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武松不找西門慶復仇,算是一種豁達嗎?

蝶熙兒


當然不是。

如果僅從西門慶和潘金蓮的關係來看,武松可以不找西門慶的麻煩,也沒必要找人家的麻煩。畢竟,男歡女愛,兩廂情願。武大郎與潘金蓮的婚姻不般配、沒有感情基礎,這是誰都能看得到的事實。

但是,武松從何九、鄆哥那裡取得了旁證,又向潘金蓮、王婆取得了口供,知道武大郎是死於西門慶、王婆、潘金蓮共同籌劃的謀殺案,知道武大郎死於西門慶提供的砒霜,知道武大郎是被西門慶毒死的。

也就是說,武大郎之死,西門慶也是兇手之一。

知道兇手,卻不去報復,這算什麼豁達?殺了潘金蓮,卻放過西門慶,武松不是豁達,而是膽怯,欺軟怕硬才對。


棲鴻看紅樓


如果武松不找西門慶復仇,那不是豁達,是忘恩負義。

武松自幼父母雙亡,家境貧寒,是哥哥武大郎一手拉扯大的。正所謂“長兄如父”,“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此仇決不可不報。

古人行走江湖,義字當頭。如果兄長被殺弟弟不挺身而出,那麼他將被所有人唾棄,也無法在官場和江湖立足。

當然,如果武松是那麼苟且的一個人,他也就不可能投奔梁山,那麼梁山好漢就只有一百零七個,因為武松不算,也不配。

希望以上解答對您有所幫助。


夕榮Siron


我是塵觀,我來聊一聊。

如果武松不找西門慶復仇,

算是一種豁達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如果武松不去找西門慶復仇

可能在當時的人來看根本瞧不起他

他也在官場上混不下去。

自古至今民間就有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的基本道義

這也是深入中國百姓心中的基本準則。

所以如果武松不去找西門慶復仇

那隻能讓他自己貽笑大方

也不符合他的性格。


塵觀


如果武松不找西門慶復仇,那麼武松還是我們心目中的武松嗎?

武松做人的原則就是人若犯我,我必殺人。

他沒有魯智深修禪的境界,所以他做不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的每一次出手,不是為了自己,就是為了兄弟朋友,你可以認為這是重情重義的表現,卻終究配不上那一個"俠"字。

正因如此,沒有了俠義道德的羈絆,武松完全是為自己而活。這種活法的灑脫之處就在於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我若說是善,是惡也善;我若說是惡,是善亦惡,善惡全由我的本心。

所幸的是武松的本性不壞,是以終不成魔。但你若把他的良善當軟弱,欺負到他的時候,他二話不說,直接將你掀翻在地,送你去忘川河畔輪迴道上走上一遭。

所以西門慶錯了,錯的要命。

天下女人千千萬,你何必要去勾兌潘金蓮呢?

潘金蓮不僅是武大郎的女人,她還曾對武松用情。我們且不說面對小潘風情萬種的撩撥武松思想上是否有過一念之間的鬆懈,但凡是一個正常的男人,只要不以倫理綱常來約束自己,相信他在感覺上一定是愉悅的。

武松恰恰不是一個喜歡用條條款款來拴住自已的人,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武松對於小潘,雖無淫行,未必就不起一點淫心,正所謂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武松不是完人,因此在他的心中,未必就沒有小潘的位置。

這樣算來,西門慶這事情做得,不僅讓武松有失兄之悲,更且傷到了他情感中最柔弱的一塊。他不找你西門大官人拚命,那他就真不是武松了。

所以這事情壓根兒就沒有假如。誰再假如,我跟誰急!


煮茶道史


如果武松不找西門慶復仇,算是一種豁達嗎?

事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起因,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才能處理好一件事情。

我們看武大郎之死的發生和結果,潘金蓮、西門慶和王婆都有直接聯繫。雖然那段時間武松不在家,不知道事情的具體過程,但是武松從何九、鄆哥那裡取得了旁證,又向潘金蓮、王婆取得了口供,知道武大郎是死於西門慶、王婆、潘金蓮共同籌劃的謀殺案,知道武大郎死於西門慶提供的砒霜,武大郎是被西門慶毒死的。

冤有頭債有主,武松已經知道了兇手和從犯一干人等,接下來就可以採取必要的措施來彌補哥哥的冤屈,首先是報官,這也是必須的最重要的一個途徑,有什麼事情都不能衝動,畢竟還有官府和縣令。

可惜當時社會黑暗,有錢就可以買通縣令,武松看到縣令的不作為,只能靠自己來為哥哥報仇了。

具體的情節就不重複了,武松一定要這麼做嗎?

第一於情講,武大郎是武松的哥哥,所謂有仇不報非君子,在仁義禮孝的古代,武松是當仁不讓要給哥哥討個公道的。

第二就武松的性格,本就武松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漢子,猛虎尚且不懼,更何況區區西門慶,不過是縣城的一個小老闆而已。

當初在柴進府中的時候,沒理的武松還要罵人,還好宋江出現。現在武松就是一個受害者,自己的直系親屬被人謀害,自然是不能放過對方了。

如果題主說的武松不去報仇,是一種豁達的話,那麼武松應該去西門慶家謝罪,自己的哥哥武大郎是個侏儒,配不上潘金蓮,今天辛虧西門慶大官人出現,解救了潘金蓮,殺死了武大郎是正確的,這樣才是真正的“豁達”。

這種“豁達”是一種是非不分,顛倒黑白的愚昧做法。豁達是放下,不是軟弱不是懦弱。豁達是一種胸襟,不是沒腦子。豁達是一種人生境界,不是麻木不仁。

歷史上不乏豁達的人,比如齊恆公,他不計較管仲的一箭之仇,重用管仲,成就齊國的霸業;藺相如是一個豁達的人,不計較廉頗的無理取鬧和羞辱,一出將相和成為千古佳話;李世民也是豁達的人,他胸襟開闊,文武全才,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在當政期間創立了蓋世絕倫的文治武功。“鷂死懷中”、“長孫皇后為魏徵求情”等等的典故無不說明李世民的曠達胸襟,也正如此才出現“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的千古美談。

武松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好漢。

純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對大家有幫助, 歡迎大家點贊、轉發分享和關注博而化易來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評一轉都是對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謝夥伴們的支持!


博而化易


武松如果不找西門慶復仇那是一種懦弱,不是豁達。

紈絝子弟橫行霸道,可以說被西門慶欺辱之後,不敢復仇的人太多了,大多數人不敢得罪權貴,只好認命,武松自小跟哥哥相依為命,在古代長兄如父,武大郎也確實像一個父親一樣承擔了家裡的責任,武大郎是武松唯一的親人,也是武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如果在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被人殺了自己不能報仇,那是一種軟弱無能的表現,正是因為之前有太多這種軟弱無能的人,才助長了西門慶的囂張氣焰。



龍燊


這是悖論提問!

人的復仇心理是來自於內心感受而驅使的行為,以達到情緒的平衡。不僅是人,許多動物也有這種心理反應。例如狼,狗,老虎,獅子,都有報復情節!只是人與其它動物的區別是親歷現場和不在現場,人可以通過聽聞,介紹,調查,來獲取信息,最後實施行動來滿足平衡,動物則是親自遭遇而記住敵方來進行報復,動物不是找平衡,是找敵人。

人是在動物本能基礎上又“洗腦”了許多“道理”呀,“良心”呀,“義氣”呀,“公平”呀,等等人為的東西。所以,人都有報仇心理!

至於豁達,這又是強加綁架的一種理念。好比是勸架方式,或是禮讓方式,所謂的“道德”表現。

當然武松報仇這件事是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真實歷史根本就沒有這件事。

豁達與放下是兩個概念。

《水滸》表現的是正義與邪惡,必須復仇!不存在放他二百米他能變好人的仁慈與負罪。

豁達是通達道理不糾結情緒的解釋!不是失原則的麻木。

題主的標題好比說:人都死了,報案也活不了,就認了吧。

這不是風馬牛不相及嗎?哪是哪呀?

按人類的認知和規律,即使《水滸》中的武松不去報仇,至少應該立案,按法規來處理這事。宋朝的法律也是極嚴格的。但作品是要表現俠義之氣的。

豁達是不能跨躍原則和基本意識形態的!

題主!你能說把妻子讓給別人是大度嗎?

基本人倫與品質修為不能混為一談!


上官恨水


那就不是武松,武松這個人有仇必報。如果武松不找西門慶復仇,和武大郎有什麼區別。況且武松就有一個兄長,小時候為了武松,武大郎沒少受罪,雖然在外人眼裡,武大郎這也不是,那也不是,但畢竟是親兄弟,一母同胞,如今慘死,自然讓武松義憤填膺。

有人說:你沒受到過別人的欺凌,你就不要勸別人大度。人人都不是韓信,我們都是小人物,我們都很平凡,但願別人對我們好,我們就會還給別人一個微笑。


李治亞文史博客


不算!

對於有的仇人,我們是可以原諒,但這是殺兄的仇人啊?要是也去原諒,那就是膽小懦弱和善惡不分了!

提問者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我可以感覺到,他是對武松的復仇方法殘忍兇恨,持疑問態度!

是,武松的方法是殘忍,但他也是無奈之舉!

若擱到現在,大可以走法律途徑,武松可以報案,把西門慶和潘金蓮交給刑事機構。

但在宋末亂世,民不聊生,官商勾結,像武松一介草民,人微言輕,走那時侯的法律路徑,可以說是一場笑話,尤其兇手還是當時一方豪富西門慶,武松肯定是胳膊扭不過大腿的。

這點上,武松也是心知肚明,他要想給大哥報仇,必須是要自己動手的。

什麼時代人,辦什麼事,我對武松的復仇表示理解和支持!





趙二小的文藝江湖


能不能殺得了是一回事兒,敢不敢是另一回事兒!

參考武松殺嫂案,他在一屋子人面前殺了嫂子潘金蓮,然後在一大街人面前提著一顆人頭,再砍了西門慶的腦袋,拎著兩顆人頭去官府!

這麼做被判死刑的幾率是非常大的,但是武松已經置生死與度外了,他沒有半夜掐死潘金蓮,衚衕裡飛磚頭砸死西門慶,因為他擺明了,我哥哥被你們殺了,我必須報仇,大不了一命換一命,啊,不對,換兩命!

所以說既然下定了必死的決心,至於對手是西門慶,還是高衙內,還是皇太子,也只存在他能不能得手的問題,不存在敢不敢、願不願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