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被大家過度的神話了

人一生自帶兩個“廣告”:一個是出生;另一個是死亡

,而死亡產生的“廣告效應”要遠遠大於出生。假如你出生在一個小鎮上,經常會從街坊鄰居那裡聽到,誰家生了個孩子,你能感受到周遭的歡喜,但當聽到某人去世時就感到格外震驚,甚至恐懼。這種死亡的震驚代表一種缺失,而明星的死亡會在此基礎上被無限放大,以至成為他人生中最大的廣告,如果他的作品足夠驚豔,他就足以成為神話。人們記住了那個“偉大”的張國榮。


張國榮被大家過度的神話了


一說起“哥哥”這兩個字,相信能讓大多數人回憶起太多的往事,現在距離“哥哥”張國榮2003年去世,已經快17個年頭,但是我們記憶裡依然有他鮮活的樣子,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他。他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卻突然的離開了我們。那張國榮到底有什麼魔力,讓我們至今還在思念他?

張國榮對於我而言,是一個遙遠的存在,更是一個巨大的謎團。小時候我聽到張國榮唱歌,總會有種莫名的親切感,那種感覺是歌者發自心底傳達的信息。大家都喜歡叫張國榮“哥哥”,大街小巷年過七旬的老人也偶爾會稱他為“哥哥”。

張國榮,一個逝者的名字,如今人們還在談論他,彷彿他從來沒有離開過。為何過了十幾年,關於張國榮的話題仍如此之多?

張國榮1956 年出身於香港一個生活優渥的大家庭,父親是名震香江的洋服大王張活海,為好萊塢明星加里·格蘭特、馬龍·白蘭度等做過衣服,家中往來的多是上層人士。張國榮由保姆照顧長大,是典型香港世家子弟的生活方式,13 歲時,他去英國唸書,6 年後回港時又多了一份西洋的年輕紳士做派。

在我看來,竇唯是個謎,張國榮也是一個謎,只不過是另外一個謎。諸多與張國榮接觸過的朋友說,張國榮為人親和、博愛。竇唯雖然活著,但形同死了,竇唯是抗拒主流生活的那種人,類似陶淵明,憤世嫉俗。而張國榮則完全不同,張國榮走的是大眾流行路線,而張國榮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反而讓我們模糊了。他曾經的溫柔與他選擇悲劇自殺之間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張國榮的神話早已破滅,需要我們冷靜對待,不要無腦吹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