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最親近的關係該是讓情感的流動而不是互相牽扯糾纏

徐崢參加吐槽大會時鞥候說,往往過年之後心理諮詢比例會上升。原因是在家和媽媽關係太緊張,導致心情壓抑甚至抑鬱。

我記得曾經參加過一個訓練,老師說你別說自己學了多少東西,自己已經改變了等等,真正改沒改你只需要回家面對你最親的家人待上一週,只要你不再像曾經那樣的行為處事方式,才能說你有所轉變。也許你能用新的思維處事兩天三天,如果能堅持一週以上,才能說自己真的變了。

這個現象孩子們也有體驗,每次放假,家長盼著孩子也盼著回家,回家一天兩天是個寶,三天以後就可以吵起來。

「囧媽」最親近的關係該是讓情感的流動而不是互相牽扯糾纏

都是我們最親的人,何必搞得那麼生硬而互相傷害呢?最親近的關係該是互相滋潤而不是互相牽扯糾纏

看了今年徐崢大年初一奉獻的【囧媽】似乎把母子間和父親間日常相愛相殺的樣子表現的淋漓盡致。明明是最愛的人,卻用最生硬的方式彼此相處,到最後雖然皆大歡喜,各自保留空間保留尊重,但是真實生活中還有多少人仍然在重複曾經習慣的模式而不自知呢?

中國式家庭教育那些習以為常的傷害,如果你意識到了就點到為止吧。


「囧媽」最親近的關係該是讓情感的流動而不是互相牽扯糾纏


什麼是高質量的陪伴?

我們一直在呼籲陪伴很重要,可是什麼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呢?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妻子張璐說徐伊萬要多陪陪媽媽,徐伊萬說我怎麼沒有陪啊,張璐說你的陪伴就是回去電話會議麼?

現在我們都呼籲孝順老人,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電影裡最後徐伊萬經過六天六夜和媽媽的鬥智鬥勇一起克服困難還差點命喪熊口之後,終於和解了。

他收拾出一間屋子,告訴媽媽隨時可以去住,扔掉冰箱中過期的牛奶,理解了媽媽的不易,也做了自己的改變,看著他媽媽把假髮摘下來的那一刻,我還有點心酸。

曾經在徐伊萬的概念裡,回了家了,給了錢了,就算是陪伴,多麼像我們身邊的許多人,對待老人如此陪伴,是他們小時候沒學會什麼是陪伴麼?他們又是怎麼對待孩子呢?

教育專家說孩子三歲前的陪伴決定了一生的性格,如果三歲前沒能給足了高品質的陪伴,以後就是越早越好。

父母給孩子的溫暖,愛和關心是孩子的心理營養,如果之前給的不夠,什麼時候給都不嫌晚,晚到比不到強。從小教會孩子幸福溫暖的力量,他會更容易成長為頂天立地的人,也能在未來懂得陪伴老人的重要。

得到足夠的溫暖陪伴的孩子會表現得更加自信和從容,不容易被情緒操控,不會輕易做出傷害別人和自己的事,會特別溫暖而真實,堅定而樂觀。


「囧媽」最親近的關係該是讓情感的流動而不是互相牽扯糾纏

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想

電影中無論是徐伊萬和張璐的婚姻還是徐伊萬和老媽的關係,都在重複同樣一種模式:我愛你,但是你要成為我心目中的樣子我才愛你。

徐伊萬和張璐離婚了,依然修好了他認為張璐很喜歡的檯燈,可是張璐從一開始就不喜歡他卻並不知道。徐伊萬的媽媽一直在按照自己理想的樣子改造兒子,就連他吃幾塊紅燒肉喝多少水都要把握清楚。

徐伊萬和媽媽發飆時候有幾句話:你耳朵能聽見麼?你為什麼鍥而不捨的要改造我呢?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的關係在溝通上都存在障礙,簡單說就是光“溝”不“通”。

就像電影中徐伊萬對妻子是隻說了自己想說的話,而沒有說妻子想聽和需要的話。為什麼他會這樣而不自知呢?因為他有一個這樣的媽,總是在和兒子說著自己想說的,卻沒看到兒子需要的。

我們總是容易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用我以為好的方式對待對方,卻總是期待別人按照我們喜歡的方式來對待我們自己。

電影中的人都犯了同樣一個錯誤,愛對方就想把對方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愛不是改造,是我本具足,剛好你看到了而已。

著名身心靈作家張德芬曾說過:愛他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想。


「囧媽」最親近的關係該是讓情感的流動而不是互相牽扯糾纏

我剛做媽媽的時候,看著小孩真的特別蒙,但是隨著慢慢的適應媽媽這個角色,慢慢的就能夠理解孩子的期待和感覺。

我並不知道他什麼時候知道了哪裡是眼睛鼻子嘴巴,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他認識了紅色綠色和黃色,甚至在他剛剛一週半的時候就突然可以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和大人乾杯。

曾經我也試圖設想過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才算成功呢?真正當了媽媽我才知道,於孩子來說,我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導遊,我沒有資格改造他全部的模樣,但是我可以活好我自己,讓他看到生命的一抹色彩,進而知道自己要成為的樣子。

真正需要被改造的,是想要改造別人的那個人。


「囧媽」最親近的關係該是讓情感的流動而不是互相牽扯糾纏


真正的愛是接納和成全

電影在徐伊萬和媽媽經歷了六天六夜的火車之旅後,有一個高潮轉變,徐伊萬放棄給前妻張璐生意上的蹩腳,兩個人重新喚起曾經那些美好的記憶。

對於這段感情彼此都付出很多,但是不能在一起,互相祝福。而徐伊萬對媽媽的態度也從曾經的敷衍,到後來的真誠。

最後徐伊萬的感慨:愛是接納是成全。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好自己的話,就會很容易接納一個多樣的別人。對別人鍥而不捨的改造,往往是因為對自己的不滿。

真正的能夠接納別人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生活的勇士。


「囧媽」最親近的關係該是讓情感的流動而不是互相牽扯糾纏


我接觸過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們,他們 叛逆,早戀等等行為的背後,就是不被接納的苦悶,如果內心的情感有所傾訴和流動,可能他們會把更多時間用在成就自己的學業上,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意義的人。

對待家庭教育的啟發

看完電影想想對待當前家庭教育來說,這部電影有很多提醒。

  1. 放手,讓孩子成為孩子,讓大人成為大人,每個人都活成最好的自己,而不是鍥而不捨的改造別人。
  2.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能夠活成自己的時候,就知道學習該是誰的事就要誰著急,誰來搞定,而不是關於學習父母比孩子還要著急,這樣一定不只是累,效果也不好。
  3. 保持距離保持尊重,愛是接納 是信任,是成全是越來越好,如果相互之間的關係不斷互相糾纏消耗能量,那就不要繼續控制和改造為好。
  4. 信任,如果足夠的信任,就不會互相越界,互相干涉,帶來更多麻煩。

今年的假期是一個特殊的假期,也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最好的機會,感謝前線那麼多醫護人員的付出,而我們能做的是做好自己,同時陪伴好家人,讓愛在家中流動,讓愛互相滋養,而不是互相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