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理解隸書的神韻自得?

如石書藝


隸書寫出神韻,是不可想象的難。乙瑛碑“骨肉勻適,情文流暢”,神韻在於秀逸清俊;史晨碑“古樸渾厚,結體嚴謹”,神韻在於爾雅超逸;張遷碑“筆勢內斂,筆力沉著”,神韻在於古拙奇巧;曹全碑“精氣內含,柔中有剛”,神韻在於飄逸秀麗;禮器碑“痩硬如鐵,迭宕多姿”,神韻在於奇絕萬象。

要達到神韻自得的境界,難乎其難,非常人可以企及。今人隸書注重形式和視覺上的效果,誇大了傳統隸書在某一方面的特性,過了頭,就容易形成習慣,久而久之,習慣就養成習氣,習氣並非風格,更不是神韻,如果把習氣自得,當作是神韻自得,那就是誤入歧途。隸書如同草書,精氣神全在點畫線條裡,沒有足夠的功力,難以呈現隸書之神韻,更不用說神韻自得了。

1、橫畫。

隸書的橫畫並非都是水平狀。如圖一的“工”,看似平正,然其筆勢流暢。“工”字的第一橫輕,第二橫重,呈波畫,通過當中的點(豎寫成點),使兩橫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呼應關係。如圖二的“王”,三橫長短不齊,空間布白不等,通過當中的豎,襯托出了三橫富有層次和變化。

2、豎畫。

隸書的豎畫大多不垂直,如圖三的“華”,草字頭的兩豎筆勢相反,位置錯落有序,華的一豎並不是垂直,而是與草字頭的兩豎構成華字的“主心骨”。如圖四的“圖”字外框的“口”兩豎也並非垂直和平行。

3、撇和捺。

變化很多,一般而言,是撇抑捺揚,如圖五“人”。也有撇揚捺抑,也有彼此開張,無論何種組合方式,之間的呼應關係十分巧妙,極具變化,又很協調,如圖六“舉”字。4、轉折。轉折的筆法,比較簡單,由橫轉向豎,或由豎轉向橫,折角處或外拓法,或內擫、或斷筆轉鋒再起。它是主要筆畫的輔助,但卻是決定隸書不同風格的主要因素。如圖七“禮”字。5、點。隸書的點變化最為複雜,有的作短橫、短豎或短撇、短捺處理,有時把橫、豎、撇、捺又作點處理。雖然寫點的筆法不難,但極富方向性和裝飾點綴空間作用。

另外,隸書的鉤,一般作撇、或捺處理。

由此可見,隸書的基本點畫並非是橫平豎直,沒有統一標準的點畫,只有在書寫過程中產生的自然筆法、筆勢和筆意關係,而這些關係,在漢隸碑刻中難以發現,只有通過書寫者不斷探索隸書之本質特性,才能真正明白隸書的奧秘。


跟歐陽練隸書


我覺得隸書的神韻自得是一句不完事的話,應該寫作“師法古人,神韻自得”才算完整。


隸書是中華書法重要的書體,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隸書,在中華書法的五種書體(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中居於中間過渡位置,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隸書源自篆書,大約在秦末漢初經過第一次隸變,出現了秦隸,也叫古隸。至東漢時,逐步發展成熟,這時的隸書叫做漢隸,也叫八分書。到了魏晉時期,隸書又經過第二次隸變,衍生出草書和楷書兩種重要的書體。


我們所說的隸書的神韻主要是指成熟時期的漢隸的神韻

成熟時期的漢隸同古隸最大區別就是出現了波磔筆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波三折”,隸書的神韻最具代表的元素也是這個波磔。後來所謂的“八分”之說,也是因為隸書撇捺寫出來向左右舒展,似“八”、似“分”的緣故。

成熟漢隸名碑最具代表性的有:《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張遷碑》、《石門頌》等幾種。不同的隸書碑帖有不同的神韻特徵。

1、曹全碑。《曹全碑》的結構特點主要表現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橫勢,間有長、方結體,橫向開張流暢,縱向含蓄穩健,從而使結構顯得雍容大度、飄逸多姿。《曹全碑》結體之舒展、用筆之放縱、意態之醇美,體現了書家於動盪中求穩定,於自由中見奔放的藝術匠心和創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氣。該碑飄逸風格的獨特個性與具體內涵,遠非其他漢隸所能比擬。

2、乙瑛碑。《乙瑛碑》是漢隸中有數的逸品,字勢開展,古樸渾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別是後半段,採取筆桿倒向左側的逆向行筆,使每一點畫入木三分,扣的很緊,尤為高妙。《乙瑛碑》的結字看似規正,實則巧麗,字勢向左右拓展。書風謹嚴素樸,為學漢隸的範本之一。

3、史晨碑。《史晨碑》的整體佈局,在漢隸中屬橫平豎直、縱橫有列的典型;它與《曹全碑》線與線這間的相互抖動承接和《衡方碑》字與字之間的步步緊逼不同,它的佈局更注重於字與字之間的行距上留有充分的間隔。再加上結字的平正外張內收,猶如點掇其上的團塊造型,更使其間隔出入意外地透露出舒曠空靈的藝術效果。不過,字與字在間隔的內部並不孤立,也是十分講究呼應的。

4、禮器碑。《禮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嚴,飄逸而不失沉著,規整而不失暢快。筆畫以瘦硬為主,粗細變化明顯,尤其是部分捺畫,勁健有力,乾脆利落,粗與細之間形成明顯反差,平正於外,奇崛於內,體勢變化看似平淡,而結體細細推敲卻並不簡單,佈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穩固,通篇骨力通達,神完氣足。碑文字跡清勁秀雅,有一種肅穆而超然的神采。

5、張遷碑。《張遷碑》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書法造詣高。此碑自出土以來,為歷代金石、書法家所推崇。在眾多的漢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樸、厚重、典雅取勝,字裡行間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間樸質之風,格調峻實穩重,堪稱神品。它起筆方折寬厚,轉角方圓兼備,運筆遒勁而曲折有力,落筆穩健,可謂是漢隸方筆系統的代表作。

6、石門頌。《石門頌》的結字大小不一,灑落有致,縱橫勁拔,流露出天真、飄逸的新奇之趣。前人評此石刻是隸中之草,與其它漢碑相較,確可看出其縱橫變化更為突出。由於這是刻在石壁上的緣故,不可能像豐碑巨碣那樣作精雕細刻,只能依著巖面的起伏作點畫的權變安排。置之險地而後生,反得意外之趣。


要做到“神韻自得”,必須“師法古人”,下功夫臨習古碑帖

1、 對臨,是面對範本進行模仿訓練的一種方法,基本要求是將碑文的筆跡寫得準確,模仿得像,通過臨習掌握基本技法。對臨有助於初學者加深對字形、筆畫的認識理解,有助於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提高書寫的判斷能力,以便從傳統中摸索書寫的規律法則,最終轉化為自身的書寫能力。對臨要反覆進行,不可採用流水帳式的機械方法,防止輕率的臨習。要經過反覆對照聯繫,直至能夠熟練地再現古人的風貌為止。
2、 背臨,是建立在對臨基礎上的一種檢驗自己對臨成果的方法,也是為從事創作做準備的必要過程。在實踐中有些學書者臨習能力並不差,也下過大氣力,但在創作作品時,總不能很好地在作品中運用和體現出傳統技法。這一問題出現,多是因為在訓練中缺少背臨這一基本環節,反映出了學習傳統技法的不紮實。因此,臨習並非是機械地照著寫,還須經過背臨的過程來驗證自身的真實書寫能力。
3、 意臨,是取古代傳統技法之“意”(即某些規律)的一種方法。意臨是一種靈活的臨習方法,力求從宏觀上把握傳統技法規律,書寫時注意對古人書法神采風韻的體現。意臨中某些字型或筆法可以有些出入,只要符合一定的規律法則就可以。意臨可以表現出書法者自身對古字的認識理解,可以變化發揮,但意臨必須慎重,如果把意臨當作對範本的有意“改造”,或降低書寫的認真程度,從根本上遠離了範本的要求,就領會錯了。
以上三種臨習方法,是臨習過程中的三個不同環節,只要功夫下到了,對以上幾種隸書碑帖讀懂、臨熟,則其“神韻”也就“自得”了。

方圓居文化


昨天,介紹了隸書的基本點畫。

隸書看似簡單的點畫,內含豐富的筆法、筆勢和筆意關係。

古人論筆法句句在理,例如,中郎曰:“藏頭護尾。”右軍曰:“第一須存筋藏鋒,減跡隱端。”又曰:“用筆尖須落筆渾成,無使毫露。”所謂築鋒下筆,皆令完成也,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皆也無起止,即藏鋒也。唐.虞世南《筆髓論》說“用筆須手腕輕虛。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說:古人論書以勢為先,中郎曰“九勢”,衛恆曰“書勢”,王羲之曰“筆勢。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兵家重形勢,拳法重撲勢,義固相同,得勢便則已操勝算。”顏真卿的《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形象的說明了筆法、筆勢和筆意的關係。近代沈尹默在《學書有法》中說“挑夫爭路,船工撐船,樂伎的舞蹈和江流的濤聲。”等大自然的各種形象,都會啟迪書法的神情意趣。

還是以禮器碑字體進行筆法分析:

1、方圓兼備。何為用筆方圓,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詳細說明了方圓之說:“書法之妙,全在運筆……方用頓筆,圓用提筆…………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其實,方圓之說只是相對而言。禮器碑是方圓並用的典型。如圖一中,點畫大多是圓筆,包括轉折,但捺筆明顯都是方筆出鋒。

2、痩硬並舉。杜甫評書曰:“書貴瘦硬方通神。”痩、硬是此碑的典型特徵,但痩並不是薄、弱,如圖一中的“瑟”的撇、“不”的一橫,看似如大雁掠過,實乃千鈞之力。

3、粗細懸殊。點畫線條粗細輕重明顯,隸書規矩,點畫粗細均勻是基本特徵,但是書寫性很強的禮器碑,別具一格,如“道”等的捺筆,比其它筆畫粗許多倍。

4、豎筆堅挺。豎筆往往不是主筆,而且很少寫成筆直狀,細而挺拔,極具魅力,如圖一中的“下”、“不”。

5、點不作點。有的把點當作筆畫的濃縮寫,有的把筆畫當作點寫,極具筆勢和筆意,富有變化,如圖一中的“心”、“不”。

關於結體和章法。趙孟頫說“結字因時相傳。字的結構因時代不同而不同,唐朝的隸書和漢隸有區別;因人而異,清代的隸書,各具特色。隸書留世三百多碑刻,無一雷同,唯禮器碑結體最為多姿。

1、隨字立形。隸書取方扁,寬度基本一致,高度隨筆畫多少、疏密排列而定,故隸書並非每字都是統一的方扁,如圖一中的“心”和“道”就明顯不同。

2、筆勢自然成形。看似各自獨立的點畫和部首,卻有一股看不見的筆勢連著,呼應自然,極具魅力。如圖二中的“為”、“孔”、“子”、“定”等,這是此碑最典型特徵之一。

3、橫畫變化極其豐富。平正中呈筆勢自然書寫之狀,長短、粗細,連接、斷開、穿插、呼應等。如圖三的“禮”、圖四的“臺”。

4、豎畫在結體中大多並非書寫成垂直狀,往往偏向右側,這和整個字體左收右放,重心偏右有關,如圖五的“所”。

5、字體的平衡。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都會有部首之間的避讓和呼應之關係。如圖六“龍”。

另外,隸書的章法並不複雜,傳統的漢隸,以排列有序,整齊為美;摩崖刻石、有些碑陰及漢簡等,有行書章法之特點;還有,作品傳統的款式有中堂、條幅、匾額、楹聯、扇面等。清代的伊秉綬章法佈局獨樹一幟,如圖七。

以上皆是本人對隸書的認識和理解,自以為要寫出隸書的神韻自得,這些基本問題必須掌握,並能融會貫通,方能神韻自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