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雍正陵墓保護較好?

-陌依尋-


清朝時期最有名的三位皇帝便是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康熙、雍正、乾隆。雍正位於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之間雖然在位的時間很短,但是卻將清朝也是打理的僅僅有條,不得不說雍正也是一位非常的有治國之才的皇帝,可惜英年早逝讓雍正並沒有太多的施展的空間。

清西陵

在雍正死後便被葬在了皇家陵地的清西陵,這裡一下葬了四位皇帝: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我們知道古代的不論是古代還是民國時期,盜墓都是非常的猖獗的,但是清西陵除了光緒皇帝的陵墓被盜之外,其他皇帝的陵墓還未曾被光顧。但是清朝剩餘的大多數的皇帝和皇后嬪妃的陵墓都被葬在了清東陵。

清東陵相比較於清西陵而言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除了順治皇帝的陵墓之外,其他所有的陵墓被已經被一掃而空。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在軍閥混戰的時期,慈禧和乾隆皇帝的陵墓被軍閥算電影給洗劫一空,當時大量的珍貴文物都已經流失。

雍正的陵墓為何保護的好呢?

我想最大的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當時雍正的陵墓也應該放在清東陵的,可是雍正實地考察之後,發現那裡的土質鬆軟,容易滲水,於是便改變了自己的下葬墓地,來了現在的清西陵。當然原因肯定不止這麼一個,慈禧生前的生活是如此的驕縱淫奢,在她死後陪葬的寶貴物品自然也是相當的珍貴,若是能從裡面得到一件便可衣食無憂,這也是慈禧墓遭到別人惦記的原因。而雍正皇帝便生性低調,死後陪葬之物也是稀疏平常,也就不會有人惦記。

可是無論是富麗堂皇的大墓也好,簡陋寒酸的小陵墓也罷,這些都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所保留下來的文物,實在是不行該遭受破壞。


司徒歷史


其實不是雍正的陵墓無人敢動,當時已經有不少盜墓賊盯上了雍正的泰陵,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成功。


在1980年,國家準備對雍正的泰陵進行發掘,當時發現了多處盜洞,原以為雍正的陵墓已經被盜,但沒想到這些盜洞根本沒有挖通,最深的盜洞距離地宮封土還有兩米多深。

最後因為雍正墓沒有被盜,因此這次發掘工作沒有繼續下去。

之所以沒有動雍正墓,是因為還沒有輪到雍正

雍正墓位於清西陵,這裡一共埋葬著四位皇帝的陵墓,分別是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

在清西陵之中,唯一被盜的皇帝陵墓就是光緒的崇陵。

至於埋葬著清朝剩餘皇帝的清東陵,除了順治皇帝以外,其餘皇帝的陵墓被盜了個一乾二淨。


盜墓最瘋狂的時候,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這時候各地軍閥為了搶奪地盤,需要獲得大量的資金支持,清朝皇帝的陵墓自然就是一個送上門的寶庫。

著名的東陵大盜孫殿英,就曾從乾隆的陵墓和慈禧的陵墓中盜取了無數寶物。

除此之外,還有活躍在民國時期的各類盜墓賊,這些人幾乎將清東陵全部挖了一遍。

盜雍正墓的盜墓賊實力不濟

挖完了清東陵,自然就輪到清西陵,如果當時的戰亂繼續下去,那些身處亂世的百姓,肯定也不會放過清西陵。

事實上,雍正的泰陵也有多處盜洞,但卻並沒有挖通,這隻能說那些盜墓賊實力不濟,沒有算出正確的方向,又或者這些盜墓賊遭遇了突發情況,迫使他們放棄盜雍正墓。


總得來說,雍正所在的清西陵中的陵墓數量並不算多,因此盜墓賊更傾向於藏寶無數的清東陵,雍正的墓還沒有被盜,只能說是他的運氣好。


東方大史


雍正的墓地位於清西陵,這裡一共埋葬清朝四位皇帝,有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個皇帝,除此以外的其他清朝的十一位皇帝都埋葬在清東陵。其實雍正最初的墓地選址地點是在清東陵,後來在修建陵墓的過程中,發現清東陵選址地有沙石,這對於要做陵墓來說是不太適合的,因為沙石很容易滲水,對於棺材的保存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雍正又著人重新選了地址。

最後選到了風水寶地:易縣永寧山下為“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會之所”,在這裡雍正修建了自己的陵墓“泰陵”,所以接上邊說到,雍正陵墓保存比較好的原因之一是雍正陵墓沒有沙石,所以不易滲水腐壞。

清朝十五位皇帝的陵墓中之後四人的陵墓沒有遭到偷盜,清西陵的分別是雍正、嘉慶、道光三位皇帝的沒有遭到盜竊破壞,清東陵的則是除了順治皇帝的沒有遭到破壞偷盜之外,其他的都遭受盜竊破壞,由以上可以看出,一是偷盜者主要偷盜地點是在清東陵,二是雍正皇帝比較低調,而像乾隆、慈禧等清朝統治者都比較富有,而且還大肆宣揚自己的富有,包括死後有多少陪葬品等,所以肯定遭受一些小人的覬覦,如果有人想盜墓肯定會首先選擇財富比較多的清東陵。


丫丫說史


雍正的泰陵屬於清西陵,之所以保護的較好,除了有利的地勢地形之外,就是盜墓賊還沒來得及下手,清西陵的所有陵墓中,只有光緒帝的崇陵地宮曾被盜墓賊光顧,其餘都保存完好,當然就包括雍正的泰陵。

至於更加具體的清東陵與清西陵的相關知識,我繼續分析如下。


一、清東陵的悲慘命運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是清朝乃至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建築群,清東陵於1661年(順治十八年)開始修建,歷時247年,總共217座宮殿牌樓,15座陵園。

清東陵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位皇帝、慈禧等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計161人。

乾隆皇帝與慈禧太后是清朝特別奢靡的兩個人,生前就揮金如土,死後對自己陵墓的陪葬要求也很高,比如慈禧去世之前就花費上千萬兩銀子歷時二十年將自己的定東陵建好,死後更是金銀珠寶以及各種無價之寶數不勝數,悉數拿去給自己陪葬。

正是因為人們對慈禧以及乾隆兩人的瞭解,慕名而去盜墓,想要發大財,其中第一個就是1928年前往清東陵盜墓的軍閥孫殿英,他以籌集軍費之名前往清東陵,將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都打開,裡邊金銀財寶幾乎洗劫一空,還把乾隆的棺木打開,骨頭丟得到處是。

不過這次盜墓並沒有對康熙的景陵下手,原因是他們已經在乾隆和慈禧那裡收穫頗豐,並且康熙的景陵當時沒能打開,所以孫殿英就匆匆離去。當然這次盜墓讓孫殿英發了一筆橫財,可是因此也惹怒了社會各界人士,各種報紙媒體紛紛指責孫殿英的可恥行為,迫於輿論壓力,孫殿英沒有繼續去盜康熙的景陵和清西陵。

由於後來長時間依舊處於戰亂,對清東陵與清西陵等陵墓一直疏於保護,1945年,張盡忠夥同王紹義等人再次光顧清東陵,不僅把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再次洗劫,還將康熙的景陵也用炸藥炸開門進去洗劫一空,最後門也不關就離開。

這次洗劫,清東陵除了順治的孝陵沒有被盜,其餘的13座陵墓都被洗劫一空,可以說慘不忍睹,經過這次盜墓之後,又過了一些年,1952年國家才引起重視,成立清東陵文物保護所,對清東陵進行保護。

後來對乾隆的裕陵進行清理開放,供遊客觀賞,但是裕陵裡邊積水十分嚴重,每到雨季都要專門進行抽水清理才行。與裕陵對應的康熙景陵,一直沒有清理開放,雖然當時派工作人員前往查看,但是裡邊積水過多,而且多為黃色液體,無法進行清理,最終也就一直沒有清理開放,讓其保持原貌。



二、清西陵情況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梁各莊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其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民國四年(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緒崇陵4座帝陵,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清西陵的規模沒有清東陵大,到目前為止除了光緒的崇陵被盜過之外,其餘都保存很完好,為什麼清西陵就能保存如此完好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1、雍正選址選的好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雍正當時為何不去清東陵,偏偏要自己選址弄出一個清西陵呢?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就叫弟弟允祥去幫他選一個好地方,本來雍正按照規定也是應該葬在清東陵,可是他覺得:

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

經過幾年的選址,最終於雍正八年確定好地址為易縣永寧山,當時選址之人是這樣跟雍正說的:



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雍正聽完十分喜悅,連忙批覆:

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

當時允祥因為選址有功,雍正還要將這個地址旁六十里左右的一箇中吉之地賜給允祥,可是允祥不敢接受,最後在幾百裡外的鄉里選了一個地方。

從整個選址過程,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清西陵的地理優勢,位置較高,土質較好,與清東陵的低窪位置和沙土疏鬆土質相比,清西陵的好處很明顯,一個是不容易因為土質疏鬆而坍塌,另外就是地勢較高不容易進水和汪水。

雍正的選擇,從後來的事實來看,確實如此,清東陵目前就是積水嚴重,前邊也說到乾隆裕陵和康熙景陵積水很深,導致需要大量經費清理積水,景陵甚至積水有兩三米深,根本無法進行清理。

而且清東陵的土質太差,經常會倒塌,引起很多不必要的損失,但是清西陵則沒有這些問題,所以相對保存就要好很多。

2、雍正做人低調

雍正與乾隆和慈禧相比,完全顯得太低調,乾隆、慈禧經常炫富,大家都知道他們有錢,也知道他們的陵墓肯定有很多寶藏,所以對於盜墓者而言,這樣的肥肉當然是首要選擇之地。

我們會發現,不管是1928年孫殿英盜墓還是1945年張盡忠盜墓,首先選擇的都是清東陵,因為大家都知道清東陵有錢,可以得到的更多,所以在清東陵存在的情況下,很少有人會去對清西陵下手。

3、來不及下手

經過兩次洗劫,清東陵已經沒有什麼財富,盜墓者還是將手伸向清西陵,比如光緒的崇陵就被不知名盜墓者盜竊,並且這夥人當時還想對雍正的泰陵下手,只是動了一下就停止,後來國家引起重視,有專人看守,盜墓賊再也沒有機會對清西陵下手。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清西陵的陵墓不進行清理開放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目前技術還達不到那樣的水平,所以我們只能遵循不輕易主動開發帝王陵墓的保護準則,對其進行保護即可,不打擾何嘗不是一種最大的溫柔。


結語

毫無疑問,帝王陵墓確實是我們的一項很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對它進行保護也是刻不容緩的,在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我們堅決不能對其進行破壞,因為很多東西,世界上僅此一件,破壞了就再也無法修復!



嗔痴歷史觀


首先,雍正所住的陵墓叫泰陵,比起其他皇帝的陵墓來講算是倖免於難了,很多人猜測是不是因為雍正是出了名節儉,不喜歡鋪張浪費,所以盜墓賊覺得無利可圖才不去盜。

但實際上不是的,如果是已經到眼前的肥肉,盜墓賊哪裡會去管墓主的皇帝是鋪張還是節省,統統盜了再說,就算留不下錢財也能在盜墓屆留下一則傳說。



根據清朝宮中檔案的記載,泰陵的地面由473塊金磚鋪成,和乾隆的地宮一樣,佈滿了佛文雕像。

本來雍正皇帝在修建自己的地宮時是想用青白石來修建的,這樣既能夠節省資金又能後增加地宮的防水性。

可當時的大學士馬爾賽卻向雍正進言說若論起堅固,這世上沒有比黃金更不朽的東西了,於是雍正用了473塊金磚鋪了自己的墓室,而其餘的地方依舊用的是青白石


1975年修復清東陵的時候。

有些人想要藉此機會一併挖掘泰陵,可當時有明文規定,帝王陵如果完整不得隨意挖掘,除非是已經被盜的帝王陵才可以進行搶救性挖掘並修復。一些專家不死心在反反覆覆的檢查泰陵後,有人堅持說在泰陵發現了盜洞的痕跡。

這則消息一出,整個社會都為此轟動,許多學術界的專家趁此開始大力鼓動進行搶救性挖掘,經過五年的時間。


1980年決定對泰陵地宮進行搶救性挖掘,這讓考古學家和記者都非常激動,在考古人員順著盜洞開始挖掘,不一會兒便出來了說盜洞並沒有被打卡,不能再繼續挖了。

這讓社會各界人士都覺得很遺憾,有的人申請繼續這個工程,可文物局並沒有同意,讓人原封不動的將地宮入口恢復如初,因此泰陵到現在依舊沒有被挖掘。

很多人好奇為何泰陵到現在都能保存的完好如初,沒有被盜墓賊大肆挖掘。

這是因為還沒有到雍正墓的輪次,據說雍正的墓比起其他帝王的墓真的是可以用寒酸來形容。

盜墓賊也試圖挖掘過,可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於是便將此墓的挖掘輪次放到了最後。可以說雍正的節儉變相的保護了他死後的安寧。


講歷史的倉鼠洋


雍正陵墓叫做泰陵,位於河北省易縣的永寧山下。之所以沒有被盜,並不是無人敢動,而是而是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加上大盜不稀罕,小盜沒能力,最終順利的保存了下來。



雍正泰陵

清朝入關之後,皇帝的陵寢分為兩處,分別是清東陵、清西陵。

清東陵營建於公元1661年,第一個帝陵為順治的孝陵,其後為康熙的景陵。

雍正繼位之後,按照規定應該在清東陵內選址修建陵寢,因此雍正曾在九風朝陽山修建陵寢。但很快修建陵寢的工匠發現當地為沙石土質,一來容易滲水,二來容易塌方。因此雍正改變主意,讓怡賢親王胤祥另選陵址。



胤祥經過尋找,認為易縣永寧山下為“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會之所”,關鍵是土壤中沒有砂石,因此在1730年時,雍正改變主意,在河北易縣另闢陵區,建造了自己的陵寢——泰陵。

乾隆登基後,看到老爺子雍正突然改變了陵寢地址,所以左右為難。最終為了讓康熙和雍正都能夠有人作陪,乾隆下令“父東子西,父西子東”。即父親葬東陵,則兒子葬西陵,反之父親葬西陵,兒子必須葬在東陵。



清東陵

東陵內有5座帝王陵,順治——清孝陵、康熙——清景陵、乾隆——清裕陵、咸豐——清定陵、同治——清惠陵,另外還有一座慈禧的定東陵。

6座大型陵寢之中,保存完好的僅有順治的孝陵。乾隆裕陵和慈禧陵在1928年被孫殿英盜掘,其餘陵墓全部在日本投降時被匪軍盜掘。

清西陵

西陵內有4座帝王陵;雍正——清泰陵、嘉慶——清昌陵、道光——清慕陵、光緒——清崇陵。

反觀清西陵,4座帝王陵之中,僅有光緒的崇陵在1938年被匪軍盜掘,其餘全部保存完整。



雍正陵墓保存完好原因

帝王陵建築規模宏大,防盜措施充足,普通的盜墓賊根本無法盜掘。因此無論是清東陵或者清西陵,被盜的陵墓全部由匪軍所為。之所以雍正泰陵沒有盜掘,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清西陵地處河北易縣,這裡人煙稀少,位置偏僻。所以在當時沒有駐軍的需求,客觀上防止了匪軍或者軍閥盜墓。

第二,清東陵墓葬主人生活相對奢侈,尤其乾隆、咸豐和慈禧等人,陪葬寶物更是多不勝數,這也增加了軍閥土匪的覬覦之心。反之清西陵皇帝相對節儉,自然也降低了土匪軍閥的覬覦之心。



當然,雍正的泰陵也曾經被盜掘過,並且在寶城琉璃影壁下留有一個盜洞,只不過沒有打穿地宮。以此可見,並不是沒有人敢動泰陵,只是大盜不稀罕,而小盜又沒有能力。


我是越關


清朝皇帝和其他封建王朝的帝王一樣,都很重視陵墓的修建工作,所以他們一般在登基後就會開始計劃這些工程。這些陵墓的修建都很講究,不僅需要大量能工巧匠進行建造,帝王死後還需要添置很多陪葬品,這些陪葬品一般都是極其珍貴的文物,能夠拿到一件都能價值連城,但是皇陵的修建和陪葬物品的多少都沒有一個定數,主要還是要看墓主的喜好。一般生前就很奢侈的帝王自然會用大量的陪葬品來給自己撐門面,而生前比較節省的帝王也就不太在乎這些,我們也可以通過這些方面來對古代帝王有一個更加客觀的認識。

其實清朝皇帝的陵墓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算是有錢的主,另外一部分就是沒錢的主,當然這裡所說的沒錢不是真的沒錢,而是比較節省,不是太注重享樂。清東陵中康熙、乾隆和慈禧太后的陵墓是很矚目的,因為這幾位政治人物在位期間都很奢侈,即便是康熙皇帝,他在晚年後也是很重視享樂的,所以有了這幾位帝王,就讓清東陵成為了盜墓者很愛去盜寶的地方,這些有錢的主也沒讓盜墓者失望。而清西陵中以雍正皇帝為代表,他生前很注重節省,平日裡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嬪妃都有嚴格的要求,雍正一生勤勉於朝政,不太重視享樂,所以他的陵墓對於盜墓者來說沒有太大的吸引力,而清西陵中的帝王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性子,所以當孫殿英盜墓的時候,他自然不會想要去盜西陵。

所以孫殿英當時的計劃就是以清東陵的這幾個陵墓為主,在盜墓之前還做了周密的計劃,並帶著大量士兵前去,盜墓不僅是一項體力活還是技術活,因為皇陵的修建都很嚴密,在盜墓時還需要找到地宮的通道,所以每盜一座墓都會耗費大量的精力,有的還需要用炸藥將地宮門炸開,為了節省人力物力,在盜墓之前勢必要進行評估。雍正雖然也是帝王,但是因為他生前的表現太過優秀,所以沒有人對他的陵墓感興趣,所以自然而然就被孫殿英刨除在外。

雍正皇帝的陵墓沒能吸引孫殿英,也沒有吸引任何一個盜墓者,卻因此讓雍正的陵墓一直保存完好,不得不說,一位帝王夠不夠優秀,也不能只看他們自己是怎麼鼓吹的,其實他們的陵墓的建造和陪葬品的多少也很能說明問題。


歷史課課代表


這個主要是有兩個原因共同作用的,一個是因為雍正的墓裡沒有錢,古董什麼的也幾乎沒有。雍正在位時是窮得叮噹響,所以雍正的墓葬幾乎沒有值錢的東西,無利則不動這是所有盜墓者的職業素養。

雍正之所以會窮不是因為國家窮,而是被逼的!在雍正即位之初,他剛剛經歷了九子奪嫡,八爺九爺卻分別管著他的戶部跟財政部,做空了整個清朝的錢糧。而這個時候西北又在打仗,這使得雍正是四處籌錢,把能搞到錢的東西全部變現成錢,包括把皇宮裡的各種寶貝什麼的,全部都拿去典當換錢。西北大戰前後花了4000多萬兩銀子,相當於兩次鴉片戰爭的花銷。而後雍正有在國內推行新政,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投資賺錢”上,到雍正死之前,這些投資大部分還沒搞完,整個國家財政處於急缺錢狀態。而且雍正信佛,他主張四大皆空,對於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東他沒興趣,不想白白糟踐了這東西。

其次,雍正的做人問題。雍正這個人做事還是比較留情面的,基本上不會把事做絕了。比如在處置曹雪芹跟年羹堯的問題上,雍正操了他們的家甚至直接賜死了年羹堯,可是雍正並沒有對他們的子孫後代趕盡殺絕,只要本人沒有犯罪,雍正一般不會傷及無辜,這就使得他有那麼一種讓人佩服的一面。沒有血海深仇就沒破壞他陵墓的主觀意圖……


優己


導語: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即便是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歷史也有兩千多年。在這兩千多年間,古人給我們留下很多的財富,除了技術工藝,更有無限的文化,而展現文化最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古墓。


要知道,皇陵除了能夠代表當中主人的身份外,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裡面財寶眾多,很多皇帝或是一些掌權的統治者們都會擔心這麼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陵墓被盜。先不說他們擔心的是裡面的財物,更重要的便是打擾了自己在死後的“休息”,破壞了自己陵墓的風水,從中國風水學的角度上來考慮,陵墓被盜,對於埋葬者來說是一件極度糟糕的事情。


清朝的皇家陵園分為兩處,一個是清朝東陵,一個是清朝西陵墓。


滿清朝入關後,順治、康熙將自己的陵寢建在了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地區,雍正原計劃也將自己的陵寢建造在清東陵地區的九鳳朝陽山,但動工時發現該處土壤疏鬆,易塌方、易滲水。最終,怡親王胤祥為雍正在河北易縣選中了現在的清西陵,稱其為

“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泰陵是雍正帝、皇后孝敬憲、敦肅皇貴妃的合葬陵墓,始建於1730年,佔地8.47公頃,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在很多新的朝代建立後,他們為了收攏人心、也為了貼合那個時代的儒家禮義,他們會著手派人保護好前朝皇帝的陵墓,不讓其落到宵小之輩的手中,明朝的皇陵在清朝的保護下,就保存得非常完好。

北洋時期保存下來的清朝皇陵


在清朝滅亡之後,因為北洋政府是以清朝繼承者身份存在的,所以清朝的歷代皇陵在清朝滅亡之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並沒有在改朝換代中受到破壞。

不過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清朝的歷代皇陵卻接連遭受到了盜掘。

清朝的歷代皇陵主要存在於兩個地方,其中一個是現如今唐山的清東陵,主要存在了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五位皇帝以及慈禧等后妃的陵墓。

另一個地方則是位於保定易縣的清西陵,主要存在了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以及眾多后妃的陵墓。


清朝的歷代皇陵為什麼遭受盜掘?

清朝陵墓的被盜大多是因為它所處的時間過於不利,他是清末、軍閥混戰、民國以及抗日戰爭期間,經歷了很長時間的亂世,也正是因為亂世,所以當時權力政府對於一些文物的保護,一些正規史料的維護力度不夠,才因此會造成了這樣的局面。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這個清西陵的陵墓沒有清東陵吸引人,特別是慈禧的墓穴有吸引力。要知道,慈禧在位的時候真是壞事做絕,奢華至極,所以她生活奢侈的事情人盡皆知,也正因為如此,很多軍閥在去考慮用盜墓來增加軍費的時候,大多會考慮清朝的西陵,特別是慈禧的陵墓。

在1928年的時候,慈禧的陵墓被軍閥孫殿英所盜,當中的珍寶價值為5000萬兩白銀,據說她的身邊有各種寶石所做成的蔬菜,例如玉白菜、翡翠白菜,還有玉做的珊瑚樹等等,可以說是奢華至極。


相比於清東陵,清西陵的狀況要好上很多,除了光緒皇帝的陵墓被盜之外,清西陵中雍正、嘉慶、道光三位皇帝的陵墓均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清朝的眾多皇帝陵墓被盜得一乾二淨,為何雍正陵墓保護較好?

清西陵一共有三位皇帝的陵墓沒有被盜,再加上清東陵的順治皇帝陵,清朝就一共有四位皇帝的陵墓沒有被盜。


首先,清東陵之所以會大規模遭殃,是因為孫殿英當時被蔣介石安排的位置就在清東陵附近,清西陵在這點上是比較幸運的。

而清西陵雖然在亂世爆發的時候也吸引了不少盜匪前來,但他們都沒有孫殿英部隊那麼龐大的規模、沒有孫殿英那般隨便用炸藥開墓的明目張膽,所以在清西陵嚴格的防盜系統下,雍正與其他兩位皇帝的皇陵自然就逃過了一劫。

其次,雍正的墓被保護的非常好,一直有守軍。即便是慈禧太后退位之後,也跟南京臨時政府簽訂了《清室優待條件》,這其中有一條就是必須要保護皇帝的宗廟,陵墓,要設立專門保護的軍隊。盜墓者就算再貪財,也不會與軍隊接觸,畢竟他們手裡的洛陽鏟是打不過長槍短炮的。

最後,雍正皇帝選擇這個泰陵的地勢也十分的獨特,這裡地勢複雜,讓盜墓者毫無依據的判斷,暮穴的準確位置。墓葬下面機關重重,稍有不慎就會喪命。

盜墓者為了這點小錢,肯本不敢冒險。

清西陵光緒陵唯一遭毒手的一次

清西陵中唯一被盜掘的光緒皇帝陵是在1938年被盜掘的,至於挖掘者,至今沒人能尋找出其身份蹤跡。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盜掘光緒皇帝陵的是一支軍隊,但他們與孫殿英的部隊不同,他們當時沒有使用炸藥,而是採用了一些技術手段挖掘了光緒皇帝陵。

按照推測,這支軍隊應該是一支敵後軍隊或者單純的土匪部隊,為了籌集軍餉,才對光緒皇帝陵墓下的手。至於其他幾個陵墓為什麼沒有遭到他們的毒手,應該是他們在不敢使用炸藥的情況下打開不了墓道,這才選擇了放棄。

雍正陵墓現在的情況

到了1980年,雍正泰陵出現了一個盜洞,考古專家據此推斷,泰陵可能遭到了破壞,於是才組織了這次考古發掘,在正式大規模發掘之前,需要確定盜洞對墓葬的破壞程度,於是先在盜洞附近進行小規模開挖,結果只挖了2米,發現盜洞下面是原封土,也就是說,盜賊並沒有破壞泰陵,裡面很可能保持完好,面對這樣一個情況,當然不能再輕舉妄動。

這則消息一出,引起了國家文物局的重視,於是要求立即停止對雍正泰陵的考古發掘,並且要求把已經開挖的部分回填、封堵盜洞。

總結:這一次考古發掘,從啟動到叫停,前後僅僅歷時三天,也正是國家文物局的緊急叫停,使泰陵至今保存完好,否則又將重蹈明朝萬曆皇帝定陵覆轍,因為很多文物一旦出土,依靠當時的技術條件,難以確保對出土文物進行妥善保護。


路之意


雍正的泰陵並非無人敢動,只是沒有成功而已。

因雍正死因成謎,人們都想打開其陵墓,看看雍正是不是傳說中的地宮內僅有金頭一個?

1980年經國家批准,相關部門在已有盜洞的基礎上進行挖掘,後發現最深的盜洞距地宮封土還有兩米多,這意味著泰陵並沒有被盜,國家文物部門下令停止了發掘。

滿清朝入關後,順治、康熙將自己的陵寢建在了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地區,雍正原計劃也將自己的陵寢建造在清東陵地區的九鳳朝陽山,但動工時發現該處土壤疏鬆,易塌方、易滲水。最終,怡親王胤祥為雍正在河北易縣選中了現在的清西陵,稱其為“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泰陵是雍正帝、皇后孝敬憲、敦肅皇貴妃的合葬陵墓,始建於1730年,佔地8.47公頃,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雍正的泰陵被盜沒有成功,主要是以下原因:

一、孫殿英盜取乾隆和慈禧墓穴,天下譁然

1928年,孫殿英借軍事演習之名,利用炸藥炸開了清東陵的乾隆和慈禧的墓穴,並將墓內奇珍異寶洗劫一空,天下譁然,清朝遺老如喪考妣,上書要求嚴懲盜墓賊,在全國輿論的壓力下,國家加大了對清東陵的大力保護力度,同時其他的軍閥也有所顧忌,盜墓賊一時不敢再盜墓,所以清西陵無人敢動。

二、雍正崇尚節儉,估計皇陵中陪葬寥寥。

盜墓賊費盡周折盜墓就是為了錢,而雍正是以勤政廉政而聞名,不遊山玩水,不貪圖女色,勤儉節約,要求御膳房按需配飯,寧願少做,也不多做,穿舊龍袍等等,如此艱苦樸素的皇帝,想必他的皇陵內陪葬的奇珍異寶也是寥寥可數的。

三、清帝退位,與當時臨時政府有約定,派兵保護清陵。

1912年2月12日,清廷退位,袁世凱承諾對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酌設立衛兵保護好清朝陵園,而清政府的一些遺老也一直在對陵園進行看管,所以民間盜墓者就算在民國初期這樣最混亂的年代也不會有人光顧。

四、清西陵所處位置

清西陵地處保定市,保定市當時是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是河北的政治中心,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西陵,畢竟在省政府的在地利用炸藥炸陵墓,這得多在的膽子?並且清西陵地處丘陵,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要想盜墓極易被人發現。

綜上,在以上四方面的綜合因素作用下,雍正帝的泰陵才得到保全,如今像清西陵這樣完好無損的陵寢已經為數不多,而墓內的寶物都是集歷史文化於一體的精華,更應當好好保護,也為我們為子孫後代留下來寶貴的遺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