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裡面的母親大家遇到過嗎?

上吧笨笨


我兒子說我就是囧媽,可我發現,我媽也是囧媽,真是遺傳,真是可怕,我都快中年人了,我媽還強迫我吃她覺得好吃的東西,怕我冷,突然就把帽子扣我頭上,我很反感,我自己知道冷熱,想想,兒子也經常說同樣的話[捂臉]


東易機械


電影《囧媽》在網絡平臺上線,給觀眾帶來歡樂的同時,也引發了觀眾的思考。《囧媽》中的徐崢飾演的徐伊萬和母親盧小花之間的相處模式,相信讓不少的觀眾覺得感同身受,伊萬和母親的互動,正是中國社會傳統母子關係的一個縮影。而現在,這樣傳統的母子關係依舊存在。

我的發小小A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小A從小到大都在父母的安排下長大,她現在有孩子了,但她的父母仍然對小A的生活進行無微不至的關注,他們會對小A有要求,希望小A按照他們的想法去發展。小A從小就是一個不開心的孩子,她曾對我說過,她覺得自己就像是父母的傀儡,按照父母的想法過活,沒有自由,沒有意義。她也曾想要說服父母,想要跟父母據理力爭,可是後來她放棄了,她發現父母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無法輕易撼動,如果他們不是發自內心的想要有所轉變,她們永遠也無法理解對方。

現在小A長大了,她分明知道被父母"為你好"的關懷籠罩的陰影,卻在父母的影響下不知不覺間也成為了這樣的父母——她要求自己的兒子做一些事,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都是為你好",她沒有問過孩子的想法,也沒有聽聽孩子的想法的意願——她變成了和她的父母一樣的父母。

小A也好,她的父母也好,他們彷彿把自己的一生都寄託在了孩子的身上,他們所謂的"為你好"不是真正地為了孩子好,而是披著假面的自戀,是他們明明身為父母,卻行巨嬰之舉的遮羞布。

伊萬和母親盧小花之間的矛盾是必然的,他們根本沒有學會愛對方的正確方式。伊萬已經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盧小花作為母親卻仍然無法做到對兒子放手,她把兒子作為自己的想法的某種成品,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實際上還是為了自己。比起需要"學會獨立"的兒子伊萬,更需要"斷奶"其實是作為母親的盧小花。

父母的"為你好"是自以為是

中國傳統的父母總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歸屬物,他們對孩子總是懷有自戀式的自以為是,把自己的想法強行附加在孩子身上,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一種越界行為。

1.因為是父母,"為你好"理所當然

"我還不是為了你好?"

"要不然為你好誰管你?"

"我是你爸/媽!我不管你誰管你?!"

……

身為家長的你,是否也曾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呢?

"父母為天"的文化使然,亞洲很多地區的父母們都理所當然地將孩子當做自己的歸屬物,他們肆意決定著孩子的人生,卻從不與孩子商量,這種傳統的錯誤思維不斷傳承,給許多家庭的孩子帶來了不可估量的重創,父母們卻毫不知情地自我感動著。

2."為你好"往往是出於"補償心理"

很多時候,父母口中的"為你好",往往是源於父母對自己的"補償心理"。正是因為自己做不到,或者不被允許,所以把自己的期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要求孩子達到某種程度,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成長為某個形象——折射出來的,正是父母理想中的未完成的期望。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對孩子的操控,是對孩子部分人權的剝奪。

3.孩子永遠是孩子

呀在許多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有人把這句話理解為父母對孩子永懷憐愛之心,但有的父母,卻把這句話用一輩子的時間貫徹到底。他們滲入孩子的人生,為孩子"出謀劃策",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這是對孩子的貶低,他們的眼中看不到孩子的成長。

"為你好"的背後是控制慾在作祟,對孩子而言是負擔

父母掛在嘴邊的"為你好",是一種越界的控制慾。與父母們期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好更優秀相悖,"為你好"對孩子來說是壓力,是負於肩頭、懸於心頭的負擔。

1.巨嬰式的父母容易養出巨嬰式的孩子

巨嬰式的父母過多地插手孩子的生活,會讓孩子變成巨嬰。就像《囧媽》中的伊萬一樣,他雖已過不惑之年,卻還是生活上的巨嬰,他會在母親盧小花遞過洗淨的葡萄時自然地張嘴吃下,會在母親為他鋪床時通過點頭搖頭選擇床單的顏色,他對母親的"安排"感到鬱悶,卻又無法真正地擺脫母親的安排。他在母親的面前,就是一個巨嬰。

2.被控制的孩子幸福感低

調查數據顯示,那些在父母的安排下長大的孩子,幸福指數很低,他們大多都感覺自己被束縛,沒有自由,被剝奪了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權利,他們大多數的童年回憶都是不開心的,甚至被安排的人生從未停止。他們對父母的安排感到不滿,惶惶終日,不曾感受過如父母想象中的那般快樂。

3."巨嬰"式的孩子缺乏勇氣與自信

這些"巨嬰"式的孩子受父母的控制與影響,會變得十分別扭。對父母,他們不滿卻無法講自己的不滿說出口,遇到與父母的衝突,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解決,而是逃避。就像伊萬,他已經四十多歲了,卻還是要在母親的安排下吃東西、睡覺。伊萬對母親的過度管教存在不滿,卻沒有真正地拒絕過母親的安排妥當;他對張璐仍然深愛,卻不肯低頭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巨嬰"式的孩子會因為自己的個性,錯過許多珍貴的事物。

"巨嬰"式的父母要"斷奶",學會和孩子和解

"巨嬰"式的父母要懂得和自己的孩子和解,才是真正地對孩子著想,真正地對孩子好。

1.要學會區別"愛"和"控制"

首先,父母要明確,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應對自己的愛附加諸多限制,更不應以愛之名單方面地命令孩子,談條件的"愛"是"控制",不是真"愛"。

2.要學會明確父母的邊界

其次,父母的邊界不能模糊,有的事情是父母可以做的,有的事情是父母不能做的。父母可以關心孩子,督促孩子,但父母不能通過偷窺孩子的個人隱私來了解孩子。這樣的行為是模糊了父母的行為邊界,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3.要學會聆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想法很重要,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人生。父母不應自顧自地按照自己的想法限制孩子,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與需求,瞭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4.尊重孩子,學會放手

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正在慢慢地成長時,父母也要學著一點一點地放手,讓孩子逐漸學會獨立。別讓你的孩子變成理所當然地接受父母投餵的伊萬,要讓你的孩子如他所想野蠻生長。





吃瓜k電影


“這趟俄羅斯之行,可能是我從讀大學離開家,二十多年來跟媽媽相處最久的一次。”這是《囧媽》裡徐崢扮演的伊萬的一句臺詞。

《囧媽》於大年初一在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歡喜首映等平臺上線,目前豆瓣評分5.9分。電影裡,原本要去美國跟前妻爭財產的徐伊萬,卻陰差陽錯地跟媽媽坐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車,而這趟火車的行程是六天六夜。對照2020年這個春節的現實,《囧媽》的故事就像一個巨大的巧合:因為防疫的需求,今年很多“家裡蹲”的成年人意外獲得了更多跟父母在家朝夕相對的時間——或許還不止六天六夜。無數的矛盾與和解,都在這個被延長的春節假期裡發生著。

“如果你是一個成年男人,六天六夜跟自己的媽媽兩個人在一個火車車廂裡面,基本上我覺得是個災難。”在描述《囧媽》的故事時,導演兼四分之一編劇徐崢如是說。但他最終給了這個“災難”故事一個動人的結尾——一開始嚷著“我為什麼要抱抱她”的伊萬,在旅程的終點給了母親一個大大的擁抱。

你和家人的關係,在這個春節過後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一面鏡子,照出關係中的“愛與控制”

對於那些春節假期剛開始時在朋友圈轉發“讓我媽戴口罩就像她讓我穿秋褲一樣難”的人來說,《囧媽》中黃梅瑩和徐崢演繹的親子關係或能引發他們的共鳴。片中,母子雙方大多數時候都在“各說各話”,尤其在徐崢扮演的伊萬看來,母親更像是在對待一個“想象中的兒子”,而不是真正的他。片中有一個小細節:媽媽非得在兒子打電話的時候,一個接一個地往他嘴裡塞小番茄。到後來,忍無可忍的伊萬索性揹著媽媽,把所有的小番茄連盒一起扔到了火車外……這“小番茄”或許正暗喻了生活中老一輩人心中執著的那些觀念,比如“單身=人生失敗”“30歲還沒生孩子就晚了”,而這些觀念被他們一個個強行地往“孩子”的生活裡塞。

也許因為每個人的生活不同,很多江浙滬觀眾表示在《囧媽》裡“看到了我媽和她最愛的小番茄”,而很多北方或更南方的觀眾卻無法產生共鳴。同樣的,“愛與控制”的矛盾或許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囧媽”。這或許也是《囧媽》上線後評分不高的原因。該片於1月25日剛上線時豆瓣評分尚有6.3分,但截至昨日截稿時已經跌至5.9分。

徐崢:黃梅瑩就像我本人的媽媽

Q:為什麼這個故事會設定在一輛火車上?

A:因為我們最初探討去哪裡拍的時候,有人提議俄羅斯。然後就有人說,去俄羅斯有一輛火車,要坐六天六夜,我們就覺


搬瓜民工


《囧媽》這部電影看完,想必大家都會心照不宣的說:“我媽就是這樣”。囧媽對孩子一系列的管控,可以說是步步為營。

首先,囧媽為了圓自己多年前因為遲到,沒能參加演出的遺憾,所以囧花了2萬元人民幣報名,執意要去莫斯科登臺演出,想讓自己人生沒有遺憾。

出行的時候,兒子明明說可以飛機出行,但是囧媽希望和兒子多相處幾天,執意要坐火車出行,即使兒子說他坐飛機,他不去,囧媽也仍舊選擇火車出行,並且做好兒子與他一同坐火車前去的準備。

而後,兒子因為要護照,追到了火車上來找囧媽,卻沒有再離開的理由。因為囧媽準備了洗漱用品,準備了吃的,用的,甚至連米和電飯煲都準備好了,兒子能說什麼呢?留下唄。

在兒子發語音的時候,一直塞小番茄,直到兒子一講話,番茄汁全部噴射到手機上,兒子才讓媽媽停手,別再餵了。

在火車上,一直要兒子這樣,那樣。要兒子趕緊要個孩子,甚至問一些很隱私的話題,比方說“兩個人有沒有睡在一起”,“還有沒有做”,問的兒子當場想翻臉,他說:“那個事情也要向你彙報嗎?”

看得出那個時候兒子因為老婆逼著離婚,不知情的囧媽逼著生孩子,他只能說:“在他面前維護你,在你面前維護她。”

後來遇到了那個被出軌的俄羅斯女子,囧媽一再強調兒子不能做對不起老婆的事情,甚至隨時跟蹤兒子的行蹤,讓兒子游走在崩潰的邊緣。

不管兒子怎麼說,囧媽都聽不見,只顧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和對兒子、家庭的關切。

直到最後,兒子終於爆發,將自己的情緒傾瀉而出,囧媽才意識到“雖然你是我兒子,但我管你太多了”。


老男孩看劇


其實《囧媽》裡面的母親應該是現實生活中大部分母親的寫照,不能說全部一樣,至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母親們會用她們的方式無時無刻的提醒你,她們一直在愛著你。這應該是父母對待子女獨有的一種方式,我們現在覺得囉嗦,煩,可是也許等我們到這個年齡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的子女!這部電影其實和囧沒有太大關係,卻反映了大部分家庭母子間的關係,而且劇情也很感人。母愛是世上最偉大的,媽媽也是最好聽的稱呼,看完這個電影才會發現我們也很少帶母親看場電影或者來一趟旅行[流淚]



貓咪子曼曼


@圈外老鬼: 一個動不動就不耐煩的兒子和一個凡事都要控制的媽媽,《囧媽》中這段母子關係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也因為足夠典型所以看完的我們才有超強的共鳴。徐伊萬的不耐煩不就是生活中對父母發脾氣的我們嗎?黃梅瑩老師飾演的媽媽嘮叨的樣子不就是日常媽媽的狀態嗎?但不耐煩過後盡是後悔,嘮叨之餘全是關愛。過年帶著媽媽去看場《囧媽》吧,相信看完電影后的你一定會更理解父母的的心態,會更懂得怎麼表達愛,也會和父母的關係越發親近。




龍舒兒女


遇到過,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摳鼻]。劇本來源於生活,而鮮明角色的形成,是不同個體的不同細微處的全部融合,不同的觀眾總會從角色上看到一些縮影,獲得共鳴。不要總是厭煩,厭煩可能你內心有其他事物的干擾,而這種困擾無法解除,於是或多或少發洩到自己至親至愛的母親身上,而母親對子女的寬容是無限的,區別是表達方式不同,取決於你是否能接受。能,就歡喜;不能,就厭煩了。換個角度去看待自己的這個母親,你會覺得自己媽媽蠻有趣的。


詩韻影視說2020


一個動不動就不耐煩的兒子和一個凡事都要控制的媽媽,《囧媽》中這段母子關係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也因為足夠典型所以看完的我們才有超強的共鳴。徐伊萬的不耐煩不就是生活中對父母發脾氣的我們嗎?黃梅瑩老師飾演的媽媽嘮叨的樣子不就是日常媽媽的狀態嗎?但不耐煩過後盡是後悔,嘮叨之餘全是關愛。過年帶著媽媽去看場《囧媽》吧,相信看完電影后的你一定會更理解父母的的心態,會更懂得怎麼表達愛,也會和父母的關係越發親近。




A低調不跑調


不幸的家庭,都有一個相似的地方:他們都有一個不幸的原生家庭。

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家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書裡說:“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這句話用在囧媽裡男主角徐伊萬身上十分的貼切。

人到中年的徐伊萬面臨著婚姻和事業的危機:妻子張璐要和他離婚,但他們是付出創業型企業,離婚意味著妻子要分走發明專利。而在生活中,為了不刺激母親,他還不敢把離婚的消息透露給母親知道。

徐伊萬跟妻子張璐曾經十分恩愛,有過一段幸福的時光,但後來婚姻生活卻變得越來越乏味,兩人之間漸行漸遠。

為何如此呢?電影中有兩段情節和對話,說明了徐伊萬婚姻的不幸,來源於原生家庭的不幸。

電影開頭,張璐在離開徐伊萬家裡的時候,徐伊萬把修復好的檯燈讓張璐帶走,他一直以為這個檯燈是張璐喜歡的,但其實妻子張璐從來就沒有喜歡過這個檯燈,隨後張璐說出了兩人之間一直來以來的問題:

“你看,這就是我們倆之間的問題,你心裡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都這麼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如果只看這個對話,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強勢的丈夫,一個有些直男癌的控制慾的丈夫。但他為什麼會這樣呢?電影在後面給出了答案,原來,這是因為徐伊萬的母親也是這個一個控制慾極強的人。

徐伊萬陰差陽錯坐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車,不得不跟七十多歲的媽媽共同在狹小的空間上共處的時候,母親對他生活的控制和干預全部都爆發了出來,母親管著他的吃喝問題,似乎還把他當小孩子一樣對待,實在不滿的徐伊萬爆發了,他說了一段跟妻子張璐指責他十分相似的話:

“你看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在你的心裡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你想象中的兒子。”

這段話其實就是徐伊萬人生的真實寫照:他把母親加諸在他身上的種種,都給到了他妻子的身上。

徐伊萬的原生家庭是不幸福的。徐伊萬的父親其實是一個酗酒打老婆的丈夫,但在徐伊萬的心理,他的父親是一個備受妻子控制慾壓迫,活得十分壓抑的男人。

電影中,徐伊萬指責母親說,他的父親並不是酗酒而死的,而是被母親的控制慾氣死的:“你什麼都管,管他管他喝管他工作,他不自由不幸福!”

在徐伊萬眼裡,父親的不幸和死亡都是由於母親的控制慾而導致的,所以他討厭這樣的母親和父親,想要逃離這樣的原生家庭關係,但最終他卻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二、徐伊萬想要逃離原生家庭:卻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弗里曼教授在提及五項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提及到原生家庭對夫妻關係的影響。他說:

“我們擇偶時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的肯定,需要感到自己獨特等。”

徐伊萬從原始家庭那裡感知到的是父母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

這種不幸福都是由於母親的控制慾而產生的,在父母的婚姻中他看到丈夫是“弱勢的、不幸福的”一方,這樣的夫妻關係是他需要逃避的。所以到了自己和妻子張璐那裡,他認為只有自己作為丈夫的一方強勢起來,才能不被妻子控制,才能讓家庭幸福。

但這樣過度的學習,卻讓他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和母親一樣的人,變成了一個想要打造自己理想中完美伴侶的人。他和自己的母親都一樣,認為愛是完全的付出,是控制,是索取。

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這個複印件不僅有好的,更有壞的。有時候,我們常常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

正如同徐伊萬一樣,他想要逃離原始家庭帶給他的不幸,他不想成為父親那樣懦弱和壓抑自我的人,所以在妻子張璐和母親面前,他都是一個強勢的、張牙舞爪的人,他試圖用愛綁架妻子張璐,讓張璐變成自己理想中的伴侶,但他沒有成功;在母親那裡他試圖讓母親聽自己的話,比如他讓母親做飛機去莫斯科,用大聲地斥責、不耐煩的態度和母親說話,但事實上他的內心裡還是一個不自信的、膽小的不敢直面母子問題、夫妻問題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變成自己討厭的那個人。

在火車上,徐伊萬媽媽在兒子發微信的時候,給兒子投餵各種零食、兒子扒火車卻去罵列車員、脾氣暴躁給兒子灌各種養生茶,這樣的母親看起來很討厭是嗎?但這樣的一個人真的只是我們的媽媽嗎?我們是否也變成了這樣一個人?

當你面對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又或者孩子的時候,又是不是變成了自己最不喜歡的人?

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和不幸,我們要用太長的時間卻消化、去改變。高曉松曾經說,他花了20年才擺脫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能走出來的人,才能重建一段新年的健康的親子關係,才能讓自己的新生家庭擺脫陰影。

當然,這部電影就是為了展現母子關係的和解,所以在這段旅途中,徐伊萬和媽媽在經歷了驚險刺激的人和事後,也慢慢地敞開了心扉,學會了彼此的諒解,也都明白了對方的不易和自己的錯誤。

媽媽對徐伊萬說“我知道你是我的兒子,但你也有你的人生,我管你管多了”,而徐伊萬在明白妻子是徹底的不愛自己了之後,也選擇了放手,並且寫了一段話給妻子:

“張璐,我已經把一切都跟我媽講了(夫妻離婚的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我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那種感覺真好!這趟俄羅斯之行,是我從讀大學離開家,二十多年以來跟媽媽相處最久的一次,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在爭吵,可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只不過,這份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像我跟你一樣。這6天的旅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可惜我明白的太晚了。”

也許,這就是電影最終的主題點。正如在這個闔家團圓的春節放鬆這部電影一樣,希望我們在與父母團圓的時候,多一點耐心地陪伴,多一點體諒和理解,多一點改變和成長。


條哥眼界


其實囧媽裡的現象是現在人過得常態啊,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經濟壓力大,都忙著去掙錢,多少會忽略情感的溝通,不能堅持每天陪孩子做遊戲、做作業,不能每天關注老人的起居,噓寒問暖,就連愛人之間也不一定有有效溝通,但是愛家裡每個人的心是從來沒有變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