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北方人除文字相同外,從其他方面差異(文化語言思維)來說真的是一個民族嗎?

BIGKRULIT


南北方都有很多的民族,通用漢字的民族也很多。一個地區的風俗也有區別。怎能說一個漢族除了文字外,其他能一樣呢?


海闊天空146023514


肯定是一個民族。別說境內的哪方人是,連境外的日本,人家自己都說是。在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發佈的檄文上說,“日本與中國,同文同種,同民族同倫理”,說的慷慨激昂,感人肺腑。當然檄文後面也有幾句不甚妥當的話,“滿人本為塞外蠻夷,日本將與中國人民勠力同心,驅逐滿夷,恢復中華”。不光是在清朝,在漢朝時,日本人就自稱是吳人移民,為姬姓吳氏。民國時候,裕仁天皇堅信自己是吳王夫差的後人,還跟北洋軍閥吳佩孚論起了老吳家的輩分。在清朝的時候,不光日本看不起滿人政權,連越南人都看不起,越南使者在清廷活動的時候很有自信,因為他覺得他是華夏,有著尊貴的血統和文化傳承。在明朝的時候,朝鮮人寫詩感慨,“國有中外殊,人無夷夏別”,他這個中指的是大明,外指的是朝鮮,意思是說我們雖生在朝鮮,長在朝鮮,但是我們的血統跟中原人沒有區別,因為我們的祖先來自中國。

歷史上這種情況不少,只要沾一點華夏血統,就以諸夏自居。別說日本、朝鮮人跟中國人長的還一樣,就連跟中國人長的明顯不一樣的西方民族,都會萬里迢迢來認親。唐朝李世民的時候,從西伯利亞來了一個國王,帶著一隊人馬和厚重的禮物,前來歸附唐朝。李世民很驚奇,這也沒打他,也沒要求他,隔那麼遠還那麼冷,唐軍根本鞭長莫及,他怎麼還自願來了,而且還是國王親自來,就不怕有來無回?後來這位國王在朝堂上講的一番話,讓李世民感動的不得了,原來人家是來認親的。這個西伯利亞國家原來就是漢朝時的堅昆國,堅昆國是漢將李陵在匈奴的封國,眼前的這位國王就是李陵的後人。李世民自稱是李廣的後人,李陵是李廣的孫子,這下明白了,原來皇上跟這位長的跟歐洲人差不多的外國人,是同宗。認親完成後,這位國王回國了,回去後表現的非常好,而且之後的歷任國王都表現的不錯,直到唐朝結束。漢朝時的堅昆國在唐朝時改名為黠戛斯國,黠戛斯為唐朝守衛邊境那是盡心竭力,無怨無悔,真是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回鶻原本對唐朝也挺忠心,然而後來看到唐朝不太行了,就開始囂張起來,但是黠戛斯不那樣,唐朝再弱再不行,人家也不背叛,不跋扈,忠誠一如既往。看到回鶻有不臣之心,不待朝廷命令,黠戛斯就主動積蓄力量,然後重創回鶻,教訓回鶻。其實黠戛斯族裡面就那麼一點點華人血統而已,但是人家就以華人自居了。

沾點華人血統的外國人都以華夏自居,何況完全使用漢字的境內人。吳語、粵語、贛語等語跟中原話雖然不能直接交流,互相聽不懂,但不是兩種語言,只是不同的方言而已。語法相同,詞彙大部分相同,絕大數的音都有漢字對應。東南話保留的古漢語成分更多,北方和西南話更現代化一點,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明朝白話文學興盛的時候,東南地區的人都忙著做生意,沒空看小說,錯過了一次語言進化的機會。

至於歷史上的北方少數民族,跟華族往往也都有些親緣關係,一點關係沒有的都被殺了,例如羯族和白匈奴。五胡亂華其實也沒多嚴重,因為有冉閔這位狠角給及時止損了。很多南方人以為五胡亂華給北方漢人帶來了多大的浩劫,卻不知道其實是少數民族遭受了浩劫,羯族被滅族了,白匈奴逃的不及時的也一個沒活下來,氐族後來也消失了。衣冠南渡也不過是世家大族的南渡,普通老百姓南渡的不多。隋朝重新統一南北的時候,北方加西南人口有890萬戶,而江南加江東加嶺南只有50萬戶,可見北方200多年的胡人政權,並沒有導致北方人口的減少,而南方由於衣冠南遷人口也沒有增加多少。羌族是炎帝之後,這在正史中是明確的,鮮卑在周朝時就是諸侯國,跟楚一個級別。蒙古屬於室韋,室韋在正史裡面被說成是豕韋,豕韋是夏朝諸侯國。匈奴王族是禹王的後裔。共工曾被流放於東北。肅慎在商朝時就是諸侯國,周朝時也是,肅慎文明跟商周文明,尤其是商文明,是一個體系。肅慎族跟女真族有傳承關係。

不要說北方華人血統不純。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多數都有華人血統,另一方面少數民族進入中原,是淹沒在了華族人口的汪洋大海之中。南方華人長期與東南亞馬來人種雜居融合,血統也不是那麼純正。就純正度來說,南方北方彼此彼此吧。華人的人口擴充力很強,堪稱舉世無雙,不論南方北方,華人血統都佔絕對的優勢。


秦客逸民


文化語言不用和北方比,單就南方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調,相互之間雞同鴨講,說明是百越(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句吳、于越等等眾多越族支系 ,《呂氏春秋》統稱這些越族諸部為"百越")的傳承。

當然了文字早在秦徵百越之後,書同文逐漸演化過來的是相同的。

唐代被貶南方的韓愈《送區冊序》陽山,天下之窮處也。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縣郭無居民,官無丞尉,夾江荒茅篁竹之間,小吏十餘家,皆鳥言夷面。始至,言語不通,畫地為字,然後可告以出租賦,奉朝約。

可以說明口音雖然聽不懂,但文字可以交流。


鳥言夷面


蒙古滅宋朝時,一直攻打到現在的廣東崖山,為什麼還是回頭把北京定位首都呢?因為他們是北方人,他們不敢把首都設立在南方啊,所以中國的政治勢力一直盤踞在北方。後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起義奪回了天下,把都城設在了南京,結果沒出幾十年,他的在北京的兒子(燕王)搶了在南京孫子的皇位,又把都城搬到了北京。從此北京這座城市穩居中國權力的最高點。

政權所在地,一定要講政治和立場。這也就成就了北方人的性格特點:喜歡搞關係、崇拜權力、迷戀政府,但在面對利益時往往也會顧全大局,也有原則和立場。

而南方就不一樣了,翻一下中國歷史,凡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發生的戰爭,往往都是北方取勝,而且中國每次動亂之後,基本都是北方勢力滅掉南方勢力,北方人最終統治了南方人。北方人身高力壯,喜歡用強大的武力征服一切。

當然歷史上也有南方人打敗北方人的戰鬥,比如“臥薪嚐膽”和“火燒赤壁”這樣的經典戰役,反而是北方人落荒而逃,但這隻能說明智慧和毅力照樣可以戰勝強大的武力。而這正是南方人的長處。

所以南方人的特點是什麼呢?他們不善直接打仗、打架。他們喜歡過安穩的日子,經營自己的生活。所以他們更看重自己的那部分利益,至於社會是怎麼樣的,由誰來統治、他們不會那麼在乎。

不過,大家發現沒有,中國無論是革命、還是改革,都是從最南端開始。比如孫中山的辛亥革命、鄧小平的改革開放,都是從廣東開始的。

中國的南方人確實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比較開明,適合發展經濟。

總結:越往北越野蠻,越往南越矯情!

偽君子和真小人

關於喝湯

南方人:即使不吃飯,也要先喝湯

北方人:吃完飯再考慮喝不喝

關於喝酒

南方人:啤酒來半打

北方人:啤的先來十箱吧

關於吃飯

如果你問“吃飯了嗎”

南方人:沒有,吃的面

北方人:吃了

關於吃豆腐腦

南方人:加糖加蜂蜜

北方人:不辣不給錢

關於方向

南方人:左拐向前走看見紅綠燈往右

北方人:往南走200米轉西

關於方言

瀋陽人說方言,整個東北都能聽懂

潮汕人說方言,出了這條街就成了迷

關於洗臉

南方人:我們都用毛巾洗臉

北方人:兩手盛水使勁搓

關於澡堂

南方:單間

北方:毫無遮擋

關於稱呼

南方老公:你這個小討厭

北方老公:你這個虎B娘們

關於蟑螂

南方:這麼大

北方:這麼大

北方人的冬天,外面冷得凍死人

而南方人的冬天,屋裡才是冷得凍死人

南方人買菜都是按“頓”買

而北方人,一般都是按“噸”買

南方人把蔥和蒜當成調味料,一般是切成蔥末和蒜末,配著菜餚食用。

而北方人,直接來個大蔥大蒜蘸醬吃。

南方人講究的是精細,擺盤的要求是要留白,這樣才有藝術感。

北方人吃飯,要的是吃飽和氣派,他們請客的宗旨是:“你們儘管吃。”

在北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鏈比較複雜,往往參雜了家族、血緣、利益、級別等等各種因素。每個人都會延伸出一根根關係鏈條,這些關係鏈條交織在一起,構築成一張龐大的、堅不可破的社會關係網。每個人都在攀感情、託關係。渴望能擁有一張能令他人羨慕的關係網,期望能從自己的關係網中獲得利益。

在南方,人和人的關係會更加單純,就是利益往來。有生意大家一起來做,因利而來,因利而去,但也免不了互相算計,唯利必爭、微利必爭。而且,這種過於機械的利益往來,使人的生活毫無情趣,每個人就像一臺機器。

北方人注重面子,他們所做的事未必是為了自己,也有可能是為了獲得家族、鄰居、外界的認可。

南方人注重實效,他們所做事都有明確目的,很少會牽扯那麼多社會關係,自己處理好自己的事就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北方人重感情,親戚好友之間會不求回報互相幫忙,牽扯到利益時除外。

南方人重利益,親生兄妹之間借錢也需要明確利息,會就這樣一如既往。

北方真正經商的人不多,一旦誰做生意暴富了,就會顯擺一下,所以北方的富豪的標配是豪車。

南方經商的人實在太多,有錢人也太多,即便做生意撈了一筆,也沒有什麼好顯擺的。喜歡悶頭髮財,比較低調。

北方人相信“強權就是真理”;所以喜歡當官;

南方人相信“錢能買到一切”;所以喜歡經商;

北方人是“路見不平一聲吼”,善用武力,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樣動手打架。

南方人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喜歡講理,男人也可以像女人一樣張嘴吵架。

北方人喜歡把話說的很好聽,然後答應你很多事情,而事後辦不到。

南方人往往不會說那麼多大話,但是隻要答應你了,一般會做的到。

北方人渴望找到一份好工作

南方人希望闖出自己的事業

北方人喜歡在酒桌上談感情,然後看看怎麼合夥,北方適合交朋友

南方人喜歡在茶館裡談事業,然後聊聊怎麼合作,南方適合找合夥人

北方人談生意先做感情交流,雙方稱兄道弟,讓感情撮合生意。但真正到了牽扯到利益關係的時候,往往都會發生爭執,所以北方的很多朋友最後成了仇人。

南方人談生意先談利益分成,籤個君子協定,靠利益維持關係。無所顧忌的把什麼都明確好,然後一起幹,所以南方人做生意往往比較成功。

北方人是偽君子,南方人是真小人。這樣說有點過於露骨,但卻一語道破天機。

南北平衡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中國的首都要是不設立在北京,如今北方會怎麼樣?

首先,北方除了北京之外,僅有的幾個像樣的城市:天津、青島、大連。天津是國家政策生硬的扶植,結果一個曹妃甸到現在還沒有緩過來氣,大連則受到整個東北衰落的牽連,青島這些年也不溫不火,北方就不是適合發展經濟的地方。

但是越是這樣,中國的首都越應該設在北方,這就好比一個天枰,南北兩端總要持平。一個北京的房價和城市人口,足以震住整個北方了。如果中國的首都也在南方某城市,那中國南北方就真的像韓國和朝鮮的區別了!

另外,中國的人口大遷徙已經有30多年了,這樣一個激盪的時代,不同的人群互相融合,南北方人的稜角正在磨平。

而身為新新人類的90,都是在互聯網無界限文化的薰陶之下成長起來的,更加沒有了區域界限。

並且,北方人和南方人也開始互相取長補短。北方人正在越來越務實、理性,感情都在淡化處理。而南方的富商們也開始尋找生活的真諦,跑到郊外居住,喜歡旅遊,熱愛生活。跟著時代一起思考。

所以無論怎麼樣,我們都是中國人!


詩詞與美文欣賞


人類在原始社會階段,並沒有民族這個概念,只有氏族和部落。氏族和氏族、部落和部落之間的長期隔離才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差異。後來有了部落聯,再後來有了國家,從而有了各氏族之間的融合。

民族是怎麼形成的呢?同一個國家的人,種族相同,長期生活在同一地域,有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經濟生活、風俗習慣和心理素質,這樣的共同體就是民族。中國的男方人和北方人符合上述條件,豈能是兩個民族!


gaotzy


南北分野最初是從經濟開始的,而不是從興趣愛好、語言、文化開始。經濟是社會分化的基礎。農耕時期,每年農作物生產一季還是兩季,決定了社會物質的豐富程度。每年能夠耕作兩季的地區都屬於南方,由於全年都處於生產時期,物產豐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高於北方。由南向北人口的梯次減少說明農業物產決定人口密度,也決定了古代文明發展的梯度。


紅一哥



納蘭自強


那你來說說,“民族”的標準到底是啥?

民族,根本就沒法有個固定的客觀標準的分界。民族是個宏觀泛泛概念,本身就是個隨興所至、自由心證的結果,根本沒有可能在微觀個體層面上做出準確界定。

就好像宏觀上,你可以分開海水和空氣,但是在微觀分子層面上,有可能找到對應“海平面”的那些分子麼?

簡言之,“民族”的邊界在哪,就是你自己說了算,你只要口齒伶俐,就是你自己個算一個民族都沒有問題。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高抬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長風浩蕩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這句詞明顯闡述了南北方人的區別!但是南北方人最根本的差距,還是氣候跟飲食習慣上的差距。最關鍵的是南方開放的比北方早將近三十年,發達成度可想而知


聞觀者


絕對是一個民族!都不信神,都信錢與權!信仰決定了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