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美拋妻棄子,被世人所唾棄,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NL沒良心


京劇《鍘美案 》大家看過嗎?說的是陳世美進京趕考,高中狀元被招為駙馬。

“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人生的兩大好事都讓陳世美趕上了。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兒,壞就壞在陳世美是有婦之夫。

原來陳世美有家庭,他的老婆叫秦香蓮,還有一雙兒女——東哥、春妹。

陳世美想娶皇上的女兒,於是隱瞞了婚姻家庭,隨後做了駙馬爺,從此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



轉眼一年過去了,前妻秦香蓮心說丈夫趕考怎麼還不回來呢?由於擔心丈夫的安全,於是帶著一雙兒女進京尋夫。

到了開封后,秦香蓮打聽見到了陳世美,陳把她打發回家,無奈母子三人只好棲身破廟。

秦香蓮走後,陳世美越想越怕,“騙婚是欺君之罪,要殺頭的”。陳世美害怕露出馬腳,馬上派韓琦前往破廟“殺妻滅子”。

當韓琪來到破廟見到了秦香蓮母子三人時,得知了事情的經過,原來秦香蓮為了供陳讀書,把家中的重擔一人挑了起來,上敬公婆,下育子女,結果……,秦香蓮傷心的哭了。



韓琦左右為難拔劍自刎。

到後來包公出巡,秦香蓮攔轎喊冤,最後包公衝破重重阻力,用龍頭鍘鍘了忘恩負義的陳世美。

(問題來了),歷史上真有陳世美這個人嗎?我負責任的告訴你,陳世美是戲曲和包公戲虛構的一個人。

有原型嗎?

據湖北丹江口市人,曾出版過《陳年穀秘史》一書的作者,童德倫老先生多年的考證,認為陳世美的原型是清代湖北均縣人陳年穀,號熟美,妻子叫秦馨蓮(秦香蓮的原型)。



陳年穀是清順治十二年的進士,走入仕途後政績突出,順治皇帝對他很器重,授其為貴州省按察司副使,康熙十年後晉升戶部侍郎。

由於陳熟美為官清廉,從不徇私枉情,這樣一來就得罪了很多人。

順治十五年,曾經的兩個同窗好友仇夢麟與胡夢蝶到京都找他,想讓他謀個一官半職。但被剛正不阿的陳熟美拒絕了,他說國家選拔人才有規定,我不能任人唯親。老同學應該通過科舉為官才是正途。

二位老同學不高興的走了,一路上罵陳熟美忘恩負義。

當二人走到河南南陽時,正遇上當地上演曲劇《琵琶記》。二人看到劇中所演的正是忘恩負義之事,為了洩憤,二人出錢請了一位編劇,把劇中的人物改成了陳世美和秦香蓮,其實就是為了影射陳熟美和陳馨蓮夫妻。



《新琵芭記》上演後轟動一時。

到後來,一些劇作者把《新琵琶記》改名為《鍘美案》,增加了包公這一角色,從此以後,陳世美就成了人人痛恨的忘恩負義之人。

真實歷史上的陳熟美和秦馨蓮十分恩愛。陳熟美的名聲就這樣被兩個同學糟蹋的一敗塗地。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水滸傳》中的武大郎,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十分恩愛,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道聽途說毀了武大郎的名聲。



武大郎也是被同學黃堂潑汙水敗壞了名聲,黃堂也是求官不成散步謠言,恰好施耐庵沒加分析相信了謠言寫進了書中,結果造成了很壞的影響,都知道武大郎是三寸釘古樹皮,實際上武大郎是1米9高的大個子。

(回到主題),我認為考證陳世美的原型沒有任何意義。歷朝歷代不缺忘恩負義之人。拋棄糟糠之妻,攀附豪門世家都是陳世美的原型,別提什麼陳年穀了。


秉燭讀春秋


陳世美,歷史上是有原型的。

不過真正的陳世美是個老實人,是個重情重義的人,“忘恩負義”跟他八竿子打不著。

怎麼回事呢?一切還要從頭說起。



陳世美原型叫作陳年穀,又名陳熟美,清朝順治年間人,官做到了貴州布政司參政,相當於副廳級幹部,官不算小!

官做大了,來找他辦事的人就多了。

七大姑八大姨來了,不是為了孩子上學,就是給孩子找工作,要不就是想買學區房,讓他打招呼便宜點。

小學中學同學來了,不是為了搞點工程乾乾,就是為了疏通關係,要不就是官位一直停滯不前,讓他幫忙溝通一下。



這些事搞得陳年穀心煩意亂,焦頭爛額,整天疲於應付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了,啥正事都幹不了。

實在沒辦法,陳年穀就對管家說,以後不管是誰,只要是來找我辦事的,一律不準放進來。

這樣沒過幾天,家裡果然清淨不少。然而,陳年穀太過剛正不阿、不徇私情,因此得罪了好多人。其中就包括同窗好友胡夢蝶。

當年胡夢蝶與陳年穀是同窗好友,當年兩人一起參加公務員考試,胡夢蝶家境寬裕,陳年穀家貧如洗,胡夢蝶表現的十分慷慨,考試期間的住宿費、來回路費都是他一個人搞定的。



後來,胡夢蝶沒考上,就回家做生意去了,這兩年搞高利貸虧的一塌糊塗。他聽說陳年穀混成了副廳長了,於是找到了陳廳長,想謀個差事幹幹。

陳年穀一聽此話,犯了難了:

“胡兄,國家選拔人才,是有嚴格選拔制度的,這個你應該很清楚的,我實在無能為力,實在抱歉!”

胡夢蝶一聽此言,鬱悶已極,拿起行李就要走。陳年穀執意挽留他留下吃午飯,哥倆整兩杯敘敘舊。

“大尾巴狼,忘恩負義的玩意,和你有啥好嘮的!”胡夢蝶心中暗罵,他不顧陳年穀執意挽留,大踏步地離開了陳府。



回家的路上,胡夢蝶一邊走一邊咒罵,走到了河南南陽的時候,見到街上正在上演劇目《琵琶記》:

劇中講的是漢代蔡伯喈赴京趕考,後來陰差陽錯被丞相女兒看中了,蔡伯喈入贅宰相府。後來,結髮妻子趙五娘揹著個琵琶,千里尋夫,最終夫妻倆喜相逢,蔡伯喈拋卻榮華富貴,跟著結髮妻子回到了老家。

胡夢蝶靈機一動,我何不改編一下,讓陳年穀遭受千萬人唾罵呢!

他知道陳士谷又名陳熟美,湖北話“熟”與“士”讀音相近,陳士谷的妻子叫秦馨蓮,於是他將《琵琶記》中“蔡伯喈”換成了“陳世美”,將“趙五娘”換成了“秦香蓮”,將“蔡伯喈與趙五娘夫妻雙雙把家還”換成了“陳世美僱兇殺害秦香蓮”,還讓包青天鍘了陳世美。



改編完成後,蔡伯喈斥巨資僱戲班子加以演繹和推廣,沒曾想,此劇一出,立馬引起巨大轟動效應,人人唾罵陳世美,人人喊打陳世美。

直到如今,陳世美還是忘恩負義的代名詞。

陳士谷,成了史上最冤的冤大頭。


一半秋色


在中國的戲劇中,《鍘美案》或是《秦香蓮》,早已成家喻戶曉的劇目。各地的劇種不同,唱腔也不一樣。一樣的是,宣揚包公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申冤的正氣。陳世美這個反面角色,早已成為“見異思遷,忘恩負義”的代名詞了。人們一說那個男人拋妻棄子,隨口就會喊出“這不是陳世美嗎”?


戲劇裡的陳世美自報家門是“湖廣均州人氏”。“湖廣”,是隻有清朝時才把湖北湖南並稱的,陳世美應該是清朝的人,那他怎麼會被生活在宋朝的包公給鍘了呢?

事實上,《鍘美案》真是個冤案。據說,現在的湖北均縣(今丹江口市)一地,至今還有“北門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語。

根據考證,陳世美確有其人。《湖北歷史人物詞典》記載“陳世美,清代官員,原名年穀,又名孰美,均州(丹江口市)人”,出身仕宦之家,清處遊學北京,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得康熙賞識,升為貴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


後來有史料證明,陳世美是個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體察民情的清官。他被傳為“殺妻滅子”的十惡不赦的罵名原來另有原因。

陳世美官至最高時,有不少同鄉好友投靠他,想謀取官職。他多處接待,都勸來者努力讀書學習進仕途。後來,由於來的人多,難以應酬,就命管家一一謝絕。

家住均州秦家坡的同窗胡夢蝶,曾經支助過陳世美趕考。就同另一位同窗仇夢麟找陳世美,想求一官半職。結果也遭到了管家的拒絕,就生了報復之心。

胡夢蝶和仇夢麟一同走到了河南的南陽,遇到當地在演曲劇《琵琶記》。這個戲可是戲劇史上的老古董了。它說是一個河南書生蔡伯楷,離別父母親妻子進京趕考。考中狀元后被牛丞相看中,入贅相府當了女婿,只顧享受榮華富貴,忘了家鄉的父母親妻子。家長遭遇大旱災,父母雙亡,妻子只有抱著琵琶沿街賣唱乞討。

胡夢蝶和仇夢麟看了《琵琶記》裡忘恩負義的事情,就請戲班按照他們的意思,將戲裡的男主角換了陳世美的名字。女主角換成秦香蓮的名字,編了一出新戲出來。這出戏一出來,在河南,陝西湖北一帶不斷演出傳播,引起了老百姓的同情和共鳴。



據說在清朝時,有一戲班演出這出《秦香蓮抱琵琶》,由於戲太短,人們意猶未盡不走,班主只好加戲唱《陳州放糧》,這戲裡有陳世美讓家將韓琦殺秦香蓮的段子,韓琦自殺了,秦香蓮哭到在地。結果戲也是太短沒了,觀眾不服大喊要求殺了陳世美,並扔磚頭到舞臺上。班主無奈,只好要求放糧的包公接著唱,怎麼唱?班主說按觀眾的意思唱,把陳世美殺了。扮演包公的說,我一宋朝的官與清朝的官一臺戲啊?班主說你把陳世美殺了,讓老百姓出出氣,就算是救場了。

無奈,包公從新把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從新召集上臺,直到唱到把陳世美鍘了,臺下觀眾歡呼雀躍起來。從此這出戏成了《鍘美案》了。但聽說均州從來不演《鍘美案》,說是出現過陳家後人砸了場子。

真實的陳世美是位廉潔奉公的好官,而秦香蓮,生活原型是秦馨蓮,是陳世美的第二任妻子。他們相敬如賓,白頭到老。根本沒有戲劇裡唱的故事情節。現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鎮的秦家樓村,就是秦馨蓮的家長。只不過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受戲劇的影響,人們只知道秦香蓮與陳世美的故事。


路遙lgy


陳世美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但是“拋妻棄子”的陳世美卻是不存在的,“拋妻棄子”可以說是由世人所杜撰,流傳至今的真實原因可以說是“拋妻棄子的陳世美”在古代乃至現代都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由此《鍘美案》和《秦香蓮》才被眾人褒貶不一。前段時間曾經流傳著“北宋的包公竟然鍘了清朝的陳世美?”由此可以看出,陳世美的確存在,但是絕對不是拋妻棄子的負心漢形象。



關於陳世美的真實原型便是在清朝時期的一名官員,說他“被世人所唾棄和拋妻棄子”純屬是子虛烏有,相反,清朝真實的陳世美可謂是“一琴一鶴,秉公執法”,是個地地道道的清官形象,難道說如此一個清官能夠被以拋妻棄子所鍘,這種可能還是太小太小的。《包公案》不知道大家都有無瞭解,這部戲劇便是以陳世美和包拯為主人公形象來編撰的。但是《包公案》與《鍘美案》卻有大幅度的出入。

在《包公案》當中,陳世美是宋朝的狀元,但卻不是當朝皇家駙馬,但是這版的陳世美的確是為追求更高層次的榮華富貴便買通了殺手,殘忍地將千里迢迢來尋他的結髮妻子秦香蓮所殺。之後秦香蓮進入陰曹地府,閻羅王對秦香蓮的遭遇實屬痛心,與此同時,閻羅王還對陽間如此行為的陳世美而倍感痛恨,於是閻王便給了秦香蓮歸陽附體的機會,重生之後的秦香蓮便苦苦尋找到了當代青天的包拯,包拯在詳細瞭解了陳世美的所作所為,對他施以極刑。



《包公案》雖然說敘述內容同《鍘美案》等關於陳世美的戲曲所相似,但是戲曲畢竟是戲曲,只是古人依據現實情況而有根有據地杜撰出來。雖然說拋妻棄子、遭遇世人唾罵的陳世美不存在,但是由古至今,天下形形色色的男子太多了,難免會有如此之人。

《湖北歷史人物辭典》中記載“陳世美,清代官員。原名年穀,又名熟美”。清朝時期的陳世美原型是叫陳年穀,他是清順治時期的高中狀元,後來因為為官清廉而多次被康熙帝所看重,所以說陳年穀的仕途在十分順利。對於陳年穀“拋妻棄子”還是有說法的,順治年間,陳年穀同兩位一併進京趕考的書生相處十分融洽,而且這兩位書生還曾救助過落難的陳年穀。可幸的是,陳年穀高中狀元,而兩位朋友卻無緣仕途。



但是這兩位書生卻想通過巴結討好陳年穀而走上仕途,奈何陳年穀在為官之後是個剛正不阿的清官,幾次三番都將其轟出門外。情急無奈之下的兩位書生便開始痛恨陳年穀,於是便通過編撰“陳世美拋妻棄子”的憑空故事而搞臭陳年穀,這只是個通過輿論而發洩的故事。至於現實的陳年穀,依舊剛正不阿、秉公執法,這輿論絲毫影響不到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


小鎮月明


也許所謂陳世美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是,千百年來,負心郎層出不窮,從商周到今天,從地球南邊到地球北邊,到處都是嫌貧愛富,升官發財就拋棄前妻。究其原因,就是男人優先佔有資源,范進中舉,一夜之間就是文曲星,達官貴人紛紛送錢送地送物送人,叫范進不換一個千嬌百媚的夫人都不好意思。所以陳世美就是男人特別是得勢的男人的代名詞。今古一理,無一例外。


興海亭


陳世美出現在小說中,現實中不太可能有這一樣的人。但小說源於現實生活,可以說在陳的身上肯定能找到當時的多個現實影子。


醉言雨


陳世美的形象最早出自明代小說《增像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在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的續書《續七俠五義》中陳世美故事得以完善定版,並影響傳統戲曲《秦香蓮》(又名《鍘美案》)。陳世美在劇中是忘恩負義、拋妻棄子的反面人物,最後被包拯所斬,也因此在後世成為負心人的代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