換一個,和上面的硬件沒有聯繫

音響和其他設備就不多說了,大致和顯示器一樣,有需求的時候才會更換,一般可以一直用下去。

這麼總結下來,我們可以發現,能同時滿足3點的硬件的硬件很少,也就是說大部分硬件並不能用很久,而且這些用不久了反而是我們“想要用很久”的東西,很尷尬。


西瓜張磊


你好我是啊澤 在這裡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以前的電腦價格比較貴 用途也不一樣 大部分用來辦公 配置也比較低 功能有限 等等等等 最重要的是 以前不是互聯網時代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 長輩會這樣問我 你會用電腦 而現在是你只會玩電腦
現在的電腦大家可以看電視 玩遊戲 設計 互聯網時代 希望是你想要的答案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ba30241731454e5cbfb5118a142dc5af\

意大利生活日記


和電腦打交道也有十幾年了,見證了一段電腦的發展史,也換了不少次機器了,也幹過這一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cd45d6cad2004a66bf98c07955aa62ec\

70後毅哥


答:因為以前電腦很難被大量使用,有著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採購費用太高、維護難度太大等等,要知道一臺電腦最少需要兩千元。想要大量部署的話,就會需要數百不等甚至更多,這對於很多學校來說都很難承受。同時如此多的電腦,學校還會需要配備很多專業的維護人員,這同樣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這些問題,現在都被中南雲終端技術解決方案搞定了。


執筆畫顏卿


電腦無法普及的真正原因在哪裡,山哥告訴你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69cdffa7ba1f4ffca939aa162f7faf9f\

福鼎山哥


因為以前人的對互聯網的經營意識沒有開發出來,而當下利用電腦賺錢的機會越來越多,人也更加需要電腦了,比如幣圈的礦機,比如電商以及電商延伸的業務都被開發出來了。手機所能做的太侷限性!所以現在電腦比以前更加受用!


一個小冶


以前買不起。以前能用得起的電腦的都是有錢人,要麼是辦公。現在隨隨便便買一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