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家族還有後人嗎?為何不見他們來清東陵、清西陵來祭拜?

用戶8768180464894


我是阿朕,我來回答。

據 《 皇朝通志 · 氏族略》 記載 , 滿族姓氏有六 百七十餘個 。 其來源各異 : 有 以 地 為 氏 者 , 如紐枯祿 氏 、 董 鄂 氏 、 寧古塔氏 , 有 以部 為氏者 , 如尼 瑪察氏 、 完顏 氏 、 納拉 氏 ; 還有 賜予的姓氏與更 改 的姓氏等 , 都是 “ 女真族社會 構成的血緣 團體 ” 。 乾 隆 中後 期 , 滿語漸 趨衰落 , 滿族人開 始使用 漢語 , 隨之 , “ 滿族 在漢族文化 的影 響下 , 改 易 原 來 的 多 音節 姓 氏 , 而 冠以 了漢字姓 ” 。 如他塔啦 氏冠 唐姓; 富察氏冠 富 、 傅 、 李等姓 , 瓜 爾佳 氏除多冠 關姓外 , 還冠 汪 、 白 、 石 、 鮑 、 金 、 顧 、 胡 、 郭 、 常等姓 。 可見 , 每 個滿族姓 氏 經 過 發 展 、 變化 , 分別冠 以一 個甚至 十餘個漢 字姓 。 因此 , 對滿族姓氏 的研究不 能只停留在表面的一 些 問題 上 , 很有必要進 行深入 的探索 。 筆者根據查 閱書面資料 兼及調查 詢 訪 , 對清朝皇室愛 新 覺羅後 裔所 冠漢 字姓略考如下 :

一 、 冠 以金 、 肇 、 趙三姓

“ 愛新 ” , 滿文 ’,a is in 妙 的音譯 , 漢 意為 “ 金” , 愛新覺羅後 裔中以 金 為 姓 的 , 實源 於 “ 愛新 ” 。 “ 肇 ” , 起 始之意 。 據史料記載 , 清太祖努 爾哈赤的六 世祖 , 元 末萬戶猛哥 帖 木兒 曾被 明廷 封為建州左 衛右都督 。 在明宣 德八 年 ( 1 4 3 3年 ) , 猛 哥帖木 兒為救 明都指揮裴 俊 , 遭 “ 七 姓野 人” 楊 木答兀 等所殺 。 清朝建立以 後 , 猛哥帖木兒被追尊為肇祖 原皇 帝 , 故 “ 興 京肇氏 , 即愛新覺 羅 氏” 。 “ 趙 ” , 是 肇的代 寫 , “ 所謂 ` 官趙 ’ 為 肇 ” 。 也 有人 認 為 : 愛 新覺羅 改姓 趙 , 是 取百家姓的第一姓 。

為 了區 別皇 族血緣 關 系的遠 近 , 清 室規 定 “ 凡我 顯祖 宣皇帝位下 之 嫡 派 子 孫 , 謂之 宗 室 , 伯叔 兄弟之 裔 , 謂之覺 羅” 。 在宗室 中 , 又有 “ 近支 宗室 ” 、 “ 遠 支 宗 室” 之 別 , “ 所謂 近支 遠支 , 是依與皇 帝關係 之親疏而 定 。 近支指皇 帝的直 系本支 , 當朝皇帝兄弟之 子 女 , 即皇侄 , 也算近支 ; 其餘宗室 , 皆為遠 支 ” 。清室 又規 定 , 皇 族 輩 分 按 “ 撒 、 弘 、 永 、 綿 、 奕 、 載 、 溥 、 毓 、 恆 、 啟 、 煮 、 閻 、 增 、 祺 ” 字輩排 列 , 故 “ 在 近支宗室 中 , 還有 ` 帶偏 旁的 ’ 與否之分 : 如奕 字 輩 的人 , 在奕字下用帶 ` 言 ’ 旁的 字 , 如 奕訴 、 奕課 · · … ; 載字輩的人 , 在載字 下用帶三 點水的字 , 如載詢 、 載濤 … … ; 溥字輩用 `單人 , 旁 ; 毓字 輩 用 ` 山 ’ 旁 , 一 目瞭然 , 都是 ` 最 近支 ’ 的宗室 。 如 奕勵 , 雖是奕字輩 , 但 奕字 下不 用 言 旁的 字 , 說明他 雖屬近支而 非最 近支 。 ” 綜上所引 , 筆 者認 為 : 愛新覺 羅後裔冠 金姓者多為最 近支宗室 、 近支宗室 , 如 , . 溥儀父 親在天津的家 , 就冠 金姓 。 L 冠 肇 ( 趙 ) 姓 者多為 覺羅 , 遠支宗室 。 因之 , 由於歷史原因 , 愛新覺 羅後裔 “ 在東北者 , 多姓肇 ( 趙) 。 在關 內 、 北 京 者多姓 金 ” 。

二 、 以父祖名字 ( 或同音 、 諧音) 為姓

清代 “ 凡公 私文 犢 , 稱 名不 舉姓 , 人則 以 其名 之第一稱 之 , 若 姓 然 ” 。 《 滿 族 姓 氏 錄 》 認為 , 滿族 “ 以 父祖 之名 字為姓 氏 , 從 資料中看 , 可能是滿 族入關 後 出現 的情況 , 往往 取名字的第一 個字作為本 家族 的姓 氏 ” 。

據 《 滿族姓 氏錄 》 說 : “ 清末 時居 遼陽之愛 新覺羅 氏有 個叫海 臣的人 , 其本 支子孫 即取 海字為姓 ” 。

據 《 滿族 的姓 氏 》 雲 : “ 清太祖 努 爾哈赤第四 子湯 古代 的後人有 叫伊勒 圖善 者 , 伊 勒圖 善之子便取 其父 名頭一 個 (伊 ) 為姓 了 , 其族 至今未 改 ” 。

據愛新覺 羅後 裔榮恆 山先生L 賜教 , 榮先 生是 興祖直 皇帝福 滿第三 子索長 阿的後 代 , 其 父年青時還姓肇 , 後 來 , 叔 侄數 人在外邊工 作 , 有的姓 肇 , 有的姓恩 , 族外很費解 , 怎麼一 家人 不用 同一個 姓呢 ? 於是他們 約定均 以 名字 為姓 , 因榮先生的 父親名榮鎮 , 叔 父名榮 愷 , 故姓榮 。 (另 有一 種說法是 避諱 , 待考 ) 。 榮 先生 又說 : “ 據我所 知 , 在沈 陽五里河 子一帶 有不 少姓榮的 , 是我 近支 ” 。

據愛新覺羅 後裔徐 永吉 先生賜教 , 徐 先生 的祖 父名趙 錫久 , “ 錫 ” 音近 於 “ 徐” , 故 從徐先生的父 親始 , 改姓 徐 。

據愛 新覺羅 後裔朱 遠成L先生 賜 教 , 朱 先生所 冠之 姓 , 始 於其父 , “ 姓朱的 原因 , 是 我 父 親上學 時起的 隨名姓 ” 。

據馮 其利先生賜教 , 清太祖 第六 子塔拜後 裔 中有名 義壕 者 , 因 “ 義” 與 “ 易 ” 同音 , 義浪的後 人在 民 國後 以 易為 姓 。

據趙展 先生賜教 , 在河 南的愛新 覺羅後裔有改姓寧的 , 在北 京的愛 新覺羅後 裔 有 易姓 壽的 , 也 是 以父 祖名 字為姓。

有 的愛新覺羅後 裔 以 家族字 輩 為姓 。 如 , 康熙 第二十三 子允 祁 後 裔 中 , 有 因 “ 奕 ” 與 “ 易 ” 同音 而姓易的 , 溥心 舍先生 之子有 溥孝華者 , 都是取 家族字 輩為姓 。 愛新 覺羅後 裔 用 “ 溥 、 毓 、 恆 、 啟 ” 四 字輩為姓 者居 多 。

三 、 更易他人之 姓或 以族名 為姓

有的因家庭變故而 改易親 屬姓 氏 。 1 9 8 6 年 , 筆者 在齊 齊 哈 爾市 進行 滿族 歷 史 調 查 時 , 恰遇一位名叫杜長 安 的滿族 老人 , 杜先生 告訴 筆者 , 他們 姓杜的這支是 “ 大尾 巴 肇 ” 。 杜先生 講述 說 , 我們是 皇族 , 原來姓 肇 , 是 本姓 。 滿族人有個 習慣 , 做 了壞事要誅連 九族 , 聽說我們 老祖 輩是哥三 個 , 因為做 了壞事 , 從北 京逃 到東 北 , 經商量 , 老大姓本 家姓 , 老二 姓姑夫姓 , 老三姓姥 爺姓 。 這 樣 , 他 們哥三 個 的後 人就姓肇 、 杜 、 富三 個姓 了 。 杜先生現 為 農 民 , 早 年 曾教過學 , 有一定 的文 化 。 講述時 , 杜先生 特 別 強 調 肇 、 富 , 而 不 是 趙 、 傅 ( 付) , 並言聽老 人說 , 他 比 溥儀 小一 輩 。

清室規定 , “ 宗 室” 腰 系黃帶 , 一 號黃帶 子 ; “ 覺羅” 腰束紅帶 , 稱紅 帶 子 。 在 沈 陽 東 陵 、 遼陽等地 的一些 愛新覺羅後裔 , 因屬 紅帶子 , 故 以洪為姓 。

據 ( 滿族現 代文 學家藝 術家傳 略 》 載 , 北方文 藝 出版社副總編 、 詩人 滿銳 , ’,l 9 35 年 11月3 日出生在 黑龍 江省賓 縣一個 滿族 小康之 家 。 他 家祖籍遼寧 峋 巖 , 愛新 覺羅 氏 , 隸滿洲 鑲 黃旗 。 遷居 賓縣 後 , 以 族名 代姓 , 改姓滿 ” 。

愛新 覺羅後 裔 中有 一部 分姓 羅 , 當是取 “ 愛新 覺 羅” 的詞頭 為姓 。

四 、 不明其 因的漢字姓

愛 新覺 羅後 裔 , 居 遼寧省沈 陽市 者有冠 德姓L 的 ; 居 遼寧省新 賓 縣者有冠依姓L的 , 居 遼寧省峋 巖縣 哨 子河者有 冠曹姓L的 ; 居遼寧 省沈 陽市滿 堂 鄉小 東 溝村者有冠謙姓 的 。

又 據 鄧偉先 生 賜教 , 鄧先生 在不 久前 曾遇見 高中時 的 同學雙 靜媛 , 雙靜 媛很 肯定地 介紹 說 自己是 愛新 覺 羅後裔 。

據愛 新覺 羅後裔 趙凱 雲 先 生 賜教 , 趙先生有 一 位同學 桂 元 錚 , 也 是愛 新覺 羅後裔 。 但 由於 多年沒有 聯繫 , 趙先生 只知 道桂元錚 現 住沈 陽 , 而具 體居住 地址 、 工 作單位 則不 詳 。

又據 愛新 覺羅後裔榮恆 山先生 和徐 永吉先 生賜教 , 愛 新覺羅 後裔 還有 ’,. 二 恩 、 廣 、 庚 、 尤 、 常 、 白 、 宜 、 英 ” 等姓 。

哈 爾濱科 學技術大 學教 授 、 愛 新覺羅 後裔肇 永和 先生 , 早年 就讀 於奉夭 維城 國 民高等學 校 , 這所 學校 專 門招收皇族 子弟 。 肇先生告訴 筆者 , 他記憶 中的 一些 同學 的姓 氏有 ’二 承 、 寶 、 舒 … ” 等 等 。 除此 之 外 , 愛新 覺羅後 裔還有 以 華L 、 裕 L為姓 的 。

關 於 愛新 覺羅後裔 冠漢 字姓 問題 , 因資料不 足 , 漏誤難 免 , 敬 望讀 者指 正 。

關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來人都給朕退下o


愛新覺羅家族有後人,而且還不少。有學者曾調查,在清朝剛覆滅時候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口大約有14萬,如今的話大概依舊有幾十萬吧。

他們分佈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北方尤其多。在清朝滅亡後,愛新覺羅後人為了避免歧視,大多都改為了漢姓,比如王、孫、趙、鄂等等,金姓的人最多。

而且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人很多都從事書畫行業,而且這其中又有100多名書畫大家。

比如愛新覺羅·毓崌,她的父親是著名的畫家溥佐,她自己也繼承了父業,並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她曾對媒體說過,我非常自豪我的姓是愛新覺羅。

啟功,他是雍正的九世孫,但他這個人從來不說自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有人給他寫信用的是愛新覺羅·啟功,他連看都不看,就退回了,說根本沒有這個人。

愛新覺羅·啟星,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曾祖父是溥儀的堂兄。

在愛新覺羅家族中,有人很愛自己的姓,也有人反對,但是他們歸根結底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人。

愛新覺羅的後人那麼多,為什麼都不去清東陵,清西陵祭拜呢?

祭拜肯定是有的,但是都是個人的,沒有大規模的祭拜。2013年曾有過一次,但外界反應很強烈,後來就沒有組織過了。

還有一個原因,清東陵、清西陵都是國家所有了,而不是私人的,所以也沒有理由在這裡祭拜。


理科男讀歷史


愛新覺羅家族統治中國200多年,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畢竟當了漢奸的皇帝,也只有他們這獨一份。

1912年,清帝宣佈遜位,大清王朝正式落幕。1912年到2019年,愛新覺羅家族不當皇族很多年。

據稱,截止2018年,現存的愛新覺羅家族後世子孫共有30萬人左右,這只是統計了目前還姓愛新覺羅的人士,要知道在民國剛剛建立的時候,一大票愛新覺羅家族成員生怕遭到民國政府的報復,紛紛改姓,很多末代皇孫,最後的貴族改姓金,改姓趙。

在這次統計中,這些已經改頭換面的愛新覺羅後代就沒有被統計在內,應該這麼說,大清朝200多年,各位皇親國戚們的戰鬥力還是挺強,能夠繁衍出那麼多後代,在下佩服。

  至於這些愛新覺羅們為什麼不去清東陵或者清西陵進行祭祖活動,這個問題就像問為什麼解放後末代皇帝宣統沒有住在紫禁城一樣。

  紫禁城也就是故宮已經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著名的故宮小姐姐廣弘更是我心目中的女神,末代皇帝傅儀回去參觀,還得收門票呢,人家可是貨真價實的在裡面住了十幾年呢,他可曾經是真真實實的紫禁城的主人呢。

同樣的道理,清東陵和清西陵都已經成為了國家的財產,現在是我國著名的旅遊景點,不再屬於愛新覺羅一家一姓,愛新覺羅子孫要參觀可以,記得買門票。

  不過說來最近這十幾年來有兩個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士比較顯眼,一個就是自稱多爾袞的後代的愛新覺羅•州迪。

  他自稱是多爾袞的十世孫,身上流淌著高貴的皇族血統,本來想平平淡淡度過這一輩子,但是他看到那些曾經的末代皇孫們,被漢族同化,努爾哈赤時代的榮光已經再也回不來了,他決定不顧世俗的眼光恢復組織,要擔負起復興愛新覺羅的大任。

  這位老兄非常高調,他多次宣稱紫禁城是他們愛新覺羅家的祖產,他們應該住回紫禁城。這個兄弟不僅腦子秀逗,歷史也沒有學好。

紫禁城可是人家明成祖朱棣的傑作,他把紫禁城稱為清朝的祖產,就好比江一燕去領那個建築獎一樣,滑天下之大稽。按照這位大哥的邏輯,李自成後代是不是也該對紫禁城的歸屬主張?

  現在有學者指出睿親王多爾袞這個老人家只有一個女兒,壓根就沒有兒子,不知道這個後代是哪裡冒出來的,有沒有老王的基因在裡面?

  還有一個就是愛新覺羅•恆紹,這位可大有來頭,他可是乾隆皇帝的嫡派子孫,在他家衣服必須以明黃色為主他的妻子穿著的服飾也是要使大清朝時期的旗裝。在他的眼裡,如果他能夠繼承皇位,一定能夠比先人們幹得更好。

  不知道他是不是歷史也沒有學好,乾隆皇帝的那些兒子中只有15阿哥成功上位當了皇帝,繼承了愛新覺羅大宗,其他的幾位阿哥都成了小宗,小宗是基本上沒有皇位繼承權的,他想繼承皇位,猶如痴人說夢,不合邏輯。

  前些年他更是上演了一出鬧劇,他受邀參加一次滿族的祭祖大典,他穿著龍袍亮相,其餘的人都是清朝大臣的服飾,對人一種穿越的既視感。哥哥,可以醒一醒了,大清朝已經滅亡107年了。

  這樣一出,皇帝率領百官祭祖的鬧劇已經曝光,在網上就遭到了鋪天蓋地的批評,共和制已經在中華大地上開花結果107年了,可是有些人心中的封建殘餘,怎麼去都去不掉,建議他們應該好好的洗一洗腦子,別再做什麼帝王夢了。

貨真價實的末代皇帝溥儀同志曾經說過他就是一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你們這些在清朝也只能混一個奉車都尉的朋友,還鬧騰什麼?把封建思想都扔掉吧,記得扔到有害垃圾那個垃圾桶裡。

  

  


策神歷史


愛新覺羅家族當然是有後人的。

清朝滅亡後,皇室曾經對愛新覺羅氏的人口進行過統計。在1922年修訂的官方《玉牒》中,當時男性和女性的人口共計4.9萬人。

這4.9萬人後人仍然要繁衍子孫。

舉個例子:

前些年去世的金啟孮先生,他就是乾隆帝第五子榮純親王永琪的後代,其五世祖母還是著名的清代女詞人顧太清。金啟孮先生的女兒烏拉熙春教授,是國際上比較著名的契丹語、女真語、滿語學家。

這些人都是愛新覺羅氏的後代,只是生活都比較低調了。

至於是否祭祖的問題。

首先,清東陵和清西陵都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都是1961年第一批就列入的,後來還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也就是說,清東陵和清西陵不是愛新覺羅家的私產,而是國家的歷史文化遺產,當然不能隨便祭祖。

另外,清東陵會搞祭祖表演的活動。

官方不讓你私自搞祭祖,但會專門派人去祭祀,作為一種文化禮儀而流傳。(當然這是要收錢觀看的)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就這事,那叫烏龍扒泥潭,那叫越扒拉他就越深。

您要問愛新覺羅有後人們,這沒跑肯定有!而且還不少,據說在清朝剛剛結束的時候,有人做過一次調查,這一查可了不得,就這姓的後人,就有十多萬。

就這數量,擱到現在咋也得二十多萬,三十萬吧!

至於分佈,您別說全國各地,世界各地也都有,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咱大華夏的土地,尤其是北方居多。

那麼這些個人,大多他都不姓愛新覺羅了,都改成了漢姓,您比方說姓王的,姓趙的這都有,但大多都改成了姓金,因為這愛新覺羅翻譯過來就是金。

至於依然姓愛新覺羅的,這其實都帶著那麼點沽名釣譽,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還在姓這個姓,真真的皇族這都是姓金的,沒人姓愛新覺羅。

最典型的就是那個愛新覺羅洲迪,硬說自己是多爾袞的後裔,咱讀歷史的這都知道,多爾袞他就沒有子嗣,哪裡的後裔,這就是沽名釣譽。

人家真真的皇室,還真沒他這麼幹的,舉幾個例子大傢伙聽聽。

例子

啟功,如果對書畫沒啥研究的,大傢伙對這人很陌生。其實人家那是正兒八經的愛新覺羅的後人,是雍正的九世孫。

老爺子重來不承認自己姓愛新覺羅,您如果給人家寫信,這收信人一欄寫上愛新覺羅啟功,得咧!您這信他自己給你蓋一戳子“查無此人!”直接就給您退回去了。

您要是當面問人家,人家直接就和你說:“如果你不相信,到派出所查查,這世界上壓根就沒有愛新覺羅啟功這人!”

說起這老爺子,特別的逗,咱就多說兩句。

老爺子活了九十多歲,自己個還給自己個保留了一個玩具專櫃,啥毛毛熊啦,這裡邊都有,還特別註明只許看不許摸。

為人相當隨和,老爺子是書法大家,那求字的人多如牛毛啊,可老爺子那是來者不拒。據說家裡邊那修水電的工人師傅,完事了之後,老爺子也笑呵呵的:“要不!我給你也寫個字!”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嗎?不然老爺子咋有九十多歲呢?

你給他照個相他都能給你扮個鯰魚出來。

八十年代的時候,一些個愛新覺羅家的人,想以家族的名義開畫展,那麼作為書法大家的啟功也在被邀請之列,啟功老先生直接搖頭表示不去。

還給他們寫了兩句詩,大概意思就是滄海桑田,這都多少年了,別拿著家族說事,當年王羲之那是琅琊王家的後人,高貴不高貴,但人家就不提,但有那個不說人家是書聖?再說自己個就不是啥大角,配不上你們這高雅的舞臺。

這就是真真愛新覺羅家後人的態度,至於那些個沽名釣譽的那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

還有,在北京市朝陽區和平街一中,有一位叫金毓嵐的語文老師,他的祖父是載灃,就是清朝最後一位攝政王。

你都不知道他老是和自己的學生說,自己個最大的志願不是啥語文老師,是擱他們校門口弄個小煙攤賣煙。

沒想到吧!

那麼為什麼不去祭拜呢?很簡單,啟功老先生送給自己親戚的那兩句詩,其實就是解釋。

這都多少年過去,過去就過去了,提他幹嘛?

要這樣老朱家的明十三陵還在那,也沒見老朱家人去祭拜呀!

當然要說完全沒人去清東陵祭拜,這也不是不對的。

2013年就有人組織過一次,但那次大傢伙瞅著,感覺有點啥!所以後來就沒有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史


當然有,他們在家中擺上先祖畫像進行祭祀。

下圖這個美女叫愛新覺羅·啟星,她爺爺的父親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兄,換句話說,她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格格。她如今30多歲,是一個真真正正的80後,在2005年出道,成為了一名演員,由於她這非同一般的姓氏,在她剛出道的時候就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

她天生自帶出眾的氣質,加上本身面容姣好,更加體現出了一種皇家的感覺。而且她從小就喜歡古典文化,考上了北電之後,她就更是彰顯了她在才華與藝術方面的天賦。

當時在籌備《富春山居圖》的時候,華仔就親自挑選她來演啞格格,華仔直言,只有她才是啞格格的不二人選,讓她來演,才可以做到真正的人戲合一。

而且她也曾出演《建黨偉業》裡面的“喊冤女”,當時她站在衙門前,為同胞喊冤的場景,更是讓無數觀眾為之動容。




跪射俑


清朝一共有12位皇帝,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子子孫孫,人很多。有人統計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世的愛新覺羅的皇族男性一共只有2萬人左右,所有的人數已經有十幾萬人了,現在呢,應該有幾十萬不成問題。


那麼清朝退出歷史舞臺後,愛新覺羅的後人去哪裡了呢?他們的後人都融入了漢族,紛紛改姓,如金、趙、王、孫、艾、羅、肇、範、關和鄂等。據說愛新覺羅的本姓應該是‘趙’,因為“覺羅”在滿語中就是“趙”的意思,這才是他們的姓。“愛新”在滿語裡是‘金’的意思,所以他們改為金性的人最多。


(雍正帝的九世孫 啟功)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佔地80平方公里。整個陵區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清東陵和清西陵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每年4月1日—10月31日,在清東陵的孝陵都會舉辦一日四次的皇家祭祀盛典再現儀式。這也是為了展現古代皇室是如何祭祀祖先的一種形式,目的是讓大家對此多一些瞭解。


我們最熟悉的愛新覺羅的後人是書法家、書畫鑑賞家啟功先生,曾經的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於2005年病逝。啟功是雍正帝的九世孫,他的祖上是雍正的第五子弘晝,乾隆帝的異母弟弟。像啟功先生一樣,愛新覺羅的後人有一百多名是書畫鑑賞家。


愛新覺羅的後人有沒有去清東陵或者清西陵進行祭拜?


1958年出生的愛新覺羅·恆紹是乾隆帝的第七世孫,副主任中醫師,吉林市滿族聯誼會會長。在六年前,恆紹帶領他的家族人,在清陵進行了一次大型的祭拜活動。當時,大家穿上清朝的朝服,非常莊重地進行了祭拜。


(乾隆帝的七世孫 恆紹)


這次愛新覺羅家族的祭拜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很多群眾都去圍觀。大家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當然非議也不少,說清朝已經是過去式了,再搞這些形式有什麼用。所以,以後這樣的大型祭拜活動再也沒有舉行過。


愛新覺羅的後人中的個人有沒有去清東陵或者清西陵去祭拜的?當然有,但是在形式上可能是默默的,不會進行傳統的形式。畢竟那裡是公眾場所,不適合搞那樣的活動。


因為清東陵、清西陵現在是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所以,在這樣的地方,誰進入不但要買門票,而且還要遵守裡面的規定。如果愛新覺羅的後人去隨便祭拜的話,肯定是不行的。


(大型祭拜活動)


但是,愛新覺羅的後人肯定有自己的祭祖的形式,並不拘泥於清東陵、清西陵這個地方。特別是清東陵、清西陵裡面埋葬的都是他們的祖先了,已經上去好多代人了。所以祭祖的話,一般大多都限於自己的近幾代人,對先祖的話,進行遙祭就可以了。


歷史漫談君


愛新覺羅家族作為清朝的統治者,肯定是有後代的,1936年出版了一本《愛新覺羅宗譜》,記載了清朝宗室和覺羅的總人數,宗室乃努爾哈赤直系後代,共6萬多人;覺羅是努爾哈赤叔伯、兄弟後代,共8萬多人。

所以清朝末年愛新覺羅家族一共有14萬人之多,清朝滅亡後,為了避免仇家的追殺,他們大多數改名為“金、趙、羅、艾”等。

愛新覺羅家族經歷了百年的發展,現如今可能已經擴大到了幾十萬人的規模。這其中有一些比較出名的愛新覺羅後裔。

啟功,雍正帝的九世孫之一,現代著名的書畫家、國學家,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不過啟功非常反感愛新覺羅這個姓氏,多次強調自己姓啟名功,曾有人寫信一封寄給他,封面寫著“愛新覺羅·啟功親啟”,啟功看都沒看直接退回,說沒有此人。

另一些比較出名的愛新覺羅後裔有演員愛新覺羅·啟星、歌手愛新覺羅·啟笛、畫家愛新覺羅·紫薇等。

大家可能聽說過愛新覺羅·州迪,州迪自稱是多爾袞十世孫,從2002年起,他就開始穿著明黃色衣服,紮起了清朝辮子,甚至家中所有的物品都要與明黃色沾邊才行。

但是,歷史記載的多爾袞並膝下無兒,又何來的十世孫呢?不過州迪並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2007年,州迪拜訪溥儀的弟弟溥任,溥任見到州迪一身都是明黃色服飾,非常驚訝,勸阻州迪不要搞特殊化,做一個普通人即可,不過州迪並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圖片:2013年愛新覺羅後人清陵祭祀)

其實要說這些後輩祭祀祖先還是有的,2013年,愛新覺羅家族後人到清陵祭拜,一行人全部穿著清朝服飾,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但也引來了群眾的非議。

因為清朝已經成為過去式,現在是社會主義,這個時候再搞特殊化都是不合時宜的。

不僅如此,清西陵、清東陵不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私有財產,不是想怎樣搞就怎樣搞的,人家溥儀出獄之後回故宮都要買門票呢。

從那次之後,愛新覺羅家族便再也沒出現過類似的大型祭祖事件,民間尚且有一些小祭祖。


凍梨歷史君


根據資料記載,滿族人口在1644年入關的時候,大男女老少總共34萬,滿族八旗約6萬人,包括漢人、蒙古人等加起來,清朝總人口不超過100萬。

清朝入關後,採取了緩和的民族政策,進一籠絡人心,從而一步一步穩定了自己的統治。自從1681年吳三桂等三藩被平定後,國家基本實現了穩定,再後來就是對葛爾丹的戰役稍微大一點,其他時候都是承平時期。

國家的人口從1644年3000千萬左右,到道光(1820-1850年)時期達到將近4億,滿族人口也在不斷增長。1912年,清朝退位的時候,滿族人口有多少呢,沒有統計。但是,新中國建立前夕,滿族有多少登基在冊的人口?8萬。對,8萬。為什麼這麼少?因為民國時期對滿族採取了歧視,你要說自己是滿族人,工作都找不到。為此,許多滿族人迫於生計,不得不將自己改為漢族,姓氏也改了,愛新覺羅改為金、趙、羅,瓜爾佳氏改為關,葉赫那拉改為葉、那,一些鐵桿沒有改,所以在冊的只剩下8萬。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採取了民族平等的政策,滿族人有改回了自己的民族,將初期,滿族人在冊人口達到240萬人。如今滿族人口已經超過1000萬人。

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口也是很多的,努爾哈赤生了十幾個兒子,清太宗皇太極也是10個兒子,順治皇帝生了8個兒子,康熙皇帝生了35個兒子,一直到道光,兒子都不少。這些人,繁衍了很多後代。

而且清朝皇族不像明朝,沒有經過大屠殺,皇族都得以保全。到清末,努爾哈赤僅男性就有近3.4萬人,還有覺羅系統——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祖父的後裔,合計有8萬多人。按照男女比例,有學者估計,當時清末愛新覺羅家族人口應該接近14萬人。如今,努爾哈赤的後裔大概有30萬人。


坐看東南了


愛新覺羅家的後人大約超過30萬。

1936年康德皇帝(偽滿洲國偽皇帝溥儀,但是放在1936年人家確實是年號康德的皇帝)整理過愛新覺羅家譜,宗室男性大約4.6萬人,覺羅男性大約3.4萬人(努爾哈赤爸爸的直系後代為宗室,其他遠支為覺羅)。清朝的後四位皇帝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都沒有後人。能和皇家血脈最近的應該是道光皇帝的後人了。



道光皇帝長子次子三子都沒有兒子,咸豐老四,就同治一個兒子沒有孫子,老五老六老七的後代不少,老八沒兒子。老五就是惇勤親王,老六鬼子六恭親王,老七醇親王就是光緒宣統一家,這三家後人不少,大都是文史書畫家,可自行百度。和皇帝關係最近的人是溥任,溥儀的親弟弟,上半年死了。



另外清朝皇帝一般不說屬於什麼旗,皇帝本人是歸在鑲黃旗下,兒子成年以後分到各旗,以後子女屬於該旗。八旗以鑲黃旗為首,皇室成員和正黃旗之間關係也不大。



這些愛新覺羅後裔也祭拜過清皇陵,在2013年曾經舉辦過一場大型的家族祭拜活動,由乾隆的七世孫恆紹牽頭,但是社會反響不太好,所以後來再也沒有舉行過,有的只是個人祭拜活動。所以感覺他們沒有進行過祭拜,其實是有祭拜活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