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是愛國詩人,他跟南宋朝廷有何關係?

資深人士說文史


陸游是南宋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自幼聰明,又勤奮好學,年紀輕輕就很有文釆,參加進士考試時正好逢大奸臣秦檜當道,嫉妒他的才學,仕途不暢。



直到秦檜病逝,陸游才初入仕途,陸游懷有愛國之心,屢次進諫不中,被罷官。

陸游對於歷史的貢獻是編修國史,陸游被罷官後,被朝廷招入京城,擔任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一職,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



在文學方面,陸游的詩歌存世有9300餘首,他的詩歌涵蓋面非常廣泛,涉及到南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梁啟超對他的評價。"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更古男兒一放翁。"


sddz以書潤心


悟空問答的先生閒的沒事做,去問他們吧。



不倒翁78442


陸游人微言輕,在朝堂上對高宗作出北伐的決斷是沒有多大影響的。

關鍵是宋金之間形勢的變化。一方面北邊蒙古人實力的壯大,迫使金人向南開疆拓土,宋軍不是主動進攻收復故土,而是戰略防禦;

選擇臨安為南宋國都,不想渡過黃河收復開封就是最好的證明。

另一方面,宋朝廷內部主戰派的呼聲總算壓過了主和派,高宗想逃命逃不了,就只能硬著頭皮打了。最後求和成功,皆大歡喜。陸游自己卻因為不斷主戰遞摺子這件事連官都沒得做了。所以陸游跟南宋朝廷是互相看不順眼的,相處的也不融洽,最後只好一拍兩散。

要不然他就不會寫出那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感慨了。

南宋朝廷選擇偏安一隅,主和派又是在朝堂上佔據主要位置,陸游雖然是主戰派,但是一來無兵二來無權,只能在抑鬱不得志中老去。




陽明山下青藤狗


陸游,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從小就有抗金救國志向。29歲參加科舉,成績不錯,禮部測試時,因喜歡討論政治軍事,觀點與秦檜有磕碰,被秦檜罷了。孝宗繼位後,“平反了”,賜進士出身,到樞密院任編修官,後任鎮江、隆興等地通判。47歲的時候,任職四川宣撫使王炎幹辦公事,投身軍旅,他也算如願,提了不少策略建議,同年到成都,任安撫使參議官,還是在軍隊。東歸後,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閒居,活了85歲!

參考。


九思堂筆記


陸游生活在南宋哪個時代,因性格耿直,嫉惡如仇,在官場上備受排擠,鬱郁不得志,空有一腔熱血,卻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他是南宋詩人"四大家"之一,是南宋詩壇的領袖人物,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較高聲譽,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卓越的、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愛國主義詩人。


周鷹


陸游的父親叫陸宰,是南宋朝廷的官員。陸游參加科舉考試那一年,正是秦檜當權。雖然他筆試成績高居榜首。但在面試,也就是殿試階段,由於是和秦檜的孫子秦壎競爭,他自然是名落孫山。這對於才華過人,且自許不凡的陸游而言,自然算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沒有進士的身份,要想在南宋的朝廷上混,無論如何都會顯得名不正言不順。考慮到陸游的名氣和實力,最後朝廷給了他一個類似於進士的身份,並委任他以隆興通判的官職。一生主張收復南宋失地的陸游,在以後的官場上,隨著朝廷內部主戰與主和兩個派別,你死我活的爭鬥,仕途也為之幾度浮沉。但因為有與金國的和約在前,所以陸游主張的抗金收復失地的夢想,南宋王朝始終沒能實現。



Amor愛米


陸游既是愛國詩人,又是一位想報效大宋、忠心為國、用自己才華一展忠君報國立志,他心心念念無時無刻不牽掛南宋安危,可惜因奸臣秦檜排擠、高宗昏庸,他報國無門功業難成最終抱憾而終。


小龍女5505


覺得最簡單的回答可以是

陸游是南宋朝廷的打工仔一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