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臨近,時評類作文這樣寫不再是膚淺的認識正確的廢話

本文4194字,針對時評文視野狹窄、見識短淺的問題,提供了寫作方法,思路模板,優秀範文,更有時評類作文寫出深刻的策略。閱讀更多優質文章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什麼是時評類作文。

時評就是針對時下新聞發表看法,屬於評論性文章,即時事評論。它往往以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作為評論的對象,上至國家大事,小到凡人瑣事, 有感而發,作出深刻評論。它可以是對先進的新生事物讚頌、褒揚;也可以是對落後醜惡現象批評、鞭撻;還可以就某一社會問題進行分析,闡發某種具有現實意義的道理。從高考的角度來看更多的從弘揚真善美的一面去寫更好。此類文評的對象是事實,所以敘是基礎,議是敘的目的,是主。 時評是論說文,但它在對事件作出理性判斷和分析時並不排斥情感的作用,即要亦理亦情。好的文章能讓讀者體會到作者的拳拳之心。

時評類作文的普遍問題

時評類作文一般要求就事論事,就事論理,學生在作文中不免束手束腳,圍繞問題反覆作膚淺的闡述,文章<strong>要麼缺乏深刻的見解,要麼缺乏理性的思辨,整篇文章一直在重複正確的廢話。


高考臨近,時評類作文這樣寫不再是膚淺的認識正確的廢話

模擬試題

近日,一條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局公開回復家長疑問的帖文,在網上引發關注和討論。家長髮帖問學校為何放著電話、微信等通訊便捷的方式不用,反而安排入戶家訪,並直指入戶家訪“耗時”“沒必要”,質疑這是一種形式主義。對此,福州市教育局公開回複稱,入戶家訪並未過時,入戶家訪是老師和家長之間最直接、最有溫度的溝通方式。

對於入戶家訪,你有什麼看法?請聯繫生活實際寫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觀點,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高考臨近,時評類作文這樣寫不再是膚淺的認識正確的廢話


應對策略:

1<strong>立意上:觀點新穎有力,有針對性。

<strong>平時要多閱讀,關心時事,關注熱點話題。對一些新穎的觀點要用心記憶。如果你的觀點是“入戶家訪最有溫度”就不如“家訪入的是心門”讓人耳目一新。

<strong>2. 思路上:

<strong>分析事件背後的本質、原因、危害,並進行深度剖析。

<strong>寫本質

<strong>家訪的本質是教師對一個學生家庭情況的實地探訪,是對學生的深度關懷,它比微信和手機聯繫更走心。

<strong>寫效益(惡劣事件就寫危害)

<strong>家訪拉近心與心的距離,讓教育更有溫度,讓師生關係更有溫情,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strong>寫原因

<strong>家長之所以認為家訪是形式主義,一定是有些地方走了過程。我們可以這樣寫“家訪也要防止好經被念歪”。

<strong>3結構上;

<strong>層次要鮮明,儘量設置段首分論點。比如

<strong>入戶更入心,敲開的是家庭的門,抵達的是雙方的心。

<strong>入戶更入情,敲碎的是家校的隔閡,洋溢的是濃厚的溫情。

<strong>3. 思辨上;

<strong>不要完全否定一種觀點,這則題目要求考生對教師家訪這件事,發表自己的看法。話題貼近學生實際,有話可說。驅動任務一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可以質疑家訪是形式主義,也可以贊同家訪的形式,從練習的結果看,學生很“聰明”,幾乎一邊倒的選擇支持。時評類的文章重在思辨性,無論選擇哪種觀點,都不可認識偏頗。微信、電話溝通無疑是方便的,但可能瞭解不到更詳細的情況;家訪無疑更具溫情,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不可能每個對每個學生都家訪。況且當前疫情肆虐的實際情況是不宜家訪的。只有真正的聯繫自我,聯繫實際才能寫出令人認可的文章。實際上無論支持哪一方的觀點,最後能談到微信、電話、家訪這些形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有一顆關愛學生的心,立意能升到這個高度就容易拿到高分了。


高考臨近,時評類作文這樣寫不再是膚淺的認識正確的廢話

沒有思路


思路模板: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可以參考這樣的模式(不必拘泥):引——議——聯——結。

(一)引用材料(選準切入點,簡明扼要,第1自然段,約100字)

(二)分析材料(注意層次,邏輯關係要清晰,第2-3自然段,約400字)

(三)聯繫實際(蒐集典型論據,適當發揮,第5自然段,約200字)

(四)得出結論(第6自然段約100字)

議、聯的重點是本質、原因、危害、解決方案。


高考臨近,時評類作文這樣寫不再是膚淺的認識正確的廢話


範文示例1:

家訪入的不是家門,更是心門

秦同學

近日,關於入戶家訪的問題在網上引起熱議,有人質疑這是一種形式主義,而我贊成福州市教育局的觀點,入戶家訪並未過時,入戶家訪是老師和家長之間最直接、最有溫度的溝通方式,因為家訪入的不僅是家門,更是心門。(引材料,提出中心論點)

如今,電話、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十分發達,從成本效率的角度來看,利用這些工具“家訪”較之傳統“家訪”當然要方便快捷得多。儘管如此,“鍵對鍵”並不能取代“面對面”,縱然見字如面,終歸不如相見,面對面,才能心貼心。(對比優勢,不失辯證思維)

入戶家訪首先入的是家門。之所以不是把家長請到學校,是因為在學校,老師的一言一行總會給人以管理者的姿態,容易讓家長感到拘謹。而家是讓人最放鬆的地方。雙方可以放下顧慮,像嘮家常一樣談孩子的學習、生活。同時老師入了家門,更能瞭解是什麼樣的家庭環境造就了孩子的優缺點;父母的脾氣秉性、處事方式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隨著一個個問題有了答案,孩子的形象在老師心中鮮活立體起來。(對家訪有自己的真知灼見)

入戶家訪入的更是心門。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老師專程登門,可以讓家長感受到學校和老師的重視,所獲得的溫暖和感動是電話和網絡無法比擬的, 在家訪這個過程中,彼此打開心扉,老師也會一次次被感動。對肩上的責任有更深刻的體會,一些家長優秀的教育方法,也許能為老師提供啟迪和參考。(從家長的角度去寫效果,有說服力)

教育是一門與溫度有關的職業,有溫度的教育才有靈魂。一些家長質疑入戶家訪恐怕不是為老師叫苦,更是為擔心給自己添麻煩,但教育離不開家庭觀念的影響。因此,許多家長應轉換對入戶家訪的看法,只要知道縱然見字如面,終歸不如相見。

點評:立意準確,思路清晰,內容充實,從老師和家長兩方面談家訪的效果很有說服力,並且注意在文章開頭先談電話、微信的好處,這樣使文章不偏頗。


高考臨近,時評類作文這樣寫不再是膚淺的認識正確的廢話


範文示例2

貼近心靈 貼近溫度

常同學

交流是扇窗,透過和煦的陽光,窺見絕美的風光,感受人世間的溫情。現如今,交流也不僅僅侷限於面對面的談話,電話、微信等通訊便捷的工具成了溝通的新載體。近日,福州一學校老師入戶家訪的行為成了群眾討論的熱點。面對家長“電話微信更便捷高效”“家訪是形式主義”的質疑,交流應更趨向於便捷還是溫情?

無疑,電話、微信讓天地之間的距離縮小到方寸之間,規避了親身入戶家訪的一系列繁瑣問題,但屏幕的阻隔總是讓交流蒙上了一層幕布,不切實、不深入是其面臨的最大的問題。而家訪就是深度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的聯動,心與心的碰撞,也只有入戶,才能入心、入情。

入戶更入心,敲開的是家庭的門,抵達的是雙方的心。(分論點撥動了我們的心)

溝通交流是解決家校問題的最有效手段。若僅通過屏幕瞭解,無疑讓交流變得模式化,難以解決學生深層的一些問題,也疏遠了家長、老師以及學生的距離。入戶入人心,“入戶”不僅是教師的職責所在,更能拉近教師和家長學生的心靈,少了屏幕上的嚴肅,多了幾分日常的隨和與溫情,而正是這份“隨意”,消解了家校兩者身份的差異,讓老師更貼近生活,也更貼近心靈。

入戶更入情,敲碎的是家校的隔閡,洋溢的是濃厚的溫情。

不再侷限於電話線和手機屏,教師們走下“神壇”,與家長和學生們來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對面坐著的不再是家長或老師,而更似舒適與融洽的朋友。唯有入戶,老師才能深入地瞭解學生的家庭,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在這樣一個溫馨的毫不排外的小環境下,學生才更有可能敞開心扉向老師傾訴,從而更好地解決學習上、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此時的老師早已不是講臺上不苟言笑的嚴肅形象,而更像貼心的“知心大姐姐”一般,懂得我們的喜,理解我們的愁,幫助我們排解內心的擔憂,緩解學生的壓力。(語言接地氣)

面對面,心貼心,一切阻礙都似不復存在,而唯有這樣“以靈魂喚醒靈魂”的教育方式,在育人的同時又不失溫情。

點評:

開頭就極吸引人,兩個整齊的分論點讓文章層次清晰,論述有力,語言也很接地氣。


高考臨近,時評類作文這樣寫不再是膚淺的認識正確的廢話


範文示例3

家訪自有溫情,真心豈為形式?

周同學

一聲問候,傳遞的是在意;一抹微笑,蘊含的是真心;一個擁抱,表達的是溫情。這就是家訪,沒有形式主義,承載著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家訪猶如一泓清泉,滋潤著我們的心田。

誠如斯言,入戶家訪是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方式,這位家長又怎能以功利的眼光視其為形主義?我認為家訪是老師瞭解學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家訪自有溫情,師生皆沉浸其中。

家訪,即在家裡訪問,我們暫且不必說在我們等待老師到來的過程中,那份緊張,那份激動就足以讓我們興奮起來。只說見到老師的那一瞬,我們就會放下了戒備。家庭不是辦公室,不再有那緊張嚴肅的氛圍,取而代之的是令人放鬆的溫暖。師生都可以將最輕鬆的一面展示出來,那談話的效率,豈不是事半功倍?於老師而言,家訪能對孩子瞭解的更加透徹,從而更能針

對孩子的性格輔導其高效學習。在噓寒問暖之間師生最真摯的情感得以流露出,怎能不喜?

家訪自帶溫情,豈能輕易判其為形式主義?

家訪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那是用心在交流。而形式主義,只是走過場,只是場演出,怎麼能概括那些真心為學生付出的老師?就像福建省的那些教師們,辛辛苦苦家訪一次,即使勞累也心滿意足。而將其片面地歸結為形式主義,老師們難道不心寒嗎?其次,儘管科技已如此便利,但那終究只是隔著屏幕在交流,怎麼能真正體會到老師的一片苦心?見字如面終替代不了面對面交流,不然,就不會有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感情抒發了。還有我們過年時也不用千里迢迢趕回家只對著屏幕祝福嗎?答案顯然易見。家訪才能更直接感受到家長老師熱切想表情達意的溫度,這又怎能是視頻交談可取代的?

家訪自有溫情,但也別成為“瘟情”。

我認為採訪也應注重實際方法,勿讓家長認為是形式主義。家訪應有針對性,就如現在的老師走訪貧困生家庭,還有訪問差生家庭,看看他們的問題在哪裡,準確幫助提高成績。家訪還應有目的性,每一個學生的問題是什麼,教師應做好工作,深刻剖析,讓面對面交流更有效,不只是走過場的溫暖。

家長理應花些時間與老師當面交流,這並不是“耗時間”。有句話說“長長的路我們慢慢的走”,這慢,是真心。有時慢亦能理解為快,那片溫情永遠在路上。

點評:

這是一位心思細膩的學生,否則怎麼能體會到家訪之中的那濃濃暖意呢?好文章就像家訪一樣是有溫度的。

關注“學習那些事情”,並轉發文章,私信回覆“語文”,免費領取《特殊福利.高考文言文翻譯難點實詞十年試題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