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北大醫院醫療隊的年輕人

2月5日早上10時,廉文清才回到駐地。從凌晨3時到早上9時,他一直在隔離病房忙碌。坐到記者面前時,他的臉上被口罩勒出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

廉文清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ICU的醫生,是個80後。他告訴記者,在第一批支援武漢的國家醫療隊中,北大醫院醫護團隊裡,80後、90後佔了大多數。“2003年非典的時候,我還在大學讀書,只是聽說了醫務人員的付出和努力。13年之後,輪到我們衝上一線了。

特写:北大医院医疗队的年轻人

和廉文清同一批抵達武漢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監護室護士長賈娜同樣也是80後。她介紹說,在護士團隊裡,年紀最大的是1982年出生,年紀最小的是1995年的,是一支標準的“新生代”生力軍。

北大醫院醫療隊在大年初一組建,從動員到名額報滿只用了幾個小時。1月26日醫療隊出發,經過嚴格培訓、認真準備,他們在1月29日正式進入病房收治患者。

“要說不緊張也不可能,畢竟是面對未知的新病毒。但是一開始工作,就沒人想這些了。賈娜說,由於專業對口,她並沒有覺得在隔離病房的工作與日常工作有太大的不同。不過,穿戴嚴實的防護裝備,給工作帶來了少許的變化。“比如我們最少要戴三層手套,在護理過程中,觸感就沒那麼明確,耳朵被防護服遮住,說話也不太容易聽清。”她說,這些小問題,都隨著工作的開展逐漸適應。

在病房裡,年輕人們最關注的是患者的狀態。廉文清頭天值班,整晚都在為一位確診的老人擔心。老太太因為年紀大,身體較差,病情較重。“昨晚收入院的時候,老太太喘的厲害,血氧度只有60,非常危險。” 廉文清說,他和同事整個晚上都在努力,終於讓老人的症狀有所緩和,他的心情才稍微輕鬆了一些。

賈娜和年輕護士們則注意到,進入隔離病房的患者,情緒非常緊張和害怕。他們便在防護服外面寫上加油鼓勵的話,“讓患者知道,我們會陪著他一起對抗病魔。賈娜說。

特写:北大医院医疗队的年轻人

“疫情發生後,北大醫院1700多名醫務人員主動請戰,特別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報名最踴躍。”在武漢一線率領醫務人員工作的北大醫院院長劉新民拿著手機,向記者逐個展示年輕醫務人員們發來的請戰書,“這些孩子特別令我感動,他們體現了北大醫院105年以來為國擔當奉獻精神的傳承。”

實際上,作為國內知名的呼吸學科專家,劉新民從接到命令到趕赴武漢,也只花了兩三個小時。“我是作為一個30年呼吸專業經驗的臨床醫生到一線的。”在他看來,無論是面對當初的非典,還是面對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作為醫務人員,既要科學理性,又要勇於擔當。“只有做到這兩點,我相信,我們這支年輕的隊伍一定能夠完成抗擊疫情的任務。”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